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資訊透明化 滯銷問題才有解

前陣子肚子鬧了一陣脾氣,得了腸胃炎之後,開始遵循醫生建議要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所以現在幾乎三不五時到住家附近的果菜市場報到。但是逛了幾周發現果菜市場裡的某些水果怎麼那麼便宜,香蕉1台斤15元、木瓜1台斤才12元。

賣香蕉的攤商跟我說:「香蕉現在1斤15元算高了,上周才12元,上上周更慘,才10元!」我心裡不禁納悶:「如果香蕉與木瓜在果菜市場賣那麼便宜,那產地農民心中不是在淌血!」



依靠日中 外銷不振就滯銷

為何香蕉在夏季總是滯銷?有人認為是夏蕉比冬蕉難吃,消費者不愛吃所以滯銷,不過大多數農業專家認為外銷不振才是香蕉滯銷、價錢賣不好的主因。過往,香蕉是台灣主要的經濟作物,1960年代全台種植香蕉面積高達4萬多公頃,1968至1969年間,曾創下外銷3,600萬箱的紀錄,為台灣貢獻7,000萬美金的外匯收入,也為台灣帶來「香蕉王國」的美譽。

過去,日本是台灣香蕉的主要外銷市場,由於早期並無競爭對手,所以台灣香蕉獲得日本消費者青睞。不過,隨著越南、菲律賓等國香蕉開始外銷日本,其外觀品質優於台灣香蕉,因而打擊了台灣香蕉在日本的銷量;更糟的是,2006年取消青果合作社獨家代理制度後,全台各地水果商都可以在日本販售水果,在惡性競爭的情況下,導致台灣輸日香蕉賣不好,也賣不到好價錢。

事實上,香蕉供過於求,賣不到好價錢,只是台灣農業產銷問題的一個縮影,從2009年以來包括柳丁、高麗菜、木瓜、西瓜、檸檬、池上米都曾生產過剩,要不是馬總統:「你怎麼不早說!」這句話,很多不是農業縣市的民眾根本不知道台灣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的嚴重性。

以往每當台灣水果滯銷,政府的解決方法不是把這些滯銷的農產品賣到軍中或監獄,就是大官排排站,搞促銷活動吸引民眾消費。隨著近來兩岸關係改善,中國彷彿取代日本成為台灣農產品主要的外銷市場。

不過農產品賣到中國不是沒有風險,一方面,台灣農產品在中國仿冒問題嚴重,許多號稱「Made in Taiwan」的農產品,其實是中國當地魚目混珠的農產品;二方面,還要擔心農業技術被中國抄襲,未來反而成為台灣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對手。

以這次中國海協會宣布採購台灣香蕉而言,其實中國海南島香蕉已嚴重滯銷,最低1公斤只賣1元新台幣,許多農民香蕉賣不出去,乾脆把香蕉拿去餵豬。中國自身難保還說要大宗採買台灣香蕉,外界難免質疑背後動機不尋常,畢竟這是一個對台灣中南部農民「讓利」的大好機會。



掌握資訊 能反應市場需求

俗話常說:「求人不如靠自己!」台灣要解決農產供過於求、穀賤傷農的治本辦法不是指望日本或中國,而應做到農產資訊透明化。過去青果合作社都會做產地調查,但是青果合作社沒落後,相關資訊付之闕如。由於台灣60歲以上農民占70%,無法洞悉市場資訊,往往農產品在價高就一窩蜂搶種,但是一旦供過於求,反而必須面臨血本無歸的局面。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說:「這要歸咎於台灣農政單位的資訊收集能力差,根本無法正確反應市場需求。」農產資訊不透明也給予中間商上下其手、剝削農民的機會。為了改善這種亂象,政府必須強制要求凡從事農業經營者,每年種植前應依向縣市主管機關或農會申報當年種植的種類、數量、面積等資料,透過建立數位化農業資料庫,將資訊公開、透明化,才能杜絕農產供過於求,以及「菜蟲」剝削農民的機會。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109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