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總統初選四場電視政見會舉辦以後,如果要給蔡英文、蘇貞昌和許信良做個定位,蔡英文可以說是一個「嚴肅的蔡教授」,蘇貞昌應該像是一個「田莊阿伯」,許信良則是一個「哲學家皇帝」。
我之所以這樣定位他們,可是從他們在陳述政見中找出的特質。蔡英文在四場政見會中,她所表現的特質有三:
一是,表情嚴肅,不敢有一絲笑容,笑容對她比較年輕的形象來說,可能缺乏說服力。
二是,蔡英文所講的內容比較深奧,這就有點像在學校給學生上課一樣,所以比較能夠打動中上階層的心。
三是,蔡英文明顯的看出她的得失心比較大,因為她是第一個女性參選總統的角色,她的成敗可能攸關台灣女性未來在政治前途上的表現。
第二個蘇貞昌,他之所以像一個「田莊阿伯」,主要也有三點:
一是,蘇貞昌在政見會中,每場都掛著笑容,這跟他過去給人「衝衝衝」的形象感覺不太一樣。「衝衝衝」是一種拼命的形象,但掛著笑容的蘇貞昌倒是有點像農村裡那些與世無爭的老伯,這一點頗讓人有點親切感。
二是,蘇貞昌在政見會中,他的論述最為薄弱,也沒讓人有充分值得思考的論點,這對中下層民眾,或是台灣中南部綠營群眾比較能接受。可惜的是,中下階層民眾有興趣或有空閒看電視政見會者不多,所以蘇貞昌的民調無法超越蔡英文,其來有自。
三是,蘇貞昌已經是民進黨最後一個「天王」出來參選的人,2008年他在初選中敗給謝長廷,如果這一次他不能取勝,那就符合蔡英文所喊出的「世代交替」,民進黨從此就不會再有「天王」了,所以可以看出他還是有一些使命感存在。
第三個許信良為何像是一個「哲學家皇帝」?這也可以用三點來評價:
一是,許信良這次出馬競選,對許多人來說可以說是一個意外。他為了這次參選曾經去找呂秀蓮借500萬元的登記費,但呂秀蓮不敢借他,因為呂秀蓮自己都退選了,如果她再借給許信良500萬元,必然會被民進黨員罵她是幫許信良出來攪局。所以,許信良最後不管從哪裡借到這500萬元的登記費,他在政見會中確實有他特殊的表現,這種特殊的表現,也可以分三個面向來評斷:
一是,許信良在政見會中頻頻看稿說他的政見內容,完全不管觀眾的感受,他只要把自己一生從政的理念說清楚、講明白,所以他有一份充分的自信與自我的存在。
二是,許信良喜歡引述一些名人來述說自己的從政歷程,像在第一場政見會中,他提到英國的邱吉爾七次進出不同政黨,也沒被人看成是「變色龍」;他還提到法國的戴高樂、中國的鄧小平都在70歲左右「復出」,並拯救國家、民族,所以他認為國家領導人需要是進步的思想,年輕世代的思維不一定比老世代更進步。
在最後一場政見會中,許信良還提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他認為柏拉圖的「理想國」主張讓「哲學家君王」治國,他說:「尤其天生愛錢的人不適合當君王,是不是很適合我們民進黨人再三反省?深陷重重歷史對立情結不能自拔的台灣,難道真的不需要哲學家總統?」所以,許信良的「哲學家君王論」,可以說是在隱涉陳水扁愛錢的後果。
三是,許信良還依然不變的闡述他在1997年所提出的「大膽西進」論,儘管現在馬英九已經逐步在實現他的理想,但他還嫌馬英九不夠大膽,西進的步伐過慢。所以,許信良可以說是一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也是一個對自己的理想始終如一的堅持者。因此,如果由他來作一個「哲學家皇帝」,應該是一個頗為適合的角色。
●蔡英文為何出線?
從這三種不同特質的候選人當中,為何民進黨在進行全民調之後,最後結果卻是由蔡英文出線?
