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上海的朋友告訴我,現在在上海生活,一個月沒有一萬五千元人民幣的薪水,一家人三口根本活不下去。也確實,去年10月我去找他,他帶我的埔東很偏遠的地方吃一頓東北運來的「大馬哈魚」,除了魚和東北的烙餅之外,也沒什麼大菜,結果帳一付,竟然需要1500元人民幣,這樣一頓飯,可是內地許多人一個月的工資,也難怪,現在許多農民工已經不願意在到沿海地區工作,寧願留在老家「離土不離鄉」。
「離土不離鄉」是1980年代中國開始搞經濟改革時,率先喊出的口號,意思是農民不用離開自己的家鄉,可以就近在住家鄰近的「鄉鎮企業」工作。但1990年代中國的沿海發展得太快,讓「離土不離鄉」的口號,變成不切實際。
現在呢?由於沿海都市的物價漲得太兇,2000年以來被中國視為經濟發展「棟梁」的農民工,一下子消失不見了。以昆山為例,現在缺工大概缺了80萬人,所以只要你這家工廠做得不爽,可以隨時跳槽到隔壁廠,逼得工廠的老闆不得不對工廠的員工「鞠躬哈腰」,就怕跑了一個工人,卻找不回一個員工。
所以,在台灣的公司還是老闆的「市場」,但在中國沿海地區,早就變成是「勞方的市場」了。
●通膨難以控制
既然是中國沿海已經變成「勞方的市場」,所以工廠的老闆只好不斷的加薪,像上一次鴻海的在深圳的富士康,因為員工不斷的跳樓,郭台銘只好一口氣加新一倍,但既使家新一倍,也難以符合物價上漲的需求。以七月份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來看,預覽值為48.9,相較於六月份的50.1,有進一步下滑的現象,也創下28個月的新低,讓市場看到中國製造業衰退的警訊。而且中國的通貨膨脹在升溫,讓市場擔心這是「停滯性通膨」的前兆。這也讓人擔心東莞的台企將有一成要倒閉的情形。
為了解決中國經濟可能發生「停滯性通膨」的可能性,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建議中國應該採取才能對抗通膨、房市泡沫和貨幣控制疲弱的問題,也不會讓中國總體經濟的穩定性產生重大危機。
IMF的良善建議卻引發中國的強烈反擊,中國駐IMF的代表何建雄就發表聲明駁斥說:「全球危機與經濟不景氣,對新興市場經濟的財政表現與支出結構造成負面的影響,外部危機嚴重阻礙中國改革,特別是在匯改方面」。
此外,IMF預估中國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為9.5﹪,明年為9.6﹪。另外,IMF還表示,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全球經濟影響日益顯著,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都擔心,若中國經濟「硬著陸」將帶給全球經濟很大的衝擊。
IMF也認為,人民幣升值是加速中國成長模式轉變的重要元素,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降低國營事業優勢。但出口商和國營事業握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可能反對人民幣升值。
●中國式的物價控制模式
儘管IMF對中國經濟可能發生「硬著陸」提出許多建議,但其實是集中在人民幣升值方面。中國交通銀行發表的報告就說,下半年中國物價回落幅度可能有限,至年底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能仍達4﹪左右,但預計全年CPI基本可控制在5.2﹪左右,通膨失控的風險較小。而摩根大通也認為,中國通膨也不會再惡化。
中國通膨是否真的不會再惡化呢?就以美世(Mercer)所發布的一份《2011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企業外派城市中,北京、上海的外派生活成本全球排名已達第20、第21名,超越了巴黎(第27名)和紐約(第32名)等國際著名大都市。而與大陸一水之隔的台灣,生活成本僅排第52名。
