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期 / 2010-12-09 / 作者 : 朱蒲青
民進黨顧問許信良砲轟黨中央由少數菁英把持,即將定案的「十年政綱」並未集思廣益。他認為呂前副總統主張的「96 共識」,已把民進黨最重視的「維持現狀」包含在內。而2012 民進黨若想重返執政,必須大膽轉型為「社會福利政黨」才有機會。
以下為本刊在五都選後,專訪許信良全文:
問:五都選舉揭曉,依您的觀察,北京政府如何解讀這場選舉結果和兩岸關係的關聯?
許:我想五都選舉,中國是備感壓力,現在結果出爐,應該鬆口氣了。根據初步資料顯示,中國再也不敢忽視民進黨的實力,因為民進黨有可能重新再執政,這點中國應該已經充分理解。
中國對這場選舉的在意,可以從他們派了很多學者、觀察家及駐台灣記者,近身認真觀察,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很在意。
五都選後 藍營主張將傾綠
問:您認為馬政府在這場選舉之後,兩岸政策是否會發生變化?
許:我相信馬政府在經貿交流方面,在ECFA 架構底下,不但不會後退,還會持續開放。
雖然選舉結果揭曉,但國民黨可能還無法精確評估,兩岸交流對國民黨的利弊得失。但可以肯定的是,馬政府在政治上會更保守,甚至趨近於民進黨的主張,起碼國、民兩黨在兩岸政治層面的主張,不會差太多。例如「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定」等主張,可能會先暫緩。
問:民進黨在五都選舉中,刻意迴避ECFA 等兩岸議題,您如何看待此一策略?
許:蘇貞昌和蔡英文在這次選戰中,迴避了兩岸議題,因為黨領導菁英也知道,這個議題炒起來對民進黨選情不利,因此選擇在五都選戰中避開,但2012 年總統大選,就避不了。
民進黨在選後,應該會強化兩岸問題的研究,尤其是民進黨即將推出「十年政綱」,更應該好好思考這些問題。
在選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出「在不預設前提下,與中國大陸進行交流、互相瞭解」,我想這個方向是正確的。
96 共識 已包含維持現狀
問:2012 年總統大選是路線之爭,兩岸問題必須面對,且無可迴避。國民黨主張不統不獨,強調「92 共識、一中各表」,中國雖不接受,但低調處理,雙方也相安無事?民進黨主張台灣前途由2,300 萬人民決定,如何在不傷害國格尊嚴之下,繼續推動兩岸交流?不損及因交流而受益階層的利益,以減低反彈力道?
許:民進黨首先要調整,經貿要朝開放的態度,黨內應該好好討論。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說,民進黨若重返執政,會概括承受ECFA 協議。我想這是基於國際法的原則,但民進黨內是否同意,還有待觀察。
過去民進黨是持反中的態度,現在起碼黨已經同意,兩岸必須朝積極的態度互相往來,這就是進步。
我認為,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最在意的是「維持現狀」,因此黨應該從台灣整體利益來好好討論。針對「維持現狀」這一點,除非「政府把你出賣掉,或是中共要以武力解決台灣」,否則現在的「維持現狀」內涵,已經擁有民進黨所要的主張。
我認為呂前副總統提倡的「96 共識」,對民進黨而言是很大的進步。台灣總統直接民選之後,已經是「獨立而且擁有主權」,因此民進黨又何必一直再去主張台灣已經擁有的東西呢?
現在民進黨要做的是,不要再用19 世紀的政治語言來描繪兩岸關係。最重要的是在政治立場不變的前提下,用符合現代政治外交語彙,來論述民進黨的傳統立場。
事實上,民進黨在兩岸論述上,不妨學習美國。美國處理國際政治的藝術非常高明,舉例來說,美國處理台、中兩岸議題,主張以「一中為原則」,並強調用和平方式解決,就是如此的一個簡單原則,凡違反和平的任何作法,美方都不接受。民進黨最重要的立場是盡全力保護台海現狀,堅守這個原則,其餘部分不必描繪得太細,才不會讓兩岸問題更趨複雜。
問:您如何看待兩岸關係的變化?