這裡面有幾個主要因素可以討論:
一是,蔡英文從三年前民進黨處於最底谷的時候,被民進黨選為黨主席,雖然當時她的背後有新潮流系支持,但蔡英文擔任黨主席之後,她不像其他過去的「天王」,總是以自己的派系所培養出來的子弟兵,作為打選戰的先鋒,她既無派系,也能容納過去陳水扁執政時代的政務官,所以,可以說民進黨的菁英大都被她掌握,也變成支持她的最大人才庫。有人支持,人氣就會旺;有人支持,她的黨主席位置也才能穩座不墜。
二是,蔡英文在領導民進黨三年內,民進黨的聲望逐步上升,在過去歷次的選舉中,民進黨雖然在前年「三合一」縣市長選舉,以及去年的五都選舉沒有贏得比國民黨多的席次,但民進黨的得票率卻一直在上升,許多小選舉民進黨也能過關斬將,這就提升了民進黨的士氣。台灣綠營的支持者當然願意繼續支持蔡英文出來競選總統。
三是,從馬英九之後,不管學歷與整個從政資歷,已經是選民最看重的資本,所以,蔡英文的學經歷都超越蘇貞昌,這也是她具有優勢的地方。畢竟,台灣民主經過轉型的革命世代以後,大家祈求的是希望民主鞏固的結果,所以像許信良、蘇貞昌這種「革命世代」應該讓他們過去,台灣的政治才有更理性的未來。
這也是蔡英文這次所展現的形象雖然有「嚴肅的蔡教授」的一面,但台灣的民眾還是願意由蔡英文出來跟馬英九競爭2012年總統大選的主因。
●蔡英文會打什麼樣的選戰?
蔡英文既然出線,那麼在僅剩下半年多的選舉期間,蔡英文又可能跟馬英九打什麼樣的選戰呢?這裡可以歸納成三句話,那就是「模糊兩岸關係、主攻貧富差距、穩抓中下階層」。
蔡英文對於兩岸關係的說法,這一年來可以說是「變變變」,去年九月她在接受台灣「蘋果日報」的訪問時,首度對兩岸關係表態說:「兩岸政策穩定性很重要,民進黨若再重返執政,會延續前朝政策,不會橫柴入灶(台語,蠻幹)!」至於民進黨執政後對於ECFA存廢是否進行公投,蔡說:「不至於到那程度。」五都選舉後,民進黨會在「十年政綱」中強調穩定的兩岸關係。
結果五都選後,蔡英文的「十年政綱」還是沒有端出來,讓人對她的兩岸政策還是「雲深不知處」。
今年二月,蔡英文終於在她所成立的「兩岸智庫」掛牌時,說出了她對兩岸關係是希望「和而不同、和而求同」,這八字箴言,不說比說還好,因為它比去年所說的「會延續前朝政策」更讓人稍不著腦際,她的兩岸政策到底是要「不同」,還是「求同」,沒人弄得懂。所以,她自二月份說出這八字箴言之後,已經沒再提過,甚至連四場電視政見會,她也不再提,只說要以「多邊結構」來建立兩岸關係。
所以,蔡英文顯然是有意要模糊兩岸政策,讓國民黨和中國大陸都猜不著她的想法。要知道,讓人猜不著,就沒有破綻讓人打,因此,在即將到來的藍綠總統對陣中,國民黨想以兩岸政策來質疑蔡英文的態度,恐怕會不著邊際,因為她說的都是「模模糊糊」的話語,反正綠營的群眾也不關心民進黨兩岸政策到底是什麼,所以,蔡英文利用「模糊的兩岸政策」,雖然不得分,也不見得會失分。
第二種「主攻貧富差距」這絕對有票源。要知道,台灣這幾年已經出現一大群不分藍領或白領的工作者,他們身強體壯,早出晚歸,然而一天工作所得卻僅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一不小心可能就往社會更底層墜落。他們被稱為「新貧」階級,或是帶有自嘲意味的「窮忙族」。
