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蔡英文的「十年政綱」(王崑義)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十年政綱」,終於在今年8月中旬千呼萬喚始出來,如果用難聽一點的話,終於「醜媳婦也出來見公婆」了。但是在「十年政綱」中分那麼多篇章的大部頭政綱,又如何解讀呢?當然各有各的見地,其中尤以「兩岸政策」這一部分被關切得較多,但如果把「兩岸政策」單獨抽離出來解讀,恐怕會有失偏頗,所以整個看蔡英文「十年政綱」的總體戰略,應該才能清楚的了解其中的脈絡與架構。

●階級鬥爭與包圍戰略的雙重變奏

要理解蔡英文的「十年政綱」其實並不難,只要引用毛澤東的戰略思考,應該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這一部政綱了。

怎麼說呢?在這部洋洋灑灑有19篇的「十年政綱」中,其實可以簡化為對台灣內部與對大陸兩部分來看。對台灣內部「十年政綱」是以縱向的「階級鬥爭」來瓦解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基礎。對外部分是從橫向的糾集亞太周邊國家對中國大陸形成「包圍戰略」,所以,這兩項戰略構想,既未脫離毛澤東的戰略思想,也是民進黨人長期學習毛澤東戰略思想所獲取的心得。

首先我們先從對內的縱向思考來看,「十年政綱」裡不斷得強調「全球化」這個概念,在「全球化」的發展之下,導致激烈競爭和分配不均的難題。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使得世界各國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資源的競爭與搶奪日趨激烈。由於貨品、資金、人才的流動日益頻繁,再以開發中國家加入競爭行列,在要素價格均等化的效應下,原本在自由貿易市場中不斷擴張的國家,必須面對經濟成長停滯、工資降低與貧富差距擴大的課題,這將持續成為許多國家在政府治理上的嚴峻挑戰。

在這句話中,「經濟成長停滯、工資降低與貧富差距擴」,既然是全球化的現象,但卻被民進黨拿來作為選戰的主旋律,把台灣這三年多來的「貧富差距」全部歸咎給馬英九執政的結果,其實有點不大公平。

民進黨從總統初選以來,他們所設定的選戰主軸,就是以台灣內部「貧富差距」作為主打馬英九執政無能,才會造成這種效果,所以,他們認定面對明年總統大選的主軸,台灣內部「貧富差距」的產生,是未來台灣下一代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但「十年政綱」並沒有真正去處理台灣逐漸形成的「貧富差距」的問題,有的只是打高空是的喊出在財政部分,蔡英文希望「4年內政府赤字減半,8年內財政平衡」的目標。

但如何能達成「4年內政府赤字減半,8年內財政平衡」的目標呢?如果台灣要政府赤字8年內達到平衡,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地對富人增稅,才有辦法完成目標。但如此一來,很可能把有錢人全部趕到國外去,結果留在台灣的都是窮人,政府就更難徵到稅,又如何能達到稅收平衡的目標呢?

這裡面就存在民進黨過去被人認定有「反商情結」的因素存在,商人能夠賺更多的錢,才有辦法為員工加薪,才能拉近貧富的差距,這是過去台灣經濟發展不斷鼓勵商人到國外去爭奪市場的緣故。也是台灣經濟能夠創造「台灣奇蹟」的因果。如今民進黨只強調「貧富差距」,卻沒法真正拿出辦法來,這不是用窮人來鬥爭富人的「階級鬥爭」翻版嗎?

為了解決「貧富差距」,蔡英文另一個弔詭的地方是在「十年政綱」的住宅政策與教育政策中,都是要花大錢,例如政府要廣建住宅出租,這要花多少錢,民進黨有沒有算過?教育方面,希望半數學生都能就讀國立大學,政府又要出多少錢呢?這些花錢的大項目,又如何在4年內讓政府的財政赤字減半呢?

