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國安局長蔡得勝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接受答詢時證實,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對台部署新型導彈,而另外研發用來攻擊美軍航艦的東風-21丁(DF-21D)型導彈也已開始部署,嚴重威脅台灣國家安全與西太平洋區域穩定。
中國二砲部隊 戰略打擊拳頭
為了洗刷一次大戰戰敗之恥,納粹德國在1930年代開始研發攻擊火箭。1942年「V-1火箭」誕生(V其實就是德文Vergeltungswaffe waffe復仇武器一詞縮寫,意味德國要向戰勝國復仇),希特勒並撥款大量生產V-1火箭。二戰期間,德軍共發射了1萬5千枚V1飛彈與3千枚更難攔截的V2飛彈,造成3萬多名英國人喪生。
V系列火箭其實就是現在彈道飛彈的濫觴。經過半世紀的發展,彈道飛彈已從當初單一的地面發射變成水面軍艦、潛艦、轟炸機都能發射,射程也從幾十公里發展到一萬多公里。在現代戰爭中,不管戰機或軍艦技術多麼先進,奔赴戰場最前沿直接打擊敵方的,仍是這些由飛機或軍艦發射的導彈。
立志成為軍事大國的中國也於1966年成立二炮部隊,作為戰略打擊拳頭。中國二炮部隊自成體系,獨立於陸、海、空三軍之外,被歸為第四軍種,由中央軍委會直接指揮。
中國二炮部隊由東風與巨浪兩大系列導彈所組成。東風系列主要由陸基發射,包括東風-4型長程導彈(射程4,500公里)、東風-5型洲際導彈(射程12,000公里,改良型14,000公里)、東風-11型戰術導彈(射程280公里)、東風-15型戰術導彈(射程600公里)、東風-21型長程導彈(射程3,000公里)、東風-25型長程導彈(射程1,800公里)、東風-31A洲際導彈(射程11,000公里)。
巨浪系列由潛艦發射,包括巨浪-1型潛射導彈(估計射程2,500公里)、巨浪-2型潛射導彈(估計射程9,600公里),射程12,000公里的巨浪-2A型導彈則在研發測試中。不過由於中國新型核子戰略導彈潛艇術數量不足,因此目前仍無法跟美俄的核潛艦戰略打擊部隊抗衡。蔡得勝局長公佈的東風-16型導彈,由於中國並未公開展示,因此詳細性能外界仍不得而知。
中國部署飛彈 威嚇美意味濃
如同二戰期間V系列火箭攻擊英倫群島,對英國造成強大震撼威脅。中國對台導彈同樣如此。在戰略導彈的研製與部署上,中國占了絕對優勢,保持了對台灣的強大心理壓力。我國則由於各種條件的制約,無法擁有戰略導彈,即使有,也只能偷偷作不能說。
由於台灣海峽平均寬度只有200多公里,所以中國對台部署的飛彈主要以東風-11型與東風-15型這類短程導彈為主。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導彈並非針對攻擊台灣而來,主要攻擊目標為關島、琉球、夏威夷等美軍位於太平洋上的軍事設施。即便如此,仍能藉由攻擊美軍,達到嚇阻美國介入台海爭端的意願。
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派出航艦保護台灣之後,解放軍開始積極研究如何反擊美軍的航母戰鬥群。檢視解放軍許多公開的論述都認為,利用導彈射程遠、突破能力強、彈頭威力大與精準度高的特點,是諸多攻擊手段中較好的選擇。傳言中的東風-21丁型導彈就是如此而來。美軍太平洋司令評估還需要10年時間,東風-21丁才能成熟;不過我國國安局指出這型飛彈其實已開始部署。
到底東風-21丁能否成為「航母殺手」其實一直爭論不休。反對者認為,反艦彈道飛彈面臨終端導引的問題有待克服,況且美軍航母戰鬥群一旦偵測到飛彈來襲,也不會坐以待斃,必定採取閃避動作並發射標準-3型(SM-3)防空飛彈加以攔截,而每一枚反艦彈道飛彈的造價與維護成本高達上億美元,又不是一擊必中,所以拿來打航母根本不符合經濟效益。
