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

今年3月31日中國發表《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這是1998年以來,中國發布的第7部國防白皮書。這次的白皮書共分為10章,主要包括安全形勢、國防政策、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武裝力量運用、國防經費、建立軍事互信等內容。白皮書內還指出,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不論現在還是將來,不論發展到什麼程度,中國都永遠不稱霸 ,永遠不搞軍事擴張。

其中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白皮書中提到,海峽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 白皮書還指出,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
務實探討。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以利於共同採取進一步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的措施。兩岸應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中國簽訂軍事互信的目的

從這裡有兩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一是,這部白皮書首次提到「兩岸可以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二是,兩岸應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首先就從「軍事安全機制」談起。早在2008年12月31日「胡六點」中的「第六點」,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就已公開呼籲:「爲有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爾後,馬英九總統在2009年5月9日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時明確表示,如果能在2012年連任,並在「有迫切需要協商」的前提下,「不排除觸及」政治議題的兩岸協商。

馬英九這項遲來的回應,顯示馬英九是把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放在他「如果2012年連任」以後。這也是他所強調的「先經濟、後政治」協商的原則。但中國可不見得有這個耐性,2009年8月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他在8月號的「中國評論」就發表專文「兩岸應正視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的問題」中,再次提出五項中國台研單位的研究議題,其中包括:(一)兩岸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二)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即如何解決「中華民國」的地位;(三)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四)化解兩岸政治意識形態對立;(五)兩岸和平協議框架。

這幾項研究議題,顯示中國早就準備好要跟馬政府進行政治談判的時間表。要不是民進黨在後來的各項選舉中連戰皆捷,馬英九所謂的「2012年連任後,不排除政治談判」的說法,可能早就排上兩岸協商的議程上了。, 那麼中國一直急於跟台灣進行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我們就聽聽中國國台辦主任王毅的說法吧。王毅在2009年6月下旬訪美時,曾拜會美國副國務卿史坦伯格和國安會亞洲部門資深主任貝德。在他們的會談中,王毅向美方表示「兩岸若簽署軍事互信機制協議,華府應拒絕出售F-16C/D型戰機給台灣」。

顯然中國急於跟台灣簽署軍事互信的目的,就是要美國不要出售F-16C/D戰機給台灣,這也是每次美國軍售台灣以後,中國就會擺擺樣子,跟美國中斷一段時間的軍事交流的緣故。中國為了一勞永逸,所以希望透過跟台灣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切斷美國的對台軍售。

然而,國際間有關軍事互信機制的簽訂,大多屬於主權國家對主權國家的行為,但中國在呼籲兩岸應該簽署軍事互信機制的同時,他們的態度卻是希望,美國在敦促台灣推動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時,並不希望美國直接參與討論,但馬政府方面卻強調,台海兩岸建構軍事互信機制,不能夠影響到美國對台軍售與軍事合作質量;此外,馬政府也希望美國能夠積極參與,並成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保證人。

從這裡可以看出,馬政府既希望與中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也希望美國能夠繼續軍售台灣,而且還要美國作為第三方的調人。這種一魚三吃的想法,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這也是馬政府連一條魚都吃不到的主因,特別是美國從1980年代的雷根總統時期,早就宣示美國不當兩岸的調人,所以馬英九雖然想跟中國簽署軍事互信,挺馬得一些退役將領也不斷催促兩岸應該儘速簽署軍事互信,但馬英九不敢就是不敢。

●和平協議讓中國有追殺台獨的理由

中國為了跟台灣簽署軍事互信機制,去年早就撥了一筆款項,讓中國一些退役將領和我國的退役將領共同進行研究。他們每每利用我國的退役將領發言督促兩岸應該盡快簽署軍事互信機制,以營造一種台灣退役將領都想要跟中國簽訂軍事互信的聲音。然後,再以此聲音影響國軍中他們以前的部屬,讓整個國軍都相信只要兩簽訂軍事互信機制,兩岸就可以維持一百年的和平。這也是為何今年元旦,馬英九的祝詞中會提到只要兩岸關係改善,兩岸就可以維持「百年和平」的主因。, 然而,兩岸簽署軍事互信,畢竟只是存在軍事的領域,我們別忘了在「胡六點」第六條的最後,胡錦濤還加上一句:「我們再次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也就是,中國最終的目的不只是兩岸簽署軍事互信,他們更布好局想要兩岸簽訂「和平協議」。那麼「和平協議」是什麼呢?一般被界定為是「為了結束暴力衝突,或明顯的改變衝突,以便能夠更具建設性解決問題的一種契約」。通常「和平協議」的簽訂都是在國際領域,在中國擔心跟台灣訂定「和平協議」可能演變成台灣問題國際化,所以他們堅持一定要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簽訂,作為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的意義。

但以國內簽署「和平協議」是否真的能夠「結束敵對狀態」呢?我們就舉1959到1975年所發生的越戰為例來說吧。當時美國為了盡快結束越戰,而由當年的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和北越外長黎德壽在巴黎簽訂「巴黎協定」,這項協議一簽訂以後,當時的越南總統阮文紹拒絕承認這項協定。, 阮文紹對季辛吉的說法是:「季辛吉博士,你得了解因為美國是一個超極強國,所以能對這份協定等閒視之,但我可不能這麼做。一個壞的協定對你們來說並沒有什麼,失去越南對你們非但無害,還可能有利。因為這可能對你們的中國政策有幫助。但小小的越南不像你們一樣用全球眼光來看這件事。對我們而言這不是在蘇聯和中國之間任選其一的問題而已,而是決定生死的問題」。

所以,美國選擇與北越簽訂「巴黎協定」,在阮文紹的看法是把它當成是一種攸關越南存活的「生死協議」,而「巴黎協定」簽訂的結果,也正如阮文紹所判斷的最終導致南越的滅亡。, 南越的滅亡還有美國支撐著,但兩岸若簽訂「和平協議」,在中國堅持「一中原則」,又不讓第三國介入,可以想像的是,不是兩岸可以維持「百年和平」,而是加速台灣被中國統一。

也許有人會反駁越南的事,是冷戰時候發生的舊事,但冷戰以後各地方的種族衝突都有第三國介入,不然還有聯合國的維和部隊介入,但各地的衝突還是不斷。就以最近利比亞的衝突為例,既使有北約聯軍介入轟炸利比亞,但利比亞強人格達費依然老神在在,甚至連反抗軍提出全國停火求和,格達費都不屑一顧。

若以兩岸關係來看,中國既不讓國際間介入兩岸簽署的「和平協議」,中國目前又已經是世界第二強國,既使中國有心藉著「和平協議」強行統一台灣,又有那個國家奈他何?, 雖然,中國國防白皮書中也宣稱:「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不論現在還是將來,不論發展到什麼程度,中國都永遠不稱霸 ,永遠不搞軍事擴張」。但別忘了,中國的這項說法從毛澤東時期,就已經一說再說,但毛時期不是打過五次的戰爭,既使鄧小平掌權初期,也打過「懲越戰爭」。所以中國說歸說,只要台灣變成中國的一部份,那麼如果台灣敢鬧台獨,他們就會像對待新疆、西藏一樣的不手軟,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岸若簽訂「和平協議」,反而有讓中國找到追殺台獨的理由,到時「和平」只會變成工具,而不是目的。

(本文轉載於玉山周報,第94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