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 月高捷案、2005 年12 月吳淑珍炒股案、2006 年1 月SOGO禮券案、2006 年5 月趙建銘台開案、2006 年6 月國務機要費案,這一連串的弊案爆發開來,讓親綠學者7 月15 日聯合聲明要求陳水扁自己下台,稱為「715 聲明」。就連扁故鄉的立委王幸男都要和扁劃清界限,當年年底要參選縣市長三合一選舉的候選人,都刻意迴避與扁掛在一起,連扁的子弟兵羅文嘉都不例外。這股黨內反扁聲浪如排山倒海而來,不因扁在5 月31 日宣布權力下放而有稍歇。
紅軍批扁 藍綠惡鬥
8 月10 日施明德提出「百萬人民倒扁運動」,並號召每人100元捐款,竟在短短數日達到1 億元,倒扁運動無人可擋,連民進黨內政治人物都不敢輕掠其鋒。
紅衫軍匯集社會裡所有反扁的能量與資源,在社會製造一股紅色風暴,綠營內部卻陷入重大的分歧中,對要不要挺扁眾說紛紜、態度游離,立委王世堅與電視名嘴汪笨湖挺身發起挺扁活動,8 月26 日下午在台北228 紀念公園登場,很多挺扁鄉親從中南部北上響應,但現場也出現一些嗆扁的民眾,一度爆發小衝突。
但隨著活動的進展,單純的反扁活動,已變成對民進黨的全面攻擊,民進黨員意識到這不單是扁個人的去留而已,已經面臨黨的危急存亡,反獨勢力的高漲甚至威脅到台灣獨立的信念。這股氣氛在立法院的民進黨立委意識到了。
這已經不是倒扁、挺扁這麼單純的事,已經涉及藍綠對決、統獨之爭了。因此,台灣社在紅衫軍發動「螢光圍城」的隔天,舉辦916「在向陽的地方」遊行集會挺扁,民進黨公職人員也開始轉變先前的批扁態度,積極動員起來,其中以王幸男及郭正亮的轉變最為明顯,黨中央為聲援此活動, 也發出動員令, 當天有1,000多台的遊覽車北上,現場民眾終於一吐多日來的鬱悶,堅定了要挺扁的決心。然而,這場活動也注定了民進黨要和陳水扁綁在一起,台獨勢力要和扁共存亡。
有人說紅衫軍救了阿扁,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是綜觀紅衫軍後來的表現,確實有效化解黨內逼扁交出權力的壓力。在紅衫軍威脅之下,綠營有深刻的危機意識,所有黨內人士都必須服膺團結的綱領,加上紅衫軍對南部挺扁民眾那種不屑的態度,甚至譏諷參加916「在向陽的地方」的民眾都是稻草人,這些都讓本土勢力更凝聚,決心挺扁到底。
挺扁批扁 綠營分裂
因此,只要有民進黨籍的立委附和紅衫軍訴求,發表對扁不利的言論,一定會遭到電話抗議,被親綠電台主持人攻擊。這股氣勢也讓民進黨漸漸分成新潮流系與非新潮流系兩股對抗勢力,一直延伸到後來的11 寇事件。台獨勢力也因為對挺扁這件事有意見,分成兩派。
對扁家弊案有所批評,在紅衫軍運動期間立場曖昧或採取寬容態度的立法委員,普遍遭到親綠電台鎖定圍剿,當中以新潮流系的立委居多,共有11 名,因而被稱為11 寇。
民進黨中央後來運作「排藍民調」,致使這11 名立委在2007 年的立委黨內初選遭到挫敗。民進黨內也漸漸形成新潮流與深綠陣營的對立,導致裂痕逐漸加深。
紅衫軍運動期間,不只凱達格蘭大道上熱鬧非凡,民進黨內權力鬥爭同樣熱鬧。9 月24 日,行政院高層拋出蘇貞昌將「主動出擊」的消息,新聞局長鄭文燦表示蘇貞昌已經請政務委員林錫耀、林萬億等人「廣邀各界共商國是」,而馬英九也同時釋出「願意主動拜訪蘇貞昌等重量級人士,一起解決政治困局,但不考慮與陳水扁見面。」馬、蘇兩人的一搭一唱,更被外界視為蘇有意「真正擔任有實權的閣揆」。
馬蘇密會 引發風暴
9 月25 日,《聯合晚報》頭版揭露「馬蘇會有譜」新聞,將馬蘇會議題拋上檯面,蘇嫡系林錫耀針對陳總統是否被告知一事,對外表示「總統看報紙就知道」。同一天,蘇貞昌要求拜訪林義雄尋求支持,卻遭到林所婉拒。當天游蘇「院黨高層便當會」,游缺席,民進黨中央更罕見地緊急發出新聞稿聲明,「反對蘇馬會討論總統下台或下台機制問題」,院黨之間開始決裂。晚間,蘇向扁報告馬蘇會一事,對媒體稱「總統了解苦心,沒有府黨不滿情事」。26 日,馬在《中國時報》
