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關東地區歷經規模9的強震之後,引發福島核電廠嚴重核能災害。3月18日,台灣智庫舉行「日本震災與核能安全」民調記者會,會中公佈民調報告指出,58%的受訪者認為台灣應該停止興建核四廠、65%受訪者對台灣的核能安全沒有信心,認為有必要重新檢討台灣的核能政策。
事實上,類似的反核、對核能沒信心的立場在台灣不是現在才有,自從核能電廠坐落在台灣後,台灣的反核運動運動也隨之誕生,在野時期的民進黨也秉持「非核家園」的立場,但是台灣的反核運動卻因為諸多限制而功敗垂成,永遠看不到盡頭。
美俄核電廠事故加速台灣反核運動
1979年3月28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哩島核能電廠發生核洩漏事故,造成核電站二號堆爐心熔毀。三哩島核電廠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起反應堆爐心融毀事故,此事故的嚴重後果主要表現在經濟上(估計造成10億美元經濟損失),雖然在公共安全及健康上並沒有明顯不良影響,但是依然引起社會大眾對於核能安全的疑慮。
雖然核能安全引發疑慮,不過台電還是在1980年提出核四廠興建計劃,並於1983年完成貢寮鄉的土地徵收。從此之後,「核四廠興建與否」成為國內備受矚目與爭議的公共議題,「反核運動」也對民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1986年,前蘇聯的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爆炸事件,造成4000人死亡與巨額經濟損失,導致全球反核聲浪逐漸壯大。當時,台灣反核運動也獲得55名立委連署支持,要求核四暫緩興建,預算順利遭立法院通過凍結。不過,行政院卻在1992年重提核四興建計畫,並由立法院通過核四預算案解凍。
民間方面,學界人士於1986年成立「新環境雜誌社」,以發表文章的方式作為推廣反核意識;各界反核人士共組的「台灣環保聯盟組織」也於1987年成立;1988年,國內第一個地方性反核組織「鹽寮反核自救會」正式成立,以具體行動方式推動反核運動,諸如遊行、靜坐等活動。
1988年初,反核團體邀集環保、政治、宗教、婦女、 原住民等團體擬定「反核行動計畫」,並發表「反核宣言」。同年2月,蘭嶼原住民舉辦該島首次「驅除惡靈」遊行,目地在表達堅決反對核廢料場設置在蘭嶼的立場。
1990年,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長,由於積極推動興建核四的主張,至使國內反核力量也隨之壯大。1991年5月的反核遊行人數達到2萬人,但原能會依舊強行通過核四環境影響評估,使得反核團體所帶動的反核運動在1992至1994年期間達到高峰。
1994年5月22日,貢寮鄉舉行首次核四公投活動,96%支持反核,展現了人民自己當家作主的精神;同年,面對立法院通過8年核四預算案,反核人士也發起連署「罷免擁核立委」、「核四公投、十萬簽名」等活動。
當核四議題漸漸成為影響國內民主發展的重要公共議題時,反核社團也積極巡迴全台各地、校園舉辦反核說明會、講習核電知識等活動,推動反核的啟蒙教育。不僅如此,大專院校學生成立「反核學生工作隊」,舉行「反核野火燎原」、「核四公民投票」等活動,加入反核運動的行列中。
不確定的核安災害可能隨時發生,是國內反核團體主要的反核理由。從事反核運動長達30年的台灣大學物理系兼任教授張國龍說:「核電廠是死亡工業!」雖然做任何事情都會有風險,開車也可能出車禍,但是核電廠產生的事故風險卻是全國一起承擔。
他更指出,台灣有20%的電力備用容量,其中核能發電只占12.5%,並不是如台電所言,台灣電力嚴重短缺。因此,並不需要蓋那麼多核能電廠,「核四廠根本是拼裝車,應該立刻停工。」張國龍說。
除此之外,部分反核團體也指出,核四廠從選擇廠址的那一刻起,一連串有瑕疵、不正義的政策就接踵而至。最重要為環境影響評估草率、過程與結果更是瑕疵百出,核四廠區的施工更嚴重破壞海洋、山坡地生態,違反多項環保法令,以及其中各項工程所牽涉的違法弊端事實等。
核四停工重創民進黨與反核團體關係
黨外人士在1986年9月成立民主進步黨。當時環保運動的參與者,除了受害居民外,大多是民主運動的支持者,前者豐富了後者的內涵,後者增加了前者的力量,環保運動也因而與民主運動互為支援。反核立場鮮明的民進黨,在1999年也將「非核家園」主張納入其黨綱之中。
