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炯昌 (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研究員)
建言:劉遠忠(空軍備役少將)
馬 英九總統於2009年11月13日,在參加歐洲氣候變遷影像巡迴展致詞時表示:「台灣已成為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重災區。」他指出,災害無法預防,但是我 們要能夠將損害減到最低。如果誠如馬英九總統所言,台灣萬一不幸遭遇類似日本201年3月11日芮氏規模9.0的強震與海嘯襲擊,台灣軍方、朝野、媒體應 該有何作為,將災害對國人的生命與財產損害減到最低。
國軍防災任務應明確區分
據聯合國統計,近20年來全球發生超過7000起自然災害,共造成200多萬人死亡,面對突如其來、不斷 升高的劇烈全球氣候變遷、自然災害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所造成的災害時,軍隊由於具備強大的裝備器材、人力資源、情報收集能力,可以快速、有效地支援災害防護 與救援,所以動員軍隊參與救災,已成為世界潮流。美軍是最早將「非戰爭性軍事行動」寫入軍隊作戰任務的國家,藉此作為嚇阻戰爭、解決衝突、提升和平與支援 文人政府處理國內危機等。這是美國因應後冷戰時期,大規模戰爭發生機率降低,人道危機、自然災害頻率不斷增加,所採取的軍事轉型作為。
過去,國軍雖然參與無數次救災任務,但是救災主要職責還是內政部消防單位一肩扛起,國軍僅是站在協助支援立場。直到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發生,政 府救災表現飽受輿論抨擊,馬總統才指示將救災納入國軍中心任務之一,從「接受申請、支援」轉馬英九總統於2009年11 月 13日,在參加歐洲氣候變遷影像巡迴展致詞時表示:「台灣已成為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重災區。」他指出,災害無法預防,但是能夠將損害減到最低。如果誠如 馬英九總統所言,台灣萬一不幸遭遇類似日本2 011年3月11日芮氏規模9.0 的強震與海嘯襲擊,台灣軍方、朝野、媒體應該有何作為,將災害對國人的生命與財產損害減到最低。
為「主動、協調執行」,期使國軍能夠「救災視同作戰」。2010年7月立法院臨時會通過的《災害防救法》規定國軍應主動投入救災,並授與國防部依據災害需 要,對員後備軍人投入救災任務。而國軍投入災害救援任務,除了符合軍隊「保家衛國」的設立宗旨外,更有助於提升國軍形象,符合軍隊強化「非戰爭性軍事行 動」的趨勢。除了深入災區進行救援任務外,軍隊還能提供下列災害搶救作為:
一、 運用空中偵察監控海嘯:
災害發生之後,國家災害應變中心應立即申請衛監控、空軍偵察機或無人機至震央附近進行空中監控等,如果有海嘯發生應立即回報,趕緊疏散可能受 到襲擊地區民眾。這次311強震發生時,日本即以「地球資源衛星與氣象衛星」同時偵測到海嘯後,爭取那短短30分鐘的預警疏散時間,否則傷亡將更加慘 重。
二、屯儲必要的緊急救援物資:
災變後的各項緊急醫療藥品與基本民生物資,必須適當的儲存於安全地區,由中央單位統一籌補相關㈶力、物力,以免災民搶奪與各部會、各縣市政府爭相籌措;為 防範於未然,這些物資必須視同石油等戰略物資,平時就應平均分儲於全國各地區。現行國軍許多現代化的屯儲庫所,可適當儲存必要物㈾,並全程加以看管。災害 發生時,可利用國軍的高運補能力分送至災民手上。