「窮忙族」的出現,有人歸咎於台灣租稅制度長期偏袒富人,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加上住宅、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都成為昂貴商品,以致窮人難以翻身;也有人認為是因越來越彈性化的勞動型態,讓企業在景氣不佳時得以以大量派遣勞工、臨時工代替正職勞工,當成因應籌碼,卻也造成勞工「吃不飽餓不死」的困境。
特別是這幾年「派遣公司」大量的出現,不管藍領或白領階級都得不到工作的保障,這是民進黨作為一個偏向中下階層政黨最好主攻方向。尤其是國民黨的政策,過去以來不是「重北輕南」,就是「重富輕貧」,所以民進黨只要反過來提出「平衡南北」、「平衡貧富」的政策,在大量出現的「窮忙族」,就可能都會變成民進黨的選票。
而台灣中下階層的生活困境,以一個數據來看,更可讓人驚心,根據台灣內政部委託「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所做出的「買房痛苦指數」,想在台北市買房,低所得者要全家不吃不喝花17年半,中所得者要花14年,高所得者也需花11年半。想在新五都買房,痛苦也不輕。貸款背得更辛苦。低所得者想買房,每月辛苦工作的薪資,72%需拿來付房貸;中所得者需繳上58%;連高所得者都需繳出收入的近一半,給銀行付房貸。
而從中南部到大台北工作,被迫租房的人也苦不堪言。10年來,台灣基本薪資的漲幅僅0.9%,對照台北市租金漲幅6.4%、新北市漲幅13.5%,看得出這群無根「蟻族」的生活品質。
所以,台灣內政部長江宜樺就坦承,相較於全世界一百多個城市,台北的房價所得比排名在前5名,遠高於紐約、東京和首爾。, 眼見社會階級間的流動速度,愈來愈慢,下一代想要翻身可能愈加困難。但這群買不起屋、換不了房的「蟻族」,在政府的統計數字中,面貌卻始終模糊不清。執政者相信有屋者佔88%,所以擔心抑制房價,會造成高比例選民的財產損失。但是大台北地區就有約71萬戶,超過180萬人沒有自用住宅,而需租屋、或被迫和家人同住。這還不包括從外縣市到台北討生活,側身蝸居在眾多雅房、套房,沒有戶籍的人。
這樣的中下階層向來都是民進黨政策最注意到的一群人,所以蔡英文只要打起「模糊兩岸關係、主攻貧富差距、穩抓中下階層」的選戰策略,那麼她跟馬英九的較量,最後到底誰輸誰贏,恐怕現在兩人誰都有把握,誰也沒把握。
(本文刊登在澳門「九鼎」月刊,2011,5月號,總第43期)
我之所以這樣定位他們,可是從他們在陳述政見中找出的特質。蔡英文在四場政見會中,她所表現的特質有三:
一是,表情嚴肅,不敢有一絲笑容,笑容對她比較年輕的形象來說,可能缺乏說服力。
二是,蔡英文所講的內容比較深奧,這就有點像在學校給學生上課一樣,所以比較能夠打動中上階層的心。
三是,蔡英文明顯的看出她的得失心比較大,因為她是第一個女性參選總統的角色,她的成敗可能攸關台灣女性未來在政治前途上的表現。
第二個蘇貞昌,他之所以像一個「田莊阿伯」,主要也有三點:
一是,蘇貞昌在政見會中,每場都掛著笑容,這跟他過去給人「衝衝衝」的形象感覺不太一樣。「衝衝衝」是一種拼命的形象,但掛著笑容的蘇貞昌倒是有點像農村裡那些與世無爭的老伯,這一點頗讓人有點親切感。
二是,蘇貞昌在政見會中,他的論述最為薄弱,也沒讓人有充分值得思考的論點,這對中下層民眾,或是台灣中南部綠營群眾比較能接受。可惜的是,中下階層民眾有興趣或有空閒看電視政見會者不多,所以蘇貞昌的民調無法超越蔡英文,其來有自。
三是,蘇貞昌已經是民進黨最後一個「天王」出來參選的人,2008年他在初選中敗給謝長廷,如果這一次他不能取勝,那就符合蔡英文所喊出的「世代交替」,民進黨從此就不會再有「天王」了,所以可以看出他還是有一些使命感存在。
