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軍事互信是兩岸關係穩定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兩岸建構永久和平發展的安全保障。兩岸領導階層和學界有感於1949年以後,雙方處於軍事對立和不時衝突中,長期思考如何能加以化解,建立互信與安全。
在領導階層方面,大陸最早提出。1979年元月1日,中共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首先提議兩岸透過商談結束軍事對峙狀態。當時是配合鄧小平「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對台策略。此後,陸續見於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的談話中。例如:先是有1995年1月30日的「江八點」續主張結束敵對狀態。接著2004年5月17日中台辦、國台辦的「517聲明」,提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大陸軍方隨即對建立兩岸軍事交流,簽訂軍事協議十分積極。
2008年12月31日,「胡六點」發表後,中共開始使用「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取代「軍事互信機制」。2010年的國防白皮書首次將「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納入其國防政策。台灣方面,則是始於1991年2月13日郝柏村院長表示雙方可簽訂協議,終止敵對狀態。李登輝總統於1995年4月8日回應「江八點」時提出六點主張,認為中共應先宣佈放棄對台使用武力,再談判如何結束敵對狀態。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即主張兩岸有必要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具體規劃見於2004年國防報告書中。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持續將它列為國防政策之一,明定於2009年、2010年國防報告書中。
在學界方面,則是台灣領先。自1997年起,開始對歐安會議「信心建立措施」的研究,進而探討建立台海軍事互信的措施與可行性,迄今已累積相當周詳與深入的研究成果,充實了政府對此一議題的規劃內涵。
本文目的主要就大陸有關軍事互信議題的主張和論述加以簡析,並提供我方省思的意見。
二、大陸關於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具指標性、代表性的論述
(一)領導階層講話和官方文件
1.1979,12,31,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
2.1995,1,30,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講話(江八點)。
3.2004,5,17,中台辦、國台辦就兩岸關係發表聲明(「517聲明」)。
4.2005,3,4,胡錦濤關於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
5.2005,3,10,《反分裂國家法》(第七條)。
6.2005,3,14,「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7.2005,5,12,「胡宋會」公報(第3點)。, 8.2008,12,31,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就兩岸關, 係和平發展發表六點意見(胡六點)。
9.2011,3,31,《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納入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 信 機制」的主張。該報告書在第二章「國防政策」中提出:「兩岸可以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 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以利於共同採取進一步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的措施。兩岸應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 協定。」這項內容陳述,完全錄自2008年「胡六點」。同樣內容也出現在胡錦濤次年5月27日接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談話中 (新「胡六點」)。以上出自江、胡領導階層的表述,成為往後中共各級對台政策的依據,也提供了大陸智庫、學界的論述方向和框架。