國軍參與救災的兵源雖然㈰漸減少,但是災害應變主管機關「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應依國軍現有「搶救災能量」,訂立明確的行動準則,發揮最大的各個專業效能與人力資源效力,以免與其他部會疊床架屋,導致救災事倍功半。
國軍救難專業與專業救難單位相較,雖然感覺上會有些專業上的不足,在參與救災的過程中有諸多劣勢有待解決,但是在災害發生初期,常備部隊可以迅速機動投入 救災,不但可以評估了解災情的需要,又可以鎮定災民的民心士氣的!部隊的指揮統由有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派專人協同指揮,921大地震時就是最好的例證!以杜 絕多頭馬車指揮的混局面;這次日本自衛隊全力投入救災工作指揮模式更值得我們學習!後備部隊的動員必須俟總統發布緊急命令動員整備妥後,依災情需要再將後 備兵力投入最需要搶救的地區,而救災期間所需之人力、物力與㈵殊專業,依前面所述迅速送到災民手中外,而國軍核生化專業檢測部隊及工程專業部隊,在各專業 人士統籌指揮下來搶救,必能發揮最大搶修就效益。
落實防災教育 避免民眾慌亂
1995 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區發生芮氏規模7.2的強震,造成5千餘人罹難、2萬7千多人受傷、32 萬人無家可歸。為了記取這次地震教訓,日本政府除了檢討原有之防災體系缺失,逐一加以改進外,更編寫一本名為《思考我們的生命和安全》的小學教材,並保留 部份地震災害遺址作為紀念館、出版宣導刊物等一系列防災教育措施,提高日本國民對於地震災害的警惕意識與應變能力。這也是日本民眾在這次311超級強震 中,社會沒有失控、民眾不會脫序的主因之一。
日本從幼稚園就開始做防災教育,地震發生時,小娃兒都能熟練地戴上安全帽,自保動作可讓傷害降到最低。反觀台灣防災教育卻是遠不如人,所以我們應該以日本 為借鏡,將防災觀念納入學校必修教材中,透過全民教育的方式將防災觀念向下扎根。而有了預警系統後,若欠缺有效的疏散措施,譬如單位廣播、引導民眾疏散路 線、老弱婦孺誰來接駁、何處為避難場所、避難場所規劃應有的基本設施等等,均需要在平日就整備妥,後續配合每年萬安演習時定期疏散演練。現今在全國各區域 在街頭,均設立「緊急避難所」的標示指引牌,試問?有哪一位百姓或學校同學實際演練過?又有多少警察同仁、機構負責人或老師實際引導學生躲到「緊急避難 所」過?因此,而防災演練更必須確實做到,民眾遇到真實災難發生時才不會驚慌失措。
另外,由於各地區的災害發生原因並不相同,政府應整合氣象、水土保持、消防、警政等單位資訊,每年定期發表《防災白皮書》,詳細列出各項防災預算、防災資訊與防災作為,以提昇國人的防災觀念。
長期以來,在野陣營遇到國家遭逢重大天災時,都會拿著放大鏡嚴格檢視政府與執政黨的救災表現。在這種輿論壓力下,反而衍生出獨特的「災難政治學」,也就是 政黨常先就災難先做政治攻防,以閃避政治責任為要務。政府首長為了避免遭批救災不力而丟了官位,巡視災區在鏡頭前做足表面功夫,反而妨礙救災工作。所以在 國家遭遇重大天然災害之際,國會也應該暫時休會,執政黨協助政府救災、反對黨投入物資募集。國難當前,朝野不該再打口水戰,應共同投入救災行列,等待災後 復原告一段落,國會再行開議檢討缺失。這次日本311強震,日本朝野已經為我們做了最佳的示範。
媒體應扮演安撫人心的角色
