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製戰略轟炸機

長程轟炸機是遂行戰略攻擊的利器,可對敵境產生極大威脅,即使在彈道飛彈發展已趨成熟的今日,美國、俄羅斯等軍事強權仍不忘維持戰略轟炸機的戰力。以俄羅 斯來說,儘管該國早有打算投入經費研發新一代的轟炸機,並已展開相關工作,現役的Tu-22M逆火式、Tu-160海盜旗式、Tu-95熊式等三型戰略轟 炸機仍是其主力,甚至部分機種經過升級後,性能亦能符合實需,讓俄羅斯持續保有戰略打擊武力,維持戰略武力運用的彈性。(編按)
 當年蘇聯為建立足 夠的戰略武力,責由圖波列夫設計局研發長程轟炸機,希藉航程遠、武器酬載量大的戰略轟炸機,對敵方形成戰略威脅。一旦軍事衝突發生,若需戰略武力解決,即 可派遣戰略轟炸機飛抵敵國境內執行轟炸任務。在冷戰時期,美國、蘇聯發展的長程轟炸機相繼服役,導致全球戰略情勢緊張;而圖波列夫設計局先後研發量產的 Tu-95熊式、Tu-22M3逆火式、Tu-160海盜旗式等三型戰略轟炸機迄今仍維持現役,扮演俄羅斯重要的戰略打擊要角。
 ■Tu-22M逆火式戰略轟炸機
  近日以來,Tu-22M逆火式戰略轟炸機再度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焦點,因為中共與俄羅斯經長期談判後,俄羅斯已同意以十五億美元將Tu-22M3逆火式戰略 轟炸機的生產線出售給中共,中共將透過Tu-22M3的生產能量發展出Tu-22M3的改良機種,成為中共新型的「轟十」轟炸機,提昇其長程打擊火力。根 據了解,中共明年下半年可望完成「轟十」的測試機,預計將有三十六架服役,可攜帶常規炸彈與核彈,作戰半徑約二千八百八十公里,使共軍能夠在南海、東海、 西太平洋地區遂行軍事任務,將對美國的航艦打擊群構成威脅。甚至「轟十」可採空中加油擴大作戰半徑,突破第一島鏈,搭配中共二砲部隊的DF-21D型飛 彈,此舉顯示中共持續發展反介入與區域拒止的戰略用兵實力。
 Tu-22M(北約代號為逆火,Backfire)的發展源自蘇聯首架的超音 速戰略轟炸機Tu-22(北約代號為眼罩,Blinder A)。由於Tu-22服役以後,沒想到竟遭到蘇聯飛行員的批評,包括相當耗油、操作也不順手、維修成本過高等,讓該型轟炸機注定要被淘汰,蘇聯空軍於是以 Tu-22為基礎發展航程更遠、速度更快的Tu-22M。Tu-22M轟炸機共有Tu-22M1、Tu-22M2、Tu-22M3等三種型號。一九六九年 八月三十日,Tu-22M的原型機首飛,當時還曾被北約發現。
 基本上,Tu-22M1是預產型,生產十二架;Tu-22M2為量產 型;Tu-22M3則是一九八五年以後生產的最新型號。Tu-22M3轟炸機採可變翼設計,當機翼維持後掠角二十度時,翼展為三十四點二八公尺;後掠角維 持六十五度時,翼展有二十三點三公尺。該型機空重五萬八千公斤,正常起飛重量十一萬二千公斤,最大起飛重量十二萬六千公斤,動力來自兩具庫茲涅佐夫NK- 25渦輪發動機,使該型機的最大速度有二點三馬赫,爬升率每秒十五公尺,最大升限一萬三千三百公尺,最大航程有七千公里。
 Tu-22M3 除可投放各式炸彈,亦能發射Kh-22空對地飛彈與可裝配核彈頭的Kh-15短程飛彈。目前約有一百六十架Tu-22M3仍在服役,烏克蘭、白俄羅斯的 Tu-22M已經退役,俄羅斯空軍已打算將三十架的Tu-22M3進行升級,更改座艙、航電與通信系統,預計二○二○年以前完成。
 ■Tu-160海盜旗式戰略轟炸機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八日,一架外型與美國空軍B-1槍騎兵轟炸機相似的飛機在空中飛行,這項消息引起注意,因為這架飛機正是蘇聯解體前最後發展的戰略轟炸 機Tu-160,也是圖波列夫設計局為替代逆火式與熊式轟炸機的機種。儘管全部架數不多,目前仍至少有十六架在俄羅斯空軍服役,而且生產線沒有中斷。
