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 博
「擁有黑夜」已成為現代作戰的絕對優勢代名詞,夜視瞄準鏡也成為第一線作戰部隊的必配裝備。舉凡夜視鏡或夜視瞄準鏡,不是運用影像強化技術,就是運用熱感應技術。「夜視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發明的,至越戰時期已可強化影像一千倍左右,不過體積仍龐大,也需要星光可強化兩萬倍左右影像,並可消除雜訊的夜視鏡在八○年代出現。至九○年代,三萬至五萬倍利用光陰極方式的夜視鏡已成為美軍的標準裝備,美軍就是憑藉著夜視鏡這項利器,在兩次波灣戰爭中完全掌控陸地戰場。然而自從美軍進入阿富汗後,阿富汗夜間少有足夠的夜光,造成夜視偵測裝備有效獲取影像極大的衝擊,因此熱源成像技術逐漸成為夜視鏡主流。
美國成立專責研發單位
美國因應戰場需要,成立陸軍夜視與電子偵測器部門(NVESD)全力投入夜視技術的發展。新世代的夜視器不僅能使影像強化倍數更高,也強調使用壽命長、重量輕和使用時間久。
美軍標準夜視鏡裝備可以分為四種,型號編為AN/PAS-13 TWS,TWS是熱源武器瞄準鏡的縮寫。這系列產品都可以裝在單兵與班用武器上使用,或能單獨從武器上卸下使用,它運用被動式紅外線熱源成像技術,以強化夜間監視與獲取目標。
輕型AN/ PAS-13(V)1 TWS可裝用在M16和M4系列步槍與卡賓槍,以及M136輕型反裝甲武器上,運用四顆鋰AA電池,重量僅八六○克的瞄準鏡,搜索距離五五○公尺,可用時間為四小時。
屬於班用機槍M249和M240B專用的中型AN/PAS-13(V)2 TWS,重量是一點三公斤,利用六顆鋰AA電池,搜索距離一一一○公尺,可以運作六小時。重量更大達一點八公斤的重型AN/PAS-13(V)3 TWS可用於班排長的M16或M4,也用於M24與M107狙擊步槍,以及M2 HB與Mk 19榴彈機槍,其所使用的電力與中型TWS相同,但是搜敵距離卻可達二二○○公尺。第四款是AN/PAS-13A TWS基本型,可用於地對空飛彈發射器,其視界角度更寬。
英軍採用熱影像技術
英軍對夜視鏡裝備研發亦不遺餘力,其未來整合士兵科技計畫由吉提克(Qioptiq)公司提供四千套採用熱影像技術的夜視瞄準鏡,採非冷卻式感應核心,具有640x480像素格式,並配備人機介面,也具有整體紅外線雷射瞄準器,以改善目標辨識和整合式紅點進階作戰瞄準能力,偵測距離可達一千五百至一千八百公尺。
此外,對於使用榴彈發射器的士兵,則提供特種瞄準器與射控系統,瞄準器由英國艾斯特克服務公司(Istec Service)而瑞士威托尼斯(Vectronix)公司則負責射控模組,整套系統稱為快速目標獲取瞄準模組。
此套系統透過調整瞄準鏡的瞄準點,可以計算至目標的距離和角度,以施行準確射擊。此套系統可以在白天和黑夜使用,增加擊中目標的機率,預計在計畫初期階段,威托尼斯公司會提供二千三百套系統模組。FIST計畫中,小隊長也會配備目標定位器,可供在白天或黑夜運用,能掃描量測和訂定地理位置,整套系統是電池供電驅動,僅重約一點二公斤。
紅外線雷射微視器可利用人眼看不見的雷射點標示資訊,再將其瞄準目標,移轉給小隊的其他成員,小隊組員能用他們的瞄準器,接手後繼續瞄準或攻擊,而此一雷射點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吉提克和寬提克(Qinetig)共同合作開發武器瞄準系統,此一計畫稱為指引者,可以依據瞄準器內顯示的符號、控制武器瞄準至目標。
基本上,指引器可接受從任何來源傳來的目標瞄準資料,包括無人飛行載具、步兵雷射測距儀或其他瞄準感應器,依據軟體介面所使用的簡單符號,使用者只要遵循箭頭操作即可。它亦可單獨藉由內建地圖使用,或與使用者的戰場管理系統之地圖軟體連接使用。指引者有兩款,一是機槍用、另一是狙擊步槍用,重量約少於一‧四公斤;利用四顆AA電池可使用八小時;使用BB2590電池組,則可使用四十小時,從基地的Windows XP系統電腦,透過個人無線電或類似裝備,傳送指令僅費時不到一秒鐘。