在毛澤東搞「階級鬥爭」的時代,中國大陸的地主占30﹪,貧農、佃農占約70﹪,所以他有那個社會經濟基礎去搞「階級鬥爭」。但台灣現在雖然貧富差距拉大,但父母那一代都有些積蓄,也不至於差距到哪裡,所以搞「階級鬥爭」的選戰手法,是否有效,其實很難判斷。, 過去民進黨打選戰是以「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也就是先掌握農村地區,再把以都市為基礎的國民黨打下來,所以這是一種橫向的打法,現在改為縱向的「階級鬥爭」模式,只怕會讓台灣的經濟每下愈況,選民是否能夠接受,還有得瞧。

●橫向的包圍戰略

再就對中國大陸的政策來看,民進黨所採取的是一種橫向的「包圍戰略」。這種戰略並沒有脫離陳水扁時代所主張的「三方同盟」策略,也就是台灣和日本、美國建立起一個「民主價值同盟」,這是陳水扁時代所主張的一種「北線」政治同盟的構想。

而「南線」則採取與東南亞國家形成「經濟同盟」的連結,這是從李登輝時代以來「南向政策」的翻版。只是,在李登輝時代,台灣所採取的是一種「雁行戰略」,也就是以日本為雁首,以東南亞為雁尾,而以台灣為中心,把南北的發展一起帶動起來。而當時李登輝對大陸主張的是採取「戒急用忍」的政策,在大陸經濟逐漸崛起以後,李登輝的「雁行戰略」也就玩不下去了。

但是陳水扁不信邪,他認為有著「四不一沒有」保護著,日本、美國一定可以和台灣構成一個「民主價值」的同盟鏈,可惜阿扁最後也失敗了,因為後來他提出「一邊一國」、「終統」以及後來的「入聯公投」,讓美國的小布希總統頭痛不已,最後不得不大聲斥責,中國大陸看到美國表態,也採取美中「共管台灣」的策略,讓阿扁後來不得不採取「烽火外交」,在全球各地打游擊。

現在蔡英文呢?觀念沒有改變,也許是她對前兩任總統的大陸政策著墨太深,所以要她改變也很難。

她對兩岸政策所改變的唯一地方,就是把兩岸政策分成「國家安全戰略」與「兩岸經貿政策」,這種區分的方式,倒是有點像馬英九的政策,也就是馬英九一方面積極的跟大陸進行貿易談判,但一方面卻又不斷的呼籲美國要賣F-16C/D戰機給台灣,這種把台灣的國家安全和對大陸經貿利益脫勾的作法,不就是從馬英九的作法中所得來的靈感嗎?所不同的只是馬英九認同「九二共識」,但蔡英文還是跟前任的陳水扁一樣,不接受「九二共識」存在的事實。

但儘管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把經貿和安全議題分開,但兩者之間有一個很大的連結點,那就是「九二共識」,但蔡英文在師法馬英九的作法時,卻跟前任的陳水扁一樣,完全不承認「九二共識」存在的事實,這就使得她的兩岸政策形成一種從外在連結周邊國家來包圍中國大陸,爾後再從大陸抽取經濟利益,這項戰略如果把亞太周邊國家當成一副弓弦,那麼大陸就像是一副弓箭,把大陸的經濟利益象弓箭一樣的射擊出來。

所以,蔡英文才會主張「從世界走向大陸,與大陸戰略互利」的「臺灣安全戰略」。蔡英文幾乎天真的自認為採取「超越舊的歷史框架」,不承認「九二共識」,就能割棄兩岸間的法理性與歷史性的關係;或蔡團隊自以為提出「追求共同利益的戰略思維」作為訴求,說說「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就可讓大陸放棄「九二共識」。這些問題,蔡英文如果不是不明白,便是刻意誤導選民?

事實上,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前一陣子在訪問美國時,就已經很明白的說出,兩岸協商的底線,就是「九二共識」,沒有「九二共識」,就不可能有後續的協商,但民進黨並不相信大陸對「九二共識」是鐵板一塊,終有被融化的一天,但從陳水扁執政8年,大陸對「九二共識」的堅持似乎不動如山,顯見大陸對「九二共識」不是當成一種議題可以談判的,而是當作一種「原則」,沒有談判的「原則」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枝節議題可談,這是大陸向來不變的談判策略。

●台灣還能包圍大陸嗎?

