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逸文
自今年五月起,中共與越南及菲律賓之間出現一連串主權爭議,當事國不但相互指控對方侵犯主權,更透過對外軍購、軍備更新與進行軍事演習等方式,進行一連串的宣示主權行動,引起周邊國家擔憂南海情勢再起波瀾。 此議題不只周邊國家擔憂,美國國防部長蓋茲更於日前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會談」中,直接以南海主權爭議提出警告:「由於東協仍無明確的危機處理方式,亦無任何各方同意的解決機制以解決爭議,這代表衝突可能發生,無人能從中獲益。」
除此之外,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籍議員韋伯更提出決議案,除要求中共停止在南海的軍事活動,更呼籲美國應在南海問題上扮演更堅強與主動的角色。一連串事件顯示南海主權爭議,已成為區域潛在的不定時炸彈,不但可能引發國家間的武裝衝突,且將影響重要的能源航運,對東南亞甚至整個亞太地區,都造成嚴重影響。
越「中」新一波主權爭議
中共與越南之間針對西沙群島與周邊海運的主權爭議由來已久,但在今年五月河內指控中共巡邏艦進入越南經濟海域,切斷越南勘油船電纜後,達到近年來最高峰。加上越南六月九日指控中共漁船撞斷其另一艘勘油船的電纜,復於六月十三日在越南中部外海舉行海軍夜間實彈演習後,使南海情勢更加緊急。對此,北京方面不但指控越南進行非法油氣勘探且驅趕大陸漁船,違反中共在南海的「主權」,要求越南「停止一切活動」,更指稱六月九日事件的「真相」,是一艘大陸漁船的漁網與在現場非法作業的越南油氣勘測船電纜纏繞在一起,越方船隻不顧大陸漁民安全,拖曳大陸漁船倒行長達一個多小時,還以武裝船艦非法驅趕。
這波爭議事件引發的「羅生門」,以及「中」越雙方大幅提高軍事與外交對峙的作法,無疑已經將二○○二年的南海宣言,也就是中共與東協各方應透過對話解決領土爭議,確保南海區域穩定與國際航路順利的共識拋諸腦後。
東協體系無法解決問題
東南亞國家遭到過去被殖民與冷戰時代受美、蘇宰制的影響,深知自身經濟基礎的脆弱,以及其軍事實力的不足,單一國家將無法對抗外來壓力,因此自後冷戰時期以來,便大力發展區域主義,試圖建立措施、發展預防外交與加強對話以解決衝突等方式,建立所謂的「東協安全體系」,尋求區域的和平與穩定,以團結合作促進區域整合,進而擴大其影響力。
實際上,東協安全體系在數十年的發展後,仍受到相當限制,無法處理如這次中共與越南的主權爭議與衝突,而其限制最大的關鍵就是東協本身實力的不足。畢竟東協內部由於差異過大,並且過於強調互不干涉內政原則,使得多年來東協體制推行的區域整合,僅在經濟面上發生效用,在政治或軍事安全部分作用仍極為有限,東南亞國家間的主權爭議,泰半只是在各方相互合作發展經濟的前提下,暫時遭到擱置,其問題本身仍懸而未決。
以二○一一年初,泰國與柬埔寨因為邊境主權爭議造成的軍事衝突為例,最後是因泰柬雙方讓步,允許東協輪值主席國印尼派遣觀察員進入調停,否則以東協慣常的「不干涉內政」原則,此衝突恐怕將不會有解決的曙光。在東協本身無法解決內部爭端時,東協會員國為維持自身安全,不得不透過拉攏東南亞區域外強權,尤其是美國,進入東南亞區域協防,這也是東南亞區域外國家仍對於區域內事務具有強大之影響力之關鍵原因。
主權爭議導致東南亞紛亂
在區域外國家持續影響區域安全,東協本身無法解決成員國相互衝突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家之間的主權與邊界爭議就成為東南亞區域安全最不穩定的關鍵。
光是東南亞國家對於領土主權爭議衝突,就有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對沙巴與鄰接海域之爭、中共與越南在邊界與南沙及西沙群島主權之爭、越南與柬埔寨的邊界糾紛、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在貝德拉布蘭卡島所有權之爭端、馬來西亞與印尼對於斯巴丁島、塞巴迪島與里其丹島的爭奪、還有泰國與寮國、緬甸、柬埔寨的邊界糾紛,以及牽涉到中共、越南、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我國在內的南沙群島主權之爭。
