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期 / 2010-03-25 / 本周熱門 / 17版
作者 : 賴怡忠 (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台、中關係在台灣是個十分敏感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之所以敏感,是因為這與台灣內部的分裂認同有關,否則以一個基本上屬於與外國關係的爭論,不太可能在台灣引發如此重大的爭議。也因此,如果要使有關與中國關係的討論,回歸理性與外交專業的層次,必須在台灣的國家認同建立共識。
96 台海危機 北京深層的憂慮
1996 年台灣民選總統,當時中國不僅進行飛彈演習意圖恐嚇,還擺出種種威嚇姿態,但當時的台灣人民並未因此退縮,反而以手中的選票,選出中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候選人。而1996 台海危機也是日後兩岸關係開始進入軍事化與爭論激烈化的起始點。
當時中國為何甘冒大不韙,冒著挑起台海戰爭的危險,對台灣的總統選舉採行如此作為呢?特別是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李登輝當選後就會宣布台灣獨立,或要將台灣正名,或制定台灣新憲法等。事實上中國之所以如此大動干戈,主要是發現當台灣已經實質選總統後,相當於民主化在台灣進入「主權實質在民」的階段,台灣人民對於台灣的主權歸屬開始具有決定權,北京政府無法透過單方面宣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承繼中華民國,所以「自然對台領有」,因為這個宣示,極可能在台灣人民透過一個已經成型的民主機制而被否決。
當時的北京政府就是深恐總統選舉所伴隨的主權在民效應,不僅會打擊北京「一中原則」的國際正當性,同時也因第一代中國移民世代的逐漸消逝,會使總統選舉的結果日益偏向拒統的一方。其後的發展,包括認同自己只是台灣人超過7 成,以及有超過5 成支持台灣獨立等,證明了北京政府當時的憂慮並非虛假。
2008 馬就任 完全統一之窗浮現
但在2008 隨著主張統一的馬英九透過民主選舉當選總統後,中國開始發現統一機會之窗的來臨,因此重點在於如何利用馬英九在位期間,完成無可逆轉的統一框架,而2009 年胡錦濤更將這個框架定位為「完全統一」。「完全統一」意味著就是政治的「完全併吞」與台灣主權的完全消失,不光只是經濟或社會的完全控制而已。根據2008 年的胡六點,完全統一的過程是經濟先導使台灣經濟中國化,並輔以擴大文化交流,強化中國文化在台的霸權,並消滅台灣文化的自主性,其後則是透過所謂的和平協議進行政治談判,完成併吞台灣的最後一哩路。
特別是將於2012 下台的胡溫體制,在面對內部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的持續擴大,與國際間的重大經貿爭議又持續升高,雖然在表相上透過操作經濟成長數據與寬鬆的信用造成發展榮景,使國際社會誤以為中國已經從金融海嘯站起而期待更多,但實際上內部的矛盾日烈所造成的壓力,使得胡溫體制為了尋求建立自身歷史定位,反會強化其對台併吞的力道與速度。從現在的種種發展看來,如果在6 月如馬英九所願簽署了ECFA,兩岸政治談判立即進入檯面化的階段。根據馬政府不將所簽署的兩岸經濟協議進入立法院監督的操作模式來看,其政治協議極可能也會透過「兩會談判、迴避監督、逕自生效」的方式處理,因此在未來出現國人一覺睡醒,在渾然不覺的情形下,發現總統府旗幟易幟的可能性很高。台灣現在正處於國家生存出現危機,現狀隨時會被國共聯手改變的重大危機時刻。
96 共識 兩岸政治談判最佳基礎
面對這個危機,台灣社會必須要對即將到來的政治談判有所準備。由於談判一定談的是台灣的地位與未來,因此國內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有共識,不僅無法有明確的立場對政府的談判予以監督,也會使中國透過內部分化予以個別擊破,導致台灣談判全盤盡墨的結果。
這個談判的共識基礎是什麼,這絕對不是馬政府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自己扯謊偽造之「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因為這個共識不僅胡錦濤不承認,在國內也不獲得多數認同,包括當時主導兩岸香港會談的官員也否認此共識的存在性。但是,這個談判的共識,卻可以建構在1996 年總統民選所帶來台灣主權在民的具體事實上。簡言之,1996 年的總統民選,已經在台灣社會建立「台灣前途須由台灣人民決定,台灣人民是台灣主權的擁有者」這兩項基本事實上。
因此任何與中國的政治談判,如果牽涉到台灣地位、台灣未來與台灣主權等相關問題時,必須由台灣人民使用決定權來看是否接受結果。至於台灣人民進行決定的機制,以現在社會對立法委員的高度不信任感,以及這件事的重大意義等看來,以公投方式來處理,會是比較好的作法。
台灣與中華民國關係待釐清
但是96 共識並沒處理到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雖然1996 總統選舉已明顯的將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開來,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擁有台灣的事實,並對於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給予充分法理基礎,可是在台灣選出中華民國總統本身,並不意味著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這道理很簡單,流亡政府所在地舉行的選舉,即便該地所有人民都參與這個選舉,但該地的所有權並未因此而發生轉移。否則西藏流亡政府也可宣稱其流亡政府所在地的達拉撒蘭,可以自動變成西藏的一部分。換句話說,不管是1952 台北和約證明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的馬英九主張,還是親馬人士認為1996 總統選舉完成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等種種說法,統統都經不起國際法的考驗。由於極可能在今年六月後,兩岸政治談判就會檯面化。在馬政府還堅持「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台灣與大陸是一國兩區」的主張下,政治談判將帶給台灣被併吞立即而明顯的危險。回歸96 共識以確立談判的基礎,應是當務之急!
