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戰略互疑 潛存戒心難消弭

◎黃慧貞
 美國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與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於上個月共同發表一份題為《美「中」戰略互疑》 (Addressing U.S. – China Strategic Distrust)報告指出,美「中」雙方對彼此軍事作為保持高度戒心,將使互動關係形塑成長期的零和博弈;同時,兩國缺乏互信的問題日趨嚴重,「戰略猜 疑」如果按目前速度發展,勢必會讓各方付出重大代價。對美國或中共而言,處理當前美「中」關係,確實面臨許多矛盾,美「中」雖然都認同戰略互信的重要,但 是雙方互疑的本質,為美「中」在亞洲沒有整體一致的共同利益,因此,在雙方交往發展過程中,無法提供避免強權競爭所需要的信任保證。
 所謂 「戰略互疑」,意指雙方互不信任,是存在已久的問題,即使在冷戰期間—美「中」聯合抗蘇的時代,美「中」之間仍相互猜忌、互不信任,這個問題成為雙方關係 的核心障礙。中共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二月訪美時,在華府一場政策演說中即指出,戰略互信問題在美「中」關係佔據首要地位,更直接凸顯出美「中」戰略互疑問 題。研究美「中」關係的大陸學者認為,「美國站在錯誤歷史的一邊」,其最後目標是維持全球霸權,欲意牽制甚至阻礙「中國崛起」;如果美國持續被國內經濟與 政治拖累,對照大陸整體國力的持續發展,中共將是美「中」兩強競爭最後勝利者。這種想法會否成真尚在未定之天,然而,美國恐怕也不會任令其發生。
 美「中」戰略互疑的根源
  報告歸納出美「中」之間的戰略互疑主要有三大來源:一、美「中」之間不同的政治傳統、價值體系與文化;二、對彼此決策過程與政府和智庫、國會之間關係了解 不夠;三、對彼此間實力差距日益縮小的認識。雖然報告找出美「中」互疑的部分根源,但若要期盼從而建立美「中」戰略互信,極可能事與願違。本文僅就兩岸、 軍事與經貿三方面論述之:
 一、兩岸方面:以美「中」之間簽署「八一七公報」為例,北京一直認為華府從未遵守該項公報,事實上,這是中共忽 視華府看待「一法三公報」的基本態度所致。美國的「一中政策」與北京的「一中政策」意涵向來不同,自中華民國與美國於一九七九年斷交後,美國歷任政府對兩 岸政策的實踐維持既定模式,包括以《臺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搭配美「中」「三公報」,共同構成美國所認知的「一個中國」政策,上述三要素缺一不可, 而非北京所謂「一個中國」就是中共;至於華府對「三公報」的立場,均僅「認知」(acknowledge),並非「接受」中共的立場。
 經 過數十年折衝發展,美「中」對於臺海周邊整體安全局勢早已相互理解,不太可能有改善空間。雙方都認識到採取模糊處理,比雙方在臺海問題上直接攤牌更為適 合。至於美方比較在意的是,北京從未以具體作為,確保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歧見,日前美國防部公布的「二○一二年中共軍力與安全發展報告」中明確指出,即使 兩岸關係持續和緩,但中共並未放棄對臺動武,且持續強化「反介入」能力,顯示中共的軍事野心,仍是美國密切關注的焦點。此外,近年中共對臺軍事與飛彈部署 增加,美國則持續提供我國防衛性武器,加深美「中」戰略互疑。然而,宏觀來看,軍售問題不是美「中」戰略互疑的最重要因素。即使軍售問題不存在,甚至臺海 因素完全消失,美「中」戰略互疑仍會持續。
 二、軍事方面:報告在軍事方面建議,雙方應發展長期與深層對話,討論如何進行軍事部署與正常活 動,才能讓美國履行對地區盟友的義務,同時兼顧中共欲確保的「核心利益」,並由雙方最高領導層主持,以增加美「中」戰略互信。此一建議明顯不切實際,因為 所謂「華府同意北京捍衛核心利益」和「中共同意美國履行對地區盟友的義務」,此兩者基本上相互矛盾,不可能同時存在。北京對「核心利益」的認定,例如南海 或兩岸問題,從來沒有獲得華府支持,未來也不會支持。這也正是美國國安會前亞太資深主任貝德,在上月二十七日來華演說時所強調的,雙方對核心利益看法互 異,是美「中」雙方從二○一○到二○一一年在亞太地區形成競逐的主因。
 在美「中」軍事科技實力仍懸殊的前提下,雙方對北韓核武、伊朗核武 發展、南海、太空活動等屬於國家安全與區域利益層次議題的歧見不斷浮現,無論雙方高層官員見多少次面或講多少場面話,均無助改善歧見,更不用說美「中」雙 方都懷疑彼此的戰略透明度。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俄「中」海上軍演後,美越軍演緊接著登場,據稱這些是「非戰鬥軍事訓練」,美軍強調是海上導航、維修、航海 技巧等非戰鬥訓練,但卻派出第七艦隊的旗艦藍嶺號、飛彈驅逐艦查菲號;美菲軍演更是明確表態,要在南海地區發揮影響力。中共豈會不知,要把美國趕出南海是 絕對辦不到的事,既然不能與美國在南海議題上強硬攤牌,那就只能用對話解決。但所謂的對話,也只是一種拖延手段。
 三、經貿方面:報告在經 貿方面建議,美國應創造條件,鼓勵中共對美國實物資產的投資;在今年美國大選前完成對大陸技術出口限制的評估,並針對美國官員與專家所期盼的—中共應增加 政治體系運作的透明度,以便美方做出切合實際的預期。「二○一二年中共軍力與安全發展報告」中也說明,中共的間諜活動是世界上最活躍的經濟犯罪者,此舉對 美國經濟安全存在高度的威脅,華府將持續發掘並降低風險,避免關鍵技術流出至中共。同時,盡快完成雙邊投資條約談判。從現實角度來看,顯然這些經貿建議過 度理想化,也忽視美「中」複雜的經貿議題。
 由於雙方政治文化的差異,中共始終不了解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經常對華府的經貿政策表示不滿。 今年為美國大選年,歐巴馬總統若為大陸對美國實物資產的投資開放,必會招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抨擊;同時,倘若歐巴馬在大選前完成美國對大陸技術出口限制 的評估,恐怕在贏得北京的友好之前,會先在選戰中慘遭攻擊。此外,美「中」雙邊投資條約的談判,固然非常重要,惟從美國迄今還不願承認中共市場經濟地位, 以及雙方對人民幣升值問題始終未形成共識來看,雙方經貿矛盾顯然比表面上所呈現的更為嚴峻。
 結語
 總之,國際社會是現實 的。由於制度、價值的差異,中共始終並未將美國視為真正盟友。美「中」雙方進行改善關係的各種對話已行之有年,但卻難有重大進展,除前述所舉三項因素外, 更重要者,乃因中共仍是一個威權的、一黨專政的政治體制,過去一段時間,美國對中共的潛在戒心,或因「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暫時隱而不顯,但卻從未消 失。如今美「中」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矛盾日益浮現,雙方在談判議題的優先順序都各有堅持,在非傳統安全議題的合作,已有本質性的困難,更遑論攸關國家安全與 國家利益的傳統安全議題,戰略互疑是必然的結果。(軍聞工作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