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獻忠
中共購自烏克蘭的前蘇聯航艦「瓦良格」號,歷經六年研改已在去年八月進行首次試航,媒體預測「瓦良格」號可望於近期內,搭載研發成功之艦載機進行第二次海試,如果情況順利,共軍首艘航空母艦在今年將可正式服役;中共全國人大代表、海軍副司令員徐洪猛在全國人大第二次全體會議中表示,今年共軍有安排航母入役的計畫。這也標誌著中共自此將列屬「航艦俱樂部」海洋新強權會員之一。
中共為確保海軍擴大戰略縱深、維護海洋權益的實力,現有的海軍艦隊轉型為「遠洋海軍」其勢似已不可免。且隨著中共航母試航,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亞太區域內國家必定密切關注。然在外界紛紛向航母投注目光時刻,殲15「飛鯊」艦載機已證實研發成功,意味中共海軍已突破艦載短場起降能力,能勝任航母作戰需求,有效增加航母戰鬥與防禦力。但即使殲15的類似技術已經達到了設計指標,惟面對海上高溫、高濕、高鹽的惡劣環境,此類先進技術能否達到海軍一貫的要求,甚至高於空軍同類技術的可靠性?本文藉由中共殲15機的性能分析,推測其可能對區域安全造成的威脅,俾了解中共擴張海洋戰略的趨勢,及早作好準備。
產品無法改變俄製科技陰影
關於殲15機的來源,現在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多數專家認為,中共一直是俄羅斯的主要軍火客戶,但從蘇愷27戰機轉由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組裝後,中共開始展現其仿製與「逆向工程」的能力。從殲11戰機發展到殲15艦載機、殲16機等殲擊系列戰機,俄羅斯已不只一次指責中共,剽竊其航太科技。據媒體報導,殲15艦載機即是中共從烏克蘭購得之蘇愷33機原型機T-10K-3仿製版。第二,殲15機是中共自主研製的國產產品,儘管外形疑似蘇愷33,但是殲15機是在殲11B機基礎上研製而成,而殲11B機才是蘇愷27SK機的仿製品。與蘇愷33機不同的是,殲15機廣泛使用雷達吸波塗層、具備匿蹤能力,裝配自產AESA雷達、航電系統以及機體使用複合材料等。從上述兩種說法中,大概可以推論,殲15機雖然不是蘇愷33機的完全仿製品,至少也是以蘇愷33機為基礎、加上適當變化而成的改進延伸型產品。
藉網路證實軍事之公開透明
年初共軍宣布準備更大程度的軍事公開透明原則,從網路流傳新型殲擊機、武器等新聞日益增多,新聞管制程度似乎有所放寬。而在過去,共軍千方百計保守新式武器研製的機密,無論是殲擊機、潛艦,還是飛彈系統,很少為外界知悉,如今開始實行軍事公開透明政策,目的無疑是期望藉此增強國內民眾的自豪感,鞏固團結統一的局面,另一方面則讓其他國家明白,中共軍事工業之進步,有足夠能力承擔與保證維護世界和平、區域安全的世界大國地位;即證明中共不僅能夠借鑒、吸收、仿製他國先進技術和設計方案,也能自主研發基本性能並不遜於他國產品的國產武器裝備,殲20機研製成功並順利首飛的消息,即為經典案例。
殲15艦載戰鬥機性能推測
彎曲的機身、折疊的機翼、縮短的尾翼以及被放大了的體積與起落架,這是媒體對中共最新型殲15「飛鯊」艦載機的描述。據報導,殲15機這款專為中共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而進行的艦載機設計,特色包括折疊式機翼、使用複合材料的機翼及垂直尾翼,使空重更輕,載彈量增加、先進火控雷達與彩色顯示系統結合,探測範圍更廣等,均足以證明中共對軍事技術增長的掌控能力;筆者對殲15艦載機的綜合評價是,該機具有較高的燃油裝載量,在減少燃油裝載量和武器載荷的前提下,採用滑跳模式起飛,並在加油機的支援下,可延伸作戰半徑達七百公里。若殲15機裝掛霹靂-12型主動雷達空對空飛彈及鷹擊-62反艦飛彈,航艦戰鬥群的防空火力打擊範圍,將進一步延伸一百公里,應可滿足中共海軍航艦戰鬥群反潛、反艦能力與對地攻擊任務之性能需求。另依殲15機大推重比加速快和翼荷載低機動性好的優勢,如和對手進入近戰纏鬥,絕對是空戰中「危險的對手」,不容小覷。
海洋軍事戰略發展「有所作為」
