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經過將近2年的磋商談判,俄羅斯終於在5月底下定決心購買4艘法國「西北風」級(Mistral Class)兩棲攻擊艦。此宗軍事採購不僅成為俄羅斯史上最大金額對外軍火採購合約,由於該級艦同時具備遠端兵力投放與兩棲作戰指揮功能,功用等同於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未來頭兩艘艦將部署於太平洋艦隊,如此一來將引起周邊與俄羅斯有領土(海)主權爭議國家的擔憂。
西北風性能諸元
法國海軍主力的「暴風」級(Ouragan class)船塢登陸艦從1960年代服役至今已逾半世紀,因此面對現代化戰爭環境早已顯得力不從心。僅剩的2 艘「閃電」級(Foudre class)船塢登陸艦雖然屬於1990 年代所建的較新型軍艦,但是由於兩棲作戰艦艇數量不足,因此法國必須採購新型兩棲作戰艦艇以為因應。依據法國軍方的要求,新型艦艇必須符合直升機起降、海上醫院、部隊運輸、兩棲突擊和兵力指揮等5大需求。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法國海軍與海軍造艦局(DCNS)在2000年簽訂合約,斥資7億歐元,採用商業規標準建造兩艘西北風級兩棲登陸艦。
由於採用商船規格建造模式,因此不僅節省成本,建造時間也比傳統軍艦快。首艘艦「西北風」號(L9013)在2001年開工建造,2004年10月6日就完工下水,2005年底就成軍服役;二號艦「雷鳴」號(Tonnerre,L9014)於2010年初由法國海軍接收;第3艘艦Dixmude號(L9015)也於2009年4月開工建造。法國海軍「西北風級」成軍之後,成為僅次於「戴高樂」號(Charles de Gaulle)航空母艦的第二大噸位軍艦。
西北風級艦採用單船體結構設計,艦長199公尺、艦寬32公尺,滿載排水量21,300噸,航速18節、續航力11,000海浬,為了降低雷達偵測難度,提高戰場生存性,艦體部份位置與「拉法葉」級(Lafayette)巡防艦一樣採用可吸收雷達波的複合材料。
武器部分,西北方攻擊艦配備武器系統包括:2門Brenda Mauser 30mm艦炮、4挺12.7mm重機槍、2座人力操作的雙聯裝西北風防空飛彈發射裝置。電子設備包括:DRBN-38A Decca Bridgemaster E-250導航雷達;MRR3D-NG對空/海警戒雷達;2套optronicg射控系統;Zenith作戰資料管理系統;SIC-21指揮支援系統;ARBR-21雷達警告裝置等。
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甲板下方具備1,800平方公尺直升機與車輛收納庫,可運載450名士兵、60輛裝甲車;船艦內塢穴面積875平方公尺,能夠容納4艘LCM通用登陸艇與2艘美製LCAC氣墊船,可由艦尾的閘門進出船艦。除了可以充當兩棲攻擊艦與海上醫院外,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飛行甲板面積為6,400平方公尺,可停放16架重型直升機或35架輕型直升機,充作小型直升機航空母艦用途。該級艦的飛行甲板有6個直升機起降點,並配備光學起降輔助系統。原先,DCN為新艦設計4個直升機的起降機,甚至還規劃在艦首設置「滑跳式」甲板,以供作AV-8B或F-35B等戰機起降用途,不過礙於成本考量,並沒有獲得法國海軍採納,直升機起降機也降為2座。
在動力方面,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為法國海軍首款採用全電力整合系統的船艦,透過3組瓦錫蘭(Wartsila)16 V32主要柴油發電機組與一具瓦錫蘭 Vasaa 18 V200輔助柴油發電機組提供動力輸出。該級艦同時更使用最先進的柴電複合式動力及艦艉莢囊馬達車葉組合,莢囊馬達車葉可完全取代傳統的船舵和大軸,不只可減少震動、噪音,更提升船隻穩定的操縱性。
