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前總理吉拉尼在今年四月間,因為拒絕重審總統札達里十年前的貪腐案,因而遭到巴國最高法院起訴,最後雖然逃過牢獄之災,但總理職務仍遭到法
院罷黜。到了六月底時,巴國地方法院又向準備接替的候選人夏哈布丁發出拘捕令,導致札達里政府與巴國司法機關的對立局面更加惡化。在這場被外國媒體形容為
「司法政變」的鬧劇中,表面上是巴基斯坦行政與司法部門的角力,實際上卻是巴國最高法院向軍方靠攏,看似呈現軍方奪權的前兆,使得巴基斯坦軍、文人政府間
的緊張關係,再度浮上檯面。
軍方長期干政 局勢動盪不安
巴基斯坦一九四七年從印度獨立出來後,軍方就長期掌控巴國政治, 原因在於早期英國佔領印度時,為達到控制南亞大陸與對外擴張目的,因而建立了英印軍隊。擁有傳統尚武精神的穆斯林在英印軍隊中,佔有人數上的優勢,但在文 官體系中,比例卻遠低於印度教徒。印、巴分治後,印度教徒歸印度統治、穆斯林歸巴基斯坦統治,印度吸收了大部分文官,巴基斯坦則接管了軍隊,致使獨立後的 巴基斯坦政府部門缺乏文官人才,形成巴國軍隊的政壇影響力較文官來得大,種下了軍人干政的種子;此外,巴基斯坦民主制度不夠成熟,更讓軍人干政名正言順。 巴基斯坦國父真納完成建國使命後,於一九四八年逝世,真納驟逝使全體國民共識無法凝聚,政治改革推動延緩,衍生巴國政黨政治後續的發展問題。早期穆斯林聯 盟在巴基斯坦建國過程中居功厥偉,建國後不願與其他政黨共享權力,其他政黨亦起而效尤,形成對立局面,處於弱勢的政黨甚至寧願將政權交由軍人掌控;另一方 面,巴基斯坦民眾對於政治惡鬥感到厭煩,民眾普遍認為,既然政黨無法發揮保護憲政制度的作用,還不如寄望於紀律嚴明、有組織的軍隊。
印、 巴分治後,發生過三次戰爭,東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獨立成為孟加拉共和國;加上印度將多數兵力部署在兩國邊界,對於巴基斯坦國家安全可說是一大威 脅。面對軍事力量強大的印度,巴基斯坦除向中共靠攏外,並且隨時保持軍事備戰狀態,也讓軍隊地位不斷提昇。雖然巴基斯坦軍方並未明確否認民主制度,但巴國 獨立至今已發生過四次軍事政變,即使軍人沒有發動政變,也經常透過直接干預與間接介入等方式插手內政,使得巴國文人政府極少能夠順利完成五年任期。並且, 本該捍衛民主制度的法院,往往屈服於軍方壓迫,承認軍事政變的合法性,使巴國文人政府、軍方與司法三方角力的困境更難化解,不只導致巴國內部始終動盪不 安,也讓文人與軍人間的衝突愈演愈烈。
三軍情報機構 權力無限擴張
巴基斯坦軍人長期干政,使得國際對巴國軍方破壞民主制 度的批評不絕於耳,其中三軍情報局(Directorate for Inter-Services Intelligence,簡稱ISI)更是眾矢之的。三軍情報局成立於一九四八年,該局現有七個處、一萬名特工和僱員,還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線民與間 諜,為第三世界國家最具規模的情報組織。三軍情報局功能類似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英國軍情六處,業務內容包括監視國內政治人物、外國人、外國駐巴外 交官、媒體和巴國駐外使節的行踪等,並截收、破譯電子通訊,實施秘密攻擊等。三軍情報局職權還包括監視反對派政客,以確保軍方統治地位,促使其權力無限制 擴大。另一方面,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美國為協助阿富汗對抗俄軍,透過巴國三軍情報局提供武器給阿富汗游擊隊,使三軍情報局成為一個不聽命於政府的機構, 貪腐、濫權更時有所聞。儘管三軍情報局在「九一一事件」後,與美國展開反恐合作,但該局仍備受外界質疑,包括其權力過大,在巴國內部被稱為「國中之國」, 毫無形象可言;此外,西方國家也曾指責三軍情報局與恐怖組織過從甚密,不僅暗助塔利班分子,甚至還向蓋達組織領導人賓拉登通風報信,以逃避美國追緝。三軍 情報局在喀什米爾問題上,更支持反印度的暴力團體從事恐怖攻擊活動,二○○八年的印度孟買恐怖攻擊事件,據傳幕後策劃者正是巴國三軍情報局。