許:過去中國不可能接受兩岸官方往來,主要是中國為了避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的存在,當初海基、海協兩會之所以成立,講白一點,就是當兩岸政府的「白手套」,兩會只是形式上的存在。
事實上,海基、海協兩會所有的談判,都是政府在後面主導,由此看出,中國大陸已經是接受中華民國政府的存在。國民黨提出「92 共識、一中各表」時,中國不是沒有意見,最後為避免兩岸僵局,不再公然反對,從這過程中也看得出來,中國有在調整兩岸方向。
我希望,民進黨不要繼續把過去的政治信仰,變成政治符號,然後把自己陷入困境當中無法自拔。
事實上,民進黨在那麼短時間竄起,期間歷經很多人的奮鬥。
砲轟小英 只用舊官僚與青年
問:針對民進黨積極籌備的「十年政綱」?您的看法如何?
許:民進黨需要改變的不只是「兩岸議題」,包括內政問題也需要討論。我認為,現在民進黨最嚴重的問題是,黨變成少數菁英在操縱把持,好像跟其他人都無關一樣。
目前正在積極研議尚未定案的「十年政綱」,黨必須組織各式各樣的討論會,然後形成「兩岸新論述」或是其他內政議題的新論述,這樣才對。
黨中央討論這樣重要論述,不該只讓過去執政時期的官僚和年輕人去決定,最糟糕的是,蔡英文主席所領導的黨中央,居然只信任那些官僚。
我很訝異,在民進黨「十年政綱」討論中,居然不來找我,也不找呂前副總統或是過去的天王,若是說他們沒空來,那是他們的事,但無論如何都應該邀請那些黨內前輩來共同討論。
黨中央怎麼可以只信任智庫人員和扁時代的官員,由這些人替黨決定政策,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過去我擔任黨主席時,針對兩岸政策,也是邀集黨內人士及社會菁英進行大辯論,擴大參與層面,就是其中一例。
綠有鐵票 經濟選民待爭取
問:針對五都選舉,民進黨這次得票率比國民黨高出5%?
你怎麼看民進黨未來的發展?
許:五都選舉投票率超過70%,對這場選舉有重要的指標意義,如果投票率40%或50%,就沒有什麼重大意義。所以從這次選舉結果,我們來看國、民兩黨的未來,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要講的是,如果從選票來看,我們也不能太高興,但是比起4 年前選舉,當時國民黨的情況不錯。把五都與去年的縣市長選舉相比較,我必須說,民進黨已經好很多。精確解讀統計數字非常重要,民進黨贏了40 萬票,如果楊秋興的票不算的話。
因楊秋興得票幾乎是泛藍的票,所以如果你真的把楊秋興列入的話,其實陳菊也沒有贏很多。
第二個就是說,民進黨這次選舉有成長,泛藍及國民黨都在消退,民進黨則是上升。簡單講,民進黨的選票向來是鐵板一塊,無論什麼選舉,差不多就是這些選票,所以說,投票率低的話,對民進黨有好處。這次五都選舉民進黨的得票是歷來最高的。2004 年則是個例外,不能把2004 年的票當成常態,應該要檢討。除了2004 年以外,現在的票,差不多是民進黨得票的極致,與過去選舉比起來,現在的票已經很高。
問:民進黨在五都的結果,對明年立委選舉及2012 大選影響如何?