英國另一款SVIPIR-2+式熱影像瞄準器,由以色列拉法爾(Rafael)公司的車輛和反狙擊照明燈式系列產品改良而來,主要是由觀測紅外線照相機、雷射測遠儀、全球衛星控制器,和指揮控制單元所構成,可以追蹤小型武器、火箭推進榴彈和敵方狙擊手,但以步兵武器瞄準鏡角度而言,是其所取得的目標資料,可以傳給網路上的反狙擊隊友,提供導引至目標的方向資訊,藉以評估、甚至對抗反擊。
指揮官也可導引照明燈系統所取得的影像和資料,給己方狙擊手,以掩護特定的窗口或街道。另外以色列PI公司推出夜視瞄準鏡的獵人系統產品,是採用影像強化技術,強化輕量化,最輕的X2僅有四百克,使用單顆AA電池可運作四十小時;而較大的X4與X6,使用兩顆AA電池可供運作六十小時。X6是專供狙擊手使用的瞄準鏡,可運作的距離至一千公尺,影像清晰並有紅色準星位置,可供彈道計算。
德國採用紅外線技術
而德國研發新世代夜視系統,採用雙維聚焦面陣列與數位轉換器,具備雙頻雙色影像能量的紅外線技術,是德國未來士兵基本系統計畫夜視瞄準鏡配備。稱為狩獵IR式的長距離熱影像夜視瞄準鏡,可搭載於○.五吋口徑的狙擊槍,或是四○公釐榴彈機槍之上,交戰距離超過一千五百公尺。
而為改善使用時的環境警覺性,德國AIM公司改良夜視瞄準鏡視野,但仍維持四○公釐榴彈機槍的交戰距離,在二五○至一千二百公尺之間。為滿足後續的未來士兵延伸系統(IdZ-ES),稱為射程IR式的熱影像夜視瞄準鏡,則與雷射測距儀、三軸數位磁性羅盤和無線資料鏈加以整合,雖然重量稍有增加(從狩獵IR的二點六公斤增加至三點三公斤),但交戰距離仍維持在一千五百公尺。
另外雷射測距儀和三軸數位磁性羅盤,可與高精密的射控電腦相連結,大幅提高狙擊槍首發射擊的準確性,以及榴彈機槍的曲射彈道準確性。
(作者為資深軍事專欄作家)
「擁有黑夜」已成為現代作戰的絕對優勢代名詞,夜視瞄準鏡也成為第一線作戰部隊的必配裝備。舉凡夜視鏡或夜視瞄準鏡,不是運用影像強化技術,就是運用熱感應技術。「夜視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發明的,至越戰時期已可強化影像一千倍左右,不過體積仍龐大,也需要星光可強化兩萬倍左右影像,並可消除雜訊的夜視鏡在八○年代出現。至九○年代,三萬至五萬倍利用光陰極方式的夜視鏡已成為美軍的標準裝備,美軍就是憑藉著夜視鏡這項利器,在兩次波灣戰爭中完全掌控陸地戰場。然而自從美軍進入阿富汗後,阿富汗夜間少有足夠的夜光,造成夜視偵測裝備有效獲取影像極大的衝擊,因此熱源成像技術逐漸成為夜視鏡主流。
美國成立專責研發單位
美國因應戰場需要,成立陸軍夜視與電子偵測器部門(NVESD)全力投入夜視技術的發展。新世代的夜視器不僅能使影像強化倍數更高,也強調使用壽命長、重量輕和使用時間久。
美軍標準夜視鏡裝備可以分為四種,型號編為AN/PAS-13 TWS,TWS是熱源武器瞄準鏡的縮寫。這系列產品都可以裝在單兵與班用武器上使用,或能單獨從武器上卸下使用,它運用被動式紅外線熱源成像技術,以強化夜間監視與獲取目標。
輕型AN/ PAS-13(V)1 TWS可裝用在M16和M4系列步槍與卡賓槍,以及M136輕型反裝甲武器上,運用四顆鋰AA電池,重量僅八六○克的瞄準鏡,搜索距離五五○公尺,可用時間為四小時。
屬於班用機槍M249和M240B專用的中型AN/PAS-13(V)2 TWS,重量是一點三公斤,利用六顆鋰AA電池,搜索距離一一一○公尺,可以運作六小時。重量更大達一點八公斤的重型AN/PAS-13(V)3 TWS可用於班排長的M16或M4,也用於M24與M107狙擊步槍,以及M2 HB與Mk 19榴彈機槍,其所使用的電力與中型TWS相同,但是搜敵距離卻可達二二○○公尺。第四款是AN/PAS-13A TWS基本型,可用於地對空飛彈發射器,其視界角度更寬。
