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進黨在2011年1月22日所舉行的臨代會決定採用全民調做為總統初選提名的 方式以後,民進黨內有意參選總統初選的人就紛紛提出各種論述,以填補兩岸關係的空缺,去年初前副總統呂秀蓮率先提出「九六共識」作為她的競選口號,爾後民 進黨主席蔡英文也說要提出「十年政綱」作為民進黨未來十年執政的綱領,今年初謝長廷也提出「重疊共識、憲法各表」作為他競選的論述,今年2月份民氣相當高 的蘇貞昌也提出「台灣共識」,作為他競選的標誌,這麼多的口號與標誌,到底又代表什麼意涵呢?它們是否能取代「九二共識」,變成民、共對話的基礎呢?
●「九六共識」是什麼樣的共識?
去年初呂秀蓮提出「九六共識」時,她不僅在她所創辦的「玉山周報」大力評論,還布置宣傳車在台灣各大城市廣泛宣傳,頗有一番氣勢的樣子,可惜最後共鳴者 少,看熱鬧者多,最後就無疾而終。今年她為了參與民進黨的總統初選,必然再提出「九六共識」作為她競選的口號。
呂秀蓮當初提出「九六共識」的意思,是指1996年是台灣舉行第一次的總統民選,不管藍綠或無黨籍者,總共有四組人馬參與,最後雖然由李登輝和連戰這一組 人馬當選,但這表示台灣人民已經認同這是「台灣主權獨立」的表徵,所以使用「九六共識」做為台灣內部的「共識」,應該是最符合人民的期望。
只是,「九六共識」雖然符合台灣人民的期望,但1996年台灣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時,中國大陸卻以試射飛彈作為阻撓,所以大陸必然不可能接受「九六共識」這項主張,因此要以「九六共識」作為民、共對話的政治基礎,恐怕不切實際。
●「十年政綱」只聞樓梯響
去年中以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浩浩蕩蕩的揚言要搞一部「十年政綱」,以作為民進黨重新執政的政治基礎。然而,這一部「十年政綱」至今仍只聞樓梯響,卻不見人下來。
「十年政綱」之所以只聞樓梯響,就是兩岸關係的論述搞不出來,才會遲遲不見身影。「十年政綱」中的兩岸關係,依照去年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所提出的論文,顯 然只有架構,卻沒有提出有益兩岸的論述。陳明通的架構用一句簡單的話就是「從世界走向中國」,意思是台灣應該佈局全球,再從全球走向大陸。這明顯的是跟國 民黨從大陸走向全球的策略不同。
陳明通所提出的架構只是一種架構,並沒有解決「九二共識」的問題,也沒有可以取代「九二共識」的口號,所以「十年政綱」吵了快要一年,結果還是沒有看到結 果,反而讓其他有意參選的人跑在前面,蔡英文以黨主席的身份,使用許多陳水扁時代的政務官與菁英,至今卻提不出任何有意民、共對話的政治基礎,確實讓人扼 挽。
●「重疊共識」怎麼共識?