許: 2008 年總統大選投票率80%,民進黨拿這些票;如果投票率50%,民進黨還是這些票,我們就知道問題的關鍵在這裡。
為什麼這次票比2008 年總統選舉還有成長,這就是綠票在成長,國民黨在消退。為什麼我說蘇貞昌選得不好呢?因為他的票比之前謝長廷在台北市只多3 萬多票而已。謝長廷得到59 萬3 千多票,蘇貞昌得到62 萬8 千票,差不到3 萬票左右,所以說,蘇貞昌比謝長廷在2008 年的票多一點點而已,比阿扁選市長時候的票還不如。所以說,蘇貞昌選不好,他大概只多了首次有投票權的年輕人的選票,但蘇貞昌在經營年輕選票是非常成功的,年輕人支持民進黨的比國民黨多太多。
因此我分析,中間選民、經濟選民這次幾乎沒有出來投,這次只是多一些有投票權的年輕人而已。原來很多經濟選民打算要投蘇貞昌,但後來沒有投,民進黨要好好反省的問題,是在這裡。
我認為,經濟選民在非中央型選舉,「可以選人不選黨」,端看候選人的條件、能力、形象,所以蘇貞昌主打「治理能力」是正確的。一開始民調他就一直領先,最後才被對手追過,戰到最後,民調仍然很接近,可以說「不分軒輊」。
蘇貞昌一開始民調領先郝龍斌很多,最後選民沒有投他,槍擊案是個原因,但蘇貞昌並沒有拿到中間選票。
五都選舉越來越激烈,秘書長吳乃仁說,誰選贏五都,也可以帶職參選總統,端看民意決定,不受限制。這個說法讓選民看清,這場選舉原來不只是市長選舉,其結果不僅影響兩岸,還會影響2012 大選,所以很多人就投不下去了。談到兩岸,談到經濟,很多人就不投民進黨了。
同樣的道理,蔡英文一樣也沒有中間選票,可以說很少。她也沒有經濟選民。
從選票分析,民進黨在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都有大幅成長。陳菊比2008 年選舉多了8 千多票。台南縣市則多了5 萬票。台中市多更多,增加12 萬票。
由新北市蔡英文得票分析,國民黨的組織票已經瓦解,倒向民進黨,一部分原因組織票動搖,另一個原因是經濟因素。兩年來,攸關民眾生活的物價不斷上漲,煤氣漲、汽油漲,萬物皆漲,唯獨薪水沒有增加,選民在生活上產生「相對剝奪感」,弱勢經濟族群對馬英九總統不滿。
問:這次民進黨選票增加,其特色和意義在哪裡?
許:民進黨在南部選票產生「板塊移動」,民進黨怎麼選都會贏,從南二都選票看得非常清楚。因為民進黨的組織票,都是台灣人、弱勢族群。
反觀國民黨組織票鬆動,過去國民黨靠買票當選,現在買票比較少了,所以會有人想,為什麼要投你。原來屬於國民黨的組織票,他們對國民黨執政不滿,這些票轉投民進黨之後,就回不去了。
挑戰2012 先調整兩岸政策
問: 民進黨在2012 年總統大選,能否奪回中央政權?
許: 不能報喜不報憂啦!政黨板塊移動,民進黨票數的確有增加。上屆總統選舉投票率高達80%,五都選舉達70%,算是很高了,若以上屆總統投票率來算,民進黨還有150 萬票尚待努力。
按照過去投票行為,這些都是國民黨的票,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中間經濟選民」,中間經濟選民是選人不選黨。
若是150 萬票出來投給國民黨,民進黨還是輸,因此民進黨一定要調整兩岸政策,要讓中間經濟選民放心,民進黨不會比國民黨更糟糕,這些人才會投民進黨。
要不然這些都出來投票反對民進黨,民進黨仍然照輸不誤。
民進黨的鐵票是,無論投票率高低,票都差不多。
我分析,在台北市支持藍軍有30 萬人沒有出來投票,新北市也有35 萬人,若是這些人再出來投票,像2008 年大選一樣,民進黨還是不可能會贏。南部也有中間經濟選民,所以現在民進黨贏很多,如果中間選民都出來,就不會贏那麼多。
由此推估,如果在兩岸政策不作調整,一定會照輸。
三人崛起 蘇貞昌相對受挫
問: 你之前曾講過,蘇貞昌選台北市是造成民進黨在五都內無法勝選的重要因素?
許: 我沒有這樣講。我只是引述民進黨內多數人的意見和想法而已。蘇貞昌搶先宣布參選台北市,黨內領導菁英就不以為然。若是蘇貞昌選好,就沒話講,結果選得不好,只比謝長廷多3 萬多票,沒有預期那麼好。所以對蘇貞昌而言,這是重大挫折,結果連新北市也輸掉,如果蘇貞昌出來選新北市,搞不好又可多拿一席,此一打擊對蘇貞昌來講,挫折感是很強的。
黨內一定會記得這筆帳、會記得這件事情,所以對他的2012年總統大選一定是不利的。民進黨支持者也一定會記得這件事。
蔡英文、蘇嘉全、陳菊在這次選戰中崛起,變成閃爍的星星,相對而言,蘇貞昌已經暗淡不少,他參選2012 的機會一定不大。
參選總統 要能夠團結全黨
問:無論是誰代表民進黨參選下屆總統,你覺得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提名機制?
