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政府財政困難,馬總統競選政見之一的募兵制面臨跳票危機。行政院長吳敦義3月29日表示,如果以現在政府的財務來看,實施募兵制的確有困難,但政府一定要克服困難,讓募兵制能夠順利推動,期望在2015年讓募兵制順利上路。
平心而論,實施募兵制並非馬政府所獨創,過去民進黨政府也曾提出募兵制主張,不過由於牽涉層面龐大,包括財政、國軍人力精簡與軍事轉型等因素,使得推動募兵制一直是件艱鉅的任務。
徵兵 拿破崙開先例
近代徵兵制度必須追溯到法國大革命之後,由於革命之後內部尚未整合就面臨鄰國武力抵制並爆發戰爭。1792年法國新執政的「國民公會」為了因應危機,除了宣布國家處於全面戰爭狀態外,更徵召30萬法國人入伍。
法國拿破崙部隊之所以能夠席捲歐洲、法軍所向披靡,與當時法國實施徵兵制有關,也就是兵源來自於社會一般階層,戰爭也不再是貴族戰爭。在拿破崙之前的歐洲,打仗是貴族與騎士們的事,跟一般平民百姓無關。其他歐洲國家跟著起而效尤,將男性必須服兵役規定納入憲法中,從此之後徵兵制成為世界趨勢。
一般而言,徵兵制以義務役士兵為主,職業軍人(通常是軍官與士官階層)為輔,絕大多數國家都實施這種兵役制度。義務役的役期沒有一定規範,必須考量各國的國防需求而定。如果有立即而明顯的國防危機,則可能傾向採行全民皆兵的低混合徵兵制,並延長役期,例如以色列;反之則可能採行高混合徵兵制,並縮短適齡青年的服役年限,像法國就是如此。
徵兵制具有下列優點:由於國家以公權力強制入伍,兵源得以保證,便於軍事動員。國民普遍也受過軍事訓練,等同於儲備大量軍事力量於民間。這對於受他國武力威脅的國家而言尤其重要,部分國家(如以色列)甚至徵召女性從軍;軍隊成員由全體國民代表,不只降低軍隊的封閉性,更讓軍隊難以鎮壓國民、增加發動軍事政變的困難性,對國家民主化、軍隊國家化有一定的助益。
當然,徵兵制也不是沒有缺點,包括因為通常只對男性實行徵兵制,助長並強化性別刻版印象,不符合當今社會所講求的性別平等;對多數不打算從事長期軍旅生涯的男性而言,當兵不但浪費時間,更阻礙事業發展,所以民間才會流傳「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順口溜。
募兵 先進國家趨勢
近20年來徵兵制有逐漸式微的態勢,這與國際情勢轉變有密切關係。蘇聯解體後,大規模戰爭發生的機率降低,歐洲各國在裁軍之餘,也減少義務役士兵的比例。以荷蘭為例,1990年時,屆齡役男入營的比例為55%,10年之後只剩下了26%,後來荷蘭國會作乾脆出決議,把憲法中規定「男性國民有服兵役義務」的條文「暫時凍結」(Moratorium),而不是廢止,改採募兵制。
其他歐美國家也是採取類似的凍結徵兵制措施,也就是憲法中仍有徵兵的規定,不過承平時期不徵兵,國家面臨戰爭危機才會從民間大量徵召兵源。但是平時仍會對青年學子進行全民國防教育,以厚植憂患意識。
除此之外,由於現代國防事務高度科技化、專業化,許多高科技武器保養與操作人員遇到訓練完畢,不是拿到技術證書而是退伍令的尷尬局面,所以反對徵兵制的人士認為,在高科技戰爭條件下,義務役只是不斷浪費訓練成本而已。這也是許多國家廢除徵兵制的另一項主因。
每到總統選舉期間,就會有候選人大開實施全面募兵制、縮短役期等選舉支票。它們的口號不外乎諸如:「募兵制是先進國家的趨勢」、「役期太長妨礙役男生涯規劃」等。沒錯!不但歐美等西方先進國家如此,連我們最主要的敵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如此。
以法國為例,自二戰之後,法國分別經歷了越戰、阿爾及利亞戰爭等殖民地戰爭,役期曾經一度從1950年的18個月,延長至1955年的28個月,不過當法國發展出核子武器,建立戰略威嚇能力之後,役期從1965年的16個月減少到10個月。對於高風險的軍事行動,法軍還是仰賴專業士官與外籍兵團執行,義務役士兵只是扮演輔助角色。
再以英國為例,除了一次與二次大戰期間因為兵源不足必須從民間徵兵外,英國一直維持募兵制的兵役制度。英國武裝部隊男性士兵占全國男性人口比例,平均維持在2%左右。當然,這與英國一直有募兵制的尚武傳統有關,就連皇室男性成員好像必須先讀個軍校才有資格繼承王位。1982年福克蘭群島戰役期間,搶灘登陸的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能夠輕鬆痛宰阿根廷的義務役士兵,就是英國實施募兵制成效的最好證明。