一月中旬,謝長廷提出「重疊共識、憲法各表」的主張。他認為兩岸應該和平的往來,不應該做為鬥爭的工具,台灣應該爭取更多的尊嚴和利益。
事實上,「重疊共識」(overlapping consensus)的概念是美國知名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在1971年出版《正義論》中提出的。羅爾斯的概念是,儘管公民們對正義的理解有許多差異,但不同的政治觀念有可能導致相似的政治判斷。羅爾 斯說這種相似的政治判斷是「重疊的共識而不是嚴格的共識」,這個共識的邏輯含義很簡單,那就是「不同的前提有可能導致同一個結論」。
羅爾斯談論「重疊共識」,是附在公民不服從那個章節裏,他要解釋的是公民不服從何時具有正當性,如果一個不寬容的人以寬容為口號,而為公民不服從,這時的 公民不服從就沒有正當性,用白話講,一個貪腐集團以反貪腐之名發起公民不服從運動,這時這個公民不服從就沒有正當性。
因此,一般對「重疊共識」有幾項理解:一是,我們可以把「重疊共識」理解為不同的人們在承認觀點上存在分歧的同時,在態度上卻具有共識,即持不同觀點的人 們會願意以合理的態度彼此相待。二是,「重疊共識」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承認價值方面發生分歧的同時,在規範方面卻具有共識?不同價值的人們認可和遵守同樣 的規範。三是,「重疊共識」還可以做這樣的理解,即不同的人們在承認現在的觀念存在著分歧的同時,在未來的目標上卻具有共識;或者說目前持有不同觀點和立 場的人們,努力尋求通過和平共處、平等交往而形成或加深彼此理解,甚至追求「視域融合」。
所以「重疊共識」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不同人群、不同民族之間能否達成重疊共識,關鍵在於相關人群或民族能否以負責的態度,參與共同自覺的歷史實踐過程。
謝長廷雖然使用羅爾斯的「重疊共識」,但他在後面又加上一個「憲法各表」,這就引發許多的爭議。畢竟「一中各表」不管在兩岸之間都難以「表」答,台灣藍綠 也無法達成共識,何況是「中華民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合國憲法」,兩部憲法的差異又那麼大,制度也不同,兩岸又如何以憲法「各表」來「表」達,這也難怪 謝長廷提出「憲法各表」會遭到許多綠營人士的批判。
●「台灣共識」保守的共識
為了拼總統初選,人氣很旺的蘇貞昌,也在2月15日拋出「台灣共識」這個概念。蘇貞昌認為應以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為主要精神,堅持主權立場,同時要 守住「生存是王道、民主是基石」兩大原則。他還說中國大陸是一個大經濟體,在2050年的經濟實力將會超越美國,台灣要在與中國、美國等大國的互動中找出 生存之道最重要,面對中國大陸這個大的經濟體,有些策略要靈活,有的部分則要守住原則。
蘇貞昌回顧民進黨訂定的綱領與決議文說,民進黨在1999年制訂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的國號叫中華民國(即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 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民進黨內部的共識,就是台灣前途決議文,這個 決議文,堅守台灣的主權立場。
蘇貞昌說,過去雖然外界很少聽他講有關兩岸論述部分,但「沒出聲音不一定就是啞巴」,兩岸關係與很多敏感的政治議題一樣,有時候模糊空間大,但也要堅守原則。
蘇貞昌還指出,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去年赴美國演說,提及中國武力部署,不撤除對台部署的飛彈是兩岸關係的最大障礙,雖然一度傳出引發馬政府不滿,但據他觀 察,這其實是馬政府透過賴要對外釋出的訊息。後來包括賴幸媛又提出「賴七項」,馬總統也在今年元旦文告中主張台灣的未來前途,由台灣2300萬人決定,包 括馬英九、賴幸媛等人的看法已朝民進黨靠近。
針對台灣的生存,蘇貞昌表示台灣與中國大陸往來無可避免,兩岸這麼近,中國大陸又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往來是必要而靈活的,往來才能對話,建立共識。他 說,貿易、互惠的生意要做,但要堅守兩大原則,首先是什麼都可以賣,但主權不能賣。第二是少數人賺錢卻讓全民賠錢的生意不能做。
由於,蘇貞昌所提出的「台灣共識」是以「台灣前途決議文」為基礎,所以他的主張被認為是最保守的主張。
●他們都沒有解決兩岸問題
可以看得出來,前述呂秀蓮、謝長廷和蘇貞昌三位已經提出「共識」者,並沒有解決兩岸問題,只能說他們首先想要解決的是台灣內部的共識,兩岸共識對民進黨人而言,不過是次要的事。為何他們會有這種想法呢?當然是以選票作為考量。