2000年3月,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後,針對核四興建問題,環保團體在陳水扁就職之前發起遊行要求廢除核四。行政院經過3個月的評估之後,決定停建核四,但因為無法獲得國民黨等在野黨籍立委居多數的立法院同意,以及面臨企業界反彈,所以時任行政院長張俊雄不得不又在2001年2月14日宣佈復工續建核四。
雖然之後朝野政黨也取得了以「非核家園」作為終極目標的共識,並納入「環境基本法」之中。行政院為了推動非核家園政策,先是設置宣導委員會,後又在2002年9月提昇層級,設置行政院非核家園推動委員會。
不過,民進黨執政期間,對於核四宣布停工,卻又宣布復工的反覆舉措,不只一度引起了陳水扁總統面臨被在野黨罷免的危機,更重挫了反核運動者長年以來的努力,導致反核團體與民進黨之間,從此產生嫌隙。部分反核人士甚至撰文痛批民進黨的反覆立場。
近年來,溫室氣體排放所引發的氣候變遷災害引起世人高度關注,相較於火力發電,核能發電是被認為排碳量較少、較成熟的能源選擇,因此「核能是不可放棄的選項」再度被不斷提出,更加重創台灣反核運動發展。
台灣反核之路漫長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科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楊永年指出,當前台灣面臨五大核能安全困境,包括原能會存在定位困境;原能會存在管制困境,對核能電廠無預算管制權與人員任命權;地方政府無核能安全管制之對口單位;核災與災害應變機制運作脫勾:核災或核安管制有其專業性,但因核能安全涉及地方政府轄區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一旦發生核災,應該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作適當動員,然而實際並非如此;核安地方治理或監督機制不足等。
日本核災之後,讓眾人對核電安全產生極大疑慮,讓世人必須再度省思與檢討現有能源政策,反核的聲音也再度高漲。不過,在政府還是持續經濟發展優先,環保永續發展其次的原則下,加上反核團體又面臨青黃不接的態勢下,要真正做到「非核家園」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
事實上,類似的反核、對核能沒信心的立場在台灣不是現在才有,自從核能電廠坐落在台灣後,台灣的反核運動運動也隨之誕生,在野時期的民進黨也秉持「非核家園」的立場,但是台灣的反核運動卻因為諸多限制而功敗垂成,永遠看不到盡頭。
美俄核電廠事故加速台灣反核運動
1979年3月28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哩島核能電廠發生核洩漏事故,造成核電站二號堆爐心熔毀。三哩島核電廠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起反應堆爐心融毀事故,此事故的嚴重後果主要表現在經濟上(估計造成10億美元經濟損失),雖然在公共安全及健康上並沒有明顯不良影響,但是依然引起社會大眾對於核能安全的疑慮。
雖然核能安全引發疑慮,不過台電還是在1980年提出核四廠興建計劃,並於1983年完成貢寮鄉的土地徵收。從此之後,「核四廠興建與否」成為國內備受矚目與爭議的公共議題,「反核運動」也對民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1986年,前蘇聯的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爆炸事件,造成4000人死亡與巨額經濟損失,導致全球反核聲浪逐漸壯大。當時,台灣反核運動也獲得55名立委連署支持,要求核四暫緩興建,預算順利遭立法院通過凍結。不過,行政院卻在1992年重提核四興建計畫,並由立法院通過核四預算案解凍。
民間方面,學界人士於1986年成立「新環境雜誌社」,以發表文章的方式作為推廣反核意識;各界反核人士共組的「台灣環保聯盟組織」也於1987年成立;1988年,國內第一個地方性反核組織「鹽寮反核自救會」正式成立,以具體行動方式推動反核運動,諸如遊行、靜坐等活動。
1988年初,反核團體邀集環保、政治、宗教、婦女、 原住民等團體擬定「反核行動計畫」,並發表「反核宣言」。同年2月,蘭嶼原住民舉辦該島首次「驅除惡靈」遊行,目地在表達堅決反對核廢料場設置在蘭嶼的立場。