俄羅斯購艦始末
在法國海軍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陸續交艦之後,DCNS便開始積極推銷尋找海外客戶。2007年澳洲皇家海軍向法國訂購兩艘西北級兩棲攻擊艦的衍生版,分別命名為「坎培拉」號和「阿德萊德」號,預期2012年成軍服役。澳洲也要求擴大飛行甲板面積,以求日後能夠起降F-35「閃電二式」(Lightning II)匿蹤戰機。
目前俄羅斯現役的「伊萬羅戈夫」級(Ivan Rogov Class)兩棲攻擊艦僅剩「米特羅方.莫斯卡連科」號一艘在服役,兩棲作戰能力嚴重不足,所以2007年11月法國海軍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造訪俄國聖彼得堡之後,俄國方面便開始與法國洽談購艦事宜。2008年10月,俄國軍方高層藉法國舉辦歐洲海軍展之際,公開表達向法國採購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的意願,並希望藉此加強日後兩國之間的軍事合作。2009年11月下旬,俄羅斯總統普廷(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中國大陸譯為普京)藉由訪問法國的機會,積極與法方洽談採購艦事宜。
由於法國洽談出售武器期間,一直遭受美國、北約組織與俄羅斯鄰國的關切與壓力,美方更多次向法方暗示美國對這宗軍火交易的不滿,因此期間曾一度傳出俄國有意放棄法國軍艦,改為轉買價格較為便宜的南韓「獨島級」兩棲攻擊艦。不過,天性浪漫的法國人看待事情總是比其他人樂觀,法國總統薩柯吉(Nicolas Sarkozy,中國大陸譯為薩科齊)在法國政府批准出售案後,信誓旦旦地說俄國方面一定會下訂單採購,更聲稱還可能獲得更多訂單。
這宗軍事採購案由2009年延宕至今(2011)年5月才正式簽約,除了面臨來自於美國與北約組織的壓力外,價格和敏感技術轉讓是一拖再拖的另外兩大原因。2011年3月初俄國方面指出,法國將前2艘艦艇的價格從9.8億歐元增加到至少11.5億歐元,其中包括軍艦造價9.8億歐元,物流費用1.31億歐元,船員培訓3900萬歐元等。由於最後造價可能逼近15億歐元,迫使雙方只好重新談判採購事宜
除此之外,俄方持續堅持法國隨艦移交所有艦載系統和技術,但是因為在法國和其他北約組織成員國建造的軍艦通常包含潛在敏感、由美國設計的高科技技術,所以在合約執行過程中,美方基於國安因素將詳細審查內容,使得談判受到拖延。
經過將近2年的磋商談判,俄羅斯終於在2011年5月下定決心購買4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5月26日,法國總統薩柯吉與俄羅斯總統梅德維傑夫(Dmitry Medvedev,中國大陸譯為梅德韋傑夫)在法國小鎮多維爾舉辦的八國集團(G8)峰會上達成最終採購共識,並於15天後簽約。
預計前兩艘艦將在法國聖納澤爾的STX造船廠建造,後兩艘將由俄方組裝。2011年1月12日俄新社報導指出,俄國Admiralteyskie Verfi造船廠將在聖彼得堡以西30公里的科特林島興建新船廠,作為興建西北風兩棲攻擊艦用途,預計2014年開始造艦,建造時間為3年。俄國負擔造艦比例第1艘為20%、第2艘40%、第3艘60%、第4艘80%。成軍之後,未來將分別服役於太平洋與北方艦隊。路透社估計,每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造價在4億至5億歐元(約合5.25億美元至6.55億美元)之間。
雖然出售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引來美國與波羅的海國家的不滿,但是這筆訂單可為法國創造1,000個工作機會,法方還將隨艦出售Zenith 9作戰信息管理系統,但是法國並沒有授予俄羅斯生產許可證。面對外界質疑這宗軍火交易定案,是否與俄國在利比亞問題上讓步有關,薩柯吉加以否認,並指出冷戰已經過去,北約應該拋棄舊思維,接納更多新盟友,而他口中的這個新盟友就是指俄羅斯。