(二)大陸有關兩岸關係和戰略研究學者的論述
1. 軍科院世界軍事部副部長王衛星,在2009年2月發表的〈兩岸軍人攜手共建軍事安全互信〉一文中,認為台灣軍事交流應該成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力量。他主張「雙方應盡早從建立兩岸防務之間的信任開始,進行實質的交流接觸,共同設計規劃《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未來發展路線圖》」。
2. 上海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夏立平2011年6月發表〈對兩岸政治軍事議題談判的幾點思考〉一文,提出中國大陸對兩岸政治軍事議題談判的構想。主張兩岸開展政治軍事協商談判,可先用兩會管道,預判2012年3月至10月,在馬當選後,中共十八大產生新領導人後,將可能是兩岸政治關係取得突破性之窗,包括「胡馬」會的適當時機。
3.中央黨校 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趙黎青2011年7月的〈再論先軍後政實現胡馬會〉一文,主張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應先從解決軍事問題,然後處理政治問題。它的理由在於:
第一,兩岸關係因為已由政治對立演變到政治分立(還不到政治統一),和平發展進程決定了雙方應面對平等協商方式處理政治、軍事問題。政治問題在於主權認同、政權定位、憲法性質。軍事問題包括:大陸對台軍事部署、台灣軍購、海峽中線確認、安全與情報規則的修正、協防海疆與島嶼以及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第 二,趙文認為先軍後政具有內在的邏輯性:
(一)當前兩岸面臨的政治議題與軍事議題層次不同。軍事議題層次低於政治議題,可首先解決。亦即兩岸協商談判解決 雙方間軍事安全問題,是要「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
(二)近期未來尚未具備解決兩岸間難度高的政治爭議。
(三)反之,解決雙方間軍事安全 問題的基本條件已具備,依克勞塞維茲戰爭論觀點,「戰爭是政治透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則兩岸間的軍事安全問題應隨著兩岸政治狀態已由對立走向分立,軍事 亦應相應由戰爭→軍事衝突→軍事對峙,走向軍事的分立與和平相處。
(四)與政治爭議問題相比,兩岸軍事安全問題的解決更為迫切。
(五)解決兩岸軍事安全問 題要比政治問題容易。
(六)先解決軍事安全問題可為爾後解決 政治問題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
(七)中華民族政治文明進步,已能夠使兩岸政權將人民權益置於兩岸政爭之上,先解決軍事問題以保障人民安全。
趙文並且建議「胡馬會」,於2011年10月胡馬尚未交班前,各以黨主席身分,選在台北會面,針對軍事安全議題討論,並發表和平宣言。
趙 文意見頗具新意:(一)主張先軍後政思路,不同於兩岸官方與大部分學者之認為應先建立政治互信,其所持理由亦言之成理,(二)趙文雖亦主張在一中原則基礎 上達成最終統一方向,但沒有把中國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且認為中華民國的名稱和政權實體的存在應受尊重。他進一步主張,一則應尊重台灣民意,再則提出理 論論述和體制改革,找出雙方共同接受的體制和名稱,(三)不同意支持台灣軍購者的「兩岸軍事平衡」論。認為大陸軍事實力大於台灣,台灣不必追求單純的軍事 平衡,而應追求一種「綜合性軍事平衡」,大陸方面也要看到,台灣方面的確有其防衛的正當需求。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則應透過具有中華特色的、立足 於兩岸現實狀況、能夠滿足兩岸雙方軍事安全高度的一整套互信 保障機制」。
台灣學者早在2002年即有人主張軍事互信近程措施可先行。「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是建立政治互信的一環,兩者的關係,在理論上,軍事服從政治,戰略服從政略,政治問題解決了,軍事問題自然易於處理。換言之,兩岸的主權之爭或統獨之爭解決了,自然可由政治上的互信,進一步推動軍事上的互信」。
「然 而,從另一方面來思考和觀察,軍事也是達成政治目標或目的的一種手段,透過軍事性或軍事事務性的措施,同樣有可能解決政治上的問題,進而促成政治目的的實 現。換言之,正如政治上有關兩岸前途的政治談判或正式簽約一時難於開展之前,可以先進行經濟性、事務性等方面的交往(如辜汪會談時期)一樣軍事性的交流和 互信的推動,同樣可以作為最終建立政治互信的前奏和手段。兩岸如能將主權之爭暫時擱置,以營造台海安全與和平、保障兩岸人民生活福祉為優先考量,主動積極 地,從表示善意,進而付諸行動,那麼,兩岸和平與發展自然可以預期。」(洪陸訓, 2002, 39-40)