儘管各界不斷質疑三軍情報局濫權、試圖顛覆政府等,但是巴基斯坦文人政府卻鮮少正視這項問題。前總理吉拉尼因為勇於批評三軍情報局,並試圖削弱陸軍參謀長 基亞尼對於三軍情報局的控制權,導致文人政府與軍方關係劍拔弩張。此外,去年五月,巴基斯坦駐美大使哈卡尼將一份祕密備忘錄,交給時任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 議主席穆倫,內容大致是「希望美國在狙殺蓋達首腦賓拉登後,應阻止巴國可能發生的軍事政變」,這份備忘錄去年十月曝光後,巴國軍方與文人政府明爭暗鬥更為 激烈,成為軍、文關係惡化加劇的導火線。巴基斯坦軍方一方面懷疑總統札達里是備忘錄的幕後操縱者,但又擔心若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文人政府恐將得罪美國,導 致軍事援助中斷,因此,只好聯合法院發動「司法政變」,以鞏固軍方的權力地位。
美國軍援成文人政府唯一護身符
由於巴基斯 坦為核武俱樂部成員,更地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阿富汗戰爭的補給線上,因此,其國內局勢不僅攸關核擴散問題,更關係著歐美國家在阿富汗的任務成敗。華府考 慮到阿富汗反恐戰爭,需要一個強硬政府作為後盾,且這個政府必須具備民主與合法性,才不會違背美國的立國精神。因此,美國與巴基斯坦的處境長期夾在民主與 反恐之間,華府希望巴國軍方與文人政府能夠合作、共享權力,穩定巴國內部局勢,此原因也讓巴國軍方雖對文人政府極度不滿,但仍不敢輕舉妄動。巴國現任總理 札達里因其妻班娜姬‧布托於二○○八年遇刺後,在大量同情票支持下當選,且軍方始終認為文人政府無法應付突發緊急事件,在民意基礎不穩、軍方不支持的狀態 下,札達里政權其實是岌岌可危,雖然有美國軍事援助當護身符,巴國軍方不至於推翻文人政府,但對抗文人政府的企圖卻從未消減,巴國局勢未來發展仍值得密切 觀察。
軍方長期干政 局勢動盪不安
巴基斯坦一九四七年從印度獨立出來後,軍方就長期掌控巴國政治, 原因在於早期英國佔領印度時,為達到控制南亞大陸與對外擴張目的,因而建立了英印軍隊。擁有傳統尚武精神的穆斯林在英印軍隊中,佔有人數上的優勢,但在文 官體系中,比例卻遠低於印度教徒。印、巴分治後,印度教徒歸印度統治、穆斯林歸巴基斯坦統治,印度吸收了大部分文官,巴基斯坦則接管了軍隊,致使獨立後的 巴基斯坦政府部門缺乏文官人才,形成巴國軍隊的政壇影響力較文官來得大,種下了軍人干政的種子;此外,巴基斯坦民主制度不夠成熟,更讓軍人干政名正言順。 巴基斯坦國父真納完成建國使命後,於一九四八年逝世,真納驟逝使全體國民共識無法凝聚,政治改革推動延緩,衍生巴國政黨政治後續的發展問題。早期穆斯林聯 盟在巴基斯坦建國過程中居功厥偉,建國後不願與其他政黨共享權力,其他政黨亦起而效尤,形成對立局面,處於弱勢的政黨甚至寧願將政權交由軍人掌控;另一方 面,巴基斯坦民眾對於政治惡鬥感到厭煩,民眾普遍認為,既然政黨無法發揮保護憲政制度的作用,還不如寄望於紀律嚴明、有組織的軍隊。
印、 巴分治後,發生過三次戰爭,東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獨立成為孟加拉共和國;加上印度將多數兵力部署在兩國邊界,對於巴基斯坦國家安全可說是一大威 脅。面對軍事力量強大的印度,巴基斯坦除向中共靠攏外,並且隨時保持軍事備戰狀態,也讓軍隊地位不斷提昇。雖然巴基斯坦軍方並未明確否認民主制度,但巴國 獨立至今已發生過四次軍事政變,即使軍人沒有發動政變,也經常透過直接干預與間接介入等方式插手內政,使得巴國文人政府極少能夠順利完成五年任期。並且, 本該捍衛民主制度的法院,往往屈服於軍方壓迫,承認軍事政變的合法性,使巴國文人政府、軍方與司法三方角力的困境更難化解,不只導致巴國內部始終動盪不 安,也讓文人與軍人間的衝突愈演愈烈。