在俄羅斯與法國磋商購買合約之際,也傳出巴西對於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有興趣,以取代巴西海軍老舊的「聖保羅」(San Paulo)號航空母艦,如此將能提升巴西的威望,因為當巴西海軍擁有兩棲攻擊艦之後,便能夠參加各種橫貫海外軍事行動或維和任務,這是躋身世界強國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一項必備條件。不過在巴西的購艦案中,法國又將面臨美國軍火商搶生意的挑戰。
俄羅斯海軍將東山再起
過去,不論是前蘇聯或是俄羅斯海軍都是自行建造艦艇,這次大手筆外購軍艦,不僅金額創下俄國單一對外軍事採購歷史紀錄,背後戰略意涵更是不容忽視。
首先,俄羅斯海軍將因而重振雄風、東山再起。1980年前後是蘇聯海軍艦艇戰力最高峰,總噸位330萬噸,僅次於美國的346萬噸。當時美國擁有21艘航空母艦,蘇聯也有3艘,除此之外,在其他艦艇方面蘇聯都多於美軍,在水面艦艇美國有217艘,蘇聯446艘;核潛艦美國41艘,蘇聯58艘,整體戰力與美國在伯仲之間。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雖然繼承了大多數的前蘇聯海軍力量,但是波羅的海艦隊被新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小國所瓜分,艦隊基地由10個變成4個;黑海艦隊被烏克蘭瓜分;裡海艦隊遭到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亞塞拜然(中國大陸譯為亞塞拜疆)所瓜分,只有太平洋艦隊被俄羅斯全盤繼承下來。
礙於國家財政困難,國防預算較冷戰結束前至少減少60%,1999年時海軍預算曾降到法定最低限度,只有47億美元。缺乏經費迫使俄羅斯不得不裁軍,人數由鼎盛時期的45萬人減到16萬人,半數的艦艇因為缺乏經費維修而被迫淘汰,海軍航空兵飛機也有60%逾期未能檢修,而補充的武器裝備只有預定額度的5%。許多海外軍事基地也因為付不起高額租金,最後只好被迫搬遷撤離,例如2004年因為付不起越南金蘭灣海軍基地每年3億美元的租金而撤離。
海軍裝備缺乏維修、無法有效汰舊換新、官兵缺乏訓練,這種惡性循環不只造成軍心士氣低落,更導致意外事件頻傳。2000年8月12日「庫斯克」(中國大陸譯為庫爾斯克)號核潛艦爆炸沉沒,造成118名官兵殉職的悲劇只不過是俄國海軍嚴重意外事故的冰山一角。分割後的俄羅斯海軍,早已不復冷戰時期「海上巨無霸」的形象,過去令人聞風喪膽的北極熊反而變成大家恥笑的趴趴熊。
2000年KGB出身的普廷就任總統後,其強悍作風對於維護俄羅斯海上安全與利益十分重視。為了不讓自家海軍被外界看扁,在國力慢慢復甦之際當然要重振海軍雄風,上任後陸續頒布《到2010年海軍建設大綱》、《2020年前海洋學說》,除了透過這些文件闡述俄羅斯海洋利益與基本準則外,更採取具體措施重振俄國海軍,包括:
提高軍費與成立海軍委員會:普廷將20%的國防預算撥款給海軍,在他就任之前僅為9.3%,同時成立其他軍種都沒有的海軍委員會,為海軍發展提供雄厚預算與法律保證;加強軍事演習:軍事演習與遠洋訓練能夠精實海軍戰力,基於重返遠洋的目標,2003年起俄國海軍擴大軍事演習頻率,幾乎每個月都有重大軍事演習,俄國海軍還不惜遠赴重洋進行聯合演習,包括烏克蘭、中國大陸、古巴,甚至連過去敵對的美國與南韓都是演習夥伴。
2008年8月俄羅斯對喬治亞共和國(中國大陸譯為格魯吉亞)的戰爭中,俄國軍事裝備老舊的問題一覽無遺,所以重振海軍當然不能忽視武器裝備建設。礙於經費限制,重建中的俄羅斯海軍不得不放棄過去蘇聯時期重量不重質的建軍做法,重建計畫先著重於近海作戰艦艇與核子潛艇,目前俄羅斯正加緊打造955「北風神」級(Borey Class)與855「雅森」級(Yasen Class)這兩型多功能核潛艦,以作為日後進行核威嚇與打擊航空母艦的主力。