三、大陸關於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內涵要點
1.堅持「一中原則」基本立場, 兩岸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進行協商談判,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定。這是官方關於兩岸關係和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建立的最高指導原則,所有相關著述皆遵 循此一基本立場。至於「一中」的詮釋,論者多所發揮,除九二共識外,有時包括「反台獨」,或稱「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等等。上海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 院院長夏立平認為,兩岸間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可考慮兩岸主權「共用」或「共享」(2011, 29),但避而不談主權「共有」。(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一個中國原則是建立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石」,2009,5)。胡錦濤2005年的「四點意見」特別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
2.關於政治互信與軍事互信,或政治問題與軍事問題,何者優先處理。大陸主流意見與台灣一樣,大部份認為政治互信是基礎、是前提(余克禮,2009,5)。
3.主要內容:廈門大學台研中心陳先才提出「11個方面」頗有概括性:
(1)對台軍購問題明確安排,(2)結束兩岸敵對狀態,(3)反台獨分裂活動立場鮮明,(4)共同維護中國的領土及主權完整,(5)健全軍事互信中的危機處理機制,(6)排除外力介入和影響,(7)並非以裁軍為前提,(8)不能以中止和減少大陸在東南沿海軍事活動為主要目標,(9)可以考慮設立廈金特別和平區,(10)在驗證措施上達成共識,(11)其它如軍事交流,聯合軍演,共同為商船護航等(陳 2009, 27-28)。
4.機遇與挑戰:首先,在機遇方面,(1)長期以來兩岸雙方都希望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台灣基於確保本身安全,大陸為了促進統一,都希望結束敵對,建立軍事互信。(2)國際社會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抱有相當大的期望。例如:美日等國基於台海局勢穩定,都希望兩岸加強交流、對話,以解決爭端。(3)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黨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條件不斷成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態勢正在形成。兩會會談達成多項協議,簽署ECFA後,兩岸經貿活動已趨制度化,可在既有的經貿交流良好關係基礎上,商談軍事、政治互信的建立。
其次,在面臨的挑戰或限制因素方面,(1)在目的與意圖上存在差異:大陸認為,台灣視此一機制為達到安全目的工具,大陸希望藉此達到統一目的。(2)台灣分離(台獨)意識和勢力,對內仍有一定的民意基礎和影響政局的能力。(3)外力干擾因素仍然存在。例如:美日並不希望兩岸達成真正的和解與最終走向統一。 (4)台灣兩黨政治分歧,藍綠意識型態對立。(王衛星 2009,陳先才,李建中 2009, 劉亞偉 2010, 王俊峰 2010)
5.建構軍事互信機制的各種措施,與台灣學界和軍方相同,以區分近、中、遠三階段的多。至於具體措施方面,以及如何依三階段實施,其項目多寡與先後順序,學者間略有差異,但具體而言,已有相當深入和周延的思考。
6.在「路徑」(途徑)選擇方面,上述軍科院王衛星曾規劃「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未來發展路線圖」(2009/2: 16),陳先才區分為政治路徑與軍事路徑。後者所述,近似具體措施(2009, 28)。
四、台灣方面的省思, 兩 岸關係是一種由各自擁有自主性權力的兩個政治實體之間所產生的互動關係。兩岸尋求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意圖也就是假定雙方彼此存在著不信任感和不安全 感,因而積極尋求增進互信,進而建立安全機制。因此,推動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一方面具有實質上相互信任獲得安全的積極效果;另一方面具有象徵性的政治意 涵;亦即相互承認兩個在國際上各擁有自主性權力的政治實體的存在。在這種情況與認知之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其意義是正面的,積極的,既有形式上的 政治性象徵意義,也有實質上的安全性保証效果,這是兩岸應該努力去研商和推動的議題。
