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噩夢 困擾台灣兒童

根據內政部2010年修正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相關條文,增訂兒童節全國放假1天,睽違多年之後,今年兒童節終於可以多放1天,由於今年兒童節剛好是星期一,加上4月5日清明節與周休二日假期,民眾可以連放4天假期,許多遊樂場也推出兒童節優惠措施,來搶攻這波兒童節商機。不過,快樂永遠是短暫的,在這些國家未來主人翁笑容的背後,卻是有許多惡夢影響他們成長。



噩夢1

升學壓力 補習班上不完

雖然台灣實施義務教育近半世紀,但是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下,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以後能擠進明星學校,不只家長為此背負沉重的學費負擔,現代孩子們也比他們父母輩背負更多升學壓力。

小蓉是一個北部的小學5年級生,雖然她不像許多低收入家庭兒童,必須為了學費與營養午餐費而煩惱,但是她所面對的壓力卻也沒比人家少。每天4點下課,吃完晚餐之後,她還必須到補習班上英文、數學、美術、鋼琴、珠算等課程,對她來說,課永遠上不完。

事實上,像小蓉這樣補習永遠補不完的學生實在是族繁不及備載。這些孩子們下了課之後必須背著書包、拖著行李箱趕著去補習班上課,已經是街頭常見的景像。他們一個禮拜花在補習班的時間,超過20個小時,連星期六,也得在補習班度過。有位家長曾跟我感嘆說:「現在小孩真可憐,每天要上那麼多課,又沒有錢拿,補習真是補心酸的!」

這些童年在補習班度過的孩子,最常見到的人,是安親班的老師,而不是他們的父母。這也難怪今年兒童節,台北市政府對台北市小學生作了一項「最想和誰一起度過兒童節」的調查,近45%的兒童表示最想和父母親一起度過,其次才是同學(占32%)。顯見北市兒童心中最盼望陪伴的人,仍是父母親。而兒童節最大的願望,42%的受訪兒童盼望回家沒有功課,這也顯示升學壓力已經成為這一代兒童最大的噩夢之一。



噩夢2

校園霸凌 孩子不敢吭聲

近期,新竹少女霸凌事件引起社會震撼,校園霸凌議題再度引起大眾關注。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指出,台灣約有60%的國小學童曾有校園霸凌經驗,包括遭受肢體、言語暴力,或遭同儕排擠。

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指出,有3種類型的兒童最常受到霸凌,分別是人際關係差的孩子、社會警覺度低的孩子,常做出使人惱怒的行為而不自覺、體格瘦弱的孩子,如果內向又自卑,也很容易成為同儕霸凌的對象。卡通哆啦A夢裡的大雄就是集這3種類型於一身的典型例子。

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67%的被霸凌者會覺得難過和受傷、51%選擇「忍一忍就過去了」、32%會「偷偷報復他」、10%會反過來「巴結對方」、7%轉到網路上當復仇者。只有22%被霸凌的兒童會勇敢告訴對方不該這麼做,他們對於被欺負感到不舒服。

當今霸凌事件日漸惡化的主因是「旁觀者的正義感正在消失」。近20%孩子看到同學被欺負也不會加以阻止,最主要原因是怕同學報復,其次是覺得就算說了也沒有用。因此有高達60%的孩子認為最有效杜絕霸凌的方式,就是「加強老師處理霸凌的能力」。

另外,現代家庭孩子少,許多父母因為過度寵溺孩子,反而成為令學校老師頭痛不已的「怪獸家長」。這些家長發現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時,經常會過度反應,馬上找對方理論,甚至會以暴制暴。醫師認為,這樣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反會建立孩子不正確的觀念,未來有可能由被害者變成加害者,根本是最不良的示範。



噩夢3

缺少玩伴 沉溺網路世界

1960年代以後,由於台灣女性晚婚及單身比例增加,加上大環境經濟不佳,不想生孩子的夫妻越來越多。即便政府近來為了提高生育率,從催生口號到祭出一拖拉庫生育獎勵政策,不過依舊成效不彰,年輕夫妻不生就是不生,讓台灣生育率降到全世界最低的1.03%。

以前農業化社會,強調「多子、多孫、多福氣」,孩子們回到家之後還可以跟兄弟姐妹們玩耍、嬉鬧。上一代的父母常會聽到孩子抱怨說:「爸爸,哥哥欺負我」、「媽媽,妹妹在那裡吵,我無法安心寫功課」。但是在這個少子女化時代,這些話越來越難聽到。

少子女化時代下,這一代的孩子回到家因為沒玩伴,所以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不是看電視,就是上網。據調查,台灣學童每天上網的比例與時數持續在增加,從2005年的13.1%,到2008年已達17.5%,現在更超過20%,12歲以下上網人數超過160萬人;台灣孩童每星期上網時間平均長達15小時,排名全球第2,僅次於巴西的18.3小時,可見台灣兒童越來越沉溺於網路。

資安業者指出,台灣兒童最常從事的網路活動,前三名分別是玩遊戲(75%)、上網瀏覽(58%)以及與朋友聊天(55%)。對於網路世代兒童,網路發達與普及可說是有好、有壞。好處是他們不必出門就能知道天下事,交友圈、見識比他們的父母廣。壞處是,網路世代的孩子已經習慣使用注音文、火星文等非正規文字,對於傳統文字書籍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差。

最令人擔心還是網路陷阱無所不在,而孩童們掉入陷阱時卻常渾然不知。網路安全業者表示,3/4的台灣兒童有過負面網路經歷,例如在網路上看過裸露或暴力影像與圖片、在網路上被陌生人引誘做壞事、甚至遭受網路霸凌、洩漏父母個人資料等。但是只有不到半數的孩子會跟家長據實以告,尋求父母的協助。



噩夢4

惡狼輕判 助長犯罪氣燄

因為兒童遭受性侵害後常會引發痛苦、害怕、惡心等負面情緒,加上兒童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性侵害常會造成受害者日後自我認同及人格負面發展,所以大多數國家對於性侵兒童罪罰特別重,就算惡狼刑滿出獄後,也會公佈其資料供家長防範狼蹤。

反觀台灣接連幾件幼童遭到性侵害,惡狼卻被輕判,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和民怨,甚至萬人走上街頭抗議。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被性侵兒童常被形容為「沒有嘴巴的孩子」,因為他們對加害者不說如何反抗與表達,法官的判決顯示他們對兒童的認知嚴重不足。這些不知輿情的「恐龍法官」輕判惡狼,反而助長犯罪氣燄。

李宗盛的歌曲「希望」裡唱到:「孩子是我們未來的希望。」但是看看這一代孩子們面臨這麼多惡夢,或許可以知道為何現在台灣人越來越害怕生小孩。如果真的不解決這些未來主人翁的噩夢問題,台灣的未來只會令人感到更悲觀。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94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