刊登大幅廣告,推出「二次罷免總統案」,強調「阿扁去留,全民公投」,同日蘇在立法院承認有蘇馬會一事,蘇與新潮流系在紅衫軍熱潮當頭的種種舉措,激怒挺扁與獨派陣營。
2006 年12 月,紛擾台灣社會的紅衫軍運動好不容易落幕,但是隨之而來卻是民進黨內的總統初選衝突,而這場衝突牽涉到扁謝蘇的政治三角情節。儘管,紅衫軍運動期間,關於蘇貞昌「逼宮」傳言不斷,但是扁仍力挺蘇角逐2008 總統大選,而非謝長廷。原因除了謝力薦代理市長的葉菊蘭所主導的高捷調查報告書中,將一段檢舉扁的檢舉書納入附註,指出陳敏賢為扁募集50 億政治獻金,原先扁謝之間就因為1994 年台北市長選舉結下心結,如今進入更加耐人尋味階段;另外,蘇新系中有人與扁「國師」蔡子盛交往頗深,蔡認為蘇2008 有贏面而勸扁,為了政權延續,扁「不得不」挺蘇下去;也有一說,扁認為蘇的媒體關係好、政治包裝比謝高明,謝空有謀略而無聲望,贏面較低,因而挺蘇。
在紅衫軍運動中,前總統李登輝的態度同樣令人關注。
他的立場非常明確,就是不論本土社團是如何挺扁,他都要與扁作切割。而他領導的台聯,儘管遭到本土選民抗議,電話打爆黨中央,但是台聯仍秉持「不動員、不介入」的原則。
綠營惡鬥 波及到呂
在倒扁運動期間,李登輝袖手旁觀,甚至不時冷言冷語,與他意圖與扁切割有關。原先,李扁兩人情同父子,之後之所以交惡,除了不滿扁家的道德操守外,也與扁高舉台獨旗幟,壓縮到台聯生存空間,及扁查到李登輝疑似有海外資金,並興師問罪有關。在紅衫軍運動期間,李登輝雖然沒有加入倒扁陣營,但是也不願挺扁,立場堅定,更意圖重組第三陣營,可惜事與願違,最後並沒有成功。
紅衫軍這場政爭中,前副總統呂秀蓮也莫名其妙飽受無妄之災。由於「備位元首」的憲政角色,讓她備受倒扁陣營高度期待,成為倒扁運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綠營之中,也有人藉機挑撥扁呂關係,捏造呂秀蓮與施明德之間有密使的謠言,目的無非是想趁機逼迫呂秀蓮「請辭下台」,以防一旦扁下台,讓呂接任,這是綠營眾多男士所難以接受的。
不過,謠言止於智者,呂施之間並無密使,呂秀蓮自始自終不加入反扁陣營而且力主《憲法》52 條現任總統有司法豁免權的精神,嚴守分際,甚至還因而與反扁的哥哥呂傳勝不說話長達3 年,呂秀蓮的堅定立場,是當時捍衛憲政體制的關鍵力量。
紅軍批扁 藍綠惡鬥
8 月10 日施明德提出「百萬人民倒扁運動」,並號召每人100元捐款,竟在短短數日達到1 億元,倒扁運動無人可擋,連民進黨內政治人物都不敢輕掠其鋒。
紅衫軍匯集社會裡所有反扁的能量與資源,在社會製造一股紅色風暴,綠營內部卻陷入重大的分歧中,對要不要挺扁眾說紛紜、態度游離,立委王世堅與電視名嘴汪笨湖挺身發起挺扁活動,8 月26 日下午在台北228 紀念公園登場,很多挺扁鄉親從中南部北上響應,但現場也出現一些嗆扁的民眾,一度爆發小衝突。
但隨著活動的進展,單純的反扁活動,已變成對民進黨的全面攻擊,民進黨員意識到這不單是扁個人的去留而已,已經面臨黨的危急存亡,反獨勢力的高漲甚至威脅到台灣獨立的信念。這股氣氛在立法院的民進黨立委意識到了。
這已經不是倒扁、挺扁這麼單純的事,已經涉及藍綠對決、統獨之爭了。因此,台灣社在紅衫軍發動「螢光圍城」的隔天,舉辦916「在向陽的地方」遊行集會挺扁,民進黨公職人員也開始轉變先前的批扁態度,積極動員起來,其中以王幸男及郭正亮的轉變最為明顯,黨中央為聲援此活動, 也發出動員令, 當天有1,000多台的遊覽車北上,現場民眾終於一吐多日來的鬱悶,堅定了要挺扁的決心。然而,這場活動也注定了民進黨要和陳水扁綁在一起,台獨勢力要和扁共存亡。
有人說紅衫軍救了阿扁,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是綜觀紅衫軍後來的表現,確實有效化解黨內逼扁交出權力的壓力。在紅衫軍威脅之下,綠營有深刻的危機意識,所有黨內人士都必須服膺團結的綱領,加上紅衫軍對南部挺扁民眾那種不屑的態度,甚至譏諷參加916「在向陽的地方」的民眾都是稻草人,這些都讓本土勢力更凝聚,決心挺扁到底。
挺扁批扁 綠營分裂