除了過往重視的戰略核潛艦外,俄羅斯海軍近年來開始將海軍建軍重點聚焦到遠洋作戰軍艦上。2010年英國媒體報導指出,俄國將為黑海艦隊添購18艘軍艦,俄羅斯海軍這番大採購,意味冷戰後沉寂多時的俄羅斯海軍將東山再起。這4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雖然不是百分之百俄羅斯製造,甚至是過去敵對的北約組織國家所生產,但是透過採購案一方面能夠重振海軍信心,特別是在「布拉瓦」(Bulava)潛射洲際彈道飛彈試射頻頻失敗之際;二方面能夠藉由造艦技術合作,慢慢學習造艦經驗,為日後造艦工程累積技術能量。
兼任航空母艦用途 引發鄰國不安
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爆發之前,由於當時普遍存有「蘇聯海軍不會在離祖國太遠的地方作戰」這種陸權思想,所以此時期蘇聯並不重視航空母艦這種大型水面艦艇發展,導致蘇聯海軍呈現畸形建軍模式,也就是以戰略核潛艦與小型艦艇作為建軍核心,而忽視大型水面艦艇的需要。但是古巴飛彈危機事件中,美國派遣8艘航艦組成的艦隊攔截載有軍用物資的蘇聯貨船,由於缺乏強而有力的水面艦艇護航,迫使蘇聯最後不得不讓步,撤出佈署在古巴的飛彈。從此之後,蘇聯開始大量建造大型水面艦艇,朝均衡海軍建軍模式發展,而航空母艦亦為發展目標之一。
蘇聯解體之後,留給俄羅斯堪用的航艦只剩「庫茲涅佐夫」號一艘中型航艦,其餘不是報廢拆解就是轉賣中國大陸與印度等國換取現金。然而因為倉促服役,造成庫茲涅佐夫號的狀況不是很穩定,遠洋航行的時間少之又少,大多數時間都處於維修狀態。有鑑於此,2000年3月4日通過的《到2010年海軍建設大綱》明確指出俄國將建造新型核動力航空母艦,取代現役的庫茲涅佐夫號。2007年11月,俄國海軍總司令馬索林上將公開宣稱:「在未來20年內,俄羅斯海軍將組建6支航空母艦戰鬥群。」俄國新航母預計2020年下水。
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造價僅一般航空母艦的十分之一,可謂物美價廉,雖然無法完全取代航空母艦的任務,但是周邊的韓國、日本都建造了「類航母」構型的兩棲攻擊艦,中國大陸也制定航艦建造計畫,並開始如火如荼執行中。因此在新航艦服役之前,俄國海軍必須尋找預備方案,以渡過這段青黃不接時期。2010年10月DCNS經理皮爾.勒格斯(Pierre Legros)曾向媒體表示,俄羅斯購買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配備與性能將跟法國一樣,他更指出,俄國方面已經要求增加甲板的厚度,以便重型俄國直升機能夠起降。俄羅斯表示將在艦上搭載Ka-27反潛機與Ka-52攻擊直升機作為艦載機。
對於俄羅斯海軍與法國軍火工業而言,這筆購艦合約為他們創造雙贏局面,但是卻讓鄰國感到不安,2008年曾與俄羅斯發生軍事衝突的喬治亞就一直反對這樁交易。由於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將大幅增加俄軍遠洋兩棲作戰能力,將過去遠洋作戰準備時間由40小時縮短至1小時,這將大幅增加俄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遠洋投射能力。
俄羅斯海軍官員表示,頭兩艘西北風兩棲攻擊艦將部署於太平洋艦隊,部分軍事專家認為這不單能夠起到威嚇中國大陸崛起的功用,同時因為日俄之間對北方四島存有主權爭議,目前這些島嶼由俄國佔領中,2011年上半年俄國高官不時前往這些島嶼巡視宣示主權,造成情勢日趨緊張,西北風級艦擁有比日本海上自衛隊「大隅級」兩棲運輸艦更強大的投送能力,可搭載攻擊直升機、BTR-80輪型裝甲車、水陸兩棲戰車、氣墊船等裝備,如果將它們部署在北方四島附近,可隨時對遭受威脅的島嶼增援,這也是日本最不願意看到的事。
本文刊登於尖端科技雜誌2011年7月號,323期,頁33-39。
