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志雲
隨著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將逐漸自阿富汗戰場撤軍,北約組織為了強化對阿富汗塔利班叛軍的攻擊,使得精確空襲受到盟軍的重視與強化,尤其在對特定區域的追蹤和標定功能上,特別強調避免對友軍與民眾目標的誤炸,因此,雷射導引的精靈武器彈藥將大量運用在相似的戰場上,也將深刻影響未來相似的戰術發展。由英國「色勒•伽俐略」公司製造的「熱影像機載雷射標定莢艙」(TIALD)就是基於上述背景所研發的一種光學莢艙系統,目前廣泛運用在配合皇家空軍噴射機隊的雷射導引炸彈投擲之任務。
不必暴露在敵火之下
英國軍方目前使用美製「鋪路」系列雷射導引炸彈(LGB)已行之有年,第一次實戰為皇家空軍的「海獵鷹」(澤鵟)GR.3戰機中隊,於一九八二年春季的「福克蘭群島戰役」,但礙於當時的技術尚須前進管制官在地面導引,進行攻擊戰機的自主戰鬥力受限。在戰後,機載型的導引莢艙應運而生。
為能有效攻擊小型目標,不間斷的導引系統已屬必要裝備,然而早期的單一導引系統,如美製的「鋪路II」型僅能以直線飛行且低於機組員的視線,為彌補這個缺點,機組員只有以無導引的模式,將炸彈以彈道飛行軌跡投出,待炸彈撞擊目標前再予以修正角度,無形中增加了機組員的任務負擔。
一九七○至八○年代,攻擊目標多半為分置導引方式,一部份由地面前進管制官擔任,另一部份由任務機隊中專責的單機為僚機提供導引,但這種任務模式需要額外的訓練配合,也大幅降低主動性,對於現代化的戰爭和愈趨強調精確導引武器的發展,只能以自動化導引為重點技術發展,這也是何以多數戰鬥機都自行攜帶標定莢艙的原因,以便於自行導引機載的雷射炸彈。
雷射導引炸彈最大的問題,仍然在於易受煙塵、雨霧、雲層的干擾,如在一九九一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標定莢艙的光譜時有被沙塵暴折射干擾的現象,反讓炸彈偏移了目標。因此,改良標定莢艙有助於機組員盡可能不必暴露在敵方火力之前,更方便為友軍部隊提供空優。
直至目前,TIALD莢艙仍持續在更新之中,最新的一型為加裝在皇家空軍「龍捲風」GR.4型戰轟機上的四○○系列。英國國防部也在研究開發下一代標定莢艙,也可能和其他歐洲使用「颱風」戰鬥機的國家聯手發展。
雷射導引炸彈仍然為皇家空軍的現役關鍵性武器,但由於「風暴之影」距外遙攻飛彈的撥交,讓前者在現階段其重要性已約略減少,也降低了任務機和機組員的風險度。英國國防部已同意強化「鋪路」標定莢艙系統,使之能與全球定位系統的導引功能協作,降低在壞天氣和在煙霧中對精準度的影響。
在「颱風」戰機擔任全功能戰備之前,英、德、義這三個北約組織成員國空軍所屬的「龍捲風」機隊勢必要再延役至二○二○年,各國既然沒有大幅更新機隊座艙航電的計畫,當然也只有以升級現役的各型莢艙為系統工程的主流。
