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駿
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三十三國領導人及代表,去年底齊聚委內瑞拉舉行峰會,會中宣告「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正式成立(CELAC)。由於此區域性組織將歐美排除在外,顯示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整合,已正式成形。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宣稱,此一組織將取代美洲國家組織,成為西半球主要外交機構。於此同時,IMF總裁拉加德,在拉美之行後強調,為向拉美這些從經濟風暴中崛起的國家「學習」,「希望他們能給我建議及忠告,並期待巴西及墨西哥能共同協助IMF。」拉美從國際金融界的「麻煩製造者」搖身變成「麻煩解決者」,可謂「風水輪流轉」。自主日增 邁入脫美階段
「美洲國家組織」(OAS)早於一九四八年即成立,其存在價值,是以實現美國利益為目標,但因長期將古巴排除在外,故被視為華府控制「後院」的工具。加以小布希八年總統任內,著重中東反恐戰爭,忽略大量拉美外交籌碼,致使歐巴馬上任後,不得不放下身段補救。二○○九年四月,美洲國家高峰會議期間,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贈送給甫上任的歐巴馬一本書,是由烏拉圭作家加萊亞諾於一九七一年出版的《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歐巴馬謙虛接受。該書強烈抨擊近五百年來,新、舊殖民者對拉美的剝削和掠奪,從一四九二年哥倫布「邂逅」美洲後、西班牙對印第安人統治的崩解,談到二十世紀中葉拉美外債、投資和資本主義間的惡性循環。若用一句話總結該書,應該是「拉丁美洲的發展不足,是其他地區發展的結果」,該書完整表達拉美與美國的歷史恩怨及不滿。
「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之名,始於二○○八年底,在巴西舉行的首次高峰會上正式提出,同時也是此區域兩百年來,首次舉行未包含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國家領導人的會議。二○一○年二月,三十三個國家在墨西哥舉行的第二次會議中,同意建立將美、加排除在外的共同體,國際媒體稱此為「標誌美洲國家組織政治上的死亡,以及拉美國家政治一體化的開始」,亦即「玻利瓦爾省打敗門羅主義」。去年十二月的第三次高峰會,正式宣告「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正式成立,凸顯拉美已從「反美」,蛻變到「脫美」趨勢。
拉美整合成形 美漸遭排擠
二○一○年,拉美多國慶祝獨立兩百週年時,美國著名公共知識分子喬姆斯基即指出:「拉丁美洲正一步一步接近全面獨立和一體化,我們處在一個戲劇性的時期,因為美國正失去控制。」影響拉美地區自主性逐年提昇的因素,可從下列事件看出演進趨勢。
二○○八年三月初,哥倫比亞政府軍以陸、空聯合行動,越界進入厄瓜多爾邊境,追剿哥國最大左派叛軍「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結果擊斃二十一名武裝人員,包括該組織二號人物雷耶斯;隔日起,兩國對峙情勢急劇攀升,委內瑞拉也加入助陣,不但調動十個戰車營至哥國邊境,更指哥國舉動「可能引發戰爭」。未料整起事件在一週內發生逆轉,多明尼加總統利用里約集團高峰會斡旋成功,哥、厄、委三國總統握手言和,尼加拉瓜、委內瑞拉與哥倫比亞復交,外交危機戲劇性落幕。而美國在此一危機中,毫無置喙餘地。同年五月下旬,南美十二國元首在巴西首都簽署《南美國家聯盟憲章》後該組織正式成立,次年三月,全體會員國更在智利成立南美洲第一個區域性的軍事聯盟—南美防務委員會,這兩個組織的成立,等同認可巴西在南美洲的龍頭地位,難怪巴西前總統魯拉敢對歐美國家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提出強烈抨擊。
二○○九年三月,希拉蕊巴西之行,非但未能說服魯拉支持對伊朗的制裁,反倒是魯拉表示「把伊朗逼入死角,絕不是理智的做法」。尤有甚者,繼巴西在二○一○年十二月承認巴勒斯坦為主權國家後,截至目前為止,南美洲承認巴勒斯坦的,計有委內瑞拉、阿根廷、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圭亞那、智利、秘魯、巴拉圭和蘇里南等,這不僅是對以色列外交的沉重打擊,更代表對美國中東政策的不滿。二○○九年六月底,宏都拉斯發生軍事政變,美國《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歐歌蘭蒂認為這是「宏都拉斯對抗強鄰捍衛憲法」,所謂強鄰係指美國和巴西,結果美國為此事,弄得灰頭土臉;二○一○年六月初,在秘魯首都舉行的美洲國家組織大會中,希拉蕊雖呼籲允許宏都拉斯重返該組織,但未獲拉美國家積極回應。大會最後決定盡速成立一個專案小組,全面評估能否恢復宏都拉斯會員國資格,算是給美國碰了個軟釘子。
美「中」較勁 爭取拉美友誼