因此,只要有民進黨籍的立委附和紅衫軍訴求,發表對扁不利的言論,一定會遭到電話抗議,被親綠電台主持人攻擊。這股氣勢也讓民進黨漸漸分成新潮流系與非新潮流系兩股對抗勢力,一直延伸到後來的11 寇事件。台獨勢力也因為對挺扁這件事有意見,分成兩派。
對扁家弊案有所批評,在紅衫軍運動期間立場曖昧或採取寬容態度的立法委員,普遍遭到親綠電台鎖定圍剿,當中以新潮流系的立委居多,共有11 名,因而被稱為11 寇。
民進黨中央後來運作「排藍民調」,致使這11 名立委在2007 年的立委黨內初選遭到挫敗。民進黨內也漸漸形成新潮流與深綠陣營的對立,導致裂痕逐漸加深。
紅衫軍運動期間,不只凱達格蘭大道上熱鬧非凡,民進黨內權力鬥爭同樣熱鬧。9 月24 日,行政院高層拋出蘇貞昌將「主動出擊」的消息,新聞局長鄭文燦表示蘇貞昌已經請政務委員林錫耀、林萬億等人「廣邀各界共商國是」,而馬英九也同時釋出「願意主動拜訪蘇貞昌等重量級人士,一起解決政治困局,但不考慮與陳水扁見面。」馬、蘇兩人的一搭一唱,更被外界視為蘇有意「真正擔任有實權的閣揆」。
馬蘇密會 引發風暴
9 月25 日,《聯合晚報》頭版揭露「馬蘇會有譜」新聞,將馬蘇會議題拋上檯面,蘇嫡系林錫耀針對陳總統是否被告知一事,對外表示「總統看報紙就知道」。同一天,蘇貞昌要求拜訪林義雄尋求支持,卻遭到林所婉拒。當天游蘇「院黨高層便當會」,游缺席,民進黨中央更罕見地緊急發出新聞稿聲明,「反對蘇馬會討論總統下台或下台機制問題」,院黨之間開始決裂。晚間,蘇向扁報告馬蘇會一事,對媒體稱「總統了解苦心,沒有府黨不滿情事」。26 日,馬在《中國時報》
刊登大幅廣告,推出「二次罷免總統案」,強調「阿扁去留,全民公投」,同日蘇在立法院承認有蘇馬會一事,蘇與新潮流系在紅衫軍熱潮當頭的種種舉措,激怒挺扁與獨派陣營。
2006 年12 月,紛擾台灣社會的紅衫軍運動好不容易落幕,但是隨之而來卻是民進黨內的總統初選衝突,而這場衝突牽涉到扁謝蘇的政治三角情節。儘管,紅衫軍運動期間,關於蘇貞昌「逼宮」傳言不斷,但是扁仍力挺蘇角逐2008 總統大選,而非謝長廷。原因除了謝力薦代理市長的葉菊蘭所主導的高捷調查報告書中,將一段檢舉扁的檢舉書納入附註,指出陳敏賢為扁募集50 億政治獻金,原先扁謝之間就因為1994 年台北市長選舉結下心結,如今進入更加耐人尋味階段;另外,蘇新系中有人與扁「國師」蔡子盛交往頗深,蔡認為蘇2008 有贏面而勸扁,為了政權延續,扁「不得不」挺蘇下去;也有一說,扁認為蘇的媒體關係好、政治包裝比謝高明,謝空有謀略而無聲望,贏面較低,因而挺蘇。
在紅衫軍運動中,前總統李登輝的態度同樣令人關注。
他的立場非常明確,就是不論本土社團是如何挺扁,他都要與扁作切割。而他領導的台聯,儘管遭到本土選民抗議,電話打爆黨中央,但是台聯仍秉持「不動員、不介入」的原則。
綠營惡鬥 波及到呂
在倒扁運動期間,李登輝袖手旁觀,甚至不時冷言冷語,與他意圖與扁切割有關。原先,李扁兩人情同父子,之後之所以交惡,除了不滿扁家的道德操守外,也與扁高舉台獨旗幟,壓縮到台聯生存空間,及扁查到李登輝疑似有海外資金,並興師問罪有關。在紅衫軍運動期間,李登輝雖然沒有加入倒扁陣營,但是也不願挺扁,立場堅定,更意圖重組第三陣營,可惜事與願違,最後並沒有成功。
紅衫軍這場政爭中,前副總統呂秀蓮也莫名其妙飽受無妄之災。由於「備位元首」的憲政角色,讓她備受倒扁陣營高度期待,成為倒扁運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綠營之中,也有人藉機挑撥扁呂關係,捏造呂秀蓮與施明德之間有密使的謠言,目的無非是想趁機逼迫呂秀蓮「請辭下台」,以防一旦扁下台,讓呂接任,這是綠營眾多男士所難以接受的。
不過,謠言止於智者,呂施之間並無密使,呂秀蓮自始自終不加入反扁陣營而且力主《憲法》52 條現任總統有司法豁免權的精神,嚴守分際,甚至還因而與反扁的哥哥呂傳勝不說話長達3 年,呂秀蓮的堅定立場,是當時捍衛憲政體制的關鍵力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