三軍情報機構 權力無限擴張
巴基斯坦軍人長期干政,使得國際對巴國軍方破壞民主制 度的批評不絕於耳,其中三軍情報局(Directorate for Inter-Services Intelligence,簡稱ISI)更是眾矢之的。三軍情報局成立於一九四八年,該局現有七個處、一萬名特工和僱員,還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線民與間 諜,為第三世界國家最具規模的情報組織。三軍情報局功能類似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英國軍情六處,業務內容包括監視國內政治人物、外國人、外國駐巴外 交官、媒體和巴國駐外使節的行踪等,並截收、破譯電子通訊,實施秘密攻擊等。三軍情報局職權還包括監視反對派政客,以確保軍方統治地位,促使其權力無限制 擴大。另一方面,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美國為協助阿富汗對抗俄軍,透過巴國三軍情報局提供武器給阿富汗游擊隊,使三軍情報局成為一個不聽命於政府的機構, 貪腐、濫權更時有所聞。儘管三軍情報局在「九一一事件」後,與美國展開反恐合作,但該局仍備受外界質疑,包括其權力過大,在巴國內部被稱為「國中之國」, 毫無形象可言;此外,西方國家也曾指責三軍情報局與恐怖組織過從甚密,不僅暗助塔利班分子,甚至還向蓋達組織領導人賓拉登通風報信,以逃避美國追緝。三軍 情報局在喀什米爾問題上,更支持反印度的暴力團體從事恐怖攻擊活動,二○○八年的印度孟買恐怖攻擊事件,據傳幕後策劃者正是巴國三軍情報局。
儘管各界不斷質疑三軍情報局濫權、試圖顛覆政府等,但是巴基斯坦文人政府卻鮮少正視這項問題。前總理吉拉尼因為勇於批評三軍情報局,並試圖削弱陸軍參謀長 基亞尼對於三軍情報局的控制權,導致文人政府與軍方關係劍拔弩張。此外,去年五月,巴基斯坦駐美大使哈卡尼將一份祕密備忘錄,交給時任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 議主席穆倫,內容大致是「希望美國在狙殺蓋達首腦賓拉登後,應阻止巴國可能發生的軍事政變」,這份備忘錄去年十月曝光後,巴國軍方與文人政府明爭暗鬥更為 激烈,成為軍、文關係惡化加劇的導火線。巴基斯坦軍方一方面懷疑總統札達里是備忘錄的幕後操縱者,但又擔心若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文人政府恐將得罪美國,導 致軍事援助中斷,因此,只好聯合法院發動「司法政變」,以鞏固軍方的權力地位。
美國軍援成文人政府唯一護身符
由於巴基斯 坦為核武俱樂部成員,更地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阿富汗戰爭的補給線上,因此,其國內局勢不僅攸關核擴散問題,更關係著歐美國家在阿富汗的任務成敗。華府考 慮到阿富汗反恐戰爭,需要一個強硬政府作為後盾,且這個政府必須具備民主與合法性,才不會違背美國的立國精神。因此,美國與巴基斯坦的處境長期夾在民主與 反恐之間,華府希望巴國軍方與文人政府能夠合作、共享權力,穩定巴國內部局勢,此原因也讓巴國軍方雖對文人政府極度不滿,但仍不敢輕舉妄動。巴國現任總理 札達里因其妻班娜姬‧布托於二○○八年遇刺後,在大量同情票支持下當選,且軍方始終認為文人政府無法應付突發緊急事件,在民意基礎不穩、軍方不支持的狀態 下,札達里政權其實是岌岌可危,雖然有美國軍事援助當護身符,巴國軍方不至於推翻文人政府,但對抗文人政府的企圖卻從未消減,巴國局勢未來發展仍值得密切 觀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