許:2012 年總統提名不可能不設防、不設限。第一,提名一定要經過黨內的民主程序,2012 年不可能再用協調方式產生。
我認為,想參選2012 的候選人,就不要再當黨主席了,不然一定會引起爭議。若是有人兼任主席的話,黨內就不會團結。
2008 年大選輸這麼多,黨內沒有團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再來,初選制度本身應該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參選的人,必須有能力,團結全黨。這項能力會變成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和責任。
舉例來說,參選人不只要成為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選舉過程也必須告誡自己,要把握一個原則,必須能夠團結全黨才是候選人最大的條件。
問:所以你認為適當的提名方式,還是黨員與民調依比例產生?
許:民進黨有初選機制,同時民進黨要推出有能力團結全黨的人。2012 年以後的台灣領導人,要有能力打破藍綠對立,如果沒有能力打破藍綠對立,你就不會是一個好的台灣領導人,要有能力打破藍綠對立,才會成為好總統,才能夠領導台灣人向前走,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
社福取勝 須檢討資源分配
問:五都選後,民進黨在政策上,需要大幅調整?
許: 蔡英文和蘇嘉全選得好,就是談了很多具體的社福政策,蘇貞昌在台北市,沒有得到中間選民支持,主要在於很少談具體政策。
民進黨要贏2012 大選,除了兩岸政策要重新的論述以外,最重要的是,像歐洲政黨一樣,把民進黨大膽變成為「社會福利政黨」。
我在選前,就一直跟民進黨中央建議兩大政策議題,一個是主張發放「失業者津貼」,就像「老農津貼」一樣,人民失業是國家的責任,一個月發放6 千塊錢,這樣起碼讓失業者,可以活下去,不會再出現攜帶全家人去自殺的悲劇。一個是發放「幼兒津貼」幫助年輕人,因為現在年輕人不敢生孩子,主要是無力養小孩,這一點國家應該要幫忙,以上兩點,都屬於弱勢族群範圍之內,需要予以協助。
這兩案後來卻不了了之,主要原因在於黨中央太相信官僚體制,意識形態也很嚴重,我不是說這是錯誤,但如果民進黨2012 年要重新執政的話,就必須檢討財政政策,檢討整個國家資源分配狀況,而不是說財政困難一句話,就不去思考。如果你問我,社會福利跟國防預算誰應優先被分配,我當然主張社會福利優先。民進黨整體都不敢去碰大結構的改變,如果民進黨現在不改變,就算重新執政,也和國民黨沒有兩樣。
民進黨顧問許信良砲轟黨中央由少數菁英把持,即將定案的「十年政綱」並未集思廣益。他認為呂前副總統主張的「96 共識」,已把民進黨最重視的「維持現狀」包含在內。而2012 民進黨若想重返執政,必須大膽轉型為「社會福利政黨」才有機會。
以下為本刊在五都選後,專訪許信良全文:
問:五都選舉揭曉,依您的觀察,北京政府如何解讀這場選舉結果和兩岸關係的關聯?
許:我想五都選舉,中國是備感壓力,現在結果出爐,應該鬆口氣了。根據初步資料顯示,中國再也不敢忽視民進黨的實力,因為民進黨有可能重新再執政,這點中國應該已經充分理解。
中國對這場選舉的在意,可以從他們派了很多學者、觀察家及駐台灣記者,近身認真觀察,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很在意。
五都選後 藍營主張將傾綠
問:您認為馬政府在這場選舉之後,兩岸政策是否會發生變化?
許:我相信馬政府在經貿交流方面,在ECFA 架構底下,不但不會後退,還會持續開放。
雖然選舉結果揭曉,但國民黨可能還無法精確評估,兩岸交流對國民黨的利弊得失。但可以肯定的是,馬政府在政治上會更保守,甚至趨近於民進黨的主張,起碼國、民兩黨在兩岸政治層面的主張,不會差太多。例如「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定」等主張,可能會先暫緩。
問:民進黨在五都選舉中,刻意迴避ECFA 等兩岸議題,您如何看待此一策略?
許:蘇貞昌和蔡英文在這次選戰中,迴避了兩岸議題,因為黨領導菁英也知道,這個議題炒起來對民進黨選情不利,因此選擇在五都選戰中避開,但2012 年總統大選,就避不了。
民進黨在選後,應該會強化兩岸問題的研究,尤其是民進黨即將推出「十年政綱」,更應該好好思考這些問題。
在選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出「在不預設前提下,與中國大陸進行交流、互相瞭解」,我想這個方向是正確的。
96 共識 已包含維持現狀
問:2012 年總統大選是路線之爭,兩岸問題必須面對,且無可迴避。國民黨主張不統不獨,強調「92 共識、一中各表」,中國雖不接受,但低調處理,雙方也相安無事?民進黨主張台灣前途由2,300 萬人民決定,如何在不傷害國格尊嚴之下,繼續推動兩岸交流?不損及因交流而受益階層的利益,以減低反彈力道?
