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媒行銷 另類民主奇蹟

 2006年9 月施明德掀起紅衫軍百萬紅潮,在紅衫軍倒扁運動期間,台灣藍、綠政營內部各有政治盤算,期間不只掀起政爭,背後更是波濤洶湧。



 本期正值紅衫軍運動4 周年紀念,本刊特別以歷史宏觀的角度,分別就藍、綠陣營的觀點與作為進行反省與檢討。



 紅衫軍倒扁運動的起因相當多,包括2006 年5 月份「台開案」爆發後,第一家庭弊案接連引爆,使得當時民間輿論對第一家庭缺乏好感。除此之外,政治媒體勢力的過度報導、台灣民生經濟情勢每下愈況、人民生活感受越來越差,也都不無關係。



 2006 年9 月9 日,倒扁運動正式登場,抗議群眾聚集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靜坐,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也「破例」批准24小時集會遊行活動,引起爭議。倒扁總部發言人、廣告人范可欽宣稱,「民眾不散,倒扁行動就不會解散。」持續幾天的靜坐中,除了有高中、大學學生輪流上台喊倒扁口號外,還有公務員小孩上台朗誦古文,期間還有免費餐點供應,每晚並有藝人登台歌唱表演。



 倒扁總部副總指揮范可欽公布「納斯卡線」倒扁圖騰,這構想源自秘魯文化遺產,希望匯聚民眾力量,天地人合一地拉下阿扁。但是,在活動開始不久之後,原先施明德、范可欽等人苦心經營的「廣告創意」已被群眾拋諸腦後。



 除了「預約登記、輪流靜坐」的程序短時間後就「破功」外,所謂倒扁群眾「納斯卡線」的景觀,也被忽視。

 
媒體陣仗 引人側目


 紅衫軍運動期間,台灣各主要新聞媒體都加以大篇幅報導,規模甚至不下於報導921 地震。在凱達格蘭大道的各媒體記者人數突破1,300 人。



 政治與媒體合作的複雜勢力,也牽扯到倒扁總部內的工作網絡中。擔任總部總務主任的呂台年,當時擔任中國山東省威海市台商投資協會會長,擁有直通中國官方高層的政治手腕, 倒扁總部的財務都由呂一手包辦, 呂甚至還稱要「幫施明德繳還支持者政治獻金」,也提供施在倒扁現場的所有民生設施, 貢獻無數, 但卻也因此引發諸多議論。



 隨著媒體炒作, 以及激進言論不斷在電視談話節目中曝光, 倒扁輿論開始陷入瘋狂狀態。9 月15 日,行動進入「螢光圍城」階段。當天晚間6 時,行動展開,群眾由台北市公園路出發,繞博愛特區一圈至台北車站集結,中途參與的婦女、學生和下班族不斷暴增,都讓場面更加熱烈。



 根據台北市警局統計,當天遊行參與人數36 萬人,而倒扁總部則宣稱超過百萬人。這場遊行,在施明德「雨中落淚下跪」感謝台灣人民的戲碼中結束,雖然外界呼籲施明德「見好就收」,但他卻不為所動,倒扁運動因而進入新的階段。


延續氣勢 遍地開花


 9 月29 日,就在馬(英九)蘇(貞昌)會政治效應餘波盪漾的關鍵時刻,紅衫軍進入「環島遍地開花」階段。由施明德率領隊伍出發環島,首站於新竹市孔廟出發,環島倒扁遊行期間並不時發生零星暴力衝突。



 雙十國慶期間,為紅衫軍「天下圍攻」的最後高潮,藉著總統府前舉辦國慶典禮的機會。倒扁群眾裡應外合,受邀觀禮的國民黨、親民黨籍立委,在陳水扁總統致詞時,不約而同在觀禮台上高呼倒扁口號和比劃手勢,因而和民進黨立委爆發衝突。



 同時,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則穿紅西裝帶領黨籍立委中途退席,在總統府前廣場遊走,立委劉文雄趁三軍儀隊通過觀禮台時突然跑入隊伍,與安全人員追逐,最後則由國民黨立委手持布條通過觀禮台,高呼倒扁口號和儀隊交錯而過,觀禮外賓與觀眾無不看得瞠目結舌,堪稱另類台灣「民主奇蹟」。

 
氣勢不再 自找台階下


 「天下圍攻」遊行一直持續到10 月11 日凌晨,占據台北車站前忠孝西路的倒扁群眾遭到警方強制驅離為止。紅衫軍陣營內部不滿施明德的聲音浮上檯面,當晚有反施群眾舉大字報,強烈質疑施明德「警方在執行驅離時,人在哪哩?」隨著10 月13 日,馬英九推動的「二次罷免總統案」再度在立法院闖關失敗。



 隔日,紅衫軍運動雖然移師凱達格蘭大道,但規模與氣勢卻大不如前。由於紅衫軍運動副總指揮們來自於各路人馬,所以不僅沒能拉阿扁下台,內部倒還因而爆發內鬨,部分人士還因而退出。



 倒扁總部的副總指揮莊嚴在2006 年10 月13 日召開記者會,宣布退出。



 他認為整個活動的主軸就是「靜默的抗爭、無聲的力量」,因為他們要做的事情是很嚴肅的事情,就是愛和平、非暴力,但最後變成主菜是夜總會,反而原本定調的主菜變成點心、開胃菜。

 他認為,9 月15 日之後,紅衫軍運動的群眾沒有變,但是

運動的本質已經變了,運動本身不再那麼單純,莊嚴與簡錫堦兩人在9 月15 日之後,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運動延續或者如何結束,因此當時提出罷工、罷課的想法,但內部總是有不同意見。關於施明德,莊嚴認為旁邊的人火上加油、大灌迷湯,讓施自擬為虛位的元首、虛擬的皇帝,讓施犯了大頭病,導致倒扁運動無疾而終。



 另一方面,外界對於倒扁總部的財務帳目質疑聲浪不斷,倒扁總部也公布了9 月9 日至10 月2 日的財務狀況。就在倒扁無望的政治氛圍下,紅衫軍的氣勢幾乎進入尾聲。



 而在馬英九特支費案爆發後,施等人對馬的態度與倒扁的激烈情緒恰成強烈對比,社會輿論對紅衫軍「反貪腐」的理念產生懷疑,群眾迅速消散,只剩下基本教義派的國民黨支持者零星留在凱道上抗議,倒扁總部最後曲終人散。



 12 月5 日,施明德宣布自囚,直到陳水扁總統下台或卸任為止。不過,之後又有媒體稱施秘密出國醫治肝癌病情,在爭議不斷的情況下,施也自行宣布自囚結束。

 
成也媒體 敗也媒體


 綜觀動盪持續半年的紅衫軍運動,帶給台灣社會的啟示和影響,直到今天依舊延燒。范可欽認為,整個運動最令人扼腕之處,在於民進黨內各大天王沒膽與阿扁作切割,使得整個民進黨也跟著失掉政權,同世代政治精英也跟著葬送政治前途。



 不論如何,紅衫軍運動在缺乏公開的政黨奧援和組織動員的情況下,能夠持續吸引觀注達到半年之久,且氣勢延續,堪稱台灣群眾運動史的奇蹟。簡而言之,紅衫軍運動是靠著媒體起家,除了各大報、各新聞台動員所有資源大篇幅報導、剖析運動的行銷成果之外,媒體高層涉入紅衫軍運動的程度也引人關注。



 但是成也媒體、敗也媒體,隨著民眾對紅衫軍運動引起反感,使得收視率不再,也因為媒體不再關注,而使得倒扁運動隕落,可以說紅衫軍是場不折不扣的政治行銷活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