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論「奧德賽黎明」行動美軍角色

◎ 徐逸文
臺北時間三月二十日凌晨零時四十五分,由英、美、法等國主導的「奧德賽黎明」行動,在法國飆風戰機深入利比亞境內打響第一砲後,正式展開。短短時間內,除戰機空襲外,美國水面艦與英、美潛艦先後發射戰斧飛彈,打擊包括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在內的多個目標,迫使效忠格達費的利比亞政府軍暫停對反抗軍的攻擊。  這是自二○○一年阿富汗戰爭以來,美軍在伊斯蘭世界進行的第三場大規模軍事干預行動,但與阿富汗及伊拉克不同的是,即使美軍仍握有比十年前更佳的戰場控制能力,但面對利比亞局勢卻更加小心翼翼,避免再陷入如阿富汗或伊拉克兩場戰爭的泥淖中;最特別之處,就是白宮堅持避免長期掌握「奧德賽黎明」行動之主導權,此舉無疑讓美軍在全球戰略所扮演之角色,出現新的變化。
聯軍攻擊行動 美軍仍扮要角
  根據外電媒體報導,「奧德賽黎明」首日的空襲行動,由法國率先出動二十餘架幻象、飆風戰機進入利比亞領空,攻擊利比亞政府軍地面部隊,英國則由本土的龍捲風戰機展開自一九八二年福島戰爭以來,首度長途奔襲,轟炸的黎波里與米斯拉特等地的利比亞設施,加上英、美水面艦與潛艦發射至少一百一十二枚戰斧飛彈,攻擊利比亞共二十餘個防空、通訊與其他作戰設施。
  這波聯合國授權的攻擊行動雖然由英、法率先響應,尤其是積極爭取國外訂單的法製飆風戰機,以及即將遭裁減預算的英國龍捲風戰機,吸引了國際目光,但這場多國空襲行動,實際上是由設在德國的美軍總部負責協調,並由洛克萊上將指揮,美軍最有效的戰場偵察利器│全球之鷹,也早已飛抵利比亞上空,展開偵監工作,提供聯軍部隊精準的戰場即時情報,加上位於塞浦路斯的美國空軍E-3C空中預警機,利比亞的天空早已被美軍牢牢掌握。
  除了提供指管通情外,美國也提供聯軍最重要的部分│火力。美國海軍首日以三艘神盾驅逐艦貝瑞號、普瑞博號與史陶特號,以及核子動力攻擊潛艦普維登斯號與核子動力飛彈潛艦佛羅里達號,發射了「奧德賽黎明」行動中絕大部分的戰斧巡弋飛彈,加上行動第二日,美軍的三架B-2匿蹤轟炸機在一次長途打擊行動中,投下四十五枚JDAM精準導引炸彈,總量達四十噸的彈藥,更別提駐紮在義大利的F-16與F-15E戰機的攻擊能量。
  在「奧德賽黎明」行動執行一週後,三百五十架執行利比亞空中任務的戰機,超過半數是美軍戰機,出動的架次當中,更有三分之二由美軍執行;參與海上任務的戰艦,美國海軍也占三分之二,艦艇發射的戰斧飛彈更由美軍占絕大多數,若稱「奧德賽黎明」行動是以美軍為攻擊主軸,北約聯軍為輔助,一點也不為過。
兵力捉襟見肘 介入有心無力
  即使美軍在「奧德賽黎明」行動付出甚多,但美國總統歐巴馬於行動展開同日即表示,美軍的重點在於任務的前端,即「保護利比亞平民與促使禁航區得以成立,並阻止格達費屠殺平民」。歐巴馬甚至強調,美軍不但不會派遣地面部隊進入利比亞,並且維持利比亞禁航區的任務,亦將由「美國的國際夥伴領軍」。換言之,歐巴馬已決心由美軍獨一無二的軍事能力,掃除一切障礙後,後續維持禁航區工作將交給其盟邦指揮與管理。
  畢竟當前美軍在預算壓力下,既要面對來自中共崛起的軍事力量挑戰,以及蓋達等非傳統恐怖組織的威脅,再加上逐漸浮現的環境問題、災難救援與其他新世紀可能遭遇到的新挑戰,即使是科技先進,仍無法面面俱到。當前美軍雖自伊拉克逐步撤軍,但仍有至少十萬大軍駐紮於阿富汗;為了嚇阻近期蠢蠢欲動的北韓與未來的挑戰者中共,長期鎮守於東北亞的兵力也無法輕易調派,加上為幫助日本度過世紀震災,美軍也加派大批兵力與資源前往日本,在這種捉襟見肘的情況下,不可能貿然發動新的地面戰爭,因此,只能採用設立禁航區與空襲行動,迫使格達費妥協。
交出指揮權 美國精打細算
  在「奧德賽黎明」行動進行五日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終於同意接下禁航區指揮權,並指示軍事指揮鏈研擬計畫,以在執行聯合國一九七三號決議案時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規劃重擬「接戰規定」,進一步確立保護平民的任務。乍看之下,美軍在「奧德賽黎明」行動付出甚多,最後卻虎頭蛇尾地將指揮權交由北約組織管理。但實際上,美軍不但在「奧德賽黎明」行動初期徹底掌握作戰主導權,有效掌握與控制戰場,向全球展示其無與倫比的軍事實力,嚇阻任何企圖挑釁的國家,同時又能避免如伊拉克或阿富汗戰場般,投入後續大量地面兵力維持當地治安,卻面臨進退兩難的惡夢,這對於當前財政吃緊的華府而言,無疑是投資報酬率極高的選擇。
  根據華府智庫│戰略暨預算評估中心資深分析師古柏的說法,摧毀利比亞政府軍防空系統的初始成本在四億到八億美元間,其中,光是近兩百枚戰斧飛彈,就至少花費兩億美元,禁航區成立後的戰機巡邏任務,估計成本大約是每週三千萬美元到一億美元間。這樣的數字雖然驚人,但與每個月支出超過九十億美元的阿富汗戰爭比較,相對「便宜」許多。除此之外,「奧德賽黎明」基本上是根據聯合國一九七三號決議案行事,美軍發動攻擊行動既師出有名,其指揮權轉交北約後,又能形塑「美軍不會長期干預利比亞」的印象,無論是維持歐巴馬「多邊主義」的外交形象,或是爭取二○一二年總統選票,皆有正面助益。
結語
  此次「奧德賽黎明」行動與阿富汗或伊拉克戰場截然不同,美軍雖然在其中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但卻一改小布希「單邊主義」的強硬外交態度,也更加重視行動正當性與同盟間的協調與聯繫。美軍除了在行動中向全球展現絕佳的戰場控制能力,又能將國內與國際的政、軍衝擊降到最低,即使遭受部分人士質疑,劃設禁航區未必能完美達成聯軍最重要目標│降低利比亞平民的生命威脅,但以外交與軍事方面而論,這仍是歐巴馬與其幕僚的一項成功決策,更有效的成為美軍大幅縮減國防預算後,未來執行軍事介入任務的新模式。(作者為軍聞工作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