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常說:「天有不測風雲」。根據聯合國統計,近20多年來全球發生超過7,000多次重大天然災害,共計造成200多萬人喪生。面對天然災害,台灣同樣無法置身於事外,近十多年來,台灣相繼遭逢921大地震、莫拉克颱風等災害的無情襲擊,皆造成國人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萬一災害再度降臨台灣,我們應該怎麼辦?
地震與颱風 台灣損傷大
由於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質年輕,多斷層,岩層又易破碎,所以每次遇到強震襲擊就造成重大生命與財產損失。近1個多世紀以來,台灣本島一共發生10餘次強震,共造成近萬人罹難。由於早期台灣民眾經濟條件不佳,房屋以木造建築居多,所以只要發生強震,這些房屋就很難以招架,造成嚴重傷亡,921地震則是因為地震規模過於強烈,加上建築法規不完善、建築偷工減料等因素,而造成慘重災情。
台灣重大地震列表:
名稱
時間
地點
地震規模(芮氏)
傷亡
斗六地震
1904/11/6
嘉義、雲林
6.1
145死,745傷
梅山地震
1906/3/17
嘉義
6.6
1258死,2,385傷
南投地震
1916~1917
台中、南投
5.5~6.8
70死,98傷
中埔地震
1941/12/17
嘉義中埔
7.1
358死,4,520傷
新化地震
1946/12/5
台南新化
6.1
74死,1,954傷
花東地震
1951/10~11
花東縱谷
6.1~7.3
68死,106傷
恆春地震
1959/8/15
恆春
7.1
16死,1,000傷
白河地震
1964/1/18
嘉義、台南
6.3
106死,10,924傷
花蓮地震
1985/11/15
花蓮
6.8
15死,62傷
921地震
1999/9/21
南投
7.3
2,415死,51,711傷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中央氣象局
颱風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庫,其風速都在每秒17公尺以上,甚至高達每秒60公尺以上。在如此強大風力的作用下,海上船隻很容易被吞沒而沉入海底、陸上建築物也會遭受摧毀,因而引起人員傷亡,而農產品亦容易遭逢劇烈損失。
另一方面,颱風也是非常強的降雨系統。一次颱風登陸,一天之中可能降下100至250毫米的豪雨,甚至可高達500~800毫米。因此,颱風來襲往往引發嚴重的洪澇災害。或者應該說,大多數的洪澇災害都是因為颱風豪雨所引起的。
台灣位處西太平洋,也是許多颱風必經之地,全球有三分之一的颱風來自於這片夏季不太平靜的海洋。西太平洋颱風來源地有:菲律賓以東海域、加羅林群島附近海面和南海。其中,以加羅林群島為最多,菲律賓以東海域次之,南海較少。平均每年有3.5個颱風侵襲台灣,而有1.8個會登陸,每年7至9月為颱風侵台高鋒期,這段期間平均2.6個颱風侵台。
台灣重大風災列表 單位:新台幣
時間
颱風名稱
災情
1959
艾倫
667人死,408人失蹤
1996
賀伯
51人死,22人失蹤,農損199億元
2001
桃芝
100人死,114人失蹤,農損47億元
2001
納莉
82人死,20人失蹤,農損21億元
2004
敏督利
24人死,12人失蹤,農損51億元
2005
海棠
13人死,2人失蹤,農損77億元
2007
柯羅莎
15人死,4人失蹤,農損76億元
2008
薔蜜
3人死,2人失蹤,農損64億元
2009
莫拉克
673人死亡,26人失蹤,農損195億元
2010
梅姬
38人死亡,農損逾13億元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維基百科
除了颱風與地震之外,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環境安全災難也有逐步加溫之勢,使得台灣面臨「複合式災難」的威脅,也就是當災難來襲時禍不單行,譬如震央在海底的地震可能引發海嘯,海嘯可能對沿海的電廠、公共設施造成損害,而這些損害可能產生一連串衝擊效應,這次日本311強震就是典型的「複合式災難」。
事前作準備 臨災不慌亂
日本311大地震雖然造成日本慘重人命傷亡與財產損失,但是日本人面對災害臨危不亂,所表現的冷靜、守法、有秩序及發揮互助善心等作為,值得我們敬佩。不過在敬佩之餘,我們也該想想,當災害降臨時,我們該怎麼辦?