回溯一九八四年五月,英國國防部展開第一架「龍捲風」戰機的升級計畫,但直至波灣戰後兩年的一九九三年三月,「龍捲風」的中壽期提昇計畫才開始進行,同年五月二十九日,第一架依前述計畫改良的GR.4型進行首飛,翌年七月二十九日,英國國防部和廠商正式簽署了GR1/GR1A/GR1B系列機隊改良為 GR4/GR4A標準構型的合約。首架GR4於一九九七年四月四日首飛,同年十月三十一日撥交第一架予皇家空軍;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八日進駐皇家空軍前線部隊,隨即於同年參與了北約對伊拉克的「南方守望」空中偵巡行動,這批翻新的「龍捲風」機隊駐防於科威特,在該戰役中擔任了大量的對伊拉克南部禁航區的偵巡任務架次,英機數度在遭伊軍地面防空火力迎擊時投擲炸彈;在這些須以高精確度為前提的任務中,TAILD莢艙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任務安全性大幅增加
至於「龍捲風」GR1型也在一九九九年參與了「科索沃之役」,由皇家空軍駐防於德國布魯根基地的機隊起飛執行第一批任務,執行精確轟炸,稍後移防至義大利的科西嘉島以便更為接近戰區。在「科索沃之役」期間,有更多的「龍捲風」GR1型機分批返廠接受改良為GR4的構型標準,最後一架GR1於二○○三年完成升級,已於同年六月十日歸建皇家空軍部隊。
皇家空軍的「龍捲風」GR4型機隊全程參與了二○○三年英國對伊拉克的「鐵立克作戰」行動,在是役中首次標註了多項該構型的特長之處,例如第六一七中隊使用了「風暴之影」距外遙攻飛彈,也以「鋪路」精靈武器對付了伊軍機場的跑道。整個行動美中不足之處在於二○○三年三月二十三日,一架「龍捲風」GR4機在接戰區中遭美軍「愛國者」系統誤擊。
二○○九年,「龍捲風」GR4接替「海獵鷹」GR.7/9分隊自二○○四年十一月以來便駐防在阿富汗坎達哈的對地攻擊任務,據信北約盟軍在阿富汗仍將以「龍捲風」GR4攜帶TIALD莢艙以導引雷射炸彈的模式對塔利班進行空中重點壓制,這也是北約空軍在八○至九○年代美式的「野鼬」型任務之後所發展出的新戰術,由於使用了TIALD,對阿富汗的空中任務安全性大幅增加,對於盟軍的作戰亦有極大助益。
隨著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將逐漸自阿富汗戰場撤軍,北約組織為了強化對阿富汗塔利班叛軍的攻擊,使得精確空襲受到盟軍的重視與強化,尤其在對特定區域的追蹤和標定功能上,特別強調避免對友軍與民眾目標的誤炸,因此,雷射導引的精靈武器彈藥將大量運用在相似的戰場上,也將深刻影響未來相似的戰術發展。由英國「色勒•伽俐略」公司製造的「熱影像機載雷射標定莢艙」(TIALD)就是基於上述背景所研發的一種光學莢艙系統,目前廣泛運用在配合皇家空軍噴射機隊的雷射導引炸彈投擲之任務。
不必暴露在敵火之下
英國軍方目前使用美製「鋪路」系列雷射導引炸彈(LGB)已行之有年,第一次實戰為皇家空軍的「海獵鷹」(澤鵟)GR.3戰機中隊,於一九八二年春季的「福克蘭群島戰役」,但礙於當時的技術尚須前進管制官在地面導引,進行攻擊戰機的自主戰鬥力受限。在戰後,機載型的導引莢艙應運而生。
為能有效攻擊小型目標,不間斷的導引系統已屬必要裝備,然而早期的單一導引系統,如美製的「鋪路II」型僅能以直線飛行且低於機組員的視線,為彌補這個缺點,機組員只有以無導引的模式,將炸彈以彈道飛行軌跡投出,待炸彈撞擊目標前再予以修正角度,無形中增加了機組員的任務負擔。
一九七○至八○年代,攻擊目標多半為分置導引方式,一部份由地面前進管制官擔任,另一部份由任務機隊中專責的單機為僚機提供導引,但這種任務模式需要額外的訓練配合,也大幅降低主動性,對於現代化的戰爭和愈趨強調精確導引武器的發展,只能以自動化導引為重點技術發展,這也是何以多數戰鬥機都自行攜帶標定莢艙的原因,以便於自行導引機載的雷射炸彈。