由美航艦戰鬥群觀之,主要戰力發揮在於它的艦載機作戰能力,亦即先進的艦載機和航空母艦是缺一不可,航空母艦的續航能力和艦載機的快速、機動作戰能力相結合,可有效提高航艦戰鬥群編隊的制空能力及綜合作戰能力,這是取得現代海戰勝利,不可或缺的基礎,也是海洋軍事強國兵力投射、維護其所宣示主權的綜合體現。對中共而言,共軍致力於發展「反介入」和「區域封鎖」的武器系統能力趨勢,對亞太地區國家已構成明顯威脅,但航母是海上自由移動的空軍基地,可無限延伸制海與制空權,以往中共限於遠洋能力不足的困境,只能構建第一島鏈的近海軍事防禦作為,而未來中共海軍進入第三階段發展、並擁有航母戰鬥群後,將可使共軍的兵力投射能力,由近海擴張到第三島鏈甚至全球。意即,中共航艦試航的意義,遠大於艦載機的試飛,航艦下水就代表中共的海上軍事戰略,已具備由近海防禦轉為遠洋積極防禦的能力,遠洋擴張戰略已是明顯的趨勢。
結語
誠如英國皇家海軍以「戰鬥上將」著稱的傑出將領肯寧漢於一九四一年發表的談話所言:「雖然海軍要花上三年才能造一艘新艦,但如要建立一個新的傳統,卻需要三百年之久」。而隨著中共綜合國力的增強,近年來海軍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加快,信息化程度明顯提高,相對使其海軍整體作戰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與擁有最先進、最多數量,且全為核動力潛艇、大型航艦的美國海軍相比,彼此間的差距並非能在短期內彌合。共軍的航母計畫無論階段、進程或實際戰力如何規劃,都已經是勢在必行的方向,而我國軍如何因應這樣的事實,或可由克勞賽維茲在《戰爭論》中闡述軍事活動的「精密分析」思考。克氏認為分析每一件事物的基本因素,必須先由「事實的發現與可能的解釋」、「從現象回溯到原因」,最後「以適當的工具研究和評估」,而這樣所得出的結論,無論是理論還是戰爭的解決方案,都只是下一次分析、批判的基礎而已。目前對於中共海軍來說,「瓦良格」與殲15艦載機的試航,是擴大戰略縱深、維護國土安全,或是為維護世界和平、實施災難救援?抑或為了維護民族尊嚴、捍衛主權的完整,仍殊值關注。但可以預見的是,中共在海軍軍力的崛起,已使區域埋下不安定的因子,此一趨勢將讓東亞安全形式更趨於緊繃,而航艦發展將是區域內國家對中共軍力威脅觀察的重要指標。(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爭學院上校戰略教官)
中共購自烏克蘭的前蘇聯航艦「瓦良格」號,歷經六年研改已在去年八月進行首次試航,媒體預測「瓦良格」號可望於近期內,搭載研發成功之艦載機進行第二次海試,如果情況順利,共軍首艘航空母艦在今年將可正式服役;中共全國人大代表、海軍副司令員徐洪猛在全國人大第二次全體會議中表示,今年共軍有安排航母入役的計畫。這也標誌著中共自此將列屬「航艦俱樂部」海洋新強權會員之一。
中共為確保海軍擴大戰略縱深、維護海洋權益的實力,現有的海軍艦隊轉型為「遠洋海軍」其勢似已不可免。且隨著中共航母試航,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亞太區域內國家必定密切關注。然在外界紛紛向航母投注目光時刻,殲15「飛鯊」艦載機已證實研發成功,意味中共海軍已突破艦載短場起降能力,能勝任航母作戰需求,有效增加航母戰鬥與防禦力。但即使殲15的類似技術已經達到了設計指標,惟面對海上高溫、高濕、高鹽的惡劣環境,此類先進技術能否達到海軍一貫的要求,甚至高於空軍同類技術的可靠性?本文藉由中共殲15機的性能分析,推測其可能對區域安全造成的威脅,俾了解中共擴張海洋戰略的趨勢,及早作好準備。
產品無法改變俄製科技陰影
關於殲15機的來源,現在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多數專家認為,中共一直是俄羅斯的主要軍火客戶,但從蘇愷27戰機轉由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組裝後,中共開始展現其仿製與「逆向工程」的能力。從殲11戰機發展到殲15艦載機、殲16機等殲擊系列戰機,俄羅斯已不只一次指責中共,剽竊其航太科技。據媒體報導,殲15艦載機即是中共從烏克蘭購得之蘇愷33機原型機T-10K-3仿製版。第二,殲15機是中共自主研製的國產產品,儘管外形疑似蘇愷33,但是殲15機是在殲11B機基礎上研製而成,而殲11B機才是蘇愷27SK機的仿製品。與蘇愷33機不同的是,殲15機廣泛使用雷達吸波塗層、具備匿蹤能力,裝配自產AESA雷達、航電系統以及機體使用複合材料等。從上述兩種說法中,大概可以推論,殲15機雖然不是蘇愷33機的完全仿製品,至少也是以蘇愷33機為基礎、加上適當變化而成的改進延伸型產品。