這些糾紛或許部分已經告終,但大部分都屬於兩造各方暫時擱置爭議,又或仍懸而未決,甚至如中共與越南之間,數次兵戎相見,爆發小規模衝突。上述爭議代表東南亞雖然有東協區域論壇此一體制,但仍無法完全解決區域內所有衝突。尤其在國際海洋法生效後,東南亞各國更為了拓展海疆,進一步將上述的主權爭端及衝突,拓展至海洋。畢竟海洋既提供了戰略防禦之縱深,可以禦敵於國土之外,甚至可以先期建立戰略據點,制敵於機先,甚至控制運輸動脈,扼敵咽喉,海洋與大陸棚豐富的資源,更成為各國覬覦的對象。
除前述多個島嶼的主權爭奪外,印尼與越南對南海大陸棚劃界糾紛、馬來西亞與泰國、越南對於海岸劃界等糾紛,亦印證資源的爭奪│無論是原油、能源礦、海洋資源,甚至是水資源的爭奪,都將成為未來東南亞區域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我應密切關注情勢發展
冷戰的結束或許降低超級強權間的直接衝突,但東南亞與亞太地區國家間的主權衝突與爭議持續不斷,即使東南亞國家希望透過東協體制,和平解決衝突,但這些爭議實際上幾乎是被「擱置而非解決」,一旦矛盾累積超越臨界點,恐怕就會發生軍事衝突,影響區域之安全與穩定。在此同時,中共卻以其經濟實力與愈來愈強大的軍事威嚇力,在東南亞地區開始伸展手腳,既透過經貿合作與東協國家交好,又在南海主權爭議問題上大作文章,展現和戰兩手策略,以增加自身對區域的影響力,亦對東南亞區域的權力平衡造成影響。
對我國而言,東南亞區域安全是極為重要之議題,我國在南沙群島的太平島有駐軍,並聲明對南沙擁有主權,我國的主要能源外貿航運線也通過該區海域,一旦東南亞區域內發生任何安全環境變化,將對我國造成重大影響。因此,當前中共與越南之間的主權爭議,深值我國決策單位密切關注,以確保我國家安全與穩定發展。
(作者為軍聞工作者)
自今年五月起,中共與越南及菲律賓之間出現一連串主權爭議,當事國不但相互指控對方侵犯主權,更透過對外軍購、軍備更新與進行軍事演習等方式,進行一連串的宣示主權行動,引起周邊國家擔憂南海情勢再起波瀾。 此議題不只周邊國家擔憂,美國國防部長蓋茲更於日前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會談」中,直接以南海主權爭議提出警告:「由於東協仍無明確的危機處理方式,亦無任何各方同意的解決機制以解決爭議,這代表衝突可能發生,無人能從中獲益。」
除此之外,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籍議員韋伯更提出決議案,除要求中共停止在南海的軍事活動,更呼籲美國應在南海問題上扮演更堅強與主動的角色。一連串事件顯示南海主權爭議,已成為區域潛在的不定時炸彈,不但可能引發國家間的武裝衝突,且將影響重要的能源航運,對東南亞甚至整個亞太地區,都造成嚴重影響。
越「中」新一波主權爭議
中共與越南之間針對西沙群島與周邊海運的主權爭議由來已久,但在今年五月河內指控中共巡邏艦進入越南經濟海域,切斷越南勘油船電纜後,達到近年來最高峰。加上越南六月九日指控中共漁船撞斷其另一艘勘油船的電纜,復於六月十三日在越南中部外海舉行海軍夜間實彈演習後,使南海情勢更加緊急。對此,北京方面不但指控越南進行非法油氣勘探且驅趕大陸漁船,違反中共在南海的「主權」,要求越南「停止一切活動」,更指稱六月九日事件的「真相」,是一艘大陸漁船的漁網與在現場非法作業的越南油氣勘測船電纜纏繞在一起,越方船隻不顧大陸漁民安全,拖曳大陸漁船倒行長達一個多小時,還以武裝船艦非法驅趕。
這波爭議事件引發的「羅生門」,以及「中」越雙方大幅提高軍事與外交對峙的作法,無疑已經將二○○二年的南海宣言,也就是中共與東協各方應透過對話解決領土爭議,確保南海區域穩定與國際航路順利的共識拋諸腦後。
東協體系無法解決問題
