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宕級飛彈驅逐艦 建構日本防空攔截網重要利器

◎ 童立
前言
亞洲的區域安全向來受到國際社會重視,尤在美國宣布將「重返亞太」之後,該地區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戰略熱點。其中, 東北亞的情勢因有北韓核試與彈道飛彈試射等議題而詭譎多變,亦使日本、南韓、中國大陸等國對朝鮮半島的局勢發展採取必要的因應作為。日本防衛省今年提出的 一份研究報告就指出,若北韓欲進行彈道飛彈試射,日本將會迅速派遣金剛級或愛宕級神盾驅逐艦進入黃海,隨時攔截北韓發射的彈道飛彈。由此可以看出,面對北 韓時有軍事挑釁舉動,日本、南韓必須做好準備,而日、韓兩國海軍應付北韓彈道飛彈的最好方式就是部署神盾驅逐艦,這也正是日、韓為何要發展具備神盾戰鬥系 統之飛彈驅逐艦的主要原因。
日韓海軍建立神盾戰鬥系統
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四艘金剛級、兩艘愛宕級飛彈驅逐艦;南韓 海軍擁有KDX-3首艦世宗大王號,日、韓兩國也是亞洲地區將神盾戰鬥系統納入海軍建軍的國家。回顧二十世紀末期,日本海上自衛隊飛彈驅逐艦的建軍歷程, 一九八○年代初期日本海自編列預算建造兩艘旗風級﹙原本希望建造五艘,後來取消三艘的建案,建造旗風號與島風號﹚,取代原先使用的太刀風級,裝備的防空火 力是標準一型飛彈,旗風級也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COGAG﹚動力系統的船艦。
在旗風級飛彈驅逐艦之後,日本海 自於一九八八年決定建造配備神盾戰鬥系統的大型飛彈驅逐艦,希望打造如同美國海軍勃克級神盾艦的一流戰力,當時日本成為美國以外第一個擁有裝備神盾戰鬥系 統船艦的國家。經過建案的順利推動,金剛、霧島、妙高、鳥海等四艘神盾驅逐艦自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先後成軍服役,滿載排水量約 九千五百噸的金剛級飛彈驅逐艦讓日本的艦隊防空戰力大增。至於金剛級的神盾系統是專門設計的Baseline J版,日本稱之為OYQ-8;前三艘金剛級的神盾Baseline J1系統架構與勃克級Flight1的Baseline4相同,四號艦鳥海號則換裝規格與神盾Baseline 5類似的Baseline J2,並納入Link-16資料鏈。不過,因應神盾戰鬥系統更新,日本亦於二○○五年七月與美國洛馬集團簽約,將金剛級的神盾系統升級成具備反彈道飛彈能 力與聯合接戰能力的Baseline 7.1版,雷達亦升級為SPY-1D(V)1,改良後的金剛級每艘可配備九枚標準三型飛彈(SM-3)。
四艘金剛級神盾艦引領日本海自邁向新的建軍里程,但放眼二十一世紀,攔截彈道飛彈必須更快速且精準,日本防衛廳(防衛省前身)乃於二○○○年十二月發表 「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將再編列預算採購配備新版神盾戰鬥系統的飛彈驅逐艦,兩艘愛宕級飛彈驅逐艦的建案付諸行動,首艘艦命名為愛宕號(DDG- 177)、二號艦命名為足柄號(DDG-178)。
從艦體外型來看,愛宕級的艦身長度較金剛級還多四公尺,並增加附有機庫的尾艛結構。相 較金剛級比照勃克級Flight1,以金剛級為基礎改良的愛宕級可視為日本版的勃克級Flight2A。為降低雷達波反射截面積,增加船艦的匿蹤性,愛宕 級一改金剛級採弧形邊緣的設計,將煙囪結構的邊緣改成與勃克級相仿的直角形,亦改採新式輕合金主桅,取代原本金剛級匿蹤性較差的傳統式重型四角格子桅,整 體外觀更為簡潔。
搭配陸基愛三 建構堅強飛彈防護網
兩艘愛宕級分別於二○○四年四月五日與二○○五年四月六日在三菱重工 長崎廠開工,二○○七年三月十五日與二○○八年三月十三日相繼交艦成軍。為因應日後可能來自北韓或中國大陸的彈道飛彈攻擊,日本充分運用神盾飛彈驅逐艦與 陸基的愛國者三型飛彈搭配,組建堅強的飛彈防禦網。在部署上,日本海自將兩艘愛宕級分別編入第二、三護衛群,由愛宕號監控日本海,足柄號監控東海與黃海要 域。一旦偵測敵人彈道飛彈升空,神盾艦將扮演第一波的攔截角色,發射標準三型飛彈在大氣層外進行攔截,若須第二波攔截,則交由陸基的愛國者三型飛彈負責。
愛宕級飛彈驅逐艦的標準排水量為七千七百噸、滿載排水量九千九百五十噸,動力系統採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雙軸推進,最大航速可達三十節。與升級後的金 剛級相同,愛宕級亦使用Baseline7.1版的神盾戰鬥系統,並採SPY-1D(V)雷達與升級的全分散開放式電腦架構、識別系統。防空接戰能力依靠 十二具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前方配置六十四枚、後方配置三十二枚),可選擇發射標準二型、標準三型飛彈、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及海麻雀 ESSM短程防空飛彈等武器。艦上火砲改用一門美製MK-45Mod4增程型五吋艦砲,擁有匿蹤砲塔殼及六十二倍徑砲管。
由於美國海軍隨時視實際需要更新神盾戰鬥系統,日本海自為保持金剛級與愛宕級的防空接戰能力,適時進行軟硬體升級工作。二○一○年結束前已完成金剛級的升級,愛宕級則列入二○一一至二○一五年度的中期防衛整備計畫,持續升級。
至於愛宕級飛彈驅逐艦的偵測與電子戰系統包括一具AN/SPY-1D(V)3D相位陣列雷達系統、一具OPS-28D平面搜索雷達、一具OPS-20導航 雷達、NOLQ-2B電子戰系統、四具MK-36干擾彈發射系統(SRBOC)、一具AN/SLQ-25A魚雷反制系統、一具聲納OQS-102主被動艦 首聲納及一具OQR-2拖曳陣列聲納(配置在足柄號);射控系統方面除神盾戰鬥系統外,另有三具AN/SPG-62照明雷達。艦載武裝除防空武器外,另有 兩組MK-15Block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兩具四聯裝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兩具三聯裝三二四公厘HOS-302魚雷發射器。
綜上所述,金剛級與愛宕級已讓世人看到神盾作戰艦的反飛彈戰力,日本亦因擁有金剛級與愛宕級有效確保空防。不過,神盾艦的造艦與後續軟硬體升級的花費確實 是財政的負擔。光是一艘愛宕級當初就讓日本政府付出一千五百億日圓(約合十四億美元),日後從事軟硬體升級,還得付出數千萬美元。然而,以日本身處的戰略 環境來說,彈道飛彈早已成為主要威脅,日本政府不可能坐視北韓、中國大陸的武力增長而不理,建立可恃的飛彈防禦體系是必經之路,況且,美日韓三國已形成亞 太地區的軍事同盟,透過彼此的神盾驅逐艦合作有利提昇聯合作戰效能。(作者為資深軍事作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