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全球債務危機 歐洲是重症區

文/楊泰興

歐盟各國均有其政治需要以及不同社會、制度、文化的衝突,而這將會與「無貨幣自主權」的歐元一體制度發生矛盾,因為各國一旦出現危機時,將演變成連鎖危機,導致歐元區解體。

歐債危機從去年信評機構調降希臘信評開始揭開序幕,在拉拉雜雜上演了一年之後,最近終於在歐洲央行出手大量購買歐豬債券之下,獲得暫時緩解,但預料這場戲雖是歹戲,還是必須拖下去。
歐債嚴峻 無可救藥
一連串虛假的與真實的混合的警訊,讓人不知所措,但接受採訪的學者們不約而同地表示,歐債問題為真實的警訊,美債的問題僅僅是虛假的煙霧彈而已。不是沒有解藥,問題只在歐盟內部各國的政治角力與各有其利害關係而難以解決。

林建甫教授表示,這一次全球的債務危機,真正嚴重的問題點在歐洲。歐洲現在雖然炸彈引信暫時切除,但是連動影響之下,先是法國,現在連原先經濟表現較佳的德國都因為持有過多歐豬債券,引發外界疑慮,股市才會大跌。「慶幸的是,歐洲跟台灣關係不大,對台灣的影響有限。」林建甫說。

學者馬凱說法更加地嚴重,提到了歐洲情形,便直截了當下了四個字的評語:「無可救藥」。

但是他認為,歐豬5 國的責任並非外界想像的那麼大,因為,歐元區在設立的一開始便埋下了今天債務危機的種子。

相較起來,中華經濟研究院長吳中書就顯得相對樂觀,他形容歐洲就好比剛做完急救,還在恢復室休息一般,雖然曾經危急,但是「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了!」他說。


歐債危機 接連引爆
歐元區成立一開始的時候,便有兩派人馬看法不同,一派是支持歐元之父孟代爾的觀點,認為在他所提出的「最適貨幣區」理論,只要各國的條件逐漸拉平,足以支持讓歐洲各國採取單一貨幣。另外一派以197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利曼觀點為主,認為各國均有其政治需要以及不同社會、制度、文化的衝突,將會跟歐元一體制度發生矛盾,也就是因各國採取與歐洲央行一致的一刀切貨幣政策,徹底失去了所謂「貨幣自主權。」因各國政治權力不統一,各國當失去貨幣政策空間時,一旦出現危機時,僅能用財政政策(擴大支出)不斷達成目標,最後將演變成連鎖危機,導致歐元區解體。而今天的歐債危機接連引爆,說明費利曼先前的擔憂,有其一定的道理。馬凱甚至稱希臘最大的問題在於希臘位於歐元區,並不是外界所稱的過於浪費和公共支出揮霍無度等等。


改善機制 三大步驟
歐元區問題如此嚴重,有無解救的辦法?知名的金融炒家索羅斯提出解決的「三大步驟」大概涵蓋了各方的看法。

索羅斯認為所謂的歐元危機的全面解決方案必須包括三個部分,包括了銀行體系的改革與資本重組、歐元債券框架和退出機制。

第一步,改善銀行體系,成立歐洲銀行的監管機制。

歐洲現在授權歐洲金融穩定安排(EFSF) 對問題銀行實施救助,但這僅僅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索羅斯認為,歐元區的制度要有根本的調整,因為早前的「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 僅只是消極的因應各國公共部門的失衡狀況而設計(例如要求赤字上限、債務比例等等)。

但是歐洲的銀行過度槓桿化問題相當嚴重,現在歐洲在應對銀行問題,除了要提高各家銀行的資本金水準,同時需要一家強有力的歐洲銀行管理機構。

第二步,需要發行歐元債券機制。

索羅斯指出,如果讓重債國支付高額的風險溢價,這些國家將永無翻身之日,解決之計唯有發行歐洲債券。

同時,也包括了主管歐洲債券發行的財政委員會,賦予其類似歐洲的國際貨幣組織(IMF)的地位。

第三步,設計出退場機制。

索羅斯指出,一旦會員國不願或無力遵守約定的條件,這時就必須有一個退場機制,讓這些重債國有秩序地退出歐元區,否則即便發行歐元債券,在不斷的違約之下,那也將是一個重大災難。

對於這三大步驟,林建甫與馬凱均認為斧底抽薪之計還是只有一個,那就是第三步驟–退場機制。

讓有問題的國家暫時可以離開歐元區,但不離開歐盟,等待情況好轉再重新回到歐元區。「不過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馬凱說。

儘管漫長,中經院院長吳中書卻也不悲觀,他表示,只要正視問題的存在,也不是沒有改善的可能性。他舉例,就像當年德國為了統一東德,也讓自己扛上了很大財政包袱,財政條件也大幅惡化,但在大幅度調降失業補助、改善眾多補助條款之下,也讓德國當年的赤字獲得絕對改善。

「重要的是有沒有決心自救救人。」吳中書表示。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116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