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立
位於南亞的印度,眼見全球主要國家均持續戮力高科技建軍,為鞏固本身的強權地位,站穩南亞,二十世紀結束前,不斷投入高額經費擴充軍備,尤以海軍的建軍動作最為積極,舉凡航空母艦、巡防艦、飛彈驅逐艦皆在建軍項目之列,亦陸續獲致顯著的建軍成果。
就印度海軍致力飛彈驅逐艦的建軍實況來說,儘管歷經波折,仍如願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獲得首艘德里級飛彈驅逐艦,之後再分別於一九九九年六月二日及二○○一年一月二十二日獲得兩艘,三艘德里級飛彈驅逐艦擔負起印度海軍防空、反艦、反潛等作戰任務。雖然德里級飛彈驅逐艦在二十世紀末期才服役,亦為印度首款自力研發建造的大型水面艦,但欠缺匿蹤特性始終讓印度海軍感到遺憾,這也讓印度海軍當年在德里級正式服役前就開始思考該級艦的後繼艦種。
交艦時程延後
印度海軍展開推動Project 15A驅逐艦計畫,由馬札崗造船廠負責研發,算是德里級的改良版,以強化艦體匿蹤功能與武器系統能力為重點,印度海軍將該型飛彈驅逐艦命名為加爾各答級(Kolkata class)。依據印度海軍的建案規劃,首批先建造三艘,為Project 15A構型,第二批Project 15B構型再建造四艘,目前首批三艘均已下水,但首艘交艦時間最快也要等到二○一三年。
事實上,印度建造新一代飛彈驅逐艦的構想始於一九七七年,當年印度政府批准一項名為Project 15的造艦計畫,相關作業於一九八二年展開。為節省成本,印度海軍決定以國外現成的艦艇為設計範本,進而加以改良,最後選中蘇聯卡辛級飛彈驅逐艦,導致德里級全艦充滿俄製風格,該級艦動力採用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CODOG)推進系統。由於該級艦的設計走俄製路線,上層結構與桅杆充斥著各式電子裝備的天線,外觀不夠簡潔精緻。
加爾各答級飛彈驅逐艦的首艘艦加爾各答號於二○○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安放龍骨、二○○六年三月三十日下水,服役時間已由二○一○年延至二○一三年。據了解,延遲交艦的主要原因在於負責承造的馬札崗船廠接下過多的造艦訂單,導致船席始終處於滿檔狀態,根本找不到多餘的碼頭為加爾各答號的艦體安裝艦上各項設施與裝備,這樣的現象直接影響到該級艦的造艦進度。
令人無奈的是,即使已到原定交艦時間的前一年,加爾各答號的動力與武器系統還未安裝,讓加爾各答號無法進行海上測試,於是印度海軍只能眼睜睜看著加爾各答號的交艦再往後延,不僅成軍暫時無望,還得負擔上漲的成本,實在不划算。
加爾各答級飛彈驅逐艦的艦長有一百六十三公尺、艦寬十七點四公尺、吃水深六點五公尺,標準排水量五千五百噸、滿載排水量六千八百噸,動力沿用與德里級相同的輪機系統,由兩個M-36E燃氣渦輪機組及兩具KVM-18柴油機擔任主要推進動力;電力供應系統與敘瓦利克級巡防艦相同,共有四組功率各1MW的Wartsila WCM-1000/5柴油發電機組,每個機組包括一具Cummins KTA-50G3柴油機與一具Kirloskar 1MV交流發發電機。
配備垂直發射系統
在艦載武裝方面,加爾各答級既然被賦與飛彈驅逐艦的特色,優異的防空作戰能力自然是艦載武器要求的重點。當初設計加爾各答級飛彈驅逐艦的艦載武裝時,有關防空飛彈就決定以垂直發射系統取代德里級的3S-90單臂發射器,於是俄製的9M-317ME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以及以色列與印度合作開發的閃電-II型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曾備納入規劃考量。經過評估,印度海軍決定採用四組十二聯裝3S90E1垂直發射器,裝填9M-317防空飛彈,分成兩部份安裝。兩組安置在艦首B砲位,另兩組放在直昇機庫結構。至於兩具八聯裝的3S14E垂直發射系統,可裝填十六枚印度自製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攻擊敵艦。
至於該級艦的艦砲換裝與塔瓦級巡防艦相同的AK-190E一百公厘艦砲,射速每分鐘六十發,並換裝用來導控AK-190E的Ratep JSC 5P-10E Puma整合光電/雷達射控系統。為攔截靠近船艦的敵戰機或飛彈,該級艦以AK-630機砲與三十二管以色列閃電一型垂直發射短程防空飛彈擔負起近迫防衛重任。
雖然加爾各答級飛彈驅逐艦成軍的時間延後,但印度海軍仍對其寄予厚望, 已對官兵展開必要的訓練,該級艦在加入服役行列後,可望為印度海上防空戰力增添生力軍。
(作者為軍事專欄作家)