台灣媒體平時仗著新聞自由之名,刊登罹難者大體照片、灑狗血報導新聞已經成為常態。遇到重大天災時,更是變本加厲,記者搶進災區,在鏡頭前猛拍罹難者照 片,拚命追問罹難者家屬有何感想。筆者有位朋友之前在某報編輯部當主管,他說:「每天晚上截稿前,都要看記者們拍回來的大體照片,心理壓力真大。」之後他 就受不了離開那間報社。試想,受過專業訓練的新聞從業人員都受不了煎熬,更何況是一般社會大眾。
反觀日本,從災難發生那一刻起,日本公共電視台NHK就接手所有的災難新聞。電視主播態度冷靜,不疾不徐地播報每一則新聞;台灣記者常常不顧一切深入災 區,但是日本是除了NHK的記者外,沒有其他媒體派人進入災區,大家一律採用NHK提供的新聞,以免因為採訪干擾救災。在NHK的新聞畫面中,即使全城發 生大火災,也不會看到災民呼天搶地的樣子,更看不到遺體,這不只是維護罹難者的尊嚴,更避免讓人聯想到世界末日的恐怖景象,引發社會恐慌。
台灣名嘴治國的亂象由來已久,每每遇到災難發生時,名嘴們不談防災等正經事,只會危言聳聽地散布「末日論」。近期紐西蘭、中國雲南與日本接連傳出強烈地震 災害,名嘴們高談闊論這些災害可能是「3月19日超級月亮」所引發。名嘴唯恐天下不亂,逼得天文學專家與氣象局主管都跳出來否認這些危言聳聽的說法。事實 上,這些節目都是早上開個製作會議討論題目,然後助理在進棚錄影前上網找資料,時常不經求證就加以採用。名嘴們忙著跑通告,根本沒時間去查證內容真偽,反 正大字報寫什麼,跟著唸就對了。所以才會發生名嘴把網路小說當真實史料,在節目上誇誇其談的烏龍事件發生。
筆者建議在天災發生時,相關災難新聞應該統籌由公視、中央社等官方媒體發布,對於媒體的言論也應適時加以約束,以免散布危言聳聽言論,造成民眾恐慌。3月 14日,馬總統在國安層級的災害應變會議上表示,面對「複合式災難」應該有「複合式防災」的意識,從個人、社區、社會到政府,建立一套全新的防災思維與方 案。不過看看這次日本人遇到地震災害的表現,再看看我們,每一項都有待加強。
(本文刊登於「尖端科技雜誌」,2011年,4月號)
建言:劉遠忠(空軍備役少將)
馬 英九總統於2009年11月13日,在參加歐洲氣候變遷影像巡迴展致詞時表示:「台灣已成為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重災區。」他指出,災害無法預防,但是我 們要能夠將損害減到最低。如果誠如馬英九總統所言,台灣萬一不幸遭遇類似日本201年3月11日芮氏規模9.0的強震與海嘯襲擊,台灣軍方、朝野、媒體應 該有何作為,將災害對國人的生命與財產損害減到最低。
國軍防災任務應明確區分
據聯合國統計,近20年來全球發生超過7000起自然災害,共造成200多萬人死亡,面對突如其來、不斷 升高的劇烈全球氣候變遷、自然災害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所造成的災害時,軍隊由於具備強大的裝備器材、人力資源、情報收集能力,可以快速、有效地支援災害防護 與救援,所以動員軍隊參與救災,已成為世界潮流。美軍是最早將「非戰爭性軍事行動」寫入軍隊作戰任務的國家,藉此作為嚇阻戰爭、解決衝突、提升和平與支援 文人政府處理國內危機等。這是美國因應後冷戰時期,大規模戰爭發生機率降低,人道危機、自然災害頻率不斷增加,所採取的軍事轉型作為。
過去,國軍雖然參與無數次救災任務,但是救災主要職責還是內政部消防單位一肩扛起,國軍僅是站在協助支援立場。直到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發生,政 府救災表現飽受輿論抨擊,馬總統才指示將救災納入國軍中心任務之一,從「接受申請、支援」轉馬英九總統於2009年11 月 13日,在參加歐洲氣候變遷影像巡迴展致詞時表示:「台灣已成為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重災區。」他指出,災害無法預防,但是能夠將損害減到最低。如果誠如 馬英九總統所言,台灣萬一不幸遭遇類似日本2 011年3月11日芮氏規模9.0 的強震與海嘯襲擊,台灣軍方、朝野、媒體應該有何作為,將災害對國人的生命與財產損害減到最低。