作者 : 賴怡忠 (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台、中關係在台灣是個十分敏感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之所以敏感,是因為這與台灣內部的分裂認同有關,否則以一個基本上屬於與外國關係的爭論,不太可能在台灣引發如此重大的爭議。也因此,如果要使有關與中國關係的討論,回歸理性與外交專業的層次,必須在台灣的國家認同建立共識。
96 台海危機 北京深層的憂慮
1996 年台灣民選總統,當時中國不僅進行飛彈演習意圖恐嚇,還擺出種種威嚇姿態,但當時的台灣人民並未因此退縮,反而以手中的選票,選出中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候選人。而1996 台海危機也是日後兩岸關係開始進入軍事化與爭論激烈化的起始點。
當時中國為何甘冒大不韙,冒著挑起台海戰爭的危險,對台灣的總統選舉採行如此作為呢?特別是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李登輝當選後就會宣布台灣獨立,或要將台灣正名,或制定台灣新憲法等。事實上中國之所以如此大動干戈,主要是發現當台灣已經實質選總統後,相當於民主化在台灣進入「主權實質在民」的階段,台灣人民對於台灣的主權歸屬開始具有決定權,北京政府無法透過單方面宣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承繼中華民國,所以「自然對台領有」,因為這個宣示,極可能在台灣人民透過一個已經成型的民主機制而被否決。
當時的北京政府就是深恐總統選舉所伴隨的主權在民效應,不僅會打擊北京「一中原則」的國際正當性,同時也因第一代中國移民世代的逐漸消逝,會使總統選舉的結果日益偏向拒統的一方。其後的發展,包括認同自己只是台灣人超過7 成,以及有超過5 成支持台灣獨立等,證明了北京政府當時的憂慮並非虛假。
2008 馬就任 完全統一之窗浮現
但在2008 隨著主張統一的馬英九透過民主選舉當選總統後,中國開始發現統一機會之窗的來臨,因此重點在於如何利用馬英九在位期間,完成無可逆轉的統一框架,而2009 年胡錦濤更將這個框架定位為「完全統一」。「完全統一」意味著就是政治的「完全併吞」與台灣主權的完全消失,不光只是經濟或社會的完全控制而已。根據2008 年的胡六點,完全統一的過程是經濟先導使台灣經濟中國化,並輔以擴大文化交流,強化中國文化在台的霸權,並消滅台灣文化的自主性,其後則是透過所謂的和平協議進行政治談判,完成併吞台灣的最後一哩路。
特別是將於2012 下台的胡溫體制,在面對內部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的持續擴大,與國際間的重大經貿爭議又持續升高,雖然在表相上透過操作經濟成長數據與寬鬆的信用造成發展榮景,使國際社會誤以為中國已經從金融海嘯站起而期待更多,但實際上內部的矛盾日烈所造成的壓力,使得胡溫體制為了尋求建立自身歷史定位,反會強化其對台併吞的力道與速度。從現在的種種發展看來,如果在6 月如馬英九所願簽署了ECFA,兩岸政治談判立即進入檯面化的階段。根據馬政府不將所簽署的兩岸經濟協議進入立法院監督的操作模式來看,其政治協議極可能也會透過「兩會談判、迴避監督、逕自生效」的方式處理,因此在未來出現國人一覺睡醒,在渾然不覺的情形下,發現總統府旗幟易幟的可能性很高。台灣現在正處於國家生存出現危機,現狀隨時會被國共聯手改變的重大危機時刻。
96 共識 兩岸政治談判最佳基礎
面對這個危機,台灣社會必須要對即將到來的政治談判有所準備。由於談判一定談的是台灣的地位與未來,因此國內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有共識,不僅無法有明確的立場對政府的談判予以監督,也會使中國透過內部分化予以個別擊破,導致台灣談判全盤盡墨的結果。
這個談判的共識基礎是什麼,這絕對不是馬政府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自己扯謊偽造之「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因為這個共識不僅胡錦濤不承認,在國內也不獲得多數認同,包括當時主導兩岸香港會談的官員也否認此共識的存在性。但是,這個談判的共識,卻可以建構在1996 年總統民選所帶來台灣主權在民的具體事實上。簡言之,1996 年的總統民選,已經在台灣社會建立「台灣前途須由台灣人民決定,台灣人民是台灣主權的擁有者」這兩項基本事實上。
因此任何與中國的政治談判,如果牽涉到台灣地位、台灣未來與台灣主權等相關問題時,必須由台灣人民使用決定權來看是否接受結果。至於台灣人民進行決定的機制,以現在社會對立法委員的高度不信任感,以及這件事的重大意義等看來,以公投方式來處理,會是比較好的作法。
台灣與中華民國關係待釐清
但是96 共識並沒處理到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雖然1996 總統選舉已明顯的將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開來,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擁有台灣的事實,並對於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給予充分法理基礎,可是在台灣選出中華民國總統本身,並不意味著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這道理很簡單,流亡政府所在地舉行的選舉,即便該地所有人民都參與這個選舉,但該地的所有權並未因此而發生轉移。否則西藏流亡政府也可宣稱其流亡政府所在地的達拉撒蘭,可以自動變成西藏的一部分。換句話說,不管是1952 台北和約證明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的馬英九主張,還是親馬人士認為1996 總統選舉完成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等種種說法,統統都經不起國際法的考驗。由於極可能在今年六月後,兩岸政治談判就會檯面化。在馬政府還堅持「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台灣與大陸是一國兩區」的主張下,政治談判將帶給台灣被併吞立即而明顯的危險。回歸96 共識以確立談判的基礎,應是當務之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