歐債、美債危機陸續上演、全球經濟可能再度衰退,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國家預估,今年仍將保有百分之五以上的經濟成長率,此一亮眼表現的背後,與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密切相關。根據摩根大通銀行的估算,「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對南美經濟起了影響作用,甚至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總和。因此,在南美洲眼裡,中國大陸的經濟可能減緩,遠比歐元區經濟可能崩潰更受國際社會關注。」
相較於美國媒體低調面對拉美共同體之成立,胡錦濤則率先馳電致賀。電文中指出,「中共高度評價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國際及區域事務作用,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的成立,將強化地區團結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自從二○○○年以來,中共從戰略高度看待與拉美的關係,並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及區域各國增加對話、交流與合作機會,為建立和發展雙方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努力。」此賀電充分顯示中共對拉美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在美國高唱「重返亞洲」之際。
以去年十一月提出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綱要為例,美國重申將匯集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各經濟體,包括已開發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均能成為整合的貿易體。如果整合成功,將成為與東協高度重疊的區域合作組織,勢必對中共產生排擠效應,故此可視為美、「中」雙方拉攏亞太經貿實體的角力。
中共在二○○八年十月,成為美洲開發銀行第四十八個會員後,同年十一月,其發表的《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中,更為拉、「中」關係,規劃全方位合作戰略框架。在拉美進入「脫美」階段之後,中共及其下一代接班人,未來勢將採取更細膩的手法與操作,與美國在拉美外交上,持續上演角力戰。 ︵作者為致理技術學院拉丁美洲經貿研究中心主任︶
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三十三國領導人及代表,去年底齊聚委內瑞拉舉行峰會,會中宣告「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正式成立(CELAC)。由於此區域性組織將歐美排除在外,顯示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整合,已正式成形。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宣稱,此一組織將取代美洲國家組織,成為西半球主要外交機構。於此同時,IMF總裁拉加德,在拉美之行後強調,為向拉美這些從經濟風暴中崛起的國家「學習」,「希望他們能給我建議及忠告,並期待巴西及墨西哥能共同協助IMF。」拉美從國際金融界的「麻煩製造者」搖身變成「麻煩解決者」,可謂「風水輪流轉」。自主日增 邁入脫美階段
「美洲國家組織」(OAS)早於一九四八年即成立,其存在價值,是以實現美國利益為目標,但因長期將古巴排除在外,故被視為華府控制「後院」的工具。加以小布希八年總統任內,著重中東反恐戰爭,忽略大量拉美外交籌碼,致使歐巴馬上任後,不得不放下身段補救。二○○九年四月,美洲國家高峰會議期間,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贈送給甫上任的歐巴馬一本書,是由烏拉圭作家加萊亞諾於一九七一年出版的《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歐巴馬謙虛接受。該書強烈抨擊近五百年來,新、舊殖民者對拉美的剝削和掠奪,從一四九二年哥倫布「邂逅」美洲後、西班牙對印第安人統治的崩解,談到二十世紀中葉拉美外債、投資和資本主義間的惡性循環。若用一句話總結該書,應該是「拉丁美洲的發展不足,是其他地區發展的結果」,該書完整表達拉美與美國的歷史恩怨及不滿。
「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之名,始於二○○八年底,在巴西舉行的首次高峰會上正式提出,同時也是此區域兩百年來,首次舉行未包含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國家領導人的會議。二○一○年二月,三十三個國家在墨西哥舉行的第二次會議中,同意建立將美、加排除在外的共同體,國際媒體稱此為「標誌美洲國家組織政治上的死亡,以及拉美國家政治一體化的開始」,亦即「玻利瓦爾省打敗門羅主義」。去年十二月的第三次高峰會,正式宣告「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正式成立,凸顯拉美已從「反美」,蛻變到「脫美」趨勢。