周全 應有配套措施
雖然募兵制成為當前世界潮流,但是如果台灣只是為了兌換選舉支票而貿然實施募兵制,欠缺配套措施,恐怕會讓國防部長一個頭兩個大。
以美國為例,美國在越戰之後轉為實施募兵制,但是因為當時美軍募兵制沒有配套辦法,所以從各地招募來的士兵素質很糟糕,這些各方好漢多半都是社會最低階層的黑人,許多甚至不識字,因為素質差所以根本無從訓練,素質反而沒比義務役士兵好多少。
自從美軍在1984年修訂的《蒙哥馬利大兵法案》(Montgomery GI Bill,MGIB),開始採取配套措施對募兵制進行改革之後,大幅提升志願役士兵素質。《蒙哥馬利大兵法案》與1944年的《大兵法案》最大差別在於增加了教育補助制度,美國國防部依據法案設立「大學進修基金」,基金來自於受益軍人服役時的扣款與國防部的配合款,受益人每扣繳1元,國防部就相對配合2元,退役軍人可申請此基金就讀。因此,當兵就變成不錯的生涯規劃,也提升了職業軍人的素質。
養兵 經費是大問題
打仗最重要的要素,拿破崙說過:「就是錢!錢!錢!」這也是台灣實施募兵制最大的難題。2008年馬總統競選時表示,志願役士兵的薪資應該為最低工資的2倍。對照當前國家財政困境,國防預算不斷下降,實施全募兵制養10多萬大軍,根本就是一個無底洞。
事實上,就算是國防預算充沛的美軍也面臨士兵招募不足的難題,更別說是台灣,所以全募兵制在台灣根本做不到。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總編輯畢源廷指出,政府應採取徵募兵混合的兵役制度,戰車駕駛、戰機飛行員等需要專業技能,就一定要專業軍官,但是在軍隊裡打掃、洗碗,根本不需要專業,如果也給他們1個月3萬元,實在是不合理,這種工作,其實一般義務役士兵就能勝任。
因此,吳院長與其擔心募兵制跳票問題,不如考量當前國家財政,擬定相關配套措施,才不會招募的都是半調子的募兵。另外,如何培養志願役士兵的榮譽感,讓他們知道從軍除了為了錢之外,更重要的是保家衛國的榮譽感,也是一項值得深思的事。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4期
平心而論,實施募兵制並非馬政府所獨創,過去民進黨政府也曾提出募兵制主張,不過由於牽涉層面龐大,包括財政、國軍人力精簡與軍事轉型等因素,使得推動募兵制一直是件艱鉅的任務。
徵兵 拿破崙開先例
近代徵兵制度必須追溯到法國大革命之後,由於革命之後內部尚未整合就面臨鄰國武力抵制並爆發戰爭。1792年法國新執政的「國民公會」為了因應危機,除了宣布國家處於全面戰爭狀態外,更徵召30萬法國人入伍。
法國拿破崙部隊之所以能夠席捲歐洲、法軍所向披靡,與當時法國實施徵兵制有關,也就是兵源來自於社會一般階層,戰爭也不再是貴族戰爭。在拿破崙之前的歐洲,打仗是貴族與騎士們的事,跟一般平民百姓無關。其他歐洲國家跟著起而效尤,將男性必須服兵役規定納入憲法中,從此之後徵兵制成為世界趨勢。
一般而言,徵兵制以義務役士兵為主,職業軍人(通常是軍官與士官階層)為輔,絕大多數國家都實施這種兵役制度。義務役的役期沒有一定規範,必須考量各國的國防需求而定。如果有立即而明顯的國防危機,則可能傾向採行全民皆兵的低混合徵兵制,並延長役期,例如以色列;反之則可能採行高混合徵兵制,並縮短適齡青年的服役年限,像法國就是如此。
徵兵制具有下列優點:由於國家以公權力強制入伍,兵源得以保證,便於軍事動員。國民普遍也受過軍事訓練,等同於儲備大量軍事力量於民間。這對於受他國武力威脅的國家而言尤其重要,部分國家(如以色列)甚至徵召女性從軍;軍隊成員由全體國民代表,不只降低軍隊的封閉性,更讓軍隊難以鎮壓國民、增加發動軍事政變的困難性,對國家民主化、軍隊國家化有一定的助益。
當然,徵兵制也不是沒有缺點,包括因為通常只對男性實行徵兵制,助長並強化性別刻版印象,不符合當今社會所講求的性別平等;對多數不打算從事長期軍旅生涯的男性而言,當兵不但浪費時間,更阻礙事業發展,所以民間才會流傳「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順口溜。
募兵 先進國家趨勢