在中國的城市中,香港樓市今年中等房屋均價已經超過每平方米10萬元人民幣,已超過1997年歷史最高點,但排名上仍不及日本的東京和大阪,總排名位居第九。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年來快速攀升房價,已讓不少在一線城市工作的外派員工重新考慮住房問題。報告還指出,當地房屋租賃市場價格的快速攀升,讓外籍員工租房條件逐年下降,以往只能在高檔公寓裡才能見到的外籍人士,如今在各個普通社區入住已十分常見。
為了解決房市可能產生泡沫化,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祭出「限價令」,主要是針對房屋的限價,他說,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膨預期三者關係,更加注重穩定物價總水準,多種措施並舉遏制物價過快上漲勢頭;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
由於「限價令」的祭出,中國房市調控力度持續加大,並開始往二、三線城市蔓延,其中,距離北京僅1小時車程的河北省廊坊市,率先啟動二、三線城市「限價令」。據悉,該市房管局已向開發商發出房價控制目標,建議新建普通商品住房價格,每平方公尺不得高於9,000元人民幣。
但東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官員稍早明確指出,目前房價處於可控範圍內,東莞暫時沒有推出房市限購政策的計畫。而在廊坊限價令推出後,是否有其他城市陸續跟進,值得關注。
●豬肉比牛肉貴
不僅房價上漲讓一般中國市民吃不消,就連日常必須吃的豬肉,也漲得不像話。從六月份開始,中國的豬肉價格就比牛肉還貴。在六月下旬,中國的豬肉已飆破歷史新高點,但漲勢依然持續,6月20日最新市調顯示,北京市民想買一公斤里肌肉或排骨,換算後得花上135元台幣,就跟牛肉一樣貴,五花、前腿肉一斤也要 120元。昂貴肉價嚴重影響消費意願,高價批來的肉賣不出去,肉販反應有時賺的錢,連支付攤位租金都不夠。
北京一名肉販受訪時便表示,自正月以來豬肉就沒降過價,現在上貨要比以往更早,幾乎都得搶,不然可能會上不到貨。另一個肉販則說:「太貴了,根本賣不動,整個下午都沒客人,一天最多賣二、三扇豬肉,扣掉租金等開銷,賣一頭豬才賺幾十塊錢。」
中國這一波豬價波動,專家分析並無熱錢炒作因素,純粹就是供應不足與飼養成本增加。肉豬由配種、妊娠、育肥整個養殖周期,共需12個月,去年冬天大陸養豬戶飽受流行腹瀉等豬病攻擊,仔豬的存活率不到七成,另外去年上半年豬價不好,也讓大批豬農退出,生豬的供應因而緊迫。此外,飼料玉米、人工成本各有二成五漲幅,上述因素同時發酵,肉價回穩可能必須等到九月以後。
●中國CPI不斷走高
雖然早有預期,但七月九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六月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仍然令民眾皺起眉頭:六月CPI達6.4%,創下三年來新高,尤其豬肉價格不斷飆漲,成為推高CPI的主要推手;專家認為,中國官方為抑制通膨,今年下半年還會有一至二次升息、存款準備率也可能再調升。
今年來,中國CPI數據不斷走高,官方將治理通膨作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中國人民銀行已三度加息、並四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針對近期豬肉價格高漲,溫家寶日前在遼寧視察時也安慰民眾說:「最近就是豬肉價格貴,得把這個周期過去,再過幾個月價格就下來了。」
但豬肉價格上得去,其他物價就下得來嗎?以CPI指數來看,美國從過去就一直推升人民幣,但中國為了保護出口產業,就是不讓人民幣大幅升值,這也是中國物價指數下不來之因。
不要說一線城市的上海、北京,在珠海、廈門,想要吃一頓海鮮,現在所花費的價格大概要三年前的一倍,進到餐廳,如果不準備個1000塊人民幣,恐怕是出不來。這樣二、三線城市的海鮮價格,已經不比台灣消費便宜。
除此之外,想到中國旅遊12天,不花個五萬台幣,大概也沒什麼玩頭。這也難怪有一位中國朋友很感嘆的跟我說,10年前台灣的朋友到大陸來,出手都很大方,但現在到中國來的台灣朋友幾乎都便成「小兒科」。這個問題在哪呢?當然是兩岸此消彼漲,台灣如果再追不上去,恐怕以後中國客來台者,很快就要超過台灣客到中國者了。