第三個許信良為何像是一個「哲學家皇帝」?這也可以用三點來評價:
一是,許信良這次出馬競選,對許多人來說可以說是一個意外。他為了這次參選曾經去找呂秀蓮借500萬元的登記費,但呂秀蓮不敢借他,因為呂秀蓮自己都退選了,如果她再借給許信良500萬元,必然會被民進黨員罵她是幫許信良出來攪局。所以,許信良最後不管從哪裡借到這500萬元的登記費,他在政見會中確實有他特殊的表現,這種特殊的表現,也可以分三個面向來評斷:
一是,許信良在政見會中頻頻看稿說他的政見內容,完全不管觀眾的感受,他只要把自己一生從政的理念說清楚、講明白,所以他有一份充分的自信與自我的存在。
二是,許信良喜歡引述一些名人來述說自己的從政歷程,像在第一場政見會中,他提到英國的邱吉爾七次進出不同政黨,也沒被人看成是「變色龍」;他還提到法國的戴高樂、中國的鄧小平都在70歲左右「復出」,並拯救國家、民族,所以他認為國家領導人需要是進步的思想,年輕世代的思維不一定比老世代更進步。
在最後一場政見會中,許信良還提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他認為柏拉圖的「理想國」主張讓「哲學家君王」治國,他說:「尤其天生愛錢的人不適合當君王,是不是很適合我們民進黨人再三反省?深陷重重歷史對立情結不能自拔的台灣,難道真的不需要哲學家總統?」所以,許信良的「哲學家君王論」,可以說是在隱涉陳水扁愛錢的後果。
三是,許信良還依然不變的闡述他在1997年所提出的「大膽西進」論,儘管現在馬英九已經逐步在實現他的理想,但他還嫌馬英九不夠大膽,西進的步伐過慢。所以,許信良可以說是一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也是一個對自己的理想始終如一的堅持者。因此,如果由他來作一個「哲學家皇帝」,應該是一個頗為適合的角色。
●蔡英文為何出線?
從這三種不同特質的候選人當中,為何民進黨在進行全民調之後,最後結果卻是由蔡英文出線?
這裡面有幾個主要因素可以討論:
一是,蔡英文從三年前民進黨處於最底谷的時候,被民進黨選為黨主席,雖然當時她的背後有新潮流系支持,但蔡英文擔任黨主席之後,她不像其他過去的「天王」,總是以自己的派系所培養出來的子弟兵,作為打選戰的先鋒,她既無派系,也能容納過去陳水扁執政時代的政務官,所以,可以說民進黨的菁英大都被她掌握,也變成支持她的最大人才庫。有人支持,人氣就會旺;有人支持,她的黨主席位置也才能穩座不墜。
二是,蔡英文在領導民進黨三年內,民進黨的聲望逐步上升,在過去歷次的選舉中,民進黨雖然在前年「三合一」縣市長選舉,以及去年的五都選舉沒有贏得比國民黨多的席次,但民進黨的得票率卻一直在上升,許多小選舉民進黨也能過關斬將,這就提升了民進黨的士氣。台灣綠營的支持者當然願意繼續支持蔡英文出來競選總統。
三是,從馬英九之後,不管學歷與整個從政資歷,已經是選民最看重的資本,所以,蔡英文的學經歷都超越蘇貞昌,這也是她具有優勢的地方。畢竟,台灣民主經過轉型的革命世代以後,大家祈求的是希望民主鞏固的結果,所以像許信良、蘇貞昌這種「革命世代」應該讓他們過去,台灣的政治才有更理性的未來。
這也是蔡英文這次所展現的形象雖然有「嚴肅的蔡教授」的一面,但台灣的民眾還是願意由蔡英文出來跟馬英九競爭2012年總統大選的主因。
●蔡英文會打什麼樣的選戰?