許:民進黨首先要調整,經貿要朝開放的態度,黨內應該好好討論。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說,民進黨若重返執政,會概括承受ECFA 協議。我想這是基於國際法的原則,但民進黨內是否同意,還有待觀察。
過去民進黨是持反中的態度,現在起碼黨已經同意,兩岸必須朝積極的態度互相往來,這就是進步。
我認為,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最在意的是「維持現狀」,因此黨應該從台灣整體利益來好好討論。針對「維持現狀」這一點,除非「政府把你出賣掉,或是中共要以武力解決台灣」,否則現在的「維持現狀」內涵,已經擁有民進黨所要的主張。
我認為呂前副總統提倡的「96 共識」,對民進黨而言是很大的進步。台灣總統直接民選之後,已經是「獨立而且擁有主權」,因此民進黨又何必一直再去主張台灣已經擁有的東西呢?
現在民進黨要做的是,不要再用19 世紀的政治語言來描繪兩岸關係。最重要的是在政治立場不變的前提下,用符合現代政治外交語彙,來論述民進黨的傳統立場。
事實上,民進黨在兩岸論述上,不妨學習美國。美國處理國際政治的藝術非常高明,舉例來說,美國處理台、中兩岸議題,主張以「一中為原則」,並強調用和平方式解決,就是如此的一個簡單原則,凡違反和平的任何作法,美方都不接受。民進黨最重要的立場是盡全力保護台海現狀,堅守這個原則,其餘部分不必描繪得太細,才不會讓兩岸問題更趨複雜。
問:您如何看待兩岸關係的變化?
許:過去中國不可能接受兩岸官方往來,主要是中國為了避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的存在,當初海基、海協兩會之所以成立,講白一點,就是當兩岸政府的「白手套」,兩會只是形式上的存在。
事實上,海基、海協兩會所有的談判,都是政府在後面主導,由此看出,中國大陸已經是接受中華民國政府的存在。國民黨提出「92 共識、一中各表」時,中國不是沒有意見,最後為避免兩岸僵局,不再公然反對,從這過程中也看得出來,中國有在調整兩岸方向。
我希望,民進黨不要繼續把過去的政治信仰,變成政治符號,然後把自己陷入困境當中無法自拔。
事實上,民進黨在那麼短時間竄起,期間歷經很多人的奮鬥。
砲轟小英 只用舊官僚與青年
問:針對民進黨積極籌備的「十年政綱」?您的看法如何?
許:民進黨需要改變的不只是「兩岸議題」,包括內政問題也需要討論。我認為,現在民進黨最嚴重的問題是,黨變成少數菁英在操縱把持,好像跟其他人都無關一樣。
目前正在積極研議尚未定案的「十年政綱」,黨必須組織各式各樣的討論會,然後形成「兩岸新論述」或是其他內政議題的新論述,這樣才對。
黨中央討論這樣重要論述,不該只讓過去執政時期的官僚和年輕人去決定,最糟糕的是,蔡英文主席所領導的黨中央,居然只信任那些官僚。
我很訝異,在民進黨「十年政綱」討論中,居然不來找我,也不找呂前副總統或是過去的天王,若是說他們沒空來,那是他們的事,但無論如何都應該邀請那些黨內前輩來共同討論。
黨中央怎麼可以只信任智庫人員和扁時代的官員,由這些人替黨決定政策,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過去我擔任黨主席時,針對兩岸政策,也是邀集黨內人士及社會菁英進行大辯論,擴大參與層面,就是其中一例。
綠有鐵票 經濟選民待爭取
問:針對五都選舉,民進黨這次得票率比國民黨高出5%?
你怎麼看民進黨未來的發展?