(本文轉載於玉山周報,第110期,2011.7.27-8.2)
「離土不離鄉」是1980年代中國開始搞經濟改革時,率先喊出的口號,意思是農民不用離開自己的家鄉,可以就近在住家鄰近的「鄉鎮企業」工作。但1990年代中國的沿海發展得太快,讓「離土不離鄉」的口號,變成不切實際。
現在呢?由於沿海都市的物價漲得太兇,2000年以來被中國視為經濟發展「棟梁」的農民工,一下子消失不見了。以昆山為例,現在缺工大概缺了80萬人,所以只要你這家工廠做得不爽,可以隨時跳槽到隔壁廠,逼得工廠的老闆不得不對工廠的員工「鞠躬哈腰」,就怕跑了一個工人,卻找不回一個員工。
所以,在台灣的公司還是老闆的「市場」,但在中國沿海地區,早就變成是「勞方的市場」了。
●通膨難以控制
既然是中國沿海已經變成「勞方的市場」,所以工廠的老闆只好不斷的加薪,像上一次鴻海的在深圳的富士康,因為員工不斷的跳樓,郭台銘只好一口氣加新一倍,但既使家新一倍,也難以符合物價上漲的需求。以七月份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來看,預覽值為48.9,相較於六月份的50.1,有進一步下滑的現象,也創下28個月的新低,讓市場看到中國製造業衰退的警訊。而且中國的通貨膨脹在升溫,讓市場擔心這是「停滯性通膨」的前兆。這也讓人擔心東莞的台企將有一成要倒閉的情形。
為了解決中國經濟可能發生「停滯性通膨」的可能性,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建議中國應該採取才能對抗通膨、房市泡沫和貨幣控制疲弱的問題,也不會讓中國總體經濟的穩定性產生重大危機。
IMF的良善建議卻引發中國的強烈反擊,中國駐IMF的代表何建雄就發表聲明駁斥說:「全球危機與經濟不景氣,對新興市場經濟的財政表現與支出結構造成負面的影響,外部危機嚴重阻礙中國改革,特別是在匯改方面」。
此外,IMF預估中國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為9.5﹪,明年為9.6﹪。另外,IMF還表示,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全球經濟影響日益顯著,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都擔心,若中國經濟「硬著陸」將帶給全球經濟很大的衝擊。
IMF也認為,人民幣升值是加速中國成長模式轉變的重要元素,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降低國營事業優勢。但出口商和國營事業握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可能反對人民幣升值。
●中國式的物價控制模式
儘管IMF對中國經濟可能發生「硬著陸」提出許多建議,但其實是集中在人民幣升值方面。中國交通銀行發表的報告就說,下半年中國物價回落幅度可能有限,至年底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能仍達4﹪左右,但預計全年CPI基本可控制在5.2﹪左右,通膨失控的風險較小。而摩根大通也認為,中國通膨也不會再惡化。
中國通膨是否真的不會再惡化呢?就以美世(Mercer)所發布的一份《2011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企業外派城市中,北京、上海的外派生活成本全球排名已達第20、第21名,超越了巴黎(第27名)和紐約(第32名)等國際著名大都市。而與大陸一水之隔的台灣,生活成本僅排第52名。
在中國的城市中,香港樓市今年中等房屋均價已經超過每平方米10萬元人民幣,已超過1997年歷史最高點,但排名上仍不及日本的東京和大阪,總排名位居第九。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年來快速攀升房價,已讓不少在一線城市工作的外派員工重新考慮住房問題。報告還指出,當地房屋租賃市場價格的快速攀升,讓外籍員工租房條件逐年下降,以往只能在高檔公寓裡才能見到的外籍人士,如今在各個普通社區入住已十分常見。
