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志雲
根據俄羅斯國際新聞社近期發布的消息,俄羅斯海軍舷號K-一五二「納帕號」核動力攻擊潛艦,已交付印度海軍。印度國防部以約九億美元,向俄羅斯海軍租賃這艘俄羅斯「九七一計畫」的「長矛B型」、北約代號「鯊魚I級改良型」的核潛艦,並重新命名為「消歧號」。
交艦典禮是在遠東軍區的濱海邊疆區舉行,俄羅斯潛艦官兵將訓練印度接艦官兵,以便展開該艦在太平洋的航行。這艘鯊魚級核潛艦浮航時為八一四○噸,潛航時可達一二七七○噸。最高航速達三十節,最大潛深達六○○公尺,可搭載七十三名官兵,進行連續一百天的耐力航行。武裝為四門五三三公厘魚雷發射管,與四門六五○公厘魚雷發射管。印度在接收此艘潛艦後,成為世界第六個操作核動力潛艦的國家,其他分別為美、俄、法、英等國與中國大陸,印度先前也曾向俄羅斯租借潛艦但任務結束已歸還。
被北約賦予代號「鯊魚級」的俄羅斯製「九七一型」潛艦,首艘艦於一九八六年撥交給當時的蘇聯海軍,這型潛艦共計有四種衍生的等級和構型,前七艘被稱為「鯊魚I型」,分別於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年下水;第二批改良型的「鯊魚型」於一九九一年至二○○九年成軍,其中有一艘「鯊魚II型」於一九九五年成軍。還有另一艘「鯊魚III型」在二○○一年成軍,但俄羅斯海軍慣於將之全部稱為「長矛B型」。
九七一與九七一I計畫
俄羅斯海軍的六艘「鯊魚I級改良型」(九七一與九七一I計畫)目前都仍在服役中。該型潛艦採用了更具靜音效果的MGK-五○一型「鯊魚鰓」-MS(Skat-MS)低頻被動舷側聲納陣列。改良型的「鯊魚I級」六艘艦名分別為:K-三二八「豹號」、K-四六一「民族號」、K-一五四「虎號」、K-四一九「庫斯巴克號」、K-二九五「薩瑪拉號」,和K-一五二「納帕號」。除K-三二八「豹號」外,這批潛艦都比第一代的「鯊魚級」更為安靜,全部裝備了流體力學的聲納感應陣列。
「鯊魚I級改良型」有六門五三三公厘誘餌發射管,但在外側船殼上卻有不同於「鯊魚I級」的排水孔安排,可由更大的船帆罩外觀予以識別。代號九七一U計畫的「鯊魚II級」的K-一五七「野豬號」是唯一的一艘,它的艦身加長數公尺,潛航時的噸位比「鯊魚I級」增多了七○○噸,增加的艙室空間用於安置改良的靜音偵測器,原本的MGK-五○一型「鯊魚鰓」-MS(Skat-MS)低頻被動舷側聲納陣列,更新為MGK-五四○「鯊魚鰓」-3型聲納系統,功能與美製的AN/BQQ-5/6型屬同級裝備,但「鯊魚II級」雖沒有美製潛艦的BSY-1反潛作戰整合型戰系。卻不妨礙K-一五七「野豬號」成為蘇聯當時的首艘與美製「洛杉磯級」(SSN七五一)同級攻擊潛艦更安靜的艦型
代號九七一M計畫的「鯊魚III級」的K-三三五「獵豹號」是這一級唯一的一艘,但是北約組織沒有編列「鯊魚III級」的代號,艦身較「鯊魚II級」更長,噸位更大,特徵是在艦艉的垂直尾舵上的一具拖曳型陣列天線,同時也更具有減噪的性能。在「亞森級」(Severodvinsk class)和「北風之神級」(Borei class)這兩型在二○○七年完成建造前,它是俄羅斯技術最先進的潛艦。
俄製潛艦在靜音的技術上被公認領先歐美獨步全球,在海底音響的技術上,也足以和美國潛艦抗衡。回溯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四年間,日本「東芝」公司曾出售複雜的九軸傳動裝備,連同電腦操控系統一併予當時的蘇聯,這些裝備原是由挪威的「康斯伯格」公司(Kongsberg)武裝部門研發,美國海軍官員和國會就曾對此指出,這將讓蘇聯能製造出更精準和安靜的推進器。
採用自動操控系統
八○年代蘇聯核潛艦艦身加長的技術,得力於新推進器所致,外界認為日本所出售的技術有關,蘇聯以獨特技術減少了傳動齒輪系統和主動式減噪系統,是「鯊魚級」系列潛艦能靜音航行的主因。其指揮管制的方式和稍後發展的衍生艦型武裝一樣,採用集中操控,以「七○五計畫」的「阿爾發級」核攻擊潛艦相似的自動操控系統,讓艦上官兵數大幅減少。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導致所有的「鯊魚級」系列造艦計畫全數延後。再根據一九九九至二○○○年版的「詹式海軍年鑑」一度將第一艘「鯊魚II級」誤植為「野豬級」(烏克蘭語:Vepr),該艦於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成軍,後續改良的「鯊魚III級」稱為「獵豹號」於一九九九年下水、二○○一年十二月五日成軍。至於租借給印度的這艘「納帕號」屬「鯊魚I級」是在一九九三年就已安放龍骨、二○○八年十月展開海試,原本計畫在二○○九年年底就要租借予印度海軍,遲至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才撥交,印度在獲得鯊魚級核潛艦後,遠洋攻擊能力大增,勢必牽動南亞戰略情勢,甚至可能引起軍備競賽,尤其宿敵巴基斯坦更是坐立難安,後續情況值得觀察。(作者為軍事專欄作家)
