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10周年的日子。10年來美國為了打反恐戰爭,幾乎把國力耗盡,逼得歐巴馬總統不得宣示要自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但美國這場反恐戰爭是否會就此終結呢?恐怕未必。
從一九六0年代開始,美國為了反對古巴卡斯楚的共產政權,當時只要敢劫機飛到美國者,美國政府都以英雄式的歡迎方式接待。但美國的這種作為也引發其他國家的效法,不僅共產國家的戰鬥士會劫機到民主國家,民主國家的飛行員也同樣會劫機飛到共產國家,這就讓美國開始注意到劫機行為的危險性,所以一九七0年開始,美國就不再鼓勵這種行為,甚至會把劫機者遣返回到被劫機國。
但是美國這種作法為時已晚,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發生六日戰爭以後,許多回教世界的聖戰士也學著採用劫機行為,對美國或民主陣營的國家進行政治勒索,這種含有「政治目的」的劫機行為,最後被民主國家定義成「恐怖主義」。
然而,一九七0年的的恐怖主義不僅以劫機來進行政治勒索,他們也使用其他的暴力方式,以期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依照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統計,恐怖主義一般都有他們的一套行動邏輯,其中以劫機、爆炸、綁架、暗殺等不一而足,最常被使用的大概有十八種之多。而恐怖主義會去濫殺無辜,也是為了引起當代不斷發展的媒體的注意,把一種「恐怖意象」傳播到被害國的每個家庭裡,讓他們對政府施壓,以達到恐怖份子的政治目的。
在一九七0年代卡特政府當家的時候,美國對付恐怖主義,大都採取綏靖的手法,讓恐怖份子予取予求。但到一九八0年代雷根上台以後,他一方面對蘇聯採取「新冷戰」的措施,一方面對恐怖份子也開始採取強力打擊的方式,尤其是在一九八三年更是成為美國打擊恐怖主義的轉捩點。當年的十月二十三日,一名自殺性的卡車司機,在未經同意下,滿載一卡車的炸藥闖入貝魯特機場旁邊的一棟建築物,在引爆炸藥後殺害二百四十名駐紮在貝魯特的美國陸戰隊隊員。稍後另一名卡車司機也滿載一卡車的炸藥,撞入法國和平部隊臨時駐紮的公寓,造成五十八名法國士兵的死亡。
自此之後,美國相信恐怖份子的囂張行為,必然有國家在幕後支持,於是雷根總統選定不斷跟他叫囂的利比亞領袖格達費,做為美國「擒賊擒王」的對象,一九八六年四月,美國空軍的戰鬥機分別從地中海的美國航空母艦和駐紮在英國空軍基地的轟炸機,不同時間起飛,卻同時抵達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轟炸利比亞的軍事基地。
利比亞自被美軍轟炸以後,格達費從此噤聲,不敢再跟雷根叫囂,許多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也知道美軍已不是越戰時的吳下阿蒙,所以也不敢再明目張膽的支持恐怖主義。
這些沒有國家支持的恐怖份子,一下子變成散兵遊勇,這時賓拉登以富商的身份開始糾集這些離散在各地的恐怖份子,組成「基地組織」,繼續對抗美國的「恐怖行為」。畢竟對恐怖份子來說,他們相信:「由於你們(美國和以色列)侵犯了我們領土、榮譽、以及人民。同樣的,我們也要侵犯你們的一切,讓你們的兒童也感受到我們的兒童的悲哀」。
就是這種冤冤相報的結果,使得恐怖份子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他們手中雖然沒有精良的武器,但在九一一事件中,他們把客機變炸彈,把人肉當成武器,在美國境內炸掉雙子星大樓,讓美國人在沒有戰爭中,卻要在恐怖份子劫持的客機轟炸中死掉幾千人。
所以,美國撤軍以及死了賓拉登,並不代表美國的反恐戰爭已經結束,在未來越來越多的「聖戰士」陸續出籠下,美國人的犧牲,恐怕也要一代一代的持續下去。這不是宿命,而是一種仇恨所製造出來的武器。