東南亞國家遭到過去被殖民與冷戰時代受美、蘇宰制的影響,深知自身經濟基礎的脆弱,以及其軍事實力的不足,單一國家將無法對抗外來壓力,因此自後冷戰時期以來,便大力發展區域主義,試圖建立措施、發展預防外交與加強對話以解決衝突等方式,建立所謂的「東協安全體系」,尋求區域的和平與穩定,以團結合作促進區域整合,進而擴大其影響力。
實際上,東協安全體系在數十年的發展後,仍受到相當限制,無法處理如這次中共與越南的主權爭議與衝突,而其限制最大的關鍵就是東協本身實力的不足。畢竟東協內部由於差異過大,並且過於強調互不干涉內政原則,使得多年來東協體制推行的區域整合,僅在經濟面上發生效用,在政治或軍事安全部分作用仍極為有限,東南亞國家間的主權爭議,泰半只是在各方相互合作發展經濟的前提下,暫時遭到擱置,其問題本身仍懸而未決。
以二○一一年初,泰國與柬埔寨因為邊境主權爭議造成的軍事衝突為例,最後是因泰柬雙方讓步,允許東協輪值主席國印尼派遣觀察員進入調停,否則以東協慣常的「不干涉內政」原則,此衝突恐怕將不會有解決的曙光。在東協本身無法解決內部爭端時,東協會員國為維持自身安全,不得不透過拉攏東南亞區域外強權,尤其是美國,進入東南亞區域協防,這也是東南亞區域外國家仍對於區域內事務具有強大之影響力之關鍵原因。
主權爭議導致東南亞紛亂
在區域外國家持續影響區域安全,東協本身無法解決成員國相互衝突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家之間的主權與邊界爭議就成為東南亞區域安全最不穩定的關鍵。
光是東南亞國家對於領土主權爭議衝突,就有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對沙巴與鄰接海域之爭、中共與越南在邊界與南沙及西沙群島主權之爭、越南與柬埔寨的邊界糾紛、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在貝德拉布蘭卡島所有權之爭端、馬來西亞與印尼對於斯巴丁島、塞巴迪島與里其丹島的爭奪、還有泰國與寮國、緬甸、柬埔寨的邊界糾紛,以及牽涉到中共、越南、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我國在內的南沙群島主權之爭。
這些糾紛或許部分已經告終,但大部分都屬於兩造各方暫時擱置爭議,又或仍懸而未決,甚至如中共與越南之間,數次兵戎相見,爆發小規模衝突。上述爭議代表東南亞雖然有東協區域論壇此一體制,但仍無法完全解決區域內所有衝突。尤其在國際海洋法生效後,東南亞各國更為了拓展海疆,進一步將上述的主權爭端及衝突,拓展至海洋。畢竟海洋既提供了戰略防禦之縱深,可以禦敵於國土之外,甚至可以先期建立戰略據點,制敵於機先,甚至控制運輸動脈,扼敵咽喉,海洋與大陸棚豐富的資源,更成為各國覬覦的對象。
除前述多個島嶼的主權爭奪外,印尼與越南對南海大陸棚劃界糾紛、馬來西亞與泰國、越南對於海岸劃界等糾紛,亦印證資源的爭奪│無論是原油、能源礦、海洋資源,甚至是水資源的爭奪,都將成為未來東南亞區域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我應密切關注情勢發展
冷戰的結束或許降低超級強權間的直接衝突,但東南亞與亞太地區國家間的主權衝突與爭議持續不斷,即使東南亞國家希望透過東協體制,和平解決衝突,但這些爭議實際上幾乎是被「擱置而非解決」,一旦矛盾累積超越臨界點,恐怕就會發生軍事衝突,影響區域之安全與穩定。在此同時,中共卻以其經濟實力與愈來愈強大的軍事威嚇力,在東南亞地區開始伸展手腳,既透過經貿合作與東協國家交好,又在南海主權爭議問題上大作文章,展現和戰兩手策略,以增加自身對區域的影響力,亦對東南亞區域的權力平衡造成影響。
對我國而言,東南亞區域安全是極為重要之議題,我國在南沙群島的太平島有駐軍,並聲明對南沙擁有主權,我國的主要能源外貿航運線也通過該區海域,一旦東南亞區域內發生任何安全環境變化,將對我國造成重大影響。因此,當前中共與越南之間的主權爭議,深值我國決策單位密切關注,以確保我國家安全與穩定發展。
(作者為軍聞工作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