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齊心衛國:不列顛空戰

◎徐芝泉/軍聞工作者 
一、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同盟國對抗軸心國的戰爭,兩大陣營的國家為爭取作戰勝利,投入大量兵力與武器,無論陸戰、海戰、空戰,各種戰況均甚為慘烈,並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二次大戰的空戰戰役不勝枚舉,「不列顛空戰」即寫下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空戰紀錄。這場戰役,英軍損失近千架飛機,折損數百位優秀飛行員;德軍更付出損失一千七百多架飛機及六千多名飛行員的慘痛代價。重要的是,當時的英國極可能被勢如破竹的德軍侵佔,希特勒滅英的野心眼見即將得逞,所幸不列顛空戰凝聚了全英抗敵意志,激發全民「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的決心,進而確保英倫三島的安全,讓英國保存生息,為後續的反攻奠定基礎。二、德軍策定海獅計畫,意圖攻佔英國
  在希特勒對歐洲各國發起「閃電戰」後,挾著軍力優勢的德軍迅速攻陷波蘭,隨後數月的時間,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相繼淪陷,德軍在歐陸戰場所向披靡,引起英國、法國等大國的擔心與憂慮。果不其然,一九四○年五月,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攻入法國本土,法國軍隊竟毫無招架之力,一個多月後,法國投降,英國處境日漸不利。然而,英國因與法國相隔著英吉利海峽,加上實施敦克爾克大撤退,讓數十萬大軍得以脫離險境,平安返回英國整裝待發,使英國仍然保有與德軍對抗的力量,這也迫使希特勒必須對英國採取更積極的行動,避免夜長夢多。
  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德法兩國簽署停戰協定後,希特勒準備集中兵力對付英國,限期英國一個月內向德國求和。希特勒此舉讓英國首相邱吉爾大為震怒,堅持不向德國低頭,希特勒決定揮軍英國。依據希特勒的作戰構想,德軍出動上千架飛機轟炸英國本土,意圖摧毀其有生力量與防禦體系,並藉制空權、制海權的掌握,癱瘓英國的海空軍部隊。同年七月十六日,希特勒發布一道名為「海獅計畫」的指令,要求德國空軍在奪取制空、制海權後,以二十五至四十個師遂行登陸作戰,一舉佔領英國。
  確定海獅計畫方案後,希特勒指派德軍元帥戈林發起代號為「鷹襲」的軍事行動,原本八月五日展開,但戈林後來又將日期改為八月十二日,最後因英國南部天氣不穩定,一直到八月十三日當天德軍才真正對英國進行轟炸,揭開不列顛空戰的序幕。
三、不列顛空戰掀起,德軍大規模空襲
  由於看輕英國的空防能力,在「鷹襲行動」發起前,戈林曾誇口宣稱,大約四天的時間就能瓦解英國南部地區的空防,英國空軍將不堪一擊。不列顛空戰開始後,在第一階段的攻擊行動中,德國空軍對英國實施數次的大規模轟炸,破壞英國的政經中心與空軍基地。德軍的轟炸持續一週之久,在此期間,英國因使用雷達發揮極大功效,對於德軍來襲飛機大致能夠掌握,有利英國空軍派遣的噴火式與颶風式兩型戰機接戰,讓德國空軍受到不小壓力,德國飛行員也充分感受到英國空軍飛行員的戰鬥意志。直至八月二十三日第一階段結束,德國空軍雖然遂行多次轟炸任務,但並沒有癱瘓英國空軍戰力,自八月二十四日起,德英兩國空軍進入密集的交鋒期,雙方每日空中交戰無數,戰況激烈。
以德軍來說,為全力進攻英國空軍第十一戰鬥機大隊,每天出動至少一千架次戰機,當時英國南部五處機場遭受嚴重破壞,沿海地區多處雷達站受損,但英國空軍戰機始終不定時出擊,讓德國空軍疲於奔命。
  正當英國日趨危急之時,戈林為報復英國空軍於八月二十五日對德國柏林的空襲,竟下令德軍從九月七日起,大規模空襲倫敦,空戰模式又從戰機的交戰轉為對地面轟炸,讓英國空軍有喘息整備的機會,使其在短時間內恢復戰力,此時不列顛空戰進入最後的關鍵時刻,優勢也日漸從德國轉至英國。
  儘管倫敦因德軍的轟炸滿目瘡痍,付出的代價不小,但英國空軍健兒先後傳回捷報,讓全英國人民感到振奮,整體士氣大為提昇,英國民眾一致相信,德軍不足畏懼,英國一定能夠轉危為安。之後,不列顛空戰一直持續至當年十月底,德軍空襲行動被迫中止,英、德兩國空軍損失多架戰機與優秀飛行員,希特勒對英國的抵抗能力大感吃驚,德軍亦未能再輕越雷池半步。
四、全民團結,守護英倫三島
  二戰初期,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德軍以優勢兵力席捲歐陸戰場,歐洲各國危在旦夕。就在法國巴黎失守後,英國已經成為希特勒下一個侵略目標。所幸,英國首相邱吉爾卓越領導,號召全國軍民團結一致,共同抵禦德軍的侵略,加上要求英國軍隊積極做好戰備整備工作,配合用兵得當,德軍並沒有在不列顛空戰過程中討到便宜,讓英倫三島沒有淪落希特勒手中,奠定同盟國日後的勝利契機。
事實上,世人皆嚮往和平的生活,但和平必須以軍事武力作為後盾,才能發揮「有效嚇阻」的防衛能力,進而達到「預防戰爭」的目的。所謂「寧可百年無戰事,不可一日無戰備。」拓展國防武力不是為了準備戰爭,更不是為引發戰爭,而是為了遠離戰爭。二次大戰的德國基於發動侵略戰爭而整建武力;英國卻是在和平已到最後關頭時,為延續國脈民命,將部隊戰力與全民意志力相結合,形成保衛英倫三島的堅固城牆。
五、結語
  軍事武力、全民防衛、整體心防是建構「全民國防」的三個要素;意即,國防、民防、心防缺一不可。任何一個國家,如果習慣於安定,喪失了對安全應有的重視與警覺,就可能導致亡國的危機。只有面對武力威脅時,從不鬆懈,並且積極建立憂患意識,支持國防、鞏固心防,才能確保國家安全,以全民的力量建構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任何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國防,但是「好戰必亡、忘戰必危」。今日面對海峽對岸從不間斷的軍事威脅,唯有堅定的自我防衛意志才能成為臺灣生存與發展的保障。因此,有形的國防投資固然重要,但無形的心防建設更為關鍵。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