經過將近2年的磋商談判,俄羅斯終於在5月底下定決心購買4艘法國「西北風」級(Mistral Class)兩棲攻擊艦。此宗軍事採購不僅成為俄羅斯史上最大金額對外軍火採購合約,由於該級艦同時具備遠端兵力投放與兩棲作戰指揮功能,功用等同於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未來頭兩艘艦將部署於太平洋艦隊,如此一來將引起周邊與俄羅斯有領土(海)主權爭議國家的擔憂。
西北風性能諸元
法國海軍主力的「暴風」級(Ouragan class)船塢登陸艦從1960年代服役至今已逾半世紀,因此面對現代化戰爭環境早已顯得力不從心。僅剩的2 艘「閃電」級(Foudre class)船塢登陸艦雖然屬於1990 年代所建的較新型軍艦,但是由於兩棲作戰艦艇數量不足,因此法國必須採購新型兩棲作戰艦艇以為因應。依據法國軍方的要求,新型艦艇必須符合直升機起降、海上醫院、部隊運輸、兩棲突擊和兵力指揮等5大需求。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法國海軍與海軍造艦局(DCNS)在2000年簽訂合約,斥資7億歐元,採用商業規標準建造兩艘西北風級兩棲登陸艦。
由於採用商船規格建造模式,因此不僅節省成本,建造時間也比傳統軍艦快。首艘艦「西北風」號(L9013)在2001年開工建造,2004年10月6日就完工下水,2005年底就成軍服役;二號艦「雷鳴」號(Tonnerre,L9014)於2010年初由法國海軍接收;第3艘艦Dixmude號(L9015)也於2009年4月開工建造。法國海軍「西北風級」成軍之後,成為僅次於「戴高樂」號(Charles de Gaulle)航空母艦的第二大噸位軍艦。
西北風級艦採用單船體結構設計,艦長199公尺、艦寬32公尺,滿載排水量21,300噸,航速18節、續航力11,000海浬,為了降低雷達偵測難度,提高戰場生存性,艦體部份位置與「拉法葉」級(Lafayette)巡防艦一樣採用可吸收雷達波的複合材料。
武器部分,西北方攻擊艦配備武器系統包括:2門Brenda Mauser 30mm艦炮、4挺12.7mm重機槍、2座人力操作的雙聯裝西北風防空飛彈發射裝置。電子設備包括:DRBN-38A Decca Bridgemaster E-250導航雷達;MRR3D-NG對空/海警戒雷達;2套optronicg射控系統;Zenith作戰資料管理系統;SIC-21指揮支援系統;ARBR-21雷達警告裝置等。
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甲板下方具備1,800平方公尺直升機與車輛收納庫,可運載450名士兵、60輛裝甲車;船艦內塢穴面積875平方公尺,能夠容納4艘LCM通用登陸艇與2艘美製LCAC氣墊船,可由艦尾的閘門進出船艦。除了可以充當兩棲攻擊艦與海上醫院外,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飛行甲板面積為6,400平方公尺,可停放16架重型直升機或35架輕型直升機,充作小型直升機航空母艦用途。該級艦的飛行甲板有6個直升機起降點,並配備光學起降輔助系統。原先,DCN為新艦設計4個直升機的起降機,甚至還規劃在艦首設置「滑跳式」甲板,以供作AV-8B或F-35B等戰機起降用途,不過礙於成本考量,並沒有獲得法國海軍採納,直升機起降機也降為2座。
在動力方面,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為法國海軍首款採用全電力整合系統的船艦,透過3組瓦錫蘭(Wartsila)16 V32主要柴油發電機組與一具瓦錫蘭 Vasaa 18 V200輔助柴油發電機組提供動力輸出。該級艦同時更使用最先進的柴電複合式動力及艦艉莢囊馬達車葉組合,莢囊馬達車葉可完全取代傳統的船舵和大軸,不只可減少震動、噪音,更提升船隻穩定的操縱性。
俄羅斯購艦始末