至 於如何去準備和推動,則需要進一步持續研擬、充份溝通,並取得內部共識。國防部的規劃較偏重軍事性措施,雖然具體可行,但要有效的推動和落實,還需更周延 的考量,因為兩岸關係和國際環境的複雜度高,需要更多元、更多部門的共同投入,才能奏效。更多部門,是指與國家安全相關的國安會、安全局、警政署、海巡 署、陸委會和外交部等;更多元措施,是指多類型互信措施的設計和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配合,採取以軍事、安全為主的綜合性措施。
中 共承諾不以武力犯台應該是兩岸建立軍事互信非常重要,且具有指標性作用的關鍵措施。陳水扁時期,中共要求「不獨、不武」,陳水扁主張「不武、不獨」,「不 武」即要求中共先撤除對台的飛彈佈署。馬英九提出「不統、不獨、不武」,同樣要求大陸先宣稱放棄對台用武,撤除飛彈和
重兵佈署,再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兩 岸互信的建立需要彼此作出相當程度的退讓。兩岸的各自堅持,不論是基於政治立場或是作為談判的籌碼,都有其合理性與正當性,但是如果各自堅持己見和立場對 立,則不可能促進互信機制的建立。不過,關於兩岸的統一或台獨的追求,都是台灣人民的多元政治理想,在民主社會中是其政治自由和理想價值的追求,如果它能 獲得台灣絶大部分人民的贊同,則不論中共同不同意,台灣2千3百萬人的民意是應受到尊重的。台灣政府的政策與國家安全發展走向是應當、也一直是以民意為依歸,中國大陸應瞭解和尊重這一點。
兩 岸在沒有建立有效的具有法制規範性的軍事互信機制之前,在推動過程中,台灣不可能不顧國防安全,亦即不可能不適度地採購武器和整軍備戰。大陸方面至目前為 止,在談到此一議題時,除了要求美國停止對台軍售以外,也要求台灣放棄「黷武政策」,因此,軍購、軍售與否,同樣成為兩岸爭執點之一。但是否仍然需要各持 立場?是否可以相互作出某種程度的讓步?顯然大有討論和協商的空間。
軍 事互信機制是國家整體安全機制的一部份,它的推動需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故非傳統安全、非軍事性的、海上救難、打擊販毒走私救災、人道救援等措施來推 動,當然可以作為初步的互信措施。事實上,兩岸間已有出動軍人和軍事設備協助對方救災的實例,例如,海軍協助海峽海上船難救助;大陸曾表示有意協助亞丁灣 台灣商船的安全維護等。冷戰後,軍隊參與「非戰爭性軍事行動」(MOOTW)越來越多。這種新軍事任務,大陸解釋為軍隊執行「搶險救災」、「打擊走私販毒」、「支援地方建設」、「維護社會穩定」和「維護世界和平」。台灣方面,在2009年88水災以後,國軍也將災害防救列為國軍核心任務之一。這一類的軍事行動是屬於不需動用大規模軍力、非戰鬥性和少傷亡性的措施,兩岸可透過這類互助逐漸建立互信。
展現明(2012)年 台灣總統大選後,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推動進程,要看選舉結果而定。先不論哪一黨獲勝執政,兩岸深受軍事因素影響的安全議題,都是任何政黨必須面對、也將持 續因應的重大政策考量在。多年來兩黨不斷耕耘且已奠定良好基礎的軍事互信機制規劃,任何政黨執政,也都會慎重思考和付諸實施。只是對於如何克服障礙,把握 時機,以及何時實施,採取何種方式,會有不同取向和程度的考量而已。假如國民黨當選持續執政,儘管馬英九被大陸質疑不明確主張統一,永遠維持現狀,但因承 認「九二共識」,符合大陸「一中」期望,且兩岸交流密切,關係緩和,加上兩岸簽訂ECFA,大陸不 斷釋出善意和「讓利」以後,必將進一步要求政治談判,在如此氛圍和面臨談判壓力情況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商談將可能提上議程。如果是民進黨勝選執政,在建 立此一機制的需要與推動上,同樣會持續進行。但是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和反對兩岸統一,不符大陸最終走向統一的期望,對於推動此一機制的進程和效果,恐 會呈現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整體而言,關鍵因素,一則在於台灣內部能否取得共識,特別是民進黨能否調整對中共和兩岸政策主張,再則在於中共能否不過度堅持其主觀認定,並且兩岸確實能「擱置(主權)爭議,求同存異」,才可望真正達到建立軍事、政治安全互信的目的。, (作者為政戰學院治政所教授),
原文網址: 「2012大選後,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展望」 | 論壇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9/25/142-2744603.htm#ixzz1YwzoLGeM
