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中國威脅」 印度加速軍事現代化

◎劉德海

 由於近年印度與巴基斯坦不對稱權力關係漸漸偏向印度,使得所謂「中國威脅論」已取代巴基斯坦,成為印度主要國防假想敵。日前由印度前外交部次長暨總理曼漢特使薩蘭,及政、學、商界和媒體人士共同撰寫的「不結盟2.0:二十一世紀的外交與戰略政策」中便直言,中共可能在雙方邊界爭議區發動「重大軍事攻勢」,印度勢將加速軍事現代化進程,提昇非對稱作戰能力,以確保領土主張,此一形勢不僅將軍備競賽合理化,亦有助於印度與美、日、澳強化盟友關係,增加新德里與北京談判的籌碼。

 美印軍事合作 武器科技升級

 自本世紀以來,印度軍事現代化有三大特徵,除前述中共因素外,就是美國因素與國防經費大幅成長。冷戰結束後,印度社會主義經濟破產、蘇聯崩解及中共崛起,使印度深感來自北京的安全威脅,促使印度強化與美構建戰略安全關係。一九九八年五月,印度進行第二次核試爆,就是以防範中共核武威脅為由,強化核武實力以達嚇阻目的。二○○六年三月,美國總統小布希訪問印度,兩國簽署民用核能合作協議,為印度擴大國際空間與地位,提供最佳的契機。「美印核子協定」堪稱印度外交、國防政策的大成就,此協定使其獲取能源高科技,而無須影響既有戰略核武計畫。此外,印度尚可改善全球地位及武器進口,進而使國防科技來源多元化。

 另就印度軍事現代化的意義而言,此協定促進美、印間軍事交流和合作的提昇,使印度調整軍隊裝備結構有更多選擇。由於俄羅斯為早期印度最重要、甚至幾乎是唯一的武器來源,限縮了議價與要求科技轉移權力,導致印度財政負擔沉重,且不利國防自主。印度對此深感憂心,力圖改變武器進口過度依賴俄羅斯的現象,並逐步實現武器採購多元化,由進口傳統武器,轉變為進口尖端精密武器,並藉各國爭取其武器市場以獲得科技轉移,提高自主生產能力,此一目標也在「美印核子協定」簽定後得以實現。

 期藉技術引進 實現軍工自主

 有鑑於中共崛起、北京不斷擴張亞太影響力,華府自二○○九年以來,即積極採取「重返亞洲」策略,自然吸引與中共有政治或戰略利益衝突國家的依附。印度也被美國視為圍堵政策的最佳合作夥伴,去年躍升為美國軍武第二大客戶,採購總額高達八十億美元,項目包括十架C-17環球霸王軍用運輸機、一百四十五門M-777一五五公厘榴彈砲、二十一枚AGM-84L Block II魚叉反艦飛彈、AH-64D阿帕契長弓直升機等。此外,去年底印度更宣布將在二○一六年前,斥資一千一百餘億美元購買高技術武器,其中含括一百二十六架新型戰鬥機,各軍火商無不重視此一軍火大餅,美、法、俄元首亦先後訪問印度,期開拓軍火市場。目前俄羅斯雖仍獨佔多數印度軍火市場,但面臨美、法日益激烈的挑戰,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去年底不得不親自造訪新德里,以鞏固軍售市場。法國總統沙柯吉也親赴印度推銷武器,企圖佔有印度軍購市場一席之地,並成功簽定價值二十二億美元協議,包含幻象-2000多用途戰機升級、換裝新型航電設備、雷達和機載計算機、玻璃化座艙、目標指示系統、大功率電戰設備和高精密導航系統、四百五十枚雲母中距離空對空飛彈等。首批戰機將由達梭和泰勒斯公司在法國進行升級,其餘四十九架幻象戰機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法方協助下進行提昇,首批新型戰機將於二○一五年開始部署。此外,印度還與英國、瑞典、以色列、德國進行軍購合作,對外武器採購多元化、競爭化,形成多方搶下注的有利局面。雖然印度政府期盼引進高科技軍事技術,避免軍購成為「離不開的枴杖」,但顯非易事,由於其官僚體系效率偏低,儘管印度已建立較為獨立的軍工體系,但其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軍備仍由國外進口,若想成為軍事強國,仍有一段強化軍工自主的路要走。

 「中國威脅」提昇 加速軍備競賽

 印度國防經費、進口武器數據與最近軍備的部署,凸顯中共為其主要假想敵。印度與中共日前分別公布年度國防經費,兩者皆成長百分之十二,中共為九百一十六億美元,印度僅為其三分之一(三百四十億美元)。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表二○○六至二○一○年的國際軍火貿易報告,此期間印度進口額佔全球軍火貿易總額的百分之九,成為世界最大武器進口國,其中百分之八十二來自俄羅斯。與前一個五年相比,進口總額大增百分之二十一,其中戰機訂單即佔增量七成以上;中共則居次,佔全球武器進口總額的百分之六。由於中共具有射程達一萬一千兩百七十公里的東風31A(DF-31A)洲際彈道飛彈,且是亞洲唯一具備潛射彈道飛彈能力者,足以攻擊印度任何城市。因此,印度去年十月決定針對「中國威脅」,部署布拉莫斯巡弋飛彈,被中共視為印度首次以具攻擊性戰術飛彈瞄準中國大陸;印度更於上月首次測試射程五千公里的洲際彈道飛彈烈火-5型飛彈(Agni-V)。印度國際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指出,中國大陸所有重要城市,都在東部或北部,遠離印度國土,部署此類型飛彈將使北京、上海等中共政、經重鎮,被印度飛彈射程範圍所涵蓋,但儘管如此,印度彈道飛彈的開發水準,仍落後中共十年以上。

 在海軍方面,由於核子潛艦在受敵方核攻擊時,能有效實施核反擊;印度宣布近日將測試可在水中發射核彈的首艘自製潛艦—殲敵者號(Arihant),並於今年底前服役。殲敵者號是印度根據先進技術潛艦(ATV)計畫,耗資二十九億美元建造的首艘核子潛艦。其排水量為六千噸,裝備俄、法兩國技術支援的八十五兆瓦核反應爐,且配備十二枚最大射程七百多公里的K-15型潛射彈道飛彈,此型飛彈若利用二級助推火箭,可在水下一百公尺處發射;印度政府決定未來數年內,再建造四艘同型核子潛艦,組建核子潛艦戰隊,其中兩艘已於俄羅斯協助下建造中。此外,印度與法國合作開發鮋魚級(Scorpene)柴電潛艦,原規劃十年內服役十二艘新潛艦,現已有六艘服役,另外六艘於五年後服役,不過迄今尚未選定第二批六艘潛艦的製造商,導致此計畫延遲,且潛艦製造成本增加四十億美元,使得這項旨在培養印度境內工人及專家,具備建造現代潛艦經驗的理想也隨之落後。

 從印度官方陸續公布的戰略武器開發進程觀察,明顯可看出,其目的在牽制正進軍印度洋的中共,印度軍事現代化腳步正如火如荼展開,加劇了印、「中」兩大新興經濟體間的軍備競賽,不僅讓印度在亞太情勢佔重大影響因素,更使印度身陷美、「中」兩強間的戰略競合賽局之中,值得持續觀察。(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