近20年來徵兵制有逐漸式微的態勢,這與國際情勢轉變有密切關係。蘇聯解體後,大規模戰爭發生的機率降低,歐洲各國在裁軍之餘,也減少義務役士兵的比例。以荷蘭為例,1990年時,屆齡役男入營的比例為55%,10年之後只剩下了26%,後來荷蘭國會作乾脆出決議,把憲法中規定「男性國民有服兵役義務」的條文「暫時凍結」(Moratorium),而不是廢止,改採募兵制。
其他歐美國家也是採取類似的凍結徵兵制措施,也就是憲法中仍有徵兵的規定,不過承平時期不徵兵,國家面臨戰爭危機才會從民間大量徵召兵源。但是平時仍會對青年學子進行全民國防教育,以厚植憂患意識。
除此之外,由於現代國防事務高度科技化、專業化,許多高科技武器保養與操作人員遇到訓練完畢,不是拿到技術證書而是退伍令的尷尬局面,所以反對徵兵制的人士認為,在高科技戰爭條件下,義務役只是不斷浪費訓練成本而已。這也是許多國家廢除徵兵制的另一項主因。
每到總統選舉期間,就會有候選人大開實施全面募兵制、縮短役期等選舉支票。它們的口號不外乎諸如:「募兵制是先進國家的趨勢」、「役期太長妨礙役男生涯規劃」等。沒錯!不但歐美等西方先進國家如此,連我們最主要的敵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如此。
以法國為例,自二戰之後,法國分別經歷了越戰、阿爾及利亞戰爭等殖民地戰爭,役期曾經一度從1950年的18個月,延長至1955年的28個月,不過當法國發展出核子武器,建立戰略威嚇能力之後,役期從1965年的16個月減少到10個月。對於高風險的軍事行動,法軍還是仰賴專業士官與外籍兵團執行,義務役士兵只是扮演輔助角色。
再以英國為例,除了一次與二次大戰期間因為兵源不足必須從民間徵兵外,英國一直維持募兵制的兵役制度。英國武裝部隊男性士兵占全國男性人口比例,平均維持在2%左右。當然,這與英國一直有募兵制的尚武傳統有關,就連皇室男性成員好像必須先讀個軍校才有資格繼承王位。1982年福克蘭群島戰役期間,搶灘登陸的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能夠輕鬆痛宰阿根廷的義務役士兵,就是英國實施募兵制成效的最好證明。
周全 應有配套措施
雖然募兵制成為當前世界潮流,但是如果台灣只是為了兌換選舉支票而貿然實施募兵制,欠缺配套措施,恐怕會讓國防部長一個頭兩個大。
以美國為例,美國在越戰之後轉為實施募兵制,但是因為當時美軍募兵制沒有配套辦法,所以從各地招募來的士兵素質很糟糕,這些各方好漢多半都是社會最低階層的黑人,許多甚至不識字,因為素質差所以根本無從訓練,素質反而沒比義務役士兵好多少。
自從美軍在1984年修訂的《蒙哥馬利大兵法案》(Montgomery GI Bill,MGIB),開始採取配套措施對募兵制進行改革之後,大幅提升志願役士兵素質。《蒙哥馬利大兵法案》與1944年的《大兵法案》最大差別在於增加了教育補助制度,美國國防部依據法案設立「大學進修基金」,基金來自於受益軍人服役時的扣款與國防部的配合款,受益人每扣繳1元,國防部就相對配合2元,退役軍人可申請此基金就讀。因此,當兵就變成不錯的生涯規劃,也提升了職業軍人的素質。
養兵 經費是大問題
打仗最重要的要素,拿破崙說過:「就是錢!錢!錢!」這也是台灣實施募兵制最大的難題。2008年馬總統競選時表示,志願役士兵的薪資應該為最低工資的2倍。對照當前國家財政困境,國防預算不斷下降,實施全募兵制養10多萬大軍,根本就是一個無底洞。
事實上,就算是國防預算充沛的美軍也面臨士兵招募不足的難題,更別說是台灣,所以全募兵制在台灣根本做不到。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總編輯畢源廷指出,政府應採取徵募兵混合的兵役制度,戰車駕駛、戰機飛行員等需要專業技能,就一定要專業軍官,但是在軍隊裡打掃、洗碗,根本不需要專業,如果也給他們1個月3萬元,實在是不合理,這種工作,其實一般義務役士兵就能勝任。
因此,吳院長與其擔心募兵制跳票問題,不如考量當前國家財政,擬定相關配套措施,才不會招募的都是半調子的募兵。另外,如何培養志願役士兵的榮譽感,讓他們知道從軍除了為了錢之外,更重要的是保家衛國的榮譽感,也是一項值得深思的事。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4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