在法國海軍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陸續交艦之後,DCNS便開始積極推銷尋找海外客戶。2007年澳洲皇家海軍向法國訂購兩艘西北級兩棲攻擊艦的衍生版,分別命名為「坎培拉」號和「阿德萊德」號,預期2012年成軍服役。澳洲也要求擴大飛行甲板面積,以求日後能夠起降F-35「閃電二式」(Lightning II)匿蹤戰機。
目前俄羅斯現役的「伊萬羅戈夫」級(Ivan Rogov Class)兩棲攻擊艦僅剩「米特羅方.莫斯卡連科」號一艘在服役,兩棲作戰能力嚴重不足,所以2007年11月法國海軍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造訪俄國聖彼得堡之後,俄國方面便開始與法國洽談購艦事宜。2008年10月,俄國軍方高層藉法國舉辦歐洲海軍展之際,公開表達向法國採購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的意願,並希望藉此加強日後兩國之間的軍事合作。2009年11月下旬,俄羅斯總統普廷(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中國大陸譯為普京)藉由訪問法國的機會,積極與法方洽談採購艦事宜。
由於法國洽談出售武器期間,一直遭受美國、北約組織與俄羅斯鄰國的關切與壓力,美方更多次向法方暗示美國對這宗軍火交易的不滿,因此期間曾一度傳出俄國有意放棄法國軍艦,改為轉買價格較為便宜的南韓「獨島級」兩棲攻擊艦。不過,天性浪漫的法國人看待事情總是比其他人樂觀,法國總統薩柯吉(Nicolas Sarkozy,中國大陸譯為薩科齊)在法國政府批准出售案後,信誓旦旦地說俄國方面一定會下訂單採購,更聲稱還可能獲得更多訂單。
這宗軍事採購案由2009年延宕至今(2011)年5月才正式簽約,除了面臨來自於美國與北約組織的壓力外,價格和敏感技術轉讓是一拖再拖的另外兩大原因。2011年3月初俄國方面指出,法國將前2艘艦艇的價格從9.8億歐元增加到至少11.5億歐元,其中包括軍艦造價9.8億歐元,物流費用1.31億歐元,船員培訓3900萬歐元等。由於最後造價可能逼近15億歐元,迫使雙方只好重新談判採購事宜
除此之外,俄方持續堅持法國隨艦移交所有艦載系統和技術,但是因為在法國和其他北約組織成員國建造的軍艦通常包含潛在敏感、由美國設計的高科技技術,所以在合約執行過程中,美方基於國安因素將詳細審查內容,使得談判受到拖延。
經過將近2年的磋商談判,俄羅斯終於在2011年5月下定決心購買4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5月26日,法國總統薩柯吉與俄羅斯總統梅德維傑夫(Dmitry Medvedev,中國大陸譯為梅德韋傑夫)在法國小鎮多維爾舉辦的八國集團(G8)峰會上達成最終採購共識,並於15天後簽約。
預計前兩艘艦將在法國聖納澤爾的STX造船廠建造,後兩艘將由俄方組裝。2011年1月12日俄新社報導指出,俄國Admiralteyskie Verfi造船廠將在聖彼得堡以西30公里的科特林島興建新船廠,作為興建西北風兩棲攻擊艦用途,預計2014年開始造艦,建造時間為3年。俄國負擔造艦比例第1艘為20%、第2艘40%、第3艘60%、第4艘80%。成軍之後,未來將分別服役於太平洋與北方艦隊。路透社估計,每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造價在4億至5億歐元(約合5.25億美元至6.55億美元)之間。
雖然出售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引來美國與波羅的海國家的不滿,但是這筆訂單可為法國創造1,000個工作機會,法方還將隨艦出售Zenith 9作戰信息管理系統,但是法國並沒有授予俄羅斯生產許可證。面對外界質疑這宗軍火交易定案,是否與俄國在利比亞問題上讓步有關,薩柯吉加以否認,並指出冷戰已經過去,北約應該拋棄舊思維,接納更多新盟友,而他口中的這個新盟友就是指俄羅斯。