遇到發生大災難後,通常緊急應變服務不會馬上回應每位人士的需要,所以最重要的是為照應到自己和您的家人作好準備,因此事前準備計畫特別重要,而這觀念早就厚植於日本民眾日常生活中。在發生任何緊急情況時,以下步驟都可以幫助到您:
首先,指定一位居住在其他城市的聯絡人;複製重要文件以及在其他地方保留一份副本,放在保險箱或交給一位值得您信任的人。文件應該包括:護照、駕駛執照、健保卡、遺囑、保險資料等;在安排計劃時,要考慮到孩子、長者或殘障人士以及寵物的特別需要。
接下來是準備災害應急包,裡面應該包括:水,每人每日一加侖、可即食的食物、開罐器以及其他煮食用具、急救用品和說明書、重要文件和電話號碼的副本、每位家庭成員的保暖衣服和雨具、耐用的工作手套、簡便的淨水器材、個人衛生物品,包括衛生紙、婦女用品、抗菌潔手液以及肥皂、用於遮蓋破爛窗戶的膠質布料、強力封貼膠布、以及工具刀、毛毯或者睡袋、處理污物和衛生的大型厚膠袋以及膠桶、兒童﹑長者或者殘障人士所須的特殊用品等。
專家建議,這些災害應變所需的物品應存放在大型兼防水,而且方便容易移動的容器內,例如有上蓋和滑輪的大塑膠收納箱或是行李箱之內。
備妥應急包 避難有撇步
當然,有時候災害來得太突然,太多物品沒辦法攜帶時,可以準備災害隨身應急包,以便在必須盡快疏散的情況下可以隨身攜帶,裡面應該有:手電筒與收音機,當然裡面的電池要有電,所以要時時檢查、電池、哨子、防塵口罩、瑞士刀、小額的緊急現金以及打電話用的硬幣、一套替換的衣服及保暖的帽子、本地地圖,因為到時候沒電,你有GPS也沒用、一些水和食物、紙筆以及膠帶、家庭成員的合照,以便用於重新確認身份、應急時的電話聯絡號碼清單與會引起過敏的藥物或食物的清單、處方藥物和急救用品、牙刷和牙膏、汽車的備用鎖匙等。另外,如果可以,不要忘記您的寵物也需要一個隨身應急包。
至於發生地震時應該躲在哪裡?中華民國搜救總隊指出,躲桌子底下的確是比較好的考量,尤其是學校的教室,像傳統的課桌椅,呈一個受力平面,若有30張桌子,就有120隻桌腳,萬一有天花板垮下來,桌子是有相當的承受力量,至於其他空間,如辦公室裡或是家裡,則因家具擺設、裝潢使用的材質不同,避難方式應因地制宜。
如果沒有堅固的家具可躲,樑柱是另一個選擇,但不可躲在橫樑下方,通常屋裡支柱的橫樑應該是呈十字形,要躲在十字形的空隙下,以方形柱來說,就是尖角的部分,並留意柱子的搖晃方向,避免橫樑倒下時造成傷害。如果在睡夢中遇到地震,可以捲著棉被依靠床邊,姿勢要比床低,並以枕頭護頭,以避免物品砸下的災害。雖然強震可能百年僅有1次,但是防範於未然同樣不可缺少,因為人的生命也是只有1次。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5期
地震與颱風 台灣損傷大
由於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質年輕,多斷層,岩層又易破碎,所以每次遇到強震襲擊就造成重大生命與財產損失。近1個多世紀以來,台灣本島一共發生10餘次強震,共造成近萬人罹難。由於早期台灣民眾經濟條件不佳,房屋以木造建築居多,所以只要發生強震,這些房屋就很難以招架,造成嚴重傷亡,921地震則是因為地震規模過於強烈,加上建築法規不完善、建築偷工減料等因素,而造成慘重災情。
台灣重大地震列表:
名稱
時間
地點
地震規模(芮氏)
傷亡
斗六地震
1904/11/6
嘉義、雲林
6.1
145死,745傷
梅山地震
1906/3/17
嘉義
6.6
1258死,2,385傷
南投地震
1916~1917
台中、南投
5.5~6.8
70死,98傷
中埔地震
1941/12/17
嘉義中埔
7.1
358死,4,520傷
新化地震
1946/12/5
台南新化
6.1
74死,1,954傷
花東地震
1951/10~11
花東縱谷
6.1~7.3
68死,106傷
恆春地震
1959/8/15
恆春
7.1
16死,1,000傷
白河地震
1964/1/18
嘉義、台南
6.3
106死,10,924傷
花蓮地震
1985/11/15
花蓮
6.8
15死,62傷
921地震
1999/9/21
南投
7.3
2,415死,51,711傷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中央氣象局
颱風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庫,其風速都在每秒17公尺以上,甚至高達每秒60公尺以上。在如此強大風力的作用下,海上船隻很容易被吞沒而沉入海底、陸上建築物也會遭受摧毀,因而引起人員傷亡,而農產品亦容易遭逢劇烈損失。
另一方面,颱風也是非常強的降雨系統。一次颱風登陸,一天之中可能降下100至250毫米的豪雨,甚至可高達500~800毫米。因此,颱風來襲往往引發嚴重的洪澇災害。或者應該說,大多數的洪澇災害都是因為颱風豪雨所引起的。