蔡英文既然出線,那麼在僅剩下半年多的選舉期間,蔡英文又可能跟馬英九打什麼樣的選戰呢?這裡可以歸納成三句話,那就是「模糊兩岸關係、主攻貧富差距、穩抓中下階層」。
蔡英文對於兩岸關係的說法,這一年來可以說是「變變變」,去年九月她在接受台灣「蘋果日報」的訪問時,首度對兩岸關係表態說:「兩岸政策穩定性很重要,民進黨若再重返執政,會延續前朝政策,不會橫柴入灶(台語,蠻幹)!」至於民進黨執政後對於ECFA存廢是否進行公投,蔡說:「不至於到那程度。」五都選舉後,民進黨會在「十年政綱」中強調穩定的兩岸關係。
結果五都選後,蔡英文的「十年政綱」還是沒有端出來,讓人對她的兩岸政策還是「雲深不知處」。
今年二月,蔡英文終於在她所成立的「兩岸智庫」掛牌時,說出了她對兩岸關係是希望「和而不同、和而求同」,這八字箴言,不說比說還好,因為它比去年所說的「會延續前朝政策」更讓人稍不著腦際,她的兩岸政策到底是要「不同」,還是「求同」,沒人弄得懂。所以,她自二月份說出這八字箴言之後,已經沒再提過,甚至連四場電視政見會,她也不再提,只說要以「多邊結構」來建立兩岸關係。
所以,蔡英文顯然是有意要模糊兩岸政策,讓國民黨和中國大陸都猜不著她的想法。要知道,讓人猜不著,就沒有破綻讓人打,因此,在即將到來的藍綠總統對陣中,國民黨想以兩岸政策來質疑蔡英文的態度,恐怕會不著邊際,因為她說的都是「模模糊糊」的話語,反正綠營的群眾也不關心民進黨兩岸政策到底是什麼,所以,蔡英文利用「模糊的兩岸政策」,雖然不得分,也不見得會失分。
第二種「主攻貧富差距」這絕對有票源。要知道,台灣這幾年已經出現一大群不分藍領或白領的工作者,他們身強體壯,早出晚歸,然而一天工作所得卻僅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一不小心可能就往社會更底層墜落。他們被稱為「新貧」階級,或是帶有自嘲意味的「窮忙族」。
「窮忙族」的出現,有人歸咎於台灣租稅制度長期偏袒富人,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加上住宅、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都成為昂貴商品,以致窮人難以翻身;也有人認為是因越來越彈性化的勞動型態,讓企業在景氣不佳時得以以大量派遣勞工、臨時工代替正職勞工,當成因應籌碼,卻也造成勞工「吃不飽餓不死」的困境。
特別是這幾年「派遣公司」大量的出現,不管藍領或白領階級都得不到工作的保障,這是民進黨作為一個偏向中下階層政黨最好主攻方向。尤其是國民黨的政策,過去以來不是「重北輕南」,就是「重富輕貧」,所以民進黨只要反過來提出「平衡南北」、「平衡貧富」的政策,在大量出現的「窮忙族」,就可能都會變成民進黨的選票。
而台灣中下階層的生活困境,以一個數據來看,更可讓人驚心,根據台灣內政部委託「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所做出的「買房痛苦指數」,想在台北市買房,低所得者要全家不吃不喝花17年半,中所得者要花14年,高所得者也需花11年半。想在新五都買房,痛苦也不輕。貸款背得更辛苦。低所得者想買房,每月辛苦工作的薪資,72%需拿來付房貸;中所得者需繳上58%;連高所得者都需繳出收入的近一半,給銀行付房貸。
而從中南部到大台北工作,被迫租房的人也苦不堪言。10年來,台灣基本薪資的漲幅僅0.9%,對照台北市租金漲幅6.4%、新北市漲幅13.5%,看得出這群無根「蟻族」的生活品質。
所以,台灣內政部長江宜樺就坦承,相較於全世界一百多個城市,台北的房價所得比排名在前5名,遠高於紐約、東京和首爾。, 眼見社會階級間的流動速度,愈來愈慢,下一代想要翻身可能愈加困難。但這群買不起屋、換不了房的「蟻族」,在政府的統計數字中,面貌卻始終模糊不清。執政者相信有屋者佔88%,所以擔心抑制房價,會造成高比例選民的財產損失。但是大台北地區就有約71萬戶,超過180萬人沒有自用住宅,而需租屋、或被迫和家人同住。這還不包括從外縣市到台北討生活,側身蝸居在眾多雅房、套房,沒有戶籍的人。
這樣的中下階層向來都是民進黨政策最注意到的一群人,所以蔡英文只要打起「模糊兩岸關係、主攻貧富差距、穩抓中下階層」的選戰策略,那麼她跟馬英九的較量,最後到底誰輸誰贏,恐怕現在兩人誰都有把握,誰也沒把握。
(本文刊登在澳門「九鼎」月刊,2011,5月號,總第43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