在俄羅斯與法國磋商購買合約之際,也傳出巴西對於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有興趣,以取代巴西海軍老舊的「聖保羅」(San Paulo)號航空母艦,如此將能提升巴西的威望,因為當巴西海軍擁有兩棲攻擊艦之後,便能夠參加各種橫貫海外軍事行動或維和任務,這是躋身世界強國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一項必備條件。不過在巴西的購艦案中,法國又將面臨美國軍火商搶生意的挑戰。
俄羅斯海軍將東山再起
過去,不論是前蘇聯或是俄羅斯海軍都是自行建造艦艇,這次大手筆外購軍艦,不僅金額創下俄國單一對外軍事採購歷史紀錄,背後戰略意涵更是不容忽視。
首先,俄羅斯海軍將因而重振雄風、東山再起。1980年前後是蘇聯海軍艦艇戰力最高峰,總噸位330萬噸,僅次於美國的346萬噸。當時美國擁有21艘航空母艦,蘇聯也有3艘,除此之外,在其他艦艇方面蘇聯都多於美軍,在水面艦艇美國有217艘,蘇聯446艘;核潛艦美國41艘,蘇聯58艘,整體戰力與美國在伯仲之間。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雖然繼承了大多數的前蘇聯海軍力量,但是波羅的海艦隊被新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小國所瓜分,艦隊基地由10個變成4個;黑海艦隊被烏克蘭瓜分;裡海艦隊遭到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亞塞拜然(中國大陸譯為亞塞拜疆)所瓜分,只有太平洋艦隊被俄羅斯全盤繼承下來。
礙於國家財政困難,國防預算較冷戰結束前至少減少60%,1999年時海軍預算曾降到法定最低限度,只有47億美元。缺乏經費迫使俄羅斯不得不裁軍,人數由鼎盛時期的45萬人減到16萬人,半數的艦艇因為缺乏經費維修而被迫淘汰,海軍航空兵飛機也有60%逾期未能檢修,而補充的武器裝備只有預定額度的5%。許多海外軍事基地也因為付不起高額租金,最後只好被迫搬遷撤離,例如2004年因為付不起越南金蘭灣海軍基地每年3億美元的租金而撤離。
海軍裝備缺乏維修、無法有效汰舊換新、官兵缺乏訓練,這種惡性循環不只造成軍心士氣低落,更導致意外事件頻傳。2000年8月12日「庫斯克」(中國大陸譯為庫爾斯克)號核潛艦爆炸沉沒,造成118名官兵殉職的悲劇只不過是俄國海軍嚴重意外事故的冰山一角。分割後的俄羅斯海軍,早已不復冷戰時期「海上巨無霸」的形象,過去令人聞風喪膽的北極熊反而變成大家恥笑的趴趴熊。
2000年KGB出身的普廷就任總統後,其強悍作風對於維護俄羅斯海上安全與利益十分重視。為了不讓自家海軍被外界看扁,在國力慢慢復甦之際當然要重振海軍雄風,上任後陸續頒布《到2010年海軍建設大綱》、《2020年前海洋學說》,除了透過這些文件闡述俄羅斯海洋利益與基本準則外,更採取具體措施重振俄國海軍,包括:
提高軍費與成立海軍委員會:普廷將20%的國防預算撥款給海軍,在他就任之前僅為9.3%,同時成立其他軍種都沒有的海軍委員會,為海軍發展提供雄厚預算與法律保證;加強軍事演習:軍事演習與遠洋訓練能夠精實海軍戰力,基於重返遠洋的目標,2003年起俄國海軍擴大軍事演習頻率,幾乎每個月都有重大軍事演習,俄國海軍還不惜遠赴重洋進行聯合演習,包括烏克蘭、中國大陸、古巴,甚至連過去敵對的美國與南韓都是演習夥伴。
2008年8月俄羅斯對喬治亞共和國(中國大陸譯為格魯吉亞)的戰爭中,俄國軍事裝備老舊的問題一覽無遺,所以重振海軍當然不能忽視武器裝備建設。礙於經費限制,重建中的俄羅斯海軍不得不放棄過去蘇聯時期重量不重質的建軍做法,重建計畫先著重於近海作戰艦艇與核子潛艇,目前俄羅斯正加緊打造955「北風神」級(Borey Class)與855「雅森」級(Yasen Class)這兩型多功能核潛艦,以作為日後進行核威嚇與打擊航空母艦的主力。