許:五都選舉投票率超過70%,對這場選舉有重要的指標意義,如果投票率40%或50%,就沒有什麼重大意義。所以從這次選舉結果,我們來看國、民兩黨的未來,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要講的是,如果從選票來看,我們也不能太高興,但是比起4 年前選舉,當時國民黨的情況不錯。把五都與去年的縣市長選舉相比較,我必須說,民進黨已經好很多。精確解讀統計數字非常重要,民進黨贏了40 萬票,如果楊秋興的票不算的話。
因楊秋興得票幾乎是泛藍的票,所以如果你真的把楊秋興列入的話,其實陳菊也沒有贏很多。
第二個就是說,民進黨這次選舉有成長,泛藍及國民黨都在消退,民進黨則是上升。簡單講,民進黨的選票向來是鐵板一塊,無論什麼選舉,差不多就是這些選票,所以說,投票率低的話,對民進黨有好處。這次五都選舉民進黨的得票是歷來最高的。2004 年則是個例外,不能把2004 年的票當成常態,應該要檢討。除了2004 年以外,現在的票,差不多是民進黨得票的極致,與過去選舉比起來,現在的票已經很高。
問:民進黨在五都的結果,對明年立委選舉及2012 大選影響如何?
許: 2008 年總統大選投票率80%,民進黨拿這些票;如果投票率50%,民進黨還是這些票,我們就知道問題的關鍵在這裡。
為什麼這次票比2008 年總統選舉還有成長,這就是綠票在成長,國民黨在消退。為什麼我說蘇貞昌選得不好呢?因為他的票比之前謝長廷在台北市只多3 萬多票而已。謝長廷得到59 萬3 千多票,蘇貞昌得到62 萬8 千票,差不到3 萬票左右,所以說,蘇貞昌比謝長廷在2008 年的票多一點點而已,比阿扁選市長時候的票還不如。所以說,蘇貞昌選不好,他大概只多了首次有投票權的年輕人的選票,但蘇貞昌在經營年輕選票是非常成功的,年輕人支持民進黨的比國民黨多太多。
因此我分析,中間選民、經濟選民這次幾乎沒有出來投,這次只是多一些有投票權的年輕人而已。原來很多經濟選民打算要投蘇貞昌,但後來沒有投,民進黨要好好反省的問題,是在這裡。
我認為,經濟選民在非中央型選舉,「可以選人不選黨」,端看候選人的條件、能力、形象,所以蘇貞昌主打「治理能力」是正確的。一開始民調他就一直領先,最後才被對手追過,戰到最後,民調仍然很接近,可以說「不分軒輊」。
蘇貞昌一開始民調領先郝龍斌很多,最後選民沒有投他,槍擊案是個原因,但蘇貞昌並沒有拿到中間選票。
五都選舉越來越激烈,秘書長吳乃仁說,誰選贏五都,也可以帶職參選總統,端看民意決定,不受限制。這個說法讓選民看清,這場選舉原來不只是市長選舉,其結果不僅影響兩岸,還會影響2012 大選,所以很多人就投不下去了。談到兩岸,談到經濟,很多人就不投民進黨了。
同樣的道理,蔡英文一樣也沒有中間選票,可以說很少。她也沒有經濟選民。
從選票分析,民進黨在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都有大幅成長。陳菊比2008 年選舉多了8 千多票。台南縣市則多了5 萬票。台中市多更多,增加12 萬票。
由新北市蔡英文得票分析,國民黨的組織票已經瓦解,倒向民進黨,一部分原因組織票動搖,另一個原因是經濟因素。兩年來,攸關民眾生活的物價不斷上漲,煤氣漲、汽油漲,萬物皆漲,唯獨薪水沒有增加,選民在生活上產生「相對剝奪感」,弱勢經濟族群對馬英九總統不滿。
問:這次民進黨選票增加,其特色和意義在哪裡?
許:民進黨在南部選票產生「板塊移動」,民進黨怎麼選都會贏,從南二都選票看得非常清楚。因為民進黨的組織票,都是台灣人、弱勢族群。
反觀國民黨組織票鬆動,過去國民黨靠買票當選,現在買票比較少了,所以會有人想,為什麼要投你。原來屬於國民黨的組織票,他們對國民黨執政不滿,這些票轉投民進黨之後,就回不去了。
挑戰2012 先調整兩岸政策
問: 民進黨在2012 年總統大選,能否奪回中央政權?
