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客自由行 商機少危機多

7月初時,我在板捷運站遇到2位20歲左右的女性中國觀光客向我問路,問我如何買車票、怎麼搭捷運到東區。一問之下,原來她們是打算搭捷運到東區遊玩,想看看台灣年輕人到底流行什麼。

原本以為隨著政府2011年6月28日開放每日500名中國觀光客來台自由行,往後會時常遇到中國自由行旅客在街上向你問路,詢問台灣哪裡好玩的場景將會越來越多。不過,根據移民署統計資料指出,開放中國客自由行上路第一個月僅有500多位自由行旅客,平均每天僅有10~20人,與各界期望相差甚遠,而中國旅遊團來台人數近期也大幅降溫,究竟中國觀光客來台旅遊出了什麼問題?



自由行 商機無法均霑

據陸委會統計,從2008年至今年4月,一共超過200萬中國旅客來台,每日旅遊人數由1,000人增加至現今每日3,000人,總計為台灣觀光業帶來900多億元新台幣收益。

雖然看似商機無限,但是實際上這些觀光利益卻無法雨露均霑。為何會如此呢?最主要是台灣旅行社為了攬客,在團費上銷價競爭,使得我方旅行社幾乎都是在賠錢做生意。為了賺錢,聰明的導遊會帶旅客到有合作關係的旅遊景點,賺取佣金。不給抽佣的業者就只能乾瞪眼,所以龐大旅遊商機是看得到吃不到。

事實上,台灣旅行社承接中國觀光客也是充滿高風險,因為中國旅行社時常積欠台灣旅行社代墊款,總金額超過50億元,因而形成許多台灣旅行社在旺季忙著接團,但是旺季之後在忙著追債的尷尬局面。雖然風險高,但是我方旅行社為了害怕以後接不到中客,只好硬著頭皮接團,卻可能因此被中國旅行社越欠越多,往往要中國國家旅遊局出來說重話,欠款情況才會好一點。

為了化解上述旅遊弊端,國內旅遊業者盼望開放中客自由行,藉此創造全面性旅遊商機。所謂的「自由行」(中國方面稱為個人旅遊)是指規模較小、行程較彈性、沒有領隊導遊的另一種旅遊模式,旅客不必受到旅行團限制,旅遊不會因為只是走馬看花,無法體會台灣的真善美。自由行旅客能夠自己規劃看自己想看的東西,這才是真正旅行的意義。



脫隊跑 製造國安問題

俗話說,凡事有一好就沒兩好。中客自由行可望把過去被壟斷的團客商機,全面擴及到更多行業,但全民卻因而相對必須付出更多成本與社會風險。撇開中國情治人員偽裝成旅客來台收集情報不談,一旦觀光客成為非法勞工,台灣的就業機會必定減少,尤其是中國客在台灣的相貌、語言區隔辨識度最低,增加了查緝上的困難度。

中國團客來台,台灣旅行社必須向政府繳交保證金,一旦旅客跳機、落跑,保證金就會被政府沒收,所以台灣旅行社都會嚴格監控中國旅客的行蹤。移民署出國事務組李臨鳳組長指出,開放中客旅遊以來,中客來台逃跑機率僅有十萬分之三,遠低於澳洲十萬分之三百與日本的十萬分之三十。逃跑者以來自於廣東、福建兩地的女性為主,主要目的是跑去非法打工。

為了避免造成國安困擾,中客自由行初期只開放設籍廈門、北京、上海等3個城市的中客來台自由行,因為這3個城市的經濟較發達,所以旅客來台逃跑去非法打工的機率也比較低。對於自由行旅客的行蹤如何掌握,移民署會要求觀光客在入境前提供簡要行程表,並要求住宿的飯店或民宿回報中客行蹤等。一旦發生脫逃情事,移民署將會給台灣負責接待的旅行社7天的協尋期。一旦中國觀光客有逾期未歸記錄,至少3年無法再登台,協辦旅行社也須負連帶責任,第一次以警告處份,第二次停止送件1個月。