1990年,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長,由於積極推動興建核四的主張,至使國內反核力量也隨之壯大。1991年5月的反核遊行人數達到2萬人,但原能會依舊強行通過核四環境影響評估,使得反核團體所帶動的反核運動在1992至1994年期間達到高峰。
1994年5月22日,貢寮鄉舉行首次核四公投活動,96%支持反核,展現了人民自己當家作主的精神;同年,面對立法院通過8年核四預算案,反核人士也發起連署「罷免擁核立委」、「核四公投、十萬簽名」等活動。
當核四議題漸漸成為影響國內民主發展的重要公共議題時,反核社團也積極巡迴全台各地、校園舉辦反核說明會、講習核電知識等活動,推動反核的啟蒙教育。不僅如此,大專院校學生成立「反核學生工作隊」,舉行「反核野火燎原」、「核四公民投票」等活動,加入反核運動的行列中。
不確定的核安災害可能隨時發生,是國內反核團體主要的反核理由。從事反核運動長達30年的台灣大學物理系兼任教授張國龍說:「核電廠是死亡工業!」雖然做任何事情都會有風險,開車也可能出車禍,但是核電廠產生的事故風險卻是全國一起承擔。
他更指出,台灣有20%的電力備用容量,其中核能發電只占12.5%,並不是如台電所言,台灣電力嚴重短缺。因此,並不需要蓋那麼多核能電廠,「核四廠根本是拼裝車,應該立刻停工。」張國龍說。
除此之外,部分反核團體也指出,核四廠從選擇廠址的那一刻起,一連串有瑕疵、不正義的政策就接踵而至。最重要為環境影響評估草率、過程與結果更是瑕疵百出,核四廠區的施工更嚴重破壞海洋、山坡地生態,違反多項環保法令,以及其中各項工程所牽涉的違法弊端事實等。
核四停工重創民進黨與反核團體關係
黨外人士在1986年9月成立民主進步黨。當時環保運動的參與者,除了受害居民外,大多是民主運動的支持者,前者豐富了後者的內涵,後者增加了前者的力量,環保運動也因而與民主運動互為支援。反核立場鮮明的民進黨,在1999年也將「非核家園」主張納入其黨綱之中。
2000年3月,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後,針對核四興建問題,環保團體在陳水扁就職之前發起遊行要求廢除核四。行政院經過3個月的評估之後,決定停建核四,但因為無法獲得國民黨等在野黨籍立委居多數的立法院同意,以及面臨企業界反彈,所以時任行政院長張俊雄不得不又在2001年2月14日宣佈復工續建核四。
雖然之後朝野政黨也取得了以「非核家園」作為終極目標的共識,並納入「環境基本法」之中。行政院為了推動非核家園政策,先是設置宣導委員會,後又在2002年9月提昇層級,設置行政院非核家園推動委員會。
不過,民進黨執政期間,對於核四宣布停工,卻又宣布復工的反覆舉措,不只一度引起了陳水扁總統面臨被在野黨罷免的危機,更重挫了反核運動者長年以來的努力,導致反核團體與民進黨之間,從此產生嫌隙。部分反核人士甚至撰文痛批民進黨的反覆立場。
近年來,溫室氣體排放所引發的氣候變遷災害引起世人高度關注,相較於火力發電,核能發電是被認為排碳量較少、較成熟的能源選擇,因此「核能是不可放棄的選項」再度被不斷提出,更加重創台灣反核運動發展。
台灣反核之路漫長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科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楊永年指出,當前台灣面臨五大核能安全困境,包括原能會存在定位困境;原能會存在管制困境,對核能電廠無預算管制權與人員任命權;地方政府無核能安全管制之對口單位;核災與災害應變機制運作脫勾:核災或核安管制有其專業性,但因核能安全涉及地方政府轄區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一旦發生核災,應該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作適當動員,然而實際並非如此;核安地方治理或監督機制不足等。
日本核災之後,讓眾人對核電安全產生極大疑慮,讓世人必須再度省思與檢討現有能源政策,反核的聲音也再度高漲。不過,在政府還是持續經濟發展優先,環保永續發展其次的原則下,加上反核團體又面臨青黃不接的態勢下,要真正做到「非核家園」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