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後能說得清楚嗎?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回答郭正亮質疑她的兩岸政策太抽象時說,兩岸經貿問題非常專業,她對外說明時會以政策大方向為主;或許外界認為缺少細節,但是有些事情要等執政後,再進一步說明。其實,就因為兩岸經貿問題非常專業而複雜,所以選民需要知道的不只是「政策大方向」的問題,而更想要理解細節的內容與議題,而不是選出總統後,才知道這位總統想要做什麼。


事實上,民進黨對於兩岸政策的「大方向」,這幾年來大家都已經知道是以「反中情結」所構成的思維,現在雖然蔡英文為了選舉不願意喊出台獨,或者「兩國論」與「一邊一國」,但這些口號的產生,她都有參與政策的制定,但蔡英文連這些「大方向」也不提,選民當然會質疑她的政策取向,而不是細節部分。

其實,執政的以後想再來跟選民說清楚政策的細節部分,恐怕都已經太晚了,就像馬英九總統從上台以後,2008年馬上碰到全球金融海嘯,讓他在選舉時所提出的633口號,無法對選民說清楚;爾後歐債危機一再出現,台灣雖然在遙遠的地方,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們也難逃歐債一再發生的波及。如今美國債信評等被標準普爾調降,加上各方憂心美國「二次衰退」的跡象已經出現,讓台灣的股災也如同各國一樣,難以迴避。

好在這三年多來,在兩岸經貿啟動之後,台灣在大陸不斷「讓利」的情況下,還能維持穩定的經濟成長。尤其是ECFA的簽署,台灣即使面臨美國二次衰退的可能性,但有著大陸市場的支撐,經濟成長也不至於就此沈淪下去。所以,兩岸經貿問題絕非是蔡英文所說的只是大方向的問題,更多的細節部分若等到執政再來說明,恐怕為時已晚。

畢竟,大陸已經畫出兩岸交流的底線「九二共識」,但蔡英文所謂的「大方向」,並從未觸及到這個底線,要是等到蔡英文執政,如果正好碰上美國二次衰退,而此時台灣又沒有大陸作為經濟發展的依靠,台灣又將何去何從呢?

這也是蔡英文讓人感到矛盾的地方,她可以去訪問歐洲、菲律賓侃侃而談她的綠能政策,9月份她又要到美國訪問,想必也可以跟美國的學、政界,高談闊論她對美國的政策。但對於兩岸政策,她就是不想談,談也是模模糊糊的讓人搞不清楚,也不知道真正的方向在哪?

一個負責任的執政者,不僅要維持國家發展的大方向,也要維持國家在面臨危機時,能夠帶領國家度過危機。美國總統甘乃迪在古巴危機中,能夠勇敢的向蘇聯說不,這也是他長留史冊的主因;1980年代的雷根總統,能夠發動長程轟炸機,去封住利比亞領袖格達費的嘴,這也是他當總統時最膾炙人口的地方。

如今,兩岸政策在馬英九總統「和平共榮」的思考下,兩岸經貿已經越來越能接軌,蔡英文面臨多變的時局,到底對大陸要說是,或說不,如果不能讓選民了解,而只是用一句「專業和複雜」,就想推卸所有的質疑,這並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執政者所該有的表現。

特別是民進黨已經有8年的執政經驗,在那8年中兩岸所發生的驚心動魄的關係,早已經讓台灣民眾深感不堪回首,這就是因為民進黨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由於泛藍的分裂,提早讓民進黨取得執政的機會,以致於無法了解大陸的想法,而在執政的8年中,引發兩岸一波波的邊緣衝突。

所以,蔡英文這一次代表民進黨出來參選總統,她就不能像以往民進黨的執政者,等上台再把兩岸關係說清楚,沒有清楚的執政理念與思考架構,等到上台後再來決定兩岸將怎麼定位,兩岸關係該怎麼發展,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因此,蔡英文是否還要受到以往民進黨意識型態的禁錮,還是能大開大闔的跟大陸維持良善的交往,這不僅取決於她個人能否突破框框,也是她能否在歷史上留名的絕佳機會。這當然也是民進黨能否以台灣民主的軟實力,去影響大陸實現「善治」的最有效方法。

(本文轉載於旺報,2011.812.C6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