既然蔡英文「十年政綱」中對中國大陸的政策是延續扁朝時代的「包圍戰略」,那麼亞太周邊國家會跟民進黨協同去包圍中國大陸麼?恐怕也很難。

就以美國副總統拜登為例,他在今年8月份訪問中國大陸時,整個行程只提到一次台灣,也就是拜登只重申美國過去一貫的立場,即美方充分理解台灣、西藏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美國將繼續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完全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其他的行程中,他大多與大陸的領導人談的都是中美經濟合作的問題,所以在中國大陸已經變成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以後,美國所關心的是中美兩國能否繼續進行經濟合作,以解決美國債信危機,以及可能面臨「二次衰退」的問題,兩國反而不去提台灣這些枝節的問題,這是蔡英文想藉由「多邊架構」去包圍中國大陸所面臨最大的問題。

特別是蔡英文在「十年政綱」中,還強調要以「台灣共識」來代替「九二共識」,但「台灣共識」只是台灣內部的問題,並未涉及到中國大陸所參與的共識,所以既使蔡英文有能力在台灣內部達到「台灣共識」的目標,想必大陸也不可能接受他們所沒有參與到的「共識」,這又如何叫大陸去承認「台灣共識」可以取代「九二共識」呢?

所以,有人就評論說「其實從蔡英文的多邊穩定的和平戰略相關論述,可以大膽的斷定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準備揚棄族群式台獨,轉以價值型、制度式的台獨運動為目標,暗示尋求國際外部力量的介入;進一步而言,蔡英文的主張將被解釋為是接受新干涉主義。若如此,十年政綱不僅無法為民進黨帶來各界的信任,還將為台海和平再埋下一顆未爆彈」。

從這裡可以看出,蔡英文並沒有脫離台獨的本質,她一方面要中國大陸的經濟利益,一方面又想連結周邊國家對大陸夠成「包圍戰略」,這種兩手策略,最後要到的恐怕只是「空包彈」,也難怪大家要封蔡英文是「空心菜」。

●周邊國家有讓台灣利用的機會嗎

當然,蔡英文期待跟周邊國家進行「多邊架構」的談判,再從「全球走向中國」,這個概念必然是從去年中以來,看到亞太情勢的變化所獲得的靈感。

從去年3月開始中國大陸宣稱南海是大陸的「核心利益」以後,美國國務卿希拉惹也在「東協論壇」中強調南海是攸關美國的「國家利益」,自此以後,美國在南海就不斷的跟越南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在東海方面,因為釣魚台主權的爭端,美國也跟日本在釣魚台海域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在黃海方面,去年美國為了南韓天安艦問題,也跟南韓進行兩次的聯合軍演。所以,去年整個東亞的軍事情勢,確實讓民進黨認為在維護台灣的「國家安全」方面,有許多操作的空間。

但全球情勢的改變是相當快速的,也許民進黨去年在思考東亞戰略時,認為有機會連結周邊國家,對中國大陸夠成「包圍戰略」。但今年美國經濟是否會有「二次衰退」的問題,已經取代東亞軍事緊張的情勢,去年美國在東亞的聯合軍演,似乎一下子都不見了,所以思考永遠趕不上情勢的演變,民進黨的「十年政綱」裡面的兩岸政策,如果是去年所思考出來的架構,今年彷彿就用不上了。

從這裡可以觀之,政策規劃不能一廂情願,一個戰略家應該有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國際情勢的未來發展,才能締造新的戰略,但民進黨在想要大陸經貿利益,卻又不願意接受王毅所提出的「九二共識」底線,那麼再多的戰略規劃,最終還是空白一片,那「十年政綱」不就形同廢紙一般,現在都行不通,何來想像到十年以後呢?這是民進黨人最該思考的地方。

(本文轉載自澳門九鼎月刊,2011年9月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