軍事互信是兩岸關係穩定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兩岸建構永久和平發展的安全保障。兩岸領導階層和學界有感於1949年以後,雙方處於軍事對立和不時衝突中,長期思考如何能加以化解,建立互信與安全。
在領導階層方面,大陸最早提出。1979年元月1日,中共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首先提議兩岸透過商談結束軍事對峙狀態。當時是配合鄧小平「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對台策略。此後,陸續見於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的談話中。例如:先是有1995年1月30日的「江八點」續主張結束敵對狀態。接著2004年5月17日中台辦、國台辦的「517聲明」,提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大陸軍方隨即對建立兩岸軍事交流,簽訂軍事協議十分積極。
2008年12月31日,「胡六點」發表後,中共開始使用「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取代「軍事互信機制」。2010年的國防白皮書首次將「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納入其國防政策。台灣方面,則是始於1991年2月13日郝柏村院長表示雙方可簽訂協議,終止敵對狀態。李登輝總統於1995年4月8日回應「江八點」時提出六點主張,認為中共應先宣佈放棄對台使用武力,再談判如何結束敵對狀態。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即主張兩岸有必要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具體規劃見於2004年國防報告書中。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持續將它列為國防政策之一,明定於2009年、2010年國防報告書中。
在學界方面,則是台灣領先。自1997年起,開始對歐安會議「信心建立措施」的研究,進而探討建立台海軍事互信的措施與可行性,迄今已累積相當周詳與深入的研究成果,充實了政府對此一議題的規劃內涵。
本文目的主要就大陸有關軍事互信議題的主張和論述加以簡析,並提供我方省思的意見。
二、大陸關於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具指標性、代表性的論述
(一)領導階層講話和官方文件
1.1979,12,31,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
2.1995,1,30,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講話(江八點)。
3.2004,5,17,中台辦、國台辦就兩岸關係發表聲明(「517聲明」)。
4.2005,3,4,胡錦濤關於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
5.2005,3,10,《反分裂國家法》(第七條)。
6.2005,3,14,「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7.2005,5,12,「胡宋會」公報(第3點)。, 8.2008,12,31,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就兩岸關, 係和平發展發表六點意見(胡六點)。
9.2011,3,31,《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納入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 信 機制」的主張。該報告書在第二章「國防政策」中提出:「兩岸可以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 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以利於共同採取進一步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的措施。兩岸應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 協定。」這項內容陳述,完全錄自2008年「胡六點」。同樣內容也出現在胡錦濤次年5月27日接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談話中 (新「胡六點」)。以上出自江、胡領導階層的表述,成為往後中共各級對台政策的依據,也提供了大陸智庫、學界的論述方向和框架。
(二)大陸有關兩岸關係和戰略研究學者的論述