旅客脫逃,旅行社必須連坐處分的規定,是中客自由行辦法中,最具爭議,也是最令旅行社抱怨的地方。前國安會研究員的蘇紫雲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旅客逃跑,負責任的不是境管與國安單位,而是旅行社。」山富旅行社入境副總經理黃冠中開玩笑說:「政府是要擴大就業嗎?他們不但要作旅行社業務,還要兼作徵信社去找人。」他指出,在北京、上海這兩個大城市,年收入50萬並不是一件難事,所以要杜絕旅客逃跑,不妨考慮提高收入門檻標準。



軟實力 讓中客瘋台灣

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除了交通運輸、餐飲娛樂、住宿購物等觀光產業能夠帶來鉅額觀光收入和就業機會外,還能刺激國內公共設施與周邊產業之開發與投資。也因此,連過去排拒三通的綠營執政縣市都張開雙手歡迎中國觀光客。既然趨勢無法避免,我們應當以更開闊、正面的胸襟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如同前副總統呂秀蓮所提倡的「新中國觀」,台灣與中國是遠親近鄰關係,沒有必要處處逢中必反。

雖然台灣只有400多年歷史,比不上中國5,000年歷史,台灣的阿里山與日月潭也不比中國的黃山與洞庭湖壯觀,但是台灣的觀光軟實力卻是中國遙不可及之處。不只是台灣服務業的服務品質比中國好,台灣包容、多元化的社會也跟中國極權社會天差地遠。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所教授林中斌指出,潛移默化是台灣開放中國觀光客自由行的最大優勢,台灣能夠利用文化交流作為催化劑,帶動日後中國的社會民主化發展。目前跟團來台中國旅客平均年紀約52歲,對台灣印象已經根深柢固,來台灣頂多是走馬看花而已,但不如期待年紀較輕的自由行旅客。



選舉到 中國限縮數量

儘管各界殷切期盼中國客自由行能導正兩岸旅遊問題,但是上路首月僅有500多位自由行旅客,多數以申請來台探親為主,與各界期望相差甚遠,而近期中國團客來台也大幅降溫,令各界感到意外。一般普遍認為,台灣旅行社削價競爭造成旅遊品質低落,花同樣的錢可以去其他國家享受更好的服務,中國觀光客幹嘛要來台找罪受,而且近來台灣中國客旅遊意、塑化劑等負面消息不斷,也降低了中國客來台意願。

自由行旅客人數不佳,主因是旅行社不願承接這種「高風險低獲利」的生意與申請手續繁雜;另外,只開放廈門、北京、上海等3個城市的觀光客來台,也是中國旅客意願低落的主因,所以短期內很難看到自由行為台灣帶來龐大商機。

事實上,更多學者專家認為因為台灣選舉將至,中國方面基於政治考量限縮觀光客來台人數。金門大學國際事務暨大陸學系助理教授邱垂正認為,中國觀光客大舉來台後,在公共場所喧嘩、殺價、甚至為了搭車大打出手,讓許多台灣民眾感到反感,為了避免觀光客扯入台灣2012年的選舉爭端,幫馬政府兩岸政策倒忙,中國官方會限縮觀光客來台人數。

也有部分人士研判,中國也希望藉機警告台灣選民,如果2012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台灣可能面臨沒有中國觀光客來台的旅遊寒冬,透過經濟手段干預台灣選情。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認為,預計要到明年大選之後中國觀光客來台旅遊才能逐漸回溫。



多開源 強化觀光資源

據世界觀光組織預估,至2020年全球觀光人數將達15.61億人次,平均年成長率4%,所以台灣應當加強發展觀光這塊無煙囪產業。雖然中國觀光客占台灣外來旅客最大宗,但是其他國家的旅客也不能因而忽視。鳳凰旅行社總經理廖文澄指出,其實2010年台灣成長率最多的觀光客是馬來西亞旅客,只是人數沒有比中國客多,所以沒有引起重視,台灣應該強化觀光軟硬體資源、多開發客源,而非一味依賴中國旅客,因為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115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