在2009年縣市長「三合一」選舉時,民進黨總得票率只輸給國民黨0.8﹪,而去年底的五都選舉,民進黨雖然只贏得南二都兩席,但總得票數卻贏國民黨40 萬票,如果兩者加起來,民進黨在全台灣的得票率應該是贏國國民黨,這也是民進黨人認為只要台灣內部能取得「共識」,那麼他們想在2012年贏得總統大選, 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這也是民進黨人一直不願意承認「九二共識」的原因,如果他們承認「九二共識」,反而落入「一中框架」中,這可能使得許多原本支持民進 黨的中間選民,可能跑到國民黨那邊,這對民進黨反而是不利的,在這種思考下,不管國、共怎麼說「九二共識」是談判基礎,民進黨人不承認就是不承認。所以, 他們提再多的「共識」,也都只想認為只要鞏固綠營這一邊的選票,就可以了,不必要去攪兩岸的局。
●民進黨地方熱、中央冷
儘管民進黨中央對兩岸議題都是採取冷處理,但地方執政的縣市對兩岸卻是保持高度的熱情。例如陳雲林在2月23日率團到台灣走一遭,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 就維持高度的熱情,她說高雄市政府持開放、友善及歡迎態度,歡迎任何國家的人來高雄旅遊及參加國際會議。至於維安,她表示任何不同意見觀點,只要是用和平 方式表達,都會受到尊重。
陳菊前年為了舉辦高雄世運,曾經到北京、上海訪問一趟,但高雄世運舉辦完以後,她卻利用台灣發生「八八水災」的時機,請來不受大陸歡迎的達賴喇嘛來台祈 福,爾後又播放疆獨首領熱比婭的紀錄片,讓她的誠信受到大陸的懷疑。如今陳雲林要到高雄市訪問,她又表現一副高度熱情的樣子,顯見她去過北京、上海,知道 大陸崛起的商機,所以既使曾經得罪過大陸,但她也不放棄利用陳雲林來台時彌補過去的不快。
所以,可以看得出來,民進黨中央和地方對大陸的態度並不一致,台灣總統選舉是大選舉區,所以需要顧及的面向較廣,以致這些熱門的參選人都會以台灣為中心, 提出具有「台灣意識」的「共識」。但地方縣市長顧及的面較小,他們考慮的是地方的繁榮,所以必須跟大陸維持緊密的經貿關係,這也是民進黨中央和地方對大陸 的政策維持不同的緣故。
然而,比較重要的是,一直沒有提出兩岸政策的蔡英文,她雖然在三月份準備成立「兩岸智庫」,但4月份民進黨總統初選即將出爐,她是否來得及透過「兩岸智 庫」提出比呂秀蓮、謝長廷、蘇貞昌更宏觀,更能被大陸接受的兩岸論述,而不僅僅只是在台灣的議題上跟著他們團團轉,這才是我們最該拭目以待的地方,畢竟, 她不但是黨主席,也是民進黨最有實力與國民黨的馬英九競選的人物,如果連她都跳不出「台灣」的框框,那麼如果民進黨贏得2012年的總統大選,兩岸關係想 延續馬英九政策向前開展,恐怕是天方夜譚。
(本文轉載於澳門「九鼎雜誌」,2011年3月號)
●「九六共識」是什麼樣的共識?
去年初呂秀蓮提出「九六共識」時,她不僅在她所創辦的「玉山周報」大力評論,還布置宣傳車在台灣各大城市廣泛宣傳,頗有一番氣勢的樣子,可惜最後共鳴者 少,看熱鬧者多,最後就無疾而終。今年她為了參與民進黨的總統初選,必然再提出「九六共識」作為她競選的口號。
呂秀蓮當初提出「九六共識」的意思,是指1996年是台灣舉行第一次的總統民選,不管藍綠或無黨籍者,總共有四組人馬參與,最後雖然由李登輝和連戰這一組 人馬當選,但這表示台灣人民已經認同這是「台灣主權獨立」的表徵,所以使用「九六共識」做為台灣內部的「共識」,應該是最符合人民的期望。
只是,「九六共識」雖然符合台灣人民的期望,但1996年台灣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時,中國大陸卻以試射飛彈作為阻撓,所以大陸必然不可能接受「九六共識」這項主張,因此要以「九六共識」作為民、共對話的政治基礎,恐怕不切實際。
●「十年政綱」只聞樓梯響
去年中以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浩浩蕩蕩的揚言要搞一部「十年政綱」,以作為民進黨重新執政的政治基礎。然而,這一部「十年政綱」至今仍只聞樓梯響,卻不見人下來。
「十年政綱」之所以只聞樓梯響,就是兩岸關係的論述搞不出來,才會遲遲不見身影。「十年政綱」中的兩岸關係,依照去年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所提出的論文,顯 然只有架構,卻沒有提出有益兩岸的論述。陳明通的架構用一句簡單的話就是「從世界走向中國」,意思是台灣應該佈局全球,再從全球走向大陸。這明顯的是跟國 民黨從大陸走向全球的策略不同。
陳明通所提出的架構只是一種架構,並沒有解決「九二共識」的問題,也沒有可以取代「九二共識」的口號,所以「十年政綱」吵了快要一年,結果還是沒有看到結 果,反而讓其他有意參選的人跑在前面,蔡英文以黨主席的身份,使用許多陳水扁時代的政務官與菁英,至今卻提不出任何有意民、共對話的政治基礎,確實讓人扼 挽。
●「重疊共識」怎麼共識?