藉網路證實軍事之公開透明
年初共軍宣布準備更大程度的軍事公開透明原則,從網路流傳新型殲擊機、武器等新聞日益增多,新聞管制程度似乎有所放寬。而在過去,共軍千方百計保守新式武器研製的機密,無論是殲擊機、潛艦,還是飛彈系統,很少為外界知悉,如今開始實行軍事公開透明政策,目的無疑是期望藉此增強國內民眾的自豪感,鞏固團結統一的局面,另一方面則讓其他國家明白,中共軍事工業之進步,有足夠能力承擔與保證維護世界和平、區域安全的世界大國地位;即證明中共不僅能夠借鑒、吸收、仿製他國先進技術和設計方案,也能自主研發基本性能並不遜於他國產品的國產武器裝備,殲20機研製成功並順利首飛的消息,即為經典案例。
殲15艦載戰鬥機性能推測
彎曲的機身、折疊的機翼、縮短的尾翼以及被放大了的體積與起落架,這是媒體對中共最新型殲15「飛鯊」艦載機的描述。據報導,殲15機這款專為中共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而進行的艦載機設計,特色包括折疊式機翼、使用複合材料的機翼及垂直尾翼,使空重更輕,載彈量增加、先進火控雷達與彩色顯示系統結合,探測範圍更廣等,均足以證明中共對軍事技術增長的掌控能力;筆者對殲15艦載機的綜合評價是,該機具有較高的燃油裝載量,在減少燃油裝載量和武器載荷的前提下,採用滑跳模式起飛,並在加油機的支援下,可延伸作戰半徑達七百公里。若殲15機裝掛霹靂-12型主動雷達空對空飛彈及鷹擊-62反艦飛彈,航艦戰鬥群的防空火力打擊範圍,將進一步延伸一百公里,應可滿足中共海軍航艦戰鬥群反潛、反艦能力與對地攻擊任務之性能需求。另依殲15機大推重比加速快和翼荷載低機動性好的優勢,如和對手進入近戰纏鬥,絕對是空戰中「危險的對手」,不容小覷。
海洋軍事戰略發展「有所作為」
由美航艦戰鬥群觀之,主要戰力發揮在於它的艦載機作戰能力,亦即先進的艦載機和航空母艦是缺一不可,航空母艦的續航能力和艦載機的快速、機動作戰能力相結合,可有效提高航艦戰鬥群編隊的制空能力及綜合作戰能力,這是取得現代海戰勝利,不可或缺的基礎,也是海洋軍事強國兵力投射、維護其所宣示主權的綜合體現。對中共而言,共軍致力於發展「反介入」和「區域封鎖」的武器系統能力趨勢,對亞太地區國家已構成明顯威脅,但航母是海上自由移動的空軍基地,可無限延伸制海與制空權,以往中共限於遠洋能力不足的困境,只能構建第一島鏈的近海軍事防禦作為,而未來中共海軍進入第三階段發展、並擁有航母戰鬥群後,將可使共軍的兵力投射能力,由近海擴張到第三島鏈甚至全球。意即,中共航艦試航的意義,遠大於艦載機的試飛,航艦下水就代表中共的海上軍事戰略,已具備由近海防禦轉為遠洋積極防禦的能力,遠洋擴張戰略已是明顯的趨勢。
結語
誠如英國皇家海軍以「戰鬥上將」著稱的傑出將領肯寧漢於一九四一年發表的談話所言:「雖然海軍要花上三年才能造一艘新艦,但如要建立一個新的傳統,卻需要三百年之久」。而隨著中共綜合國力的增強,近年來海軍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加快,信息化程度明顯提高,相對使其海軍整體作戰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與擁有最先進、最多數量,且全為核動力潛艇、大型航艦的美國海軍相比,彼此間的差距並非能在短期內彌合。共軍的航母計畫無論階段、進程或實際戰力如何規劃,都已經是勢在必行的方向,而我國軍如何因應這樣的事實,或可由克勞賽維茲在《戰爭論》中闡述軍事活動的「精密分析」思考。克氏認為分析每一件事物的基本因素,必須先由「事實的發現與可能的解釋」、「從現象回溯到原因」,最後「以適當的工具研究和評估」,而這樣所得出的結論,無論是理論還是戰爭的解決方案,都只是下一次分析、批判的基礎而已。目前對於中共海軍來說,「瓦良格」與殲15艦載機的試航,是擴大戰略縱深、維護國土安全,或是為維護世界和平、實施災難救援?抑或為了維護民族尊嚴、捍衛主權的完整,仍殊值關注。但可以預見的是,中共在海軍軍力的崛起,已使區域埋下不安定的因子,此一趨勢將讓東亞安全形式更趨於緊繃,而航艦發展將是區域內國家對中共軍力威脅觀察的重要指標。(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爭學院上校戰略教官)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