長久以來,藍營一直樂觀地認為兩岸經貿關係越緊密,中國對台軍事威脅機率就越低,馬英九總統也曾說兩岸關係已進入60年來最好的時刻,但是國安局蔡局長的報告戳破了這些謊言,中國對台威脅其實一直是有增無減。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2期
中國二砲部隊 戰略打擊拳頭
為了洗刷一次大戰戰敗之恥,納粹德國在1930年代開始研發攻擊火箭。1942年「V-1火箭」誕生(V其實就是德文Vergeltungswaffe waffe復仇武器一詞縮寫,意味德國要向戰勝國復仇),希特勒並撥款大量生產V-1火箭。二戰期間,德軍共發射了1萬5千枚V1飛彈與3千枚更難攔截的V2飛彈,造成3萬多名英國人喪生。
V系列火箭其實就是現在彈道飛彈的濫觴。經過半世紀的發展,彈道飛彈已從當初單一的地面發射變成水面軍艦、潛艦、轟炸機都能發射,射程也從幾十公里發展到一萬多公里。在現代戰爭中,不管戰機或軍艦技術多麼先進,奔赴戰場最前沿直接打擊敵方的,仍是這些由飛機或軍艦發射的導彈。
立志成為軍事大國的中國也於1966年成立二炮部隊,作為戰略打擊拳頭。中國二炮部隊自成體系,獨立於陸、海、空三軍之外,被歸為第四軍種,由中央軍委會直接指揮。
中國二炮部隊由東風與巨浪兩大系列導彈所組成。東風系列主要由陸基發射,包括東風-4型長程導彈(射程4,500公里)、東風-5型洲際導彈(射程12,000公里,改良型14,000公里)、東風-11型戰術導彈(射程280公里)、東風-15型戰術導彈(射程600公里)、東風-21型長程導彈(射程3,000公里)、東風-25型長程導彈(射程1,800公里)、東風-31A洲際導彈(射程11,000公里)。
巨浪系列由潛艦發射,包括巨浪-1型潛射導彈(估計射程2,500公里)、巨浪-2型潛射導彈(估計射程9,600公里),射程12,000公里的巨浪-2A型導彈則在研發測試中。不過由於中國新型核子戰略導彈潛艇術數量不足,因此目前仍無法跟美俄的核潛艦戰略打擊部隊抗衡。蔡得勝局長公佈的東風-16型導彈,由於中國並未公開展示,因此詳細性能外界仍不得而知。
中國部署飛彈 威嚇美意味濃
如同二戰期間V系列火箭攻擊英倫群島,對英國造成強大震撼威脅。中國對台導彈同樣如此。在戰略導彈的研製與部署上,中國占了絕對優勢,保持了對台灣的強大心理壓力。我國則由於各種條件的制約,無法擁有戰略導彈,即使有,也只能偷偷作不能說。
由於台灣海峽平均寬度只有200多公里,所以中國對台部署的飛彈主要以東風-11型與東風-15型這類短程導彈為主。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導彈並非針對攻擊台灣而來,主要攻擊目標為關島、琉球、夏威夷等美軍位於太平洋上的軍事設施。即便如此,仍能藉由攻擊美軍,達到嚇阻美國介入台海爭端的意願。
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派出航艦保護台灣之後,解放軍開始積極研究如何反擊美軍的航母戰鬥群。檢視解放軍許多公開的論述都認為,利用導彈射程遠、突破能力強、彈頭威力大與精準度高的特點,是諸多攻擊手段中較好的選擇。傳言中的東風-21丁型導彈就是如此而來。美軍太平洋司令評估還需要10年時間,東風-21丁才能成熟;不過我國國安局指出這型飛彈其實已開始部署。
到底東風-21丁能否成為「航母殺手」其實一直爭論不休。反對者認為,反艦彈道飛彈面臨終端導引的問題有待克服,況且美軍航母戰鬥群一旦偵測到飛彈來襲,也不會坐以待斃,必定採取閃避動作並發射標準-3型(SM-3)防空飛彈加以攔截,而每一枚反艦彈道飛彈的造價與維護成本高達上億美元,又不是一擊必中,所以拿來打航母根本不符合經濟效益。
長久以來,藍營一直樂觀地認為兩岸經貿關係越緊密,中國對台軍事威脅機率就越低,馬英九總統也曾說兩岸關係已進入60年來最好的時刻,但是國安局蔡局長的報告戳破了這些謊言,中國對台威脅其實一直是有增無減。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2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