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與非傳統安全

南瑪都颱風來襲,國軍官兵為了因應可能發生的災害,在救災如同作戰的觀念下,各作戰區待命兵力共計5萬0392員,預置兵力1976人,投入主要物資包括發電機625具、抽水機225部、AAV7兩棲突擊車47輛、各式甲車86輛、各型輪車967輛、重機具393輛、飛機42架、船艇膠舟99艘等。所獲得的成果包括成功撤離6608位民眾,更派出逾千員兵力,協助農民緊急採收柚子、文旦,確保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從冷戰結束以後,各國軍隊面臨戰爭的壓力減輕,所以軍隊扮演傳統安全的角色也急需有一個轉型,許多戰略專家遂提出「非傳統安全」的概念來分散軍隊傳統作戰的角色。

所謂「非傳統安全」,當然是指傳統上以戰爭為目的以外的安全,在全球化的發展之下所產生的安全問題,例如經濟秩序、生態環境、人口遷移、社會發展等等。「非傳統安全議題」除了較「傳統安全議題」更為多樣化之外,其所造成的安全威脅,經常是需要區域國家、全球組織的合作,而非單一的政府可以解決。這種安全觀最早被政府思考到的是在1970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在國家發展戰略報告中提出「綜合安全」的思想,此後逐漸引起許多學者對於領土與軍事安全以外安全問題的研究。

美國學者特烈夫(Terry Terriff)等人曾以環境安全、經濟安全、跨國犯罪與人口移動等四大議題,作為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主要代表,他們將非傳統安全歸納出下列共同特性:

(一)多數皆以非國家為中心,而由次國家或跨國家等因素所造成。

(二)多數非傳統安全威脅不侷限於特定地區,所以很難加以圍堵,具有擴散分佈、多面向、多層次等特性。

(三)無法單靠傳統軍事手段或國防政策加以處裡,軍方雖可扮演一定角色,但是仍須經由適當的非軍事途徑加以有效因應。

(四)個人安全福祉及國家利益都將受其危害。

由於「非傳統安全」觀念的不斷擴展,使得軍隊的角色也不斷再轉換,這次南瑪都颱風來襲,國軍投入超過五萬兵力待命,就是意味國軍的角色也跟著安全觀念的轉變在轉變。不僅包括協助撤離可能受災的民眾,連幫忙採收蔬果,也都是國軍待命的任務之一。

所以,觀念的轉變,任務也跟著轉變,國軍官兵為迎得民眾的信任與尊敬,這種把救災如同作戰觀念的不斷擴大,雖然增加國軍官兵的任務,但多重的任務其實一種訓練。畢竟,在戰爭時期軍隊所碰到的狀況,隨時也可能跟颱風來襲一樣的千變萬化,國軍官兵能夠藉此學習對各種困難環境的因應,當然也是一種訓練。

因此,站在風雨來襲的最前線,這也是國軍官兵另一種作戰訓練的方法,更是救民於苦的一種與民休戚與共的愛民精神的展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