一月中旬,謝長廷提出「重疊共識、憲法各表」的主張。他認為兩岸應該和平的往來,不應該做為鬥爭的工具,台灣應該爭取更多的尊嚴和利益。
事實上,「重疊共識」(overlapping consensus)的概念是美國知名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在1971年出版《正義論》中提出的。羅爾斯的概念是,儘管公民們對正義的理解有許多差異,但不同的政治觀念有可能導致相似的政治判斷。羅爾 斯說這種相似的政治判斷是「重疊的共識而不是嚴格的共識」,這個共識的邏輯含義很簡單,那就是「不同的前提有可能導致同一個結論」。
羅爾斯談論「重疊共識」,是附在公民不服從那個章節裏,他要解釋的是公民不服從何時具有正當性,如果一個不寬容的人以寬容為口號,而為公民不服從,這時的 公民不服從就沒有正當性,用白話講,一個貪腐集團以反貪腐之名發起公民不服從運動,這時這個公民不服從就沒有正當性。
因此,一般對「重疊共識」有幾項理解:一是,我們可以把「重疊共識」理解為不同的人們在承認觀點上存在分歧的同時,在態度上卻具有共識,即持不同觀點的人 們會願意以合理的態度彼此相待。二是,「重疊共識」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承認價值方面發生分歧的同時,在規範方面卻具有共識?不同價值的人們認可和遵守同樣 的規範。三是,「重疊共識」還可以做這樣的理解,即不同的人們在承認現在的觀念存在著分歧的同時,在未來的目標上卻具有共識;或者說目前持有不同觀點和立 場的人們,努力尋求通過和平共處、平等交往而形成或加深彼此理解,甚至追求「視域融合」。
所以「重疊共識」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不同人群、不同民族之間能否達成重疊共識,關鍵在於相關人群或民族能否以負責的態度,參與共同自覺的歷史實踐過程。
謝長廷雖然使用羅爾斯的「重疊共識」,但他在後面又加上一個「憲法各表」,這就引發許多的爭議。畢竟「一中各表」不管在兩岸之間都難以「表」答,台灣藍綠 也無法達成共識,何況是「中華民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合國憲法」,兩部憲法的差異又那麼大,制度也不同,兩岸又如何以憲法「各表」來「表」達,這也難怪 謝長廷提出「憲法各表」會遭到許多綠營人士的批判。
●「台灣共識」保守的共識
為了拼總統初選,人氣很旺的蘇貞昌,也在2月15日拋出「台灣共識」這個概念。蘇貞昌認為應以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為主要精神,堅持主權立場,同時要 守住「生存是王道、民主是基石」兩大原則。他還說中國大陸是一個大經濟體,在2050年的經濟實力將會超越美國,台灣要在與中國、美國等大國的互動中找出 生存之道最重要,面對中國大陸這個大的經濟體,有些策略要靈活,有的部分則要守住原則。
蘇貞昌回顧民進黨訂定的綱領與決議文說,民進黨在1999年制訂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的國號叫中華民國(即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 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民進黨內部的共識,就是台灣前途決議文,這個 決議文,堅守台灣的主權立場。
蘇貞昌說,過去雖然外界很少聽他講有關兩岸論述部分,但「沒出聲音不一定就是啞巴」,兩岸關係與很多敏感的政治議題一樣,有時候模糊空間大,但也要堅守原則。