雷射導引炸彈最大的問題,仍然在於易受煙塵、雨霧、雲層的干擾,如在一九九一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標定莢艙的光譜時有被沙塵暴折射干擾的現象,反讓炸彈偏移了目標。因此,改良標定莢艙有助於機組員盡可能不必暴露在敵方火力之前,更方便為友軍部隊提供空優。
直至目前,TIALD莢艙仍持續在更新之中,最新的一型為加裝在皇家空軍「龍捲風」GR.4型戰轟機上的四○○系列。英國國防部也在研究開發下一代標定莢艙,也可能和其他歐洲使用「颱風」戰鬥機的國家聯手發展。
雷射導引炸彈仍然為皇家空軍的現役關鍵性武器,但由於「風暴之影」距外遙攻飛彈的撥交,讓前者在現階段其重要性已約略減少,也降低了任務機和機組員的風險度。英國國防部已同意強化「鋪路」標定莢艙系統,使之能與全球定位系統的導引功能協作,降低在壞天氣和在煙霧中對精準度的影響。
在「颱風」戰機擔任全功能戰備之前,英、德、義這三個北約組織成員國空軍所屬的「龍捲風」機隊勢必要再延役至二○二○年,各國既然沒有大幅更新機隊座艙航電的計畫,當然也只有以升級現役的各型莢艙為系統工程的主流。
回溯一九八四年五月,英國國防部展開第一架「龍捲風」戰機的升級計畫,但直至波灣戰後兩年的一九九三年三月,「龍捲風」的中壽期提昇計畫才開始進行,同年五月二十九日,第一架依前述計畫改良的GR.4型進行首飛,翌年七月二十九日,英國國防部和廠商正式簽署了GR1/GR1A/GR1B系列機隊改良為 GR4/GR4A標準構型的合約。首架GR4於一九九七年四月四日首飛,同年十月三十一日撥交第一架予皇家空軍;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八日進駐皇家空軍前線部隊,隨即於同年參與了北約對伊拉克的「南方守望」空中偵巡行動,這批翻新的「龍捲風」機隊駐防於科威特,在該戰役中擔任了大量的對伊拉克南部禁航區的偵巡任務架次,英機數度在遭伊軍地面防空火力迎擊時投擲炸彈;在這些須以高精確度為前提的任務中,TAILD莢艙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任務安全性大幅增加
至於「龍捲風」GR1型也在一九九九年參與了「科索沃之役」,由皇家空軍駐防於德國布魯根基地的機隊起飛執行第一批任務,執行精確轟炸,稍後移防至義大利的科西嘉島以便更為接近戰區。在「科索沃之役」期間,有更多的「龍捲風」GR1型機分批返廠接受改良為GR4的構型標準,最後一架GR1於二○○三年完成升級,已於同年六月十日歸建皇家空軍部隊。
皇家空軍的「龍捲風」GR4型機隊全程參與了二○○三年英國對伊拉克的「鐵立克作戰」行動,在是役中首次標註了多項該構型的特長之處,例如第六一七中隊使用了「風暴之影」距外遙攻飛彈,也以「鋪路」精靈武器對付了伊軍機場的跑道。整個行動美中不足之處在於二○○三年三月二十三日,一架「龍捲風」GR4機在接戰區中遭美軍「愛國者」系統誤擊。
二○○九年,「龍捲風」GR4接替「海獵鷹」GR.7/9分隊自二○○四年十一月以來便駐防在阿富汗坎達哈的對地攻擊任務,據信北約盟軍在阿富汗仍將以「龍捲風」GR4攜帶TIALD莢艙以導引雷射炸彈的模式對塔利班進行空中重點壓制,這也是北約空軍在八○至九○年代美式的「野鼬」型任務之後所發展出的新戰術,由於使用了TIALD,對阿富汗的空中任務安全性大幅增加,對於盟軍的作戰亦有極大助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