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製SU-33艦載機

現今主要軍事大國無不藉擁有航空母艦,展現其海權地位,並以航空母艦遂行兵力投射任務。然而,欲發展一支強大的航母打擊群,性能與攻擊能力優異的艦載機是不可或缺的要角。有鑑於艦載機的重要,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紛紛進行艦載機汰舊換新;至於航艦戰力原本就較薄弱的俄羅斯雖僅有庫茲涅索夫號航艦服役,但前瞻未來趨勢,亦不敢忽視艦載機的發展,持續就SU-33升級與改良即為實例。本週「軍武大觀」單元,引領讀者認識俄製SU-33艦載機,了解其沿革、特色與現況。 
知名海權大師馬漢在其「海權論」中強調,以貿易立國的國家,必須控制海洋,奪取並保持制海權,特別是與國家利益和海外貿易有關的主要交通線上制海權,是國家強盛和繁榮的關鍵因素。而欲奪取和保持制海權,必須具有佔優勢的海上實力。因此,馬漢主張擁有及運用具有優勢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控制海洋,以實現己方戰略目的。時至今日,馬漢的海權論點依然是主要國家致力海軍建軍重要參考。其中,航空母艦是這些軍事大國征服海洋、控制海洋的必要憑藉,充實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戰力,更是發展航母打擊群首要的建軍考量。
  以美國海軍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儘管日本聯合艦隊的艦載機一舉重創珍珠港,改變世人對海戰的刻板觀點,日本並挾其聯合艦隊具有的艦載機戰力,一度席捲太平洋戰場。不過,美國海軍的艦載機卻發揮比日本聯合艦隊更旺盛的攻擊力,進而在日後的交戰中一再擊沉日本主要航空母艦,導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從那時開始,美國海軍深信,艦載機已是制海作戰的重要部分,並將在未來的海戰扮演舉足輕重角色。今日的美國海軍,以F-18E/F擔任航母艦載機聯隊的攻擊主力,未來F-35的海軍型成熟後亦將加入陣容。反觀俄羅斯眼見蘇聯解體之後的海軍軍力已有下滑隱憂,即使知道執行一艘航空母艦的建軍勢必需要投注大量經費,無異是政府整體財政負擔,但據相關跡象顯示,俄羅斯確實有意再著墨航艦發展。果真如此,除維持現有SU-33艦載機的戰力,在尚未發展替代機種前,致力SU-33的升級有其必要。
  蘇聯解體帶給俄羅斯海軍不小衝擊,因為基於美蘇冷戰積極發展的航空母艦必須有所取捨,幾經考量,只保留剛服役不久的庫茲涅索夫號,並從SU-33與 MIG-29K等兩型戰機擇定一型,作為庫茲涅索夫號的艦載機。兩相比較,雖然當時的MIG-29K具有良好的飛行操控性,空戰能力不遑多讓,但考量其載彈量不大,成熟度也不如SU-33,俄國海軍就整體作戰效能選擇了SU-33。
  一度被視為世界上最先進艦載戰鬥機的SU-33於一九九三年四月,以首批四架正式服役。俄國軍方因考量訓練艦載機飛行員如果仍以原本的SU-25UTG教練機訓練,可能無法保證其訓練成效,基於獲致訓練實效,俄羅斯由蘇愷設計局發展可用做戰鬥教練機的SU-33UB,亦能賦與其執行艦隊防空、攻擊、偵察等任務。一九九九年八月,SU-33UB接受甲板著陸測試,蘇愷設計局在場人員相當滿意測試結果;同年九月,SU-33UB完成滑跳起飛測試。
  SU-33UB戰機是一種雙座型艦載戰鬥教練機,是由SU-33大幅修改而來,被稱為SU-27KUB。SU-33UB的外形與SU-33有著極大的差異,雖然這兩款戰機都擁有類似的鴨式前翼、可摺疊式主翼、水平尾翼和強化型起落架,但SU-33UB的機身前段和主翼都經過了重新設計,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雙座並列式座艙設計,使得前段機身呈現圓筒式結構。此外,SU-33UB擁有全新的機鼻,同時主翼的翼展加長,鴨式前翼的尺寸也大於SU-33戰機。