為了解決房市可能產生泡沫化,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祭出「限價令」,主要是針對房屋的限價,他說,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膨預期三者關係,更加注重穩定物價總水準,多種措施並舉遏制物價過快上漲勢頭;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
由於「限價令」的祭出,中國房市調控力度持續加大,並開始往二、三線城市蔓延,其中,距離北京僅1小時車程的河北省廊坊市,率先啟動二、三線城市「限價令」。據悉,該市房管局已向開發商發出房價控制目標,建議新建普通商品住房價格,每平方公尺不得高於9,000元人民幣。
但東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官員稍早明確指出,目前房價處於可控範圍內,東莞暫時沒有推出房市限購政策的計畫。而在廊坊限價令推出後,是否有其他城市陸續跟進,值得關注。
●豬肉比牛肉貴
不僅房價上漲讓一般中國市民吃不消,就連日常必須吃的豬肉,也漲得不像話。從六月份開始,中國的豬肉價格就比牛肉還貴。在六月下旬,中國的豬肉已飆破歷史新高點,但漲勢依然持續,6月20日最新市調顯示,北京市民想買一公斤里肌肉或排骨,換算後得花上135元台幣,就跟牛肉一樣貴,五花、前腿肉一斤也要 120元。昂貴肉價嚴重影響消費意願,高價批來的肉賣不出去,肉販反應有時賺的錢,連支付攤位租金都不夠。
北京一名肉販受訪時便表示,自正月以來豬肉就沒降過價,現在上貨要比以往更早,幾乎都得搶,不然可能會上不到貨。另一個肉販則說:「太貴了,根本賣不動,整個下午都沒客人,一天最多賣二、三扇豬肉,扣掉租金等開銷,賣一頭豬才賺幾十塊錢。」
中國這一波豬價波動,專家分析並無熱錢炒作因素,純粹就是供應不足與飼養成本增加。肉豬由配種、妊娠、育肥整個養殖周期,共需12個月,去年冬天大陸養豬戶飽受流行腹瀉等豬病攻擊,仔豬的存活率不到七成,另外去年上半年豬價不好,也讓大批豬農退出,生豬的供應因而緊迫。此外,飼料玉米、人工成本各有二成五漲幅,上述因素同時發酵,肉價回穩可能必須等到九月以後。
●中國CPI不斷走高
雖然早有預期,但七月九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六月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仍然令民眾皺起眉頭:六月CPI達6.4%,創下三年來新高,尤其豬肉價格不斷飆漲,成為推高CPI的主要推手;專家認為,中國官方為抑制通膨,今年下半年還會有一至二次升息、存款準備率也可能再調升。
今年來,中國CPI數據不斷走高,官方將治理通膨作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中國人民銀行已三度加息、並四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針對近期豬肉價格高漲,溫家寶日前在遼寧視察時也安慰民眾說:「最近就是豬肉價格貴,得把這個周期過去,再過幾個月價格就下來了。」
但豬肉價格上得去,其他物價就下得來嗎?以CPI指數來看,美國從過去就一直推升人民幣,但中國為了保護出口產業,就是不讓人民幣大幅升值,這也是中國物價指數下不來之因。
不要說一線城市的上海、北京,在珠海、廈門,想要吃一頓海鮮,現在所花費的價格大概要三年前的一倍,進到餐廳,如果不準備個1000塊人民幣,恐怕是出不來。這樣二、三線城市的海鮮價格,已經不比台灣消費便宜。
除此之外,想到中國旅遊12天,不花個五萬台幣,大概也沒什麼玩頭。這也難怪有一位中國朋友很感嘆的跟我說,10年前台灣的朋友到大陸來,出手都很大方,但現在到中國來的台灣朋友幾乎都便成「小兒科」。這個問題在哪呢?當然是兩岸此消彼漲,台灣如果再追不上去,恐怕以後中國客來台者,很快就要超過台灣客到中國者了。
(本文轉載於玉山周報,第110期,2011.7.27-8.2)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