為「主動、協調執行」,期使國軍能夠「救災視同作戰」。2010年7月立法院臨時會通過的《災害防救法》規定國軍應主動投入救災,並授與國防部依據災害需 要,對員後備軍人投入救災任務。而國軍投入災害救援任務,除了符合軍隊「保家衛國」的設立宗旨外,更有助於提升國軍形象,符合軍隊強化「非戰爭性軍事行 動」的趨勢。除了深入災區進行救援任務外,軍隊還能提供下列災害搶救作為:
一、 運用空中偵察監控海嘯:
災害發生之後,國家災害應變中心應立即申請衛監控、空軍偵察機或無人機至震央附近進行空中監控等,如果有海嘯發生應立即回報,趕緊疏散可能受 到襲擊地區民眾。這次311強震發生時,日本即以「地球資源衛星與氣象衛星」同時偵測到海嘯後,爭取那短短30分鐘的預警疏散時間,否則傷亡將更加慘 重。
二、屯儲必要的緊急救援物資:
災變後的各項緊急醫療藥品與基本民生物資,必須適當的儲存於安全地區,由中央單位統一籌補相關㈶力、物力,以免災民搶奪與各部會、各縣市政府爭相籌措;為 防範於未然,這些物資必須視同石油等戰略物資,平時就應平均分儲於全國各地區。現行國軍許多現代化的屯儲庫所,可適當儲存必要物㈾,並全程加以看管。災害 發生時,可利用國軍的高運補能力分送至災民手上。
國軍參與救災的兵源雖然㈰漸減少,但是災害應變主管機關「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應依國軍現有「搶救災能量」,訂立明確的行動準則,發揮最大的各個專業效能與人力資源效力,以免與其他部會疊床架屋,導致救災事倍功半。
國軍救難專業與專業救難單位相較,雖然感覺上會有些專業上的不足,在參與救災的過程中有諸多劣勢有待解決,但是在災害發生初期,常備部隊可以迅速機動投入 救災,不但可以評估了解災情的需要,又可以鎮定災民的民心士氣的!部隊的指揮統由有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派專人協同指揮,921大地震時就是最好的例證!以杜 絕多頭馬車指揮的混局面;這次日本自衛隊全力投入救災工作指揮模式更值得我們學習!後備部隊的動員必須俟總統發布緊急命令動員整備妥後,依災情需要再將後 備兵力投入最需要搶救的地區,而救災期間所需之人力、物力與㈵殊專業,依前面所述迅速送到災民手中外,而國軍核生化專業檢測部隊及工程專業部隊,在各專業 人士統籌指揮下來搶救,必能發揮最大搶修就效益。
落實防災教育 避免民眾慌亂
1995 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區發生芮氏規模7.2的強震,造成5千餘人罹難、2萬7千多人受傷、32 萬人無家可歸。為了記取這次地震教訓,日本政府除了檢討原有之防災體系缺失,逐一加以改進外,更編寫一本名為《思考我們的生命和安全》的小學教材,並保留 部份地震災害遺址作為紀念館、出版宣導刊物等一系列防災教育措施,提高日本國民對於地震災害的警惕意識與應變能力。這也是日本民眾在這次311超級強震 中,社會沒有失控、民眾不會脫序的主因之一。