1. 軍科院世界軍事部副部長王衛星,在2009年2月發表的〈兩岸軍人攜手共建軍事安全互信〉一文中,認為台灣軍事交流應該成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力量。他主張「雙方應盡早從建立兩岸防務之間的信任開始,進行實質的交流接觸,共同設計規劃《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未來發展路線圖》」。
2. 上海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夏立平2011年6月發表〈對兩岸政治軍事議題談判的幾點思考〉一文,提出中國大陸對兩岸政治軍事議題談判的構想。主張兩岸開展政治軍事協商談判,可先用兩會管道,預判2012年3月至10月,在馬當選後,中共十八大產生新領導人後,將可能是兩岸政治關係取得突破性之窗,包括「胡馬」會的適當時機。
3.中央黨校 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趙黎青2011年7月的〈再論先軍後政實現胡馬會〉一文,主張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應先從解決軍事問題,然後處理政治問題。它的理由在於:
第一,兩岸關係因為已由政治對立演變到政治分立(還不到政治統一),和平發展進程決定了雙方應面對平等協商方式處理政治、軍事問題。政治問題在於主權認同、政權定位、憲法性質。軍事問題包括:大陸對台軍事部署、台灣軍購、海峽中線確認、安全與情報規則的修正、協防海疆與島嶼以及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第 二,趙文認為先軍後政具有內在的邏輯性:
(一)當前兩岸面臨的政治議題與軍事議題層次不同。軍事議題層次低於政治議題,可首先解決。亦即兩岸協商談判解決 雙方間軍事安全問題,是要「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
(二)近期未來尚未具備解決兩岸間難度高的政治爭議。
(三)反之,解決雙方間軍事安全 問題的基本條件已具備,依克勞塞維茲戰爭論觀點,「戰爭是政治透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則兩岸間的軍事安全問題應隨著兩岸政治狀態已由對立走向分立,軍事 亦應相應由戰爭→軍事衝突→軍事對峙,走向軍事的分立與和平相處。
(四)與政治爭議問題相比,兩岸軍事安全問題的解決更為迫切。
(五)解決兩岸軍事安全問 題要比政治問題容易。
(六)先解決軍事安全問題可為爾後解決 政治問題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
(七)中華民族政治文明進步,已能夠使兩岸政權將人民權益置於兩岸政爭之上,先解決軍事問題以保障人民安全。
趙文並且建議「胡馬會」,於2011年10月胡馬尚未交班前,各以黨主席身分,選在台北會面,針對軍事安全議題討論,並發表和平宣言。
趙 文意見頗具新意:(一)主張先軍後政思路,不同於兩岸官方與大部分學者之認為應先建立政治互信,其所持理由亦言之成理,(二)趙文雖亦主張在一中原則基礎 上達成最終統一方向,但沒有把中國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且認為中華民國的名稱和政權實體的存在應受尊重。他進一步主張,一則應尊重台灣民意,再則提出理 論論述和體制改革,找出雙方共同接受的體制和名稱,(三)不同意支持台灣軍購者的「兩岸軍事平衡」論。認為大陸軍事實力大於台灣,台灣不必追求單純的軍事 平衡,而應追求一種「綜合性軍事平衡」,大陸方面也要看到,台灣方面的確有其防衛的正當需求。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則應透過具有中華特色的、立足 於兩岸現實狀況、能夠滿足兩岸雙方軍事安全高度的一整套互信 保障機制」。
台灣學者早在2002年即有人主張軍事互信近程措施可先行。「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是建立政治互信的一環,兩者的關係,在理論上,軍事服從政治,戰略服從政略,政治問題解決了,軍事問題自然易於處理。換言之,兩岸的主權之爭或統獨之爭解決了,自然可由政治上的互信,進一步推動軍事上的互信」。
「然 而,從另一方面來思考和觀察,軍事也是達成政治目標或目的的一種手段,透過軍事性或軍事事務性的措施,同樣有可能解決政治上的問題,進而促成政治目的的實 現。換言之,正如政治上有關兩岸前途的政治談判或正式簽約一時難於開展之前,可以先進行經濟性、事務性等方面的交往(如辜汪會談時期)一樣軍事性的交流和 互信的推動,同樣可以作為最終建立政治互信的前奏和手段。兩岸如能將主權之爭暫時擱置,以營造台海安全與和平、保障兩岸人民生活福祉為優先考量,主動積極 地,從表示善意,進而付諸行動,那麼,兩岸和平與發展自然可以預期。」(洪陸訓, 2002, 39-40)
三、大陸關於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內涵要點