拉美整合成形 美漸遭排擠
二○一○年,拉美多國慶祝獨立兩百週年時,美國著名公共知識分子喬姆斯基即指出:「拉丁美洲正一步一步接近全面獨立和一體化,我們處在一個戲劇性的時期,因為美國正失去控制。」影響拉美地區自主性逐年提昇的因素,可從下列事件看出演進趨勢。
二○○八年三月初,哥倫比亞政府軍以陸、空聯合行動,越界進入厄瓜多爾邊境,追剿哥國最大左派叛軍「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結果擊斃二十一名武裝人員,包括該組織二號人物雷耶斯;隔日起,兩國對峙情勢急劇攀升,委內瑞拉也加入助陣,不但調動十個戰車營至哥國邊境,更指哥國舉動「可能引發戰爭」。未料整起事件在一週內發生逆轉,多明尼加總統利用里約集團高峰會斡旋成功,哥、厄、委三國總統握手言和,尼加拉瓜、委內瑞拉與哥倫比亞復交,外交危機戲劇性落幕。而美國在此一危機中,毫無置喙餘地。同年五月下旬,南美十二國元首在巴西首都簽署《南美國家聯盟憲章》後該組織正式成立,次年三月,全體會員國更在智利成立南美洲第一個區域性的軍事聯盟—南美防務委員會,這兩個組織的成立,等同認可巴西在南美洲的龍頭地位,難怪巴西前總統魯拉敢對歐美國家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提出強烈抨擊。
二○○九年三月,希拉蕊巴西之行,非但未能說服魯拉支持對伊朗的制裁,反倒是魯拉表示「把伊朗逼入死角,絕不是理智的做法」。尤有甚者,繼巴西在二○一○年十二月承認巴勒斯坦為主權國家後,截至目前為止,南美洲承認巴勒斯坦的,計有委內瑞拉、阿根廷、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圭亞那、智利、秘魯、巴拉圭和蘇里南等,這不僅是對以色列外交的沉重打擊,更代表對美國中東政策的不滿。二○○九年六月底,宏都拉斯發生軍事政變,美國《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歐歌蘭蒂認為這是「宏都拉斯對抗強鄰捍衛憲法」,所謂強鄰係指美國和巴西,結果美國為此事,弄得灰頭土臉;二○一○年六月初,在秘魯首都舉行的美洲國家組織大會中,希拉蕊雖呼籲允許宏都拉斯重返該組織,但未獲拉美國家積極回應。大會最後決定盡速成立一個專案小組,全面評估能否恢復宏都拉斯會員國資格,算是給美國碰了個軟釘子。
美「中」較勁 爭取拉美友誼
歐債、美債危機陸續上演、全球經濟可能再度衰退,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國家預估,今年仍將保有百分之五以上的經濟成長率,此一亮眼表現的背後,與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密切相關。根據摩根大通銀行的估算,「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對南美經濟起了影響作用,甚至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總和。因此,在南美洲眼裡,中國大陸的經濟可能減緩,遠比歐元區經濟可能崩潰更受國際社會關注。」
相較於美國媒體低調面對拉美共同體之成立,胡錦濤則率先馳電致賀。電文中指出,「中共高度評價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國際及區域事務作用,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的成立,將強化地區團結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自從二○○○年以來,中共從戰略高度看待與拉美的關係,並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及區域各國增加對話、交流與合作機會,為建立和發展雙方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努力。」此賀電充分顯示中共對拉美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在美國高唱「重返亞洲」之際。
以去年十一月提出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綱要為例,美國重申將匯集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各經濟體,包括已開發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均能成為整合的貿易體。如果整合成功,將成為與東協高度重疊的區域合作組織,勢必對中共產生排擠效應,故此可視為美、「中」雙方拉攏亞太經貿實體的角力。
中共在二○○八年十月,成為美洲開發銀行第四十八個會員後,同年十一月,其發表的《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中,更為拉、「中」關係,規劃全方位合作戰略框架。在拉美進入「脫美」階段之後,中共及其下一代接班人,未來勢將採取更細膩的手法與操作,與美國在拉美外交上,持續上演角力戰。 ︵作者為致理技術學院拉丁美洲經貿研究中心主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