英軍採用熱影像技術
英軍對夜視鏡裝備研發亦不遺餘力,其未來整合士兵科技計畫由吉提克(Qioptiq)公司提供四千套採用熱影像技術的夜視瞄準鏡,採非冷卻式感應核心,具有640x480像素格式,並配備人機介面,也具有整體紅外線雷射瞄準器,以改善目標辨識和整合式紅點進階作戰瞄準能力,偵測距離可達一千五百至一千八百公尺。
此外,對於使用榴彈發射器的士兵,則提供特種瞄準器與射控系統,瞄準器由英國艾斯特克服務公司(Istec Service)而瑞士威托尼斯(Vectronix)公司則負責射控模組,整套系統稱為快速目標獲取瞄準模組。
此套系統透過調整瞄準鏡的瞄準點,可以計算至目標的距離和角度,以施行準確射擊。此套系統可以在白天和黑夜使用,增加擊中目標的機率,預計在計畫初期階段,威托尼斯公司會提供二千三百套系統模組。FIST計畫中,小隊長也會配備目標定位器,可供在白天或黑夜運用,能掃描量測和訂定地理位置,整套系統是電池供電驅動,僅重約一點二公斤。
紅外線雷射微視器可利用人眼看不見的雷射點標示資訊,再將其瞄準目標,移轉給小隊的其他成員,小隊組員能用他們的瞄準器,接手後繼續瞄準或攻擊,而此一雷射點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吉提克和寬提克(Qinetig)共同合作開發武器瞄準系統,此一計畫稱為指引者,可以依據瞄準器內顯示的符號、控制武器瞄準至目標。
基本上,指引器可接受從任何來源傳來的目標瞄準資料,包括無人飛行載具、步兵雷射測距儀或其他瞄準感應器,依據軟體介面所使用的簡單符號,使用者只要遵循箭頭操作即可。它亦可單獨藉由內建地圖使用,或與使用者的戰場管理系統之地圖軟體連接使用。指引者有兩款,一是機槍用、另一是狙擊步槍用,重量約少於一‧四公斤;利用四顆AA電池可使用八小時;使用BB2590電池組,則可使用四十小時,從基地的Windows XP系統電腦,透過個人無線電或類似裝備,傳送指令僅費時不到一秒鐘。
英國另一款SVIPIR-2+式熱影像瞄準器,由以色列拉法爾(Rafael)公司的車輛和反狙擊照明燈式系列產品改良而來,主要是由觀測紅外線照相機、雷射測遠儀、全球衛星控制器,和指揮控制單元所構成,可以追蹤小型武器、火箭推進榴彈和敵方狙擊手,但以步兵武器瞄準鏡角度而言,是其所取得的目標資料,可以傳給網路上的反狙擊隊友,提供導引至目標的方向資訊,藉以評估、甚至對抗反擊。
指揮官也可導引照明燈系統所取得的影像和資料,給己方狙擊手,以掩護特定的窗口或街道。另外以色列PI公司推出夜視瞄準鏡的獵人系統產品,是採用影像強化技術,強化輕量化,最輕的X2僅有四百克,使用單顆AA電池可運作四十小時;而較大的X4與X6,使用兩顆AA電池可供運作六十小時。X6是專供狙擊手使用的瞄準鏡,可運作的距離至一千公尺,影像清晰並有紅色準星位置,可供彈道計算。
德國採用紅外線技術
而德國研發新世代夜視系統,採用雙維聚焦面陣列與數位轉換器,具備雙頻雙色影像能量的紅外線技術,是德國未來士兵基本系統計畫夜視瞄準鏡配備。稱為狩獵IR式的長距離熱影像夜視瞄準鏡,可搭載於○.五吋口徑的狙擊槍,或是四○公釐榴彈機槍之上,交戰距離超過一千五百公尺。
而為改善使用時的環境警覺性,德國AIM公司改良夜視瞄準鏡視野,但仍維持四○公釐榴彈機槍的交戰距離,在二五○至一千二百公尺之間。為滿足後續的未來士兵延伸系統(IdZ-ES),稱為射程IR式的熱影像夜視瞄準鏡,則與雷射測距儀、三軸數位磁性羅盤和無線資料鏈加以整合,雖然重量稍有增加(從狩獵IR的二點六公斤增加至三點三公斤),但交戰距離仍維持在一千五百公尺。
另外雷射測距儀和三軸數位磁性羅盤,可與高精密的射控電腦相連結,大幅提高狙擊槍首發射擊的準確性,以及榴彈機槍的曲射彈道準確性。
(作者為資深軍事專欄作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