1.堅持「一中原則」基本立場, 兩岸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進行協商談判,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定。這是官方關於兩岸關係和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建立的最高指導原則,所有相關著述皆遵 循此一基本立場。至於「一中」的詮釋,論者多所發揮,除九二共識外,有時包括「反台獨」,或稱「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等等。上海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 院院長夏立平認為,兩岸間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可考慮兩岸主權「共用」或「共享」(2011, 29),但避而不談主權「共有」。(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一個中國原則是建立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石」,2009,5)。胡錦濤2005年的「四點意見」特別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
2.關於政治互信與軍事互信,或政治問題與軍事問題,何者優先處理。大陸主流意見與台灣一樣,大部份認為政治互信是基礎、是前提(余克禮,2009,5)。
3.主要內容:廈門大學台研中心陳先才提出「11個方面」頗有概括性:
(1)對台軍購問題明確安排,(2)結束兩岸敵對狀態,(3)反台獨分裂活動立場鮮明,(4)共同維護中國的領土及主權完整,(5)健全軍事互信中的危機處理機制,(6)排除外力介入和影響,(7)並非以裁軍為前提,(8)不能以中止和減少大陸在東南沿海軍事活動為主要目標,(9)可以考慮設立廈金特別和平區,(10)在驗證措施上達成共識,(11)其它如軍事交流,聯合軍演,共同為商船護航等(陳 2009, 27-28)。
4.機遇與挑戰:首先,在機遇方面,(1)長期以來兩岸雙方都希望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台灣基於確保本身安全,大陸為了促進統一,都希望結束敵對,建立軍事互信。(2)國際社會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抱有相當大的期望。例如:美日等國基於台海局勢穩定,都希望兩岸加強交流、對話,以解決爭端。(3)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黨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條件不斷成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態勢正在形成。兩會會談達成多項協議,簽署ECFA後,兩岸經貿活動已趨制度化,可在既有的經貿交流良好關係基礎上,商談軍事、政治互信的建立。
其次,在面臨的挑戰或限制因素方面,(1)在目的與意圖上存在差異:大陸認為,台灣視此一機制為達到安全目的工具,大陸希望藉此達到統一目的。(2)台灣分離(台獨)意識和勢力,對內仍有一定的民意基礎和影響政局的能力。(3)外力干擾因素仍然存在。例如:美日並不希望兩岸達成真正的和解與最終走向統一。 (4)台灣兩黨政治分歧,藍綠意識型態對立。(王衛星 2009,陳先才,李建中 2009, 劉亞偉 2010, 王俊峰 2010)
5.建構軍事互信機制的各種措施,與台灣學界和軍方相同,以區分近、中、遠三階段的多。至於具體措施方面,以及如何依三階段實施,其項目多寡與先後順序,學者間略有差異,但具體而言,已有相當深入和周延的思考。
6.在「路徑」(途徑)選擇方面,上述軍科院王衛星曾規劃「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未來發展路線圖」(2009/2: 16),陳先才區分為政治路徑與軍事路徑。後者所述,近似具體措施(2009, 28)。
四、台灣方面的省思, 兩 岸關係是一種由各自擁有自主性權力的兩個政治實體之間所產生的互動關係。兩岸尋求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意圖也就是假定雙方彼此存在著不信任感和不安全 感,因而積極尋求增進互信,進而建立安全機制。因此,推動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一方面具有實質上相互信任獲得安全的積極效果;另一方面具有象徵性的政治意 涵;亦即相互承認兩個在國際上各擁有自主性權力的政治實體的存在。在這種情況與認知之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其意義是正面的,積極的,既有形式上的 政治性象徵意義,也有實質上的安全性保証效果,這是兩岸應該努力去研商和推動的議題。
