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正義看房價 優貸反惹禍

5月13日,行政院長吳敦義親自主持記者會表示,取消2,000億元青年安心成家貸款上限、還款期延長為30年、最高貸款金額可達720萬元。行政院對青年族群拋出利多,目的是希望藉由放寬青年購屋限制,達到行政院黃金10年「住者有其屋」目標。不過,這項政策恐怕無法真正實現「居住正義」,充其量只是為建商與投機客解套而已。

青年高價買變屋奴 恐成次貸
原先,政府提供青年族群二選一的購屋方案:財政部貸款500萬元,或是內政部安心成家貸款200萬元,兩者只能選擇其中一種。不過現在放寬限制,青年首次購屋者,可以向財政部貸款500萬元,加上內政部提供的兩項優惠擇其一,500萬加220萬,民眾最多可貸720萬元。
表面上,青年購屋優惠看似能夠解決台灣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問題,事實上未必如此。因為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主因在於房價,而不是能夠貸款多少錢買房子。如果以現在台北市動輒一坪40~50萬起跳的房子來算,720萬根本買不到房子,至少要1,000萬才行;如果假設貸款700萬,房貸利率平均2%來估算,20年下來,購屋者繳的利息就要將近150萬,多貸款10年,就得多繳80萬利息,等於是230萬。
試問,現在台灣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那麼多,就算找到了也可能是22K(約新台幣22,000元)的工作,這些年輕人都看不到未來,誰還有勇氣買房子!如果硬要他們貸款買屋,也只會讓他們的下半輩子成為「房奴」,賺的錢只能拿來供養房子,不要奢望能夠結婚、生子了。
另外,政府在房價未到低點時鼓勵購屋,不只是鼓勵青年人跳入高房價火坑,更可能引爆台灣版的次貸風暴,因為貸款人一旦無法清償貸款,所有的風險將由銀行概括承受,倒楣的會是原本就財務結構不佳的台灣銀行體系,造成銀行倒閉、房市崩跌。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起因就是銀行貸款發放浮濫,許多信用評比低、收入差的民眾也能夠貸款買屋,最後還不出貸款來,造成美國銀行與房地產業重傷害。

應改善房地產稅制 處理餘屋
為了體現馬政府「居住正義」目標,抑制房地產投機性炒作,4月分立法院火速通過《特種貨物及勞務稅》(也就是俗稱的奢侈稅),並訂於6月1號實施。奢侈稅通過之後,房地產成交量雖然是慘跌,但是房地產價格還未滑落到正常的價格,這時候釋出青年貸款的利多,不免給予民眾政府「左手打房、右手護房」,施政自相矛盾的觀感,更不免讓人覺得政府根本是在幫建商和投機客解套。
事實上,真正要落實「居住正義」必須有3大迷思要破除。第一,先從改善房地產稅制著手。目前,台灣房屋評定現值、土地公告現值、土地公告地價嚴重偏離市場價值,造成房屋稅、地價稅、契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房屋交易所得稅等持有成本偏低,加上房地產成交資訊不透明,都是炒作房地產的誘因。因此,政府要提高投機客土地炒作成本,讓投機客無利可圖,才能真正貫徹「居住正義」。
第二,台灣房地產問題並非「供不應求」,反而是「供過於求」,政府不先處理餘屋問題,卻宣布要興建合宜住宅與現代住宅,根本無助於解決餘屋問題,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最後,台灣以外貿與科技業為經濟命脈,但是政府長期以來卻總錯誤地認為房地產才是經濟發展火車頭,特別優厚鼓勵房地產。但是這幾年房價飆升,也沒看到房地產業能夠帶動總體經濟成長,反而造成市場存留大量餘屋,人民陷入「房奴」的困境。國家經濟成長過度依賴房地產業,終將導致國家經濟泡沫化的惡果,西班牙、美國、愛爾蘭、日本等國過去的教訓歷歷在目,台灣不能加以輕忽。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100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