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改革開放之路 歐美拭目以待

陳鴻瑜

 美國務卿希拉蕊日前訪問緬甸,成為五十多年來,首位訪緬的美國務卿。訪問期間,希拉蕊與緬甸總統登盛會晤,除重申美國期望緬甸推動改革立場不變,並與民主派領袖翁山蘇姬會談,討論緬甸民主進程。隨行美國官員表示,若緬甸落實民主改革,華府也將有所回報。緬甸自一九八八年軍政府掌權後,遭到西方國家制裁,不僅經濟困乏,國際地位也日漸孤立,在長期國內外壓力下,直至今年才開始採取略為開放的社會政策,但政權仍受到軍方的操控。面對此波美國主動、友善的訪問行程,以及多項利誘條件(解除緬甸高層旅遊限制、美使館在緬復館、經費援助等),緬甸政府改革是否會邁向真正的民主,成為國際最關心的議題。

  初步政治改革 鬆綁言論自由

  登盛是軍方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領導人,緬甸國會在二月推選他為總統,兩名副總統分別是退伍高級將領丁昂敏烏,以及來自少數種族│撣族的民族院議員賽貌坎,他同時也是一家私人診所醫生。登盛上任八個月來的作風,與過去中央集權和反復無常的領導者迥異,新政府正著手起草新稅務和財產所有權法、放鬆媒體管制,甚至討論釋放政治犯議題,較顯著的改革,如放寬民主派領袖翁山蘇姬的活動範圍、任用翁山蘇姬的經濟事務顧問丹敏為政府經濟顧問團成員;登盛更會見翁山蘇姬,要求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向政府登記,使其合法參與政治;翁山蘇姬也與勞工部長吳昂基兩度會談,發表共同聲明避免衝突,她並公開聲明,願出面協助政府與少數民族叛軍和談,進行建設性合作;新政府更頒布大赦,釋放一萬四千七百六十名囚犯,緬甸政府宣稱此政令基於人道考量,把死刑改判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則縮短一年。根據全國民主聯盟統計,獲釋人員中,政治犯僅有兩百二十七名,一般相信,監獄裏仍關押約兩千名政治犯。

  今年一月間,國際人權組織「人權醫生」發表「軍政府統治下的生活」報告書,文中指責緬甸軍政府在東部邊省撣邦侵犯人權,呼籲國際社會必須調查此罪行。長期以來,緬甸沒有言論自由,新聞媒體受政府監控,九月中旬,緬甸政府解除了幾個重要新聞網站的長期封鎖,包括美國之音、英國廣播公司網站,以及YouTube,這是緬甸政府放鬆政治控制的新措施,「緬甸民主之聲」也同時解禁。緬甸政府亦於十一月初修訂政黨註冊法,取消「服刑人員不得加入政黨」限制,目的顯然是鼓勵全國民主聯盟,接受現行政治體制和重新註冊成政黨,納入主流政治。如果民盟重新合法註冊,翁山蘇姬即具資格參加將舉行的國會補選。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負責緬甸人權事務的特使昆塔納,在八月訪問仰光後,緬甸政府決定設立國家人權委員會,在二○○八年憲法基礎上,捍衛人民基本權利。在東南亞國家中,設有人權委員會的僅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雖然緬甸民主與人權進程未獲國際讚揚,但其邁出的第一步,已獲得部分國家的肯定。

  經濟制裁纏身 難吸外資進入

  緬甸長期實行小農、自給自足、佛教社會主義路線,缺乏吸引外資的政策和動力,加上國際制裁纏身,經濟始終無法起飛,平均國民所得只有三百美元,被列為全球最貧窮國家之一。緬甸政府必須制訂能使市場經濟活絡的新法規,例如簡化申請公司手續、將高達九成的國營企業民營化、提供低利貸款給公司經營者、起草「證券交易法」讓大型企業上市、修改外國投資法、增加獎勵吸引外資等。在一九九○年代,緬甸曾和新加坡合作,在仰光港口設工業園區,但礙於經濟制裁緣故,工業園區的開發成效有限;現任政府與泰國合作,已簽約在緬甸南部土瓦地區,建設全球最大經濟特區,預定投入五百億美元。

  緬甸的對外貿易數額極低,二○○三年總對外貿易額才四十五億七千萬美元,二○○九年總對外貿易額為一百一十七億八萬美元。在這六年間,緬甸的對外貿易都是順差,顯見其對外來商品需求不大,主因是民眾消費力不足,呈現典型內需自給自足經濟。緬甸的主要貿易夥伴,也僅限於新加坡、印度、泰國和中國大陸,主要投資領域為石油、天然氣、電力、礦產、製造業和飯店旅遊業。

  美國雖然在今年五月,決定延長對緬甸的經濟制裁一年,但美國對緬甸局勢發展,卻是高度關心。美參議員麥凱恩於六月初,會見緬甸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也會見緬甸民主力量黨的欽貌覺丁瑞。歐巴馬為專門處理緬甸問題,特別任命亞洲政策專家德里克‧米契爾為緬甸問題協調員,並於十一月間,派遣助理國務卿波斯納陪同米契爾訪緬。這兩位美國高級官員呼籲緬甸,立刻無條件釋放所有政治犯,以及允許新政黨和獨立團體註冊、享集會自由等,他們還談論準備對緬甸提供低收入小額貸款。美國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副助理國務卿約瑟夫曾表明,緬甸若想與國際社會改善關係,最重要的步驟就是釋放兩千多名政治犯。約瑟夫表示,美國將對緬甸採雙軌政策,一方面持續實施制裁;另一方面積極與緬甸政府接觸,尋求民主改革,此一立場在希拉蕊此次訪緬談話中更顯堅定。希拉蕊表示,將促請緬甸政府改善人權現況,包括改善少數民族的處境,至於現在談論是否要放寬對緬甸政府的制裁,仍言之過早,一切端視緬甸政府的改革進程。華府釋出多項利誘條件,是否能成功吸引緬甸政府及軍方,值得持續觀察。

  結語

  希拉蕊此行雖未提出讓人跌破眼鏡的新政策,但相隔半世紀以來的破冰之旅,象徵意義更勝實質互動,美方堅定的立場與條件,已攤在眼前,取捨與否只在於緬甸政府的態度。國際間對於緬甸目前的改革開放轉變,也都給與肯定,並鼓勵其繼續採取較為開放的政策,特別是在人權和政治民主方面,如果能有進一步的民主化措施,未來也將獲得歐美國家的經濟援助,對經濟低迷、生活水平低落的緬甸而言,可謂幫助極大。緬甸對外關係長期維持孤立,鮮少參加亞太區域活動,也不是亞太區域組織成員,過去只與泰國、印度、中共等少數近鄰往來。未來若逐步實現民主改革開放,緬甸將大幅拓展與西方國家的各項關係與交流,並且提昇緬甸的經濟體質,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準,前景備受各界看好。 ︵作者為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