許: 不能報喜不報憂啦!政黨板塊移動,民進黨票數的確有增加。上屆總統選舉投票率高達80%,五都選舉達70%,算是很高了,若以上屆總統投票率來算,民進黨還有150 萬票尚待努力。
按照過去投票行為,這些都是國民黨的票,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中間經濟選民」,中間經濟選民是選人不選黨。
若是150 萬票出來投給國民黨,民進黨還是輸,因此民進黨一定要調整兩岸政策,要讓中間經濟選民放心,民進黨不會比國民黨更糟糕,這些人才會投民進黨。
要不然這些都出來投票反對民進黨,民進黨仍然照輸不誤。
民進黨的鐵票是,無論投票率高低,票都差不多。
我分析,在台北市支持藍軍有30 萬人沒有出來投票,新北市也有35 萬人,若是這些人再出來投票,像2008 年大選一樣,民進黨還是不可能會贏。南部也有中間經濟選民,所以現在民進黨贏很多,如果中間選民都出來,就不會贏那麼多。
由此推估,如果在兩岸政策不作調整,一定會照輸。
三人崛起 蘇貞昌相對受挫
問: 你之前曾講過,蘇貞昌選台北市是造成民進黨在五都內無法勝選的重要因素?
許: 我沒有這樣講。我只是引述民進黨內多數人的意見和想法而已。蘇貞昌搶先宣布參選台北市,黨內領導菁英就不以為然。若是蘇貞昌選好,就沒話講,結果選得不好,只比謝長廷多3 萬多票,沒有預期那麼好。所以對蘇貞昌而言,這是重大挫折,結果連新北市也輸掉,如果蘇貞昌出來選新北市,搞不好又可多拿一席,此一打擊對蘇貞昌來講,挫折感是很強的。
黨內一定會記得這筆帳、會記得這件事情,所以對他的2012年總統大選一定是不利的。民進黨支持者也一定會記得這件事。
蔡英文、蘇嘉全、陳菊在這次選戰中崛起,變成閃爍的星星,相對而言,蘇貞昌已經暗淡不少,他參選2012 的機會一定不大。
參選總統 要能夠團結全黨
問:無論是誰代表民進黨參選下屆總統,你覺得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提名機制?
許:2012 年總統提名不可能不設防、不設限。第一,提名一定要經過黨內的民主程序,2012 年不可能再用協調方式產生。
我認為,想參選2012 的候選人,就不要再當黨主席了,不然一定會引起爭議。若是有人兼任主席的話,黨內就不會團結。
2008 年大選輸這麼多,黨內沒有團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再來,初選制度本身應該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參選的人,必須有能力,團結全黨。這項能力會變成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和責任。
舉例來說,參選人不只要成為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選舉過程也必須告誡自己,要把握一個原則,必須能夠團結全黨才是候選人最大的條件。
問:所以你認為適當的提名方式,還是黨員與民調依比例產生?
許:民進黨有初選機制,同時民進黨要推出有能力團結全黨的人。2012 年以後的台灣領導人,要有能力打破藍綠對立,如果沒有能力打破藍綠對立,你就不會是一個好的台灣領導人,要有能力打破藍綠對立,才會成為好總統,才能夠領導台灣人向前走,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
社福取勝 須檢討資源分配
問:五都選後,民進黨在政策上,需要大幅調整?
許: 蔡英文和蘇嘉全選得好,就是談了很多具體的社福政策,蘇貞昌在台北市,沒有得到中間選民支持,主要在於很少談具體政策。
民進黨要贏2012 大選,除了兩岸政策要重新的論述以外,最重要的是,像歐洲政黨一樣,把民進黨大膽變成為「社會福利政黨」。
我在選前,就一直跟民進黨中央建議兩大政策議題,一個是主張發放「失業者津貼」,就像「老農津貼」一樣,人民失業是國家的責任,一個月發放6 千塊錢,這樣起碼讓失業者,可以活下去,不會再出現攜帶全家人去自殺的悲劇。一個是發放「幼兒津貼」幫助年輕人,因為現在年輕人不敢生孩子,主要是無力養小孩,這一點國家應該要幫忙,以上兩點,都屬於弱勢族群範圍之內,需要予以協助。
這兩案後來卻不了了之,主要原因在於黨中央太相信官僚體制,意識形態也很嚴重,我不是說這是錯誤,但如果民進黨2012 年要重新執政的話,就必須檢討財政政策,檢討整個國家資源分配狀況,而不是說財政困難一句話,就不去思考。如果你問我,社會福利跟國防預算誰應優先被分配,我當然主張社會福利優先。民進黨整體都不敢去碰大結構的改變,如果民進黨現在不改變,就算重新執政,也和國民黨沒有兩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