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平潭實驗區」擴建 凸顯統戰思維

◎ 張名佑
 針對中共積極打造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區的「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行政院長陳冲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以「懷疑目的不單純、有其他目的」來評論,並強調,這個實驗區與我政府要推動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完全不同。事實上,平潭實驗區是中共「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的項目,中共強力推銷「平潭綜合實驗區」,並計畫開放臺灣經濟投資與招聘大量人才,試圖彰顯兩岸共管共治色彩。然其中針對兩岸部分,強調「一國兩制」方針,衍生出所謂「五個共同」的治理原則;但是政府迄今仍堅決否定以「一國兩制」處理兩岸問題,兩岸也從未在平潭計畫上,有過任何「共同」參與的實質作為。

 中共試圖以「五個共同」(規劃、開發、經營、管理和受益)包裝「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政治企圖,骨子裡其實就是政治動作和宣傳,超過對其他經濟區的推銷程度;眼見對岸動作頻頻,為免國人「誤入統戰圈套」,我政府有必要讓國人了解背後的風險與中共統戰伎倆。

 平潭計畫深具政治統戰意涵

 中共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精神,根據國務院批准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要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去年十二月十五日正式公佈「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範圍包括平壇島及附屬島嶼,陸地面積三百九十二點九二平方公里,總人口三十九萬人,期程至二○二○年。該規劃提出推動兩岸同胞交流合作建設、先行先試、科學發展的共同家園基本形式。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同意平潭實施全島開放,在通關模式、財稅支援、投資准入、金融保險、對臺合作、土地配套等方面賦予平潭綜合實驗區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更加優惠的政策。

 自中共企圖擴張海權,遂行其遠洋戰略進入太平洋之時,尤其在未來共軍完成航艦「瓦良格號」戰備整備後,國軍將承受來自不同方向的攻擊威脅,情況將變得更加複雜,受威脅的程度也愈加嚴重。

 事實上,中共未來完成平潭港區擴建與擁有航母後,其制空權與制海權將無限延伸。一旦中共對臺封鎖和打擊,將使臺灣東西兩面腹背受敵,同時我空軍具有的反應時間,也將因中共航艦「先發制人」的攻擊而消失,甚至原本希望藉中央山脈為屏障的花蓮「戰力保存計畫」將直接暴露在中共航艦攻擊之下。如此一來國軍在兵力部署及調動上將產生極大的困難,使國軍四面受敵,在兵力運用上產生極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中共一旦建置航艦打擊群後,除可有效打亂臺海之軍事戰略思維及兵力部署外,更可向東壓縮美國、日本的戰略空間,增加美、日二國介入協防臺海作戰的困難度。基此,平潭港區擴建之腹地範圍、水深、靠泊容積量與港勤設施等,後續是否支援與運用於軍事方面?或利用快速滾裝客貨輪混搭突襲兵力上陸,均不容小覷,殊值持續關注。

 共軍機動力延伸威脅更鉅

 比香港、廈門大兩倍的平潭島,是中國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島嶼,一九八○年代曾是蜂擁偷渡臺灣的基地,一九九六年還是對臺軍演的最前線,大陸採取海西經濟戰略,賦與平潭對臺「先行先試」實驗區的定位,而海軍象徵著國家主權的延伸,一旦中共擴建平潭島港區,相關海軍兵力靠泊運用,則其在國家安全與戰略戰術的意義將會不同。

 在國家安全的意義上,中共可藉此鞏固其臺海之近海防禦,確認與擴大中共的海洋疆界,建立其「積極防禦區」。在戰略的意義上,主要是用於對臺鬥爭的需要、解決臺海戰事、南沙群島爭端和維護海洋權益等方面的任務,串聯東海與南海艦隊的兵力運用基地,滿足取代臺灣第一島鏈中央核心區域,平時還可以用於擴大商業經濟、打擊反恐行動與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

 另中共若採行「積極防禦」作為,在戰術上,平潭島駐軍將延伸共軍第一島鏈的武器打擊範圍,擴張其海權控制範圍,更可以就近跨越海峽的距離,達成政、經、心、軍等傳統和非傳統安全行動之目的。

 國軍面臨平潭港區擴建應有作為

 我目前情資獲得能力及國際環境限制,使我國空中兵力無法發動先制攻擊,因此必須傾全力發展情資偵蒐、鑑別、監視之能力,以早期發現敵企圖,作為我行動準據及爭取國際認同之依據;另基於戰略守勢環境與發展,現階段防空系統自身防衛能力過於薄弱,故須建立機動系統並部署於本島西部重新建立之複式陣地,並藉鏈路傳輸增加戰時存活率及提昇戰術管制效能。另基於臺海戰場環境過於狹隘,目前我掌握有利空域僅及海峽中線,故一旦截獲情資判明中共對我作戰企圖後,即應開放海峽中線以西為長程防空飛彈接戰區域;海峽中線以東至本島沿岸,則劃分為戰機攔截反應區及中、短程防空飛彈支援接戰區;本島沿岸以東則為戰機遞補待命區,隨時得以接應支援或攔截殲滅之任務,防敵突襲。

 中共近年來挾經濟發展之優勢,大量挹注建軍所需經費,使其獲得更多資源進行軍事現代化。反觀,國軍未來兵力的規劃,由於綜合國力的停滯不前與國防預算的逐年萎縮,更需作保守嚴謹、量入為出的設計,無須畫大餅、爭取高額預算不切實際的評估,更不必迷信高科技,此外,切忌陷入兩岸軍備同步追高的規劃。因為經濟發展、戰略規劃與兵力設計可謂息息相關,唯有提昇無形戰力與聯戰戰力整合運用的成效,方能抵消中共建軍高峰期所導致有形戰力敵長我消的相對優勢。若以純防禦的思維來看建軍,建構「不對稱」的戰力已為我國軍的建軍目標,但不對稱武力是一個「以弱擊強、以小博大」的思維,而非一味刪去國軍對傳統武器的需求建案,因為許多執行不對稱戰法的要角都是傳統武器,「如何用」才是關鍵,由此觀點而言,國軍若能在建軍上,秉持此一原則,日後在面對共軍之威脅,不僅在戰略上可以先期形成有利態勢,在戰術上也將有較大的運用彈性。

 儘管在中共經濟起飛的實力挹注下,對平潭投注龐大的資源,但現在當地的軟硬體和基礎設施還是相對落後,這些問題都必須面對,民眾也應有充分認知;是以,也呼籲中共回到單純的經濟發展計畫,完善相關配套,排除不必要的政治因素,方符合臺灣人民對兩岸經貿發展的期待。而我國亦應有前瞻思維,建軍備戰絕非一夕能成,掌握趨勢,並預作規畫與整備,及早提昇國軍適應全球化之戰訓能力,達成確保「預防戰爭、區域穩定與國家安全」之目的,以確保國祚綿長,長治久安。(作者為戰爭學院教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