蘇貞昌還指出,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去年赴美國演說,提及中國武力部署,不撤除對台部署的飛彈是兩岸關係的最大障礙,雖然一度傳出引發馬政府不滿,但據他觀 察,這其實是馬政府透過賴要對外釋出的訊息。後來包括賴幸媛又提出「賴七項」,馬總統也在今年元旦文告中主張台灣的未來前途,由台灣2300萬人決定,包 括馬英九、賴幸媛等人的看法已朝民進黨靠近。
針對台灣的生存,蘇貞昌表示台灣與中國大陸往來無可避免,兩岸這麼近,中國大陸又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往來是必要而靈活的,往來才能對話,建立共識。他 說,貿易、互惠的生意要做,但要堅守兩大原則,首先是什麼都可以賣,但主權不能賣。第二是少數人賺錢卻讓全民賠錢的生意不能做。
由於,蘇貞昌所提出的「台灣共識」是以「台灣前途決議文」為基礎,所以他的主張被認為是最保守的主張。
●他們都沒有解決兩岸問題
可以看得出來,前述呂秀蓮、謝長廷和蘇貞昌三位已經提出「共識」者,並沒有解決兩岸問題,只能說他們首先想要解決的是台灣內部的共識,兩岸共識對民進黨人而言,不過是次要的事。為何他們會有這種想法呢?當然是以選票作為考量。
在2009年縣市長「三合一」選舉時,民進黨總得票率只輸給國民黨0.8﹪,而去年底的五都選舉,民進黨雖然只贏得南二都兩席,但總得票數卻贏國民黨40 萬票,如果兩者加起來,民進黨在全台灣的得票率應該是贏國國民黨,這也是民進黨人認為只要台灣內部能取得「共識」,那麼他們想在2012年贏得總統大選, 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這也是民進黨人一直不願意承認「九二共識」的原因,如果他們承認「九二共識」,反而落入「一中框架」中,這可能使得許多原本支持民進 黨的中間選民,可能跑到國民黨那邊,這對民進黨反而是不利的,在這種思考下,不管國、共怎麼說「九二共識」是談判基礎,民進黨人不承認就是不承認。所以, 他們提再多的「共識」,也都只想認為只要鞏固綠營這一邊的選票,就可以了,不必要去攪兩岸的局。
●民進黨地方熱、中央冷
儘管民進黨中央對兩岸議題都是採取冷處理,但地方執政的縣市對兩岸卻是保持高度的熱情。例如陳雲林在2月23日率團到台灣走一遭,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 就維持高度的熱情,她說高雄市政府持開放、友善及歡迎態度,歡迎任何國家的人來高雄旅遊及參加國際會議。至於維安,她表示任何不同意見觀點,只要是用和平 方式表達,都會受到尊重。
陳菊前年為了舉辦高雄世運,曾經到北京、上海訪問一趟,但高雄世運舉辦完以後,她卻利用台灣發生「八八水災」的時機,請來不受大陸歡迎的達賴喇嘛來台祈 福,爾後又播放疆獨首領熱比婭的紀錄片,讓她的誠信受到大陸的懷疑。如今陳雲林要到高雄市訪問,她又表現一副高度熱情的樣子,顯見她去過北京、上海,知道 大陸崛起的商機,所以既使曾經得罪過大陸,但她也不放棄利用陳雲林來台時彌補過去的不快。
所以,可以看得出來,民進黨中央和地方對大陸的態度並不一致,台灣總統選舉是大選舉區,所以需要顧及的面向較廣,以致這些熱門的參選人都會以台灣為中心, 提出具有「台灣意識」的「共識」。但地方縣市長顧及的面較小,他們考慮的是地方的繁榮,所以必須跟大陸維持緊密的經貿關係,這也是民進黨中央和地方對大陸 的政策維持不同的緣故。
然而,比較重要的是,一直沒有提出兩岸政策的蔡英文,她雖然在三月份準備成立「兩岸智庫」,但4月份民進黨總統初選即將出爐,她是否來得及透過「兩岸智 庫」提出比呂秀蓮、謝長廷、蘇貞昌更宏觀,更能被大陸接受的兩岸論述,而不僅僅只是在台灣的議題上跟著他們團團轉,這才是我們最該拭目以待的地方,畢竟, 她不但是黨主席,也是民進黨最有實力與國民黨的馬英九競選的人物,如果連她都跳不出「台灣」的框框,那麼如果民進黨贏得2012年的總統大選,兩岸關係想 延續馬英九政策向前開展,恐怕是天方夜譚。
(本文轉載於澳門「九鼎雜誌」,2011年3月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