日本從幼稚園就開始做防災教育,地震發生時,小娃兒都能熟練地戴上安全帽,自保動作可讓傷害降到最低。反觀台灣防災教育卻是遠不如人,所以我們應該以日本 為借鏡,將防災觀念納入學校必修教材中,透過全民教育的方式將防災觀念向下扎根。而有了預警系統後,若欠缺有效的疏散措施,譬如單位廣播、引導民眾疏散路 線、老弱婦孺誰來接駁、何處為避難場所、避難場所規劃應有的基本設施等等,均需要在平日就整備妥,後續配合每年萬安演習時定期疏散演練。現今在全國各區域 在街頭,均設立「緊急避難所」的標示指引牌,試問?有哪一位百姓或學校同學實際演練過?又有多少警察同仁、機構負責人或老師實際引導學生躲到「緊急避難 所」過?因此,而防災演練更必須確實做到,民眾遇到真實災難發生時才不會驚慌失措。
另外,由於各地區的災害發生原因並不相同,政府應整合氣象、水土保持、消防、警政等單位資訊,每年定期發表《防災白皮書》,詳細列出各項防災預算、防災資訊與防災作為,以提昇國人的防災觀念。
長期以來,在野陣營遇到國家遭逢重大天災時,都會拿著放大鏡嚴格檢視政府與執政黨的救災表現。在這種輿論壓力下,反而衍生出獨特的「災難政治學」,也就是 政黨常先就災難先做政治攻防,以閃避政治責任為要務。政府首長為了避免遭批救災不力而丟了官位,巡視災區在鏡頭前做足表面功夫,反而妨礙救災工作。所以在 國家遭遇重大天然災害之際,國會也應該暫時休會,執政黨協助政府救災、反對黨投入物資募集。國難當前,朝野不該再打口水戰,應共同投入救災行列,等待災後 復原告一段落,國會再行開議檢討缺失。這次日本311強震,日本朝野已經為我們做了最佳的示範。
媒體應扮演安撫人心的角色
台灣媒體平時仗著新聞自由之名,刊登罹難者大體照片、灑狗血報導新聞已經成為常態。遇到重大天災時,更是變本加厲,記者搶進災區,在鏡頭前猛拍罹難者照 片,拚命追問罹難者家屬有何感想。筆者有位朋友之前在某報編輯部當主管,他說:「每天晚上截稿前,都要看記者們拍回來的大體照片,心理壓力真大。」之後他 就受不了離開那間報社。試想,受過專業訓練的新聞從業人員都受不了煎熬,更何況是一般社會大眾。
反觀日本,從災難發生那一刻起,日本公共電視台NHK就接手所有的災難新聞。電視主播態度冷靜,不疾不徐地播報每一則新聞;台灣記者常常不顧一切深入災 區,但是日本是除了NHK的記者外,沒有其他媒體派人進入災區,大家一律採用NHK提供的新聞,以免因為採訪干擾救災。在NHK的新聞畫面中,即使全城發 生大火災,也不會看到災民呼天搶地的樣子,更看不到遺體,這不只是維護罹難者的尊嚴,更避免讓人聯想到世界末日的恐怖景象,引發社會恐慌。
台灣名嘴治國的亂象由來已久,每每遇到災難發生時,名嘴們不談防災等正經事,只會危言聳聽地散布「末日論」。近期紐西蘭、中國雲南與日本接連傳出強烈地震 災害,名嘴們高談闊論這些災害可能是「3月19日超級月亮」所引發。名嘴唯恐天下不亂,逼得天文學專家與氣象局主管都跳出來否認這些危言聳聽的說法。事實 上,這些節目都是早上開個製作會議討論題目,然後助理在進棚錄影前上網找資料,時常不經求證就加以採用。名嘴們忙著跑通告,根本沒時間去查證內容真偽,反 正大字報寫什麼,跟著唸就對了。所以才會發生名嘴把網路小說當真實史料,在節目上誇誇其談的烏龍事件發生。
筆者建議在天災發生時,相關災難新聞應該統籌由公視、中央社等官方媒體發布,對於媒體的言論也應適時加以約束,以免散布危言聳聽言論,造成民眾恐慌。3月 14日,馬總統在國安層級的災害應變會議上表示,面對「複合式災難」應該有「複合式防災」的意識,從個人、社區、社會到政府,建立一套全新的防災思維與方 案。不過看看這次日本人遇到地震災害的表現,再看看我們,每一項都有待加強。
(本文刊登於「尖端科技雜誌」,2011年,4月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