除了過往重視的戰略核潛艦外,俄羅斯海軍近年來開始將海軍建軍重點聚焦到遠洋作戰軍艦上。2010年英國媒體報導指出,俄國將為黑海艦隊添購18艘軍艦,俄羅斯海軍這番大採購,意味冷戰後沉寂多時的俄羅斯海軍將東山再起。這4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雖然不是百分之百俄羅斯製造,甚至是過去敵對的北約組織國家所生產,但是透過採購案一方面能夠重振海軍信心,特別是在「布拉瓦」(Bulava)潛射洲際彈道飛彈試射頻頻失敗之際;二方面能夠藉由造艦技術合作,慢慢學習造艦經驗,為日後造艦工程累積技術能量。
兼任航空母艦用途 引發鄰國不安
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爆發之前,由於當時普遍存有「蘇聯海軍不會在離祖國太遠的地方作戰」這種陸權思想,所以此時期蘇聯並不重視航空母艦這種大型水面艦艇發展,導致蘇聯海軍呈現畸形建軍模式,也就是以戰略核潛艦與小型艦艇作為建軍核心,而忽視大型水面艦艇的需要。但是古巴飛彈危機事件中,美國派遣8艘航艦組成的艦隊攔截載有軍用物資的蘇聯貨船,由於缺乏強而有力的水面艦艇護航,迫使蘇聯最後不得不讓步,撤出佈署在古巴的飛彈。從此之後,蘇聯開始大量建造大型水面艦艇,朝均衡海軍建軍模式發展,而航空母艦亦為發展目標之一。
蘇聯解體之後,留給俄羅斯堪用的航艦只剩「庫茲涅佐夫」號一艘中型航艦,其餘不是報廢拆解就是轉賣中國大陸與印度等國換取現金。然而因為倉促服役,造成庫茲涅佐夫號的狀況不是很穩定,遠洋航行的時間少之又少,大多數時間都處於維修狀態。有鑑於此,2000年3月4日通過的《到2010年海軍建設大綱》明確指出俄國將建造新型核動力航空母艦,取代現役的庫茲涅佐夫號。2007年11月,俄國海軍總司令馬索林上將公開宣稱:「在未來20年內,俄羅斯海軍將組建6支航空母艦戰鬥群。」俄國新航母預計2020年下水。
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造價僅一般航空母艦的十分之一,可謂物美價廉,雖然無法完全取代航空母艦的任務,但是周邊的韓國、日本都建造了「類航母」構型的兩棲攻擊艦,中國大陸也制定航艦建造計畫,並開始如火如荼執行中。因此在新航艦服役之前,俄國海軍必須尋找預備方案,以渡過這段青黃不接時期。2010年10月DCNS經理皮爾.勒格斯(Pierre Legros)曾向媒體表示,俄羅斯購買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配備與性能將跟法國一樣,他更指出,俄國方面已經要求增加甲板的厚度,以便重型俄國直升機能夠起降。俄羅斯表示將在艦上搭載Ka-27反潛機與Ka-52攻擊直升機作為艦載機。
對於俄羅斯海軍與法國軍火工業而言,這筆購艦合約為他們創造雙贏局面,但是卻讓鄰國感到不安,2008年曾與俄羅斯發生軍事衝突的喬治亞就一直反對這樁交易。由於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將大幅增加俄軍遠洋兩棲作戰能力,將過去遠洋作戰準備時間由40小時縮短至1小時,這將大幅增加俄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遠洋投射能力。
俄羅斯海軍官員表示,頭兩艘西北風兩棲攻擊艦將部署於太平洋艦隊,部分軍事專家認為這不單能夠起到威嚇中國大陸崛起的功用,同時因為日俄之間對北方四島存有主權爭議,目前這些島嶼由俄國佔領中,2011年上半年俄國高官不時前往這些島嶼巡視宣示主權,造成情勢日趨緊張,西北風級艦擁有比日本海上自衛隊「大隅級」兩棲運輸艦更強大的投送能力,可搭載攻擊直升機、BTR-80輪型裝甲車、水陸兩棲戰車、氣墊船等裝備,如果將它們部署在北方四島附近,可隨時對遭受威脅的島嶼增援,這也是日本最不願意看到的事。
本文刊登於尖端科技雜誌2011年7月號,323期,頁33-39。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