位於南亞的印度,眼見全球主要國家均持續戮力高科技建軍,為鞏固本身的強權地位,站穩南亞,二十世紀結束前,不斷投入高額經費擴充軍備,尤以海軍的建軍動作最為積極,舉凡航空母艦、巡防艦、飛彈驅逐艦皆在建軍項目之列,亦陸續獲致顯著的建軍成果。
就印度海軍致力飛彈驅逐艦的建軍實況來說,儘管歷經波折,仍如願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獲得首艘德里級飛彈驅逐艦,之後再分別於一九九九年六月二日及二○○一年一月二十二日獲得兩艘,三艘德里級飛彈驅逐艦擔負起印度海軍防空、反艦、反潛等作戰任務。雖然德里級飛彈驅逐艦在二十世紀末期才服役,亦為印度首款自力研發建造的大型水面艦,但欠缺匿蹤特性始終讓印度海軍感到遺憾,這也讓印度海軍當年在德里級正式服役前就開始思考該級艦的後繼艦種。
交艦時程延後
印度海軍展開推動Project 15A驅逐艦計畫,由馬札崗造船廠負責研發,算是德里級的改良版,以強化艦體匿蹤功能與武器系統能力為重點,印度海軍將該型飛彈驅逐艦命名為加爾各答級(Kolkata class)。依據印度海軍的建案規劃,首批先建造三艘,為Project 15A構型,第二批Project 15B構型再建造四艘,目前首批三艘均已下水,但首艘交艦時間最快也要等到二○一三年。
事實上,印度建造新一代飛彈驅逐艦的構想始於一九七七年,當年印度政府批准一項名為Project 15的造艦計畫,相關作業於一九八二年展開。為節省成本,印度海軍決定以國外現成的艦艇為設計範本,進而加以改良,最後選中蘇聯卡辛級飛彈驅逐艦,導致德里級全艦充滿俄製風格,該級艦動力採用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CODOG)推進系統。由於該級艦的設計走俄製路線,上層結構與桅杆充斥著各式電子裝備的天線,外觀不夠簡潔精緻。
加爾各答級飛彈驅逐艦的首艘艦加爾各答號於二○○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安放龍骨、二○○六年三月三十日下水,服役時間已由二○一○年延至二○一三年。據了解,延遲交艦的主要原因在於負責承造的馬札崗船廠接下過多的造艦訂單,導致船席始終處於滿檔狀態,根本找不到多餘的碼頭為加爾各答號的艦體安裝艦上各項設施與裝備,這樣的現象直接影響到該級艦的造艦進度。
令人無奈的是,即使已到原定交艦時間的前一年,加爾各答號的動力與武器系統還未安裝,讓加爾各答號無法進行海上測試,於是印度海軍只能眼睜睜看著加爾各答號的交艦再往後延,不僅成軍暫時無望,還得負擔上漲的成本,實在不划算。
加爾各答級飛彈驅逐艦的艦長有一百六十三公尺、艦寬十七點四公尺、吃水深六點五公尺,標準排水量五千五百噸、滿載排水量六千八百噸,動力沿用與德里級相同的輪機系統,由兩個M-36E燃氣渦輪機組及兩具KVM-18柴油機擔任主要推進動力;電力供應系統與敘瓦利克級巡防艦相同,共有四組功率各1MW的Wartsila WCM-1000/5柴油發電機組,每個機組包括一具Cummins KTA-50G3柴油機與一具Kirloskar 1MV交流發發電機。
配備垂直發射系統
在艦載武裝方面,加爾各答級既然被賦與飛彈驅逐艦的特色,優異的防空作戰能力自然是艦載武器要求的重點。當初設計加爾各答級飛彈驅逐艦的艦載武裝時,有關防空飛彈就決定以垂直發射系統取代德里級的3S-90單臂發射器,於是俄製的9M-317ME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以及以色列與印度合作開發的閃電-II型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曾備納入規劃考量。經過評估,印度海軍決定採用四組十二聯裝3S90E1垂直發射器,裝填9M-317防空飛彈,分成兩部份安裝。兩組安置在艦首B砲位,另兩組放在直昇機庫結構。至於兩具八聯裝的3S14E垂直發射系統,可裝填十六枚印度自製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攻擊敵艦。
至於該級艦的艦砲換裝與塔瓦級巡防艦相同的AK-190E一百公厘艦砲,射速每分鐘六十發,並換裝用來導控AK-190E的Ratep JSC 5P-10E Puma整合光電/雷達射控系統。為攔截靠近船艦的敵戰機或飛彈,該級艦以AK-630機砲與三十二管以色列閃電一型垂直發射短程防空飛彈擔負起近迫防衛重任。
雖然加爾各答級飛彈驅逐艦成軍的時間延後,但印度海軍仍對其寄予厚望, 已對官兵展開必要的訓練,該級艦在加入服役行列後,可望為印度海上防空戰力增添生力軍。
(作者為軍事專欄作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