(本文刊登於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從一九六0年代開始,美國為了反對古巴卡斯楚的共產政權,當時只要敢劫機飛到美國者,美國政府都以英雄式的歡迎方式接待。但美國的這種作為也引發其他國家的效法,不僅共產國家的戰鬥士會劫機到民主國家,民主國家的飛行員也同樣會劫機飛到共產國家,這就讓美國開始注意到劫機行為的危險性,所以一九七0年開始,美國就不再鼓勵這種行為,甚至會把劫機者遣返回到被劫機國。
但是美國這種作法為時已晚,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發生六日戰爭以後,許多回教世界的聖戰士也學著採用劫機行為,對美國或民主陣營的國家進行政治勒索,這種含有「政治目的」的劫機行為,最後被民主國家定義成「恐怖主義」。
然而,一九七0年的的恐怖主義不僅以劫機來進行政治勒索,他們也使用其他的暴力方式,以期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依照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統計,恐怖主義一般都有他們的一套行動邏輯,其中以劫機、爆炸、綁架、暗殺等不一而足,最常被使用的大概有十八種之多。而恐怖主義會去濫殺無辜,也是為了引起當代不斷發展的媒體的注意,把一種「恐怖意象」傳播到被害國的每個家庭裡,讓他們對政府施壓,以達到恐怖份子的政治目的。
在一九七0年代卡特政府當家的時候,美國對付恐怖主義,大都採取綏靖的手法,讓恐怖份子予取予求。但到一九八0年代雷根上台以後,他一方面對蘇聯採取「新冷戰」的措施,一方面對恐怖份子也開始採取強力打擊的方式,尤其是在一九八三年更是成為美國打擊恐怖主義的轉捩點。當年的十月二十三日,一名自殺性的卡車司機,在未經同意下,滿載一卡車的炸藥闖入貝魯特機場旁邊的一棟建築物,在引爆炸藥後殺害二百四十名駐紮在貝魯特的美國陸戰隊隊員。稍後另一名卡車司機也滿載一卡車的炸藥,撞入法國和平部隊臨時駐紮的公寓,造成五十八名法國士兵的死亡。
自此之後,美國相信恐怖份子的囂張行為,必然有國家在幕後支持,於是雷根總統選定不斷跟他叫囂的利比亞領袖格達費,做為美國「擒賊擒王」的對象,一九八六年四月,美國空軍的戰鬥機分別從地中海的美國航空母艦和駐紮在英國空軍基地的轟炸機,不同時間起飛,卻同時抵達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轟炸利比亞的軍事基地。
利比亞自被美軍轟炸以後,格達費從此噤聲,不敢再跟雷根叫囂,許多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也知道美軍已不是越戰時的吳下阿蒙,所以也不敢再明目張膽的支持恐怖主義。
這些沒有國家支持的恐怖份子,一下子變成散兵遊勇,這時賓拉登以富商的身份開始糾集這些離散在各地的恐怖份子,組成「基地組織」,繼續對抗美國的「恐怖行為」。畢竟對恐怖份子來說,他們相信:「由於你們(美國和以色列)侵犯了我們領土、榮譽、以及人民。同樣的,我們也要侵犯你們的一切,讓你們的兒童也感受到我們的兒童的悲哀」。
就是這種冤冤相報的結果,使得恐怖份子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他們手中雖然沒有精良的武器,但在九一一事件中,他們把客機變炸彈,把人肉當成武器,在美國境內炸掉雙子星大樓,讓美國人在沒有戰爭中,卻要在恐怖份子劫持的客機轟炸中死掉幾千人。
所以,美國撤軍以及死了賓拉登,並不代表美國的反恐戰爭已經結束,在未來越來越多的「聖戰士」陸續出籠下,美國人的犧牲,恐怕也要一代一代的持續下去。這不是宿命,而是一種仇恨所製造出來的武器。
(本文刊登於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