根據俄羅斯國際新聞社近期發布的消息,俄羅斯海軍舷號K-一五二「納帕號」核動力攻擊潛艦,已交付印度海軍。印度國防部以約九億美元,向俄羅斯海軍租賃這艘俄羅斯「九七一計畫」的「長矛B型」、北約代號「鯊魚I級改良型」的核潛艦,並重新命名為「消歧號」。
交艦典禮是在遠東軍區的濱海邊疆區舉行,俄羅斯潛艦官兵將訓練印度接艦官兵,以便展開該艦在太平洋的航行。這艘鯊魚級核潛艦浮航時為八一四○噸,潛航時可達一二七七○噸。最高航速達三十節,最大潛深達六○○公尺,可搭載七十三名官兵,進行連續一百天的耐力航行。武裝為四門五三三公厘魚雷發射管,與四門六五○公厘魚雷發射管。印度在接收此艘潛艦後,成為世界第六個操作核動力潛艦的國家,其他分別為美、俄、法、英等國與中國大陸,印度先前也曾向俄羅斯租借潛艦但任務結束已歸還。
被北約賦予代號「鯊魚級」的俄羅斯製「九七一型」潛艦,首艘艦於一九八六年撥交給當時的蘇聯海軍,這型潛艦共計有四種衍生的等級和構型,前七艘被稱為「鯊魚I型」,分別於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年下水;第二批改良型的「鯊魚型」於一九九一年至二○○九年成軍,其中有一艘「鯊魚II型」於一九九五年成軍。還有另一艘「鯊魚III型」在二○○一年成軍,但俄羅斯海軍慣於將之全部稱為「長矛B型」。
九七一與九七一I計畫
俄羅斯海軍的六艘「鯊魚I級改良型」(九七一與九七一I計畫)目前都仍在服役中。該型潛艦採用了更具靜音效果的MGK-五○一型「鯊魚鰓」-MS(Skat-MS)低頻被動舷側聲納陣列。改良型的「鯊魚I級」六艘艦名分別為:K-三二八「豹號」、K-四六一「民族號」、K-一五四「虎號」、K-四一九「庫斯巴克號」、K-二九五「薩瑪拉號」,和K-一五二「納帕號」。除K-三二八「豹號」外,這批潛艦都比第一代的「鯊魚級」更為安靜,全部裝備了流體力學的聲納感應陣列。
「鯊魚I級改良型」有六門五三三公厘誘餌發射管,但在外側船殼上卻有不同於「鯊魚I級」的排水孔安排,可由更大的船帆罩外觀予以識別。代號九七一U計畫的「鯊魚II級」的K-一五七「野豬號」是唯一的一艘,它的艦身加長數公尺,潛航時的噸位比「鯊魚I級」增多了七○○噸,增加的艙室空間用於安置改良的靜音偵測器,原本的MGK-五○一型「鯊魚鰓」-MS(Skat-MS)低頻被動舷側聲納陣列,更新為MGK-五四○「鯊魚鰓」-3型聲納系統,功能與美製的AN/BQQ-5/6型屬同級裝備,但「鯊魚II級」雖沒有美製潛艦的BSY-1反潛作戰整合型戰系。卻不妨礙K-一五七「野豬號」成為蘇聯當時的首艘與美製「洛杉磯級」(SSN七五一)同級攻擊潛艦更安靜的艦型
代號九七一M計畫的「鯊魚III級」的K-三三五「獵豹號」是這一級唯一的一艘,但是北約組織沒有編列「鯊魚III級」的代號,艦身較「鯊魚II級」更長,噸位更大,特徵是在艦艉的垂直尾舵上的一具拖曳型陣列天線,同時也更具有減噪的性能。在「亞森級」(Severodvinsk class)和「北風之神級」(Borei class)這兩型在二○○七年完成建造前,它是俄羅斯技術最先進的潛艦。
俄製潛艦在靜音的技術上被公認領先歐美獨步全球,在海底音響的技術上,也足以和美國潛艦抗衡。回溯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四年間,日本「東芝」公司曾出售複雜的九軸傳動裝備,連同電腦操控系統一併予當時的蘇聯,這些裝備原是由挪威的「康斯伯格」公司(Kongsberg)武裝部門研發,美國海軍官員和國會就曾對此指出,這將讓蘇聯能製造出更精準和安靜的推進器。
採用自動操控系統
八○年代蘇聯核潛艦艦身加長的技術,得力於新推進器所致,外界認為日本所出售的技術有關,蘇聯以獨特技術減少了傳動齒輪系統和主動式減噪系統,是「鯊魚級」系列潛艦能靜音航行的主因。其指揮管制的方式和稍後發展的衍生艦型武裝一樣,採用集中操控,以「七○五計畫」的「阿爾發級」核攻擊潛艦相似的自動操控系統,讓艦上官兵數大幅減少。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導致所有的「鯊魚級」系列造艦計畫全數延後。再根據一九九九至二○○○年版的「詹式海軍年鑑」一度將第一艘「鯊魚II級」誤植為「野豬級」(烏克蘭語:Vepr),該艦於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成軍,後續改良的「鯊魚III級」稱為「獵豹號」於一九九九年下水、二○○一年十二月五日成軍。至於租借給印度的這艘「納帕號」屬「鯊魚I級」是在一九九三年就已安放龍骨、二○○八年十月展開海試,原本計畫在二○○九年年底就要租借予印度海軍,遲至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才撥交,印度在獲得鯊魚級核潛艦後,遠洋攻擊能力大增,勢必牽動南亞戰略情勢,甚至可能引起軍備競賽,尤其宿敵巴基斯坦更是坐立難安,後續情況值得觀察。(作者為軍事專欄作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