台灣位處西太平洋,也是許多颱風必經之地,全球有三分之一的颱風來自於這片夏季不太平靜的海洋。西太平洋颱風來源地有:菲律賓以東海域、加羅林群島附近海面和南海。其中,以加羅林群島為最多,菲律賓以東海域次之,南海較少。平均每年有3.5個颱風侵襲台灣,而有1.8個會登陸,每年7至9月為颱風侵台高鋒期,這段期間平均2.6個颱風侵台。
台灣重大風災列表 單位:新台幣
時間
颱風名稱
災情
1959
艾倫
667人死,408人失蹤
1996
賀伯
51人死,22人失蹤,農損199億元
2001
桃芝
100人死,114人失蹤,農損47億元
2001
納莉
82人死,20人失蹤,農損21億元
2004
敏督利
24人死,12人失蹤,農損51億元
2005
海棠
13人死,2人失蹤,農損77億元
2007
柯羅莎
15人死,4人失蹤,農損76億元
2008
薔蜜
3人死,2人失蹤,農損64億元
2009
莫拉克
673人死亡,26人失蹤,農損195億元
2010
梅姬
38人死亡,農損逾13億元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維基百科
除了颱風與地震之外,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環境安全災難也有逐步加溫之勢,使得台灣面臨「複合式災難」的威脅,也就是當災難來襲時禍不單行,譬如震央在海底的地震可能引發海嘯,海嘯可能對沿海的電廠、公共設施造成損害,而這些損害可能產生一連串衝擊效應,這次日本311強震就是典型的「複合式災難」。
事前作準備 臨災不慌亂
日本311大地震雖然造成日本慘重人命傷亡與財產損失,但是日本人面對災害臨危不亂,所表現的冷靜、守法、有秩序及發揮互助善心等作為,值得我們敬佩。不過在敬佩之餘,我們也該想想,當災害降臨時,我們該怎麼辦?
遇到發生大災難後,通常緊急應變服務不會馬上回應每位人士的需要,所以最重要的是為照應到自己和您的家人作好準備,因此事前準備計畫特別重要,而這觀念早就厚植於日本民眾日常生活中。在發生任何緊急情況時,以下步驟都可以幫助到您:
首先,指定一位居住在其他城市的聯絡人;複製重要文件以及在其他地方保留一份副本,放在保險箱或交給一位值得您信任的人。文件應該包括:護照、駕駛執照、健保卡、遺囑、保險資料等;在安排計劃時,要考慮到孩子、長者或殘障人士以及寵物的特別需要。
接下來是準備災害應急包,裡面應該包括:水,每人每日一加侖、可即食的食物、開罐器以及其他煮食用具、急救用品和說明書、重要文件和電話號碼的副本、每位家庭成員的保暖衣服和雨具、耐用的工作手套、簡便的淨水器材、個人衛生物品,包括衛生紙、婦女用品、抗菌潔手液以及肥皂、用於遮蓋破爛窗戶的膠質布料、強力封貼膠布、以及工具刀、毛毯或者睡袋、處理污物和衛生的大型厚膠袋以及膠桶、兒童﹑長者或者殘障人士所須的特殊用品等。
專家建議,這些災害應變所需的物品應存放在大型兼防水,而且方便容易移動的容器內,例如有上蓋和滑輪的大塑膠收納箱或是行李箱之內。
備妥應急包 避難有撇步
當然,有時候災害來得太突然,太多物品沒辦法攜帶時,可以準備災害隨身應急包,以便在必須盡快疏散的情況下可以隨身攜帶,裡面應該有:手電筒與收音機,當然裡面的電池要有電,所以要時時檢查、電池、哨子、防塵口罩、瑞士刀、小額的緊急現金以及打電話用的硬幣、一套替換的衣服及保暖的帽子、本地地圖,因為到時候沒電,你有GPS也沒用、一些水和食物、紙筆以及膠帶、家庭成員的合照,以便用於重新確認身份、應急時的電話聯絡號碼清單與會引起過敏的藥物或食物的清單、處方藥物和急救用品、牙刷和牙膏、汽車的備用鎖匙等。另外,如果可以,不要忘記您的寵物也需要一個隨身應急包。
至於發生地震時應該躲在哪裡?中華民國搜救總隊指出,躲桌子底下的確是比較好的考量,尤其是學校的教室,像傳統的課桌椅,呈一個受力平面,若有30張桌子,就有120隻桌腳,萬一有天花板垮下來,桌子是有相當的承受力量,至於其他空間,如辦公室裡或是家裡,則因家具擺設、裝潢使用的材質不同,避難方式應因地制宜。
如果沒有堅固的家具可躲,樑柱是另一個選擇,但不可躲在橫樑下方,通常屋裡支柱的橫樑應該是呈十字形,要躲在十字形的空隙下,以方形柱來說,就是尖角的部分,並留意柱子的搖晃方向,避免橫樑倒下時造成傷害。如果在睡夢中遇到地震,可以捲著棉被依靠床邊,姿勢要比床低,並以枕頭護頭,以避免物品砸下的災害。雖然強震可能百年僅有1次,但是防範於未然同樣不可缺少,因為人的生命也是只有1次。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5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