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台諜報重點工作指導:學術情蒐、情蒐學術( 鄭宇欽)

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吳彰裕涉嫌利用學生,替中國學術單位提供大陸人士來台出入境資料,被檢調單位調查,這再次證明兩岸局勢無論和平或者對立,雙邊的情報與諜報戰從未停歇,這場看不見煙硝的戰爭卻能帶給國家與情報或諜報運作人員帶來難以估計的傷亡。

情報的收集與諜報的運作,其運用目的最終是提供給政府作為決策使用,情報著重長期決策效應、諜報著重短期預警功能,因此如何收集完整的情報以及佈建縝密的諜報網,均是各國政府情報與安全單位的工作重心,兩岸政府自然也不例外。

這次爆發警察大學教授替中國學術單位情蒐,我個人研判應該是替中國情報單位進行對台情蒐,中國情報單位經常與學術單位或者自行成立研究單位,進行情資收集與情報處理。而收集中國人士進出台灣的出入境記錄,研判些被收集的對象不是海外異議人士,就是中國政府即將準備進行【雙規】的對象,或者中國情報單位想了解台灣出入境管理的流程。

公開情資地位日益重要, 中國情報單位近年受到歐美情報研究的影響,大量採用公開情資進行情報製作與研析,中國亦認同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觀點,認為具有戰略參考價值的情報大多來自公開資料,尤其中國發現越自由與民主的國家,根據當地國家法令規定,必須要將政府資訊公諸大眾,因此近年來中國情報單位越來越重視公開情資的地位。

由於處理公開情資需要有一定的學術涵養與訓練,因此中國情報單位近年委託學術單位進行對台情蒐的要求日益增多;但中國情報單位考量學者沒有受過相關諜報運作訓練,加上學者對於參與諜報運作的意願不高,因此鮮少會運用學者進行諜報工作。

學術情蒐、情蒐學術, 中國情報單位了解台灣政府倚重學者治國,因此會針對具有潛力的學者進行個人背景了解,並加強個人與其學術研究的情蒐工作;此外,近年兩岸學術交流頻繁,台灣國家安全法與中國國家安全法兩邊量刑比重懸殊,因此台學者在中國情報單位施壓下,近年常聽聞台灣學者替中國情報單位進行對台情蒐工作;反而台灣情報單位要委託學術單位進行情蒐工作會遇到極大的阻力,而遑論台情報單位能順利吸收中國學術單位進行情蒐工作。

這次爆發警大教授替中國情報單位情蒐,恐怕這不是個案,也不是冰山一角,尤其台學者對於情報與諜報的定義與運作不慎了解,特別容易掉入中國情報單位的陷阱。這次事件明顯事情蒐工作並非諜報運作,情報與諜報是有明顯的差異。 曾經有人問筆者,實際的諜報工作為何?如何形容諜報工作?我的回答:「陽間的人幹陰間的活!」,這樣危險的工作,沒有極高的愛國心,使很難驅動人去完成。尤其諜報工作經常是由第一線的情報人員來完成並非學者,因為一但發生意外被逮捕,國家一定極力撇清與幹員之間的關係,而這些被遺棄的「國家孤兒」早有置之生死於度外的覺悟了。

(作者為 捷克查理士大學政治所 講師、日內瓦GHNI刑法政策研究中心執行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