至 於如何去準備和推動,則需要進一步持續研擬、充份溝通,並取得內部共識。國防部的規劃較偏重軍事性措施,雖然具體可行,但要有效的推動和落實,還需更周延 的考量,因為兩岸關係和國際環境的複雜度高,需要更多元、更多部門的共同投入,才能奏效。更多部門,是指與國家安全相關的國安會、安全局、警政署、海巡 署、陸委會和外交部等;更多元措施,是指多類型互信措施的設計和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配合,採取以軍事、安全為主的綜合性措施。
中 共承諾不以武力犯台應該是兩岸建立軍事互信非常重要,且具有指標性作用的關鍵措施。陳水扁時期,中共要求「不獨、不武」,陳水扁主張「不武、不獨」,「不 武」即要求中共先撤除對台的飛彈佈署。馬英九提出「不統、不獨、不武」,同樣要求大陸先宣稱放棄對台用武,撤除飛彈和
重兵佈署,再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兩 岸互信的建立需要彼此作出相當程度的退讓。兩岸的各自堅持,不論是基於政治立場或是作為談判的籌碼,都有其合理性與正當性,但是如果各自堅持己見和立場對 立,則不可能促進互信機制的建立。不過,關於兩岸的統一或台獨的追求,都是台灣人民的多元政治理想,在民主社會中是其政治自由和理想價值的追求,如果它能 獲得台灣絶大部分人民的贊同,則不論中共同不同意,台灣2千3百萬人的民意是應受到尊重的。台灣政府的政策與國家安全發展走向是應當、也一直是以民意為依歸,中國大陸應瞭解和尊重這一點。
兩 岸在沒有建立有效的具有法制規範性的軍事互信機制之前,在推動過程中,台灣不可能不顧國防安全,亦即不可能不適度地採購武器和整軍備戰。大陸方面至目前為 止,在談到此一議題時,除了要求美國停止對台軍售以外,也要求台灣放棄「黷武政策」,因此,軍購、軍售與否,同樣成為兩岸爭執點之一。但是否仍然需要各持 立場?是否可以相互作出某種程度的讓步?顯然大有討論和協商的空間。
軍 事互信機制是國家整體安全機制的一部份,它的推動需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故非傳統安全、非軍事性的、海上救難、打擊販毒走私救災、人道救援等措施來推 動,當然可以作為初步的互信措施。事實上,兩岸間已有出動軍人和軍事設備協助對方救災的實例,例如,海軍協助海峽海上船難救助;大陸曾表示有意協助亞丁灣 台灣商船的安全維護等。冷戰後,軍隊參與「非戰爭性軍事行動」(MOOTW)越來越多。這種新軍事任務,大陸解釋為軍隊執行「搶險救災」、「打擊走私販毒」、「支援地方建設」、「維護社會穩定」和「維護世界和平」。台灣方面,在2009年88水災以後,國軍也將災害防救列為國軍核心任務之一。這一類的軍事行動是屬於不需動用大規模軍力、非戰鬥性和少傷亡性的措施,兩岸可透過這類互助逐漸建立互信。
展現明(2012)年 台灣總統大選後,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推動進程,要看選舉結果而定。先不論哪一黨獲勝執政,兩岸深受軍事因素影響的安全議題,都是任何政黨必須面對、也將持 續因應的重大政策考量在。多年來兩黨不斷耕耘且已奠定良好基礎的軍事互信機制規劃,任何政黨執政,也都會慎重思考和付諸實施。只是對於如何克服障礙,把握 時機,以及何時實施,採取何種方式,會有不同取向和程度的考量而已。假如國民黨當選持續執政,儘管馬英九被大陸質疑不明確主張統一,永遠維持現狀,但因承 認「九二共識」,符合大陸「一中」期望,且兩岸交流密切,關係緩和,加上兩岸簽訂ECFA,大陸不 斷釋出善意和「讓利」以後,必將進一步要求政治談判,在如此氛圍和面臨談判壓力情況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商談將可能提上議程。如果是民進黨勝選執政,在建 立此一機制的需要與推動上,同樣會持續進行。但是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和反對兩岸統一,不符大陸最終走向統一的期望,對於推動此一機制的進程和效果,恐 會呈現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整體而言,關鍵因素,一則在於台灣內部能否取得共識,特別是民進黨能否調整對中共和兩岸政策主張,再則在於中共能否不過度堅持其主觀認定,並且兩岸確實能「擱置(主權)爭議,求同存異」,才可望真正達到建立軍事、政治安全互信的目的。, (作者為政戰學院治政所教授),
原文網址: 「2012大選後,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展望」 | 論壇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9/25/142-2744603.htm#ixzz1YwzoLGe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