  SU-33UB主要作為戰鬥教練機來使用,外形上,SU-33UB除了紅外線搜索追蹤裝置的位置略有改變外,其機頭感測裝置、空中加油裝置、固定機砲、氣動介面、發動機等都與SU-33相同,由於主翼和鴨式前翼的翼面積較大,有較佳的低速升力效應,能夠縮短戰機的起飛距離和低速飛行性能,連帶使得戰機的最大起飛重量增加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此外,有鑑於節約甲板空間,以停放更多的艦載機,SU-33UB的機翼可以兩次摺疊,第一次摺疊時翼展十點二公尺,第二次摺疊後主翼幾乎能完全被收在機背上,使得SU-33UB摺疊後所需停放空間的寬度更小,進而增加艦載機的停放數量。
事實上,除外形與部分結構的不同外,SU-33承襲SU-27的性能,特別是傑出的機動性能和較長的作戰半徑,使得俄國海軍終於擁有一款能與美國海軍抗衡的重型艦載戰機。SU-33除了空戰武器執行艦隊防空任務外,還能配備Kh-25、Kh-31空對地飛彈,或是在機腹中線位置掛載一枚大型的Kh-41蚊式超音速反艦飛彈,執行長距離反艦任務,SU-33堪稱是一款能執行多種類型攻防任務的高性能艦載戰機。
  由於俄羅斯海軍僅有庫茲涅索夫號航艦在服役,SU-33的服役數量不多,一九九四年全部撥交俄羅斯海軍服役。為因應這批SU-33的升級需要,蘇愷設計局曾提出SU-33M的改良方案,其重點是改良SU-33的火控系統和航電設備,使其能配備R-77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以及雷射導引、電視導引等先進空對地飛彈,讓SU-33M能夠執行更多樣化的作戰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SU-33艦載機因近距空戰配備的R-73M空對空飛彈,座艙內的飛行員透過頭盔瞄準具即可精確引導,還能引導雷射導引武器對地面或海面目標攻擊。SU-33配備的電子偵測儀,能夠幫助飛行員先行掌握可疑的電波照射,進而採用電子干擾艙對敵機進行主動式電子干擾。SU-33換裝新型的電子掃描相位陣列雷達後,可以探測距離達一百二十至一百四十公里,雷達反射面積為三平方公尺的目標,亦可探測一百一十至一百五十公里的地面或海面目標。執行空戰時,它可以同時追蹤十五個空中目標,對敵戰機構成威脅。
  目前中共正全力發展航空母艦,媒體報導也指稱,中共以瓦雅格號為基礎改建的首艘航艦,今年下半年就將正式下水。原本中共向俄羅斯表達採購SU-33艦載機的意願,但因中共只想購買七架,而非俄羅斯設想的至少四十架,雙方就此項軍購意見相左。事實上,中共打的算盤仍是一貫手法,少量採購再大批仿製。果不其然,中共仿造俄製SU-33艦載機的新機種殲十五問世,首架原型機由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生產,並進行過機翼摺疊測試。不過,當年SU-33是經過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的研製才趨於成熟,蘇愷設計局內部專家認為,中共雖可仿造,但其航空工業實力尚不足以讓殲十五達到SU-33應有的境界。
無論如何,當法國海軍的飆風戰機從戴高樂航空母艦起飛執行攻擊利比亞政府軍的任務一戰成名之後,運用艦載機攻擊敵方要點,瓦解敵方主力,似乎已是不錯的戰略用兵思維。可以預見,當看到美、英、法,乃至中共等國家為擴張海權採取的艦載機建軍作為後,俄羅斯應該會亟思如何趕上各國腳步,至於SU-33的後續命運值得持續觀察。
文:谷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