  Tu-160是圖波列夫設計局發展的可變翼長程轟炸機,北約代號為海盜旗(Blackjack),當初圖波列夫之所以決定研發Tu-160,主要是為因應 美國空軍提出的B-1槍騎兵轟炸機建軍案,蘇聯空軍要求新的機種也必須具備超音速飛行,可變後掠翼及速度達二點三馬赫等條件,原本希望生產一百架,但連同 三架原型機,總共生產三十五架。Tu-160的機身長度有五十四點一公尺,機翼全後掠時,翼展為三十五點六公尺型,機翼全展開時,翼展為五十五點七公尺。
 該型機空重十一萬八千公斤,正常起飛重量二十六萬七千六百公斤,最大起飛重量二十七萬五千公斤,動力採四具庫茲涅佐夫NK-32渦輪發動機,作戰半徑一萬四千公里,實用升限一萬五千公尺,最大燃油量十六萬公斤。
  Tu-160於一九八七年五月成軍服役,隔年就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它可在高空發射巡弋飛彈進襲敵人防空網,亦能發射短程空對地飛彈,遂行防空壓制。因為其 外觀採用白色塗裝,一般人也以(白天鵝)稱呼Tu-160,每每出現在公開場合,總是吸睛焦點,一九九五年的巴黎航展,西方國家得以近距離觀看,揭開其神 祕面紗。
 ■Tu-95熊式戰略轟炸機
 在東西方冷戰期間,美蘇兩大陣營均積極建立戰略打擊武力,彼此嚇阻,相互約制,戰略 轟炸機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於圖波列夫設計局生產的Tu-4與Tu-85(Tu-4的升級版)當時已難與美國空軍的轟炸機抗衡,蘇聯空軍要求圖波列夫設計局 發展新式的戰略轟炸機,並提出新式的轟炸機必須有八千公里的最大航程、武器的酬載要有一萬一千公斤等要求,以期能對美國本土構成威脅。
 一 九五二年十一月十二日,首架Tu-95轟炸機的原型機首飛,一九五五年七月在一場航空展現場亮相,一九五六年正式服役,加入蘇聯空軍作戰行列。Tu-95 的問世,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相當憂心,北約亦將其命名為熊式(Bear)戰略轟炸機。Tu-95在冷戰期間大量服役於蘇聯空軍和蘇聯海軍航空隊,而蘇 聯海軍航空隊使用的機型改稱為Tu-142。
 Tu-95的機上乘員有七名,除兩名駕駛,另有一名擔任機尾的砲手,其餘作業人員維持四名。Tu-95的機身長度約五十公尺、翼展五十一點一公尺、翼面積三百一十平方公尺、空重九萬公斤、最大起飛重量十八萬八千公斤。
  該型轟炸機採用四具庫茲涅佐夫NK-12MV型螺旋槳發動機,最大速度每小時約九百二十五公里、最大升限一萬二千公尺、最大航程可達一萬五千公里。Tu- 95總共生產超過五百架,大部份均以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為主,但也有相關衍生型,增添其功能多元性。例如Tu-95RT熊式D(Bear D)型海上偵察與目標標定機是由Bear A衍生而來,主要任務是海上偵察和目標標定;Bear E(Tu-95MR)的任務是執行照相偵察工作; Bear H是以Tu-142為基礎重新設計的構型,可攜掛Kh-55空射巡弋飛彈。
 該型轟炸機除前蘇聯與現今的俄羅斯使用外,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後曾接收約七十架,現已全部退役,俄羅斯尚維持數十架服役中,印度海軍則有八架的Tu-142仍在服役,遂行海上巡邏任務。(文:范廣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