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瑜
柏威夏寺(泰國名為考帕威寒山)約建於十一世紀,由當時柬埔寨吳哥王朝所建的佛教廟宇,位於泰、柬邊界海拔六百五十公尺的懸崖峭壁上,古 寺正門在泰國境內,從柬埔寨進入則需攀爬陡峭的石階,極為險峻,泰、柬雙方為奪取此廟宇歸屬,已持續了半世紀的爭執,甚至為此發生戰爭,造成大量生命、財 產損失;寺廟為宗教信仰所建,旨在祈求平安和幸福,如今卻因此廟造成戰爭傷亡,亦是建廟者當年未能預料。直至七月十八日,泰、柬分別從柏威夏寺爭議地區撤 軍,以實踐國際法院在一年前裁定的撤軍決議,緊張情勢出現緩和,雖被各界視為此區域和平的曙光,但觀察泰國軍方撤軍時仍強硬表示,「此次撤軍不會使泰國喪 失主權,軍方也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國土喪失」,以及柬埔寨國防部長狄班在撤軍演說時強調,「撤軍是為了實踐國際判決,並不能保證完全的和平」,可見長達半 世紀的恩怨,絕非靠國際法庭的一紙判決,即能讓泰、柬雙方一笑泯恩仇;此次和平態勢恐難長久,預料泰、柬邊境戰火在未來數年內,勢將再度燃起。
柏威夏寺爭端緣起
暹羅(一九四九年前泰國古稱)在一七九六年曾占領柏威夏寺周圍四點六平方公里的地區,柬埔寨安贊二世於一八○六年奪回該廟,到了一九○七年,法國進行柬、 暹邊界勘定及地圖繪製時,認定柏威夏寺為柬埔寨所有,但法軍於一九五四年撤離柬埔寨後,泰國隨即展開爭取該廟所有權,柬埔寨認為擁有柏威夏寺,泰國則堅稱 此廟位於泰國素林府。由於泰國不承認法國當年所繪製的地圖,在一九五四年強行占領柏威夏寺,引發柬埔寨強烈抗議,柬埔寨副首相兼外長宋山在一九五八年九月 四日曾赴曼谷談判,但談判宣告破裂,隔日雙方將柏威夏寺所有權糾紛送交國際法院仲裁。
兩國各提出自然環境、歷史、宗教和考古證據,但國際 法庭不認為前述論點具法理決定力,於一九六二年對於柏威夏寺爭議做出判決,主要是根據一九○七年三月二十三日法國和暹羅所簽訂的條約,暹羅割讓馬德望、暹 粒和詩梳楓三地予法國,該條約亦明確規範法國屬地和暹羅的疆界,國際法庭最後判決該廟屬柬埔寨領土,判決泰國需撤離在該廟周邊的軍、警及守衛,並歸還其自 一九五四年占領後所有取走的雕刻品、石碑、殘片和古瓷。
泰、柬激烈駁火 國際介入調停
到了二○○七年,柬埔寨將柏威夏寺 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遭到泰國反對,當時由軍人委任的蘇拉育政府表示,古廟周邊地區為爭議區,柬埔寨無權單方面提出申報;隔年,柬埔寨再 次提出申請,但範圍縮小至古廟本身,未包括周邊地區,並於同年七月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遺產。柬埔寨認為法國一九○七年繪製的地圖,已標明柏威夏寺 位於柬埔寨境內,泰國則認為此地區從未清楚劃分國界,對教科文組織提出激烈抗議。
二○○八年七月十五日,泰、柬雙方軍隊在古廟周邊駁火, 並相互派兵駐防古廟附近地區,此後,雙方邊境衝突不斷。去年二月初,泰、柬兩軍在柏威夏寺附近再度爆發激烈衝突,導致十一人喪生,柬埔寨首相洪森立即促請 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並籲請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到爭議區域駐守。泰國則反對聯合國調停,並強調泰、柬爭議應由兩國自行解決。安理會於二月中旬發表公 報,敦促泰、柬雙方能實現永久停火,但並未採納柬埔寨提出派遣部隊至爭執區的請求。二月下旬時,東協外長集會討論泰、柬邊境糾紛,同意印尼觀察員視察衝突 地區,但泰國軍方表示,此地區太危險,且觀察員恐將爭議複雜化,斷然拒絕觀察員前往。
去年五月初,東協在印尼舉行高峰會,印尼總統尤多約 諾為泰、柬邊界衝突居中調停,特地安排與泰、柬領袖舉行會談,雖然未能取得任何重大突破,但在峰會結束後,印尼外長馬蒂、泰國外長甲西和柬埔寨外長何南洪 三人,在雅加達外交部舉行特別會議,馬蒂提出「一籃子解決方案」,在泰國簽署印尼提出的「受委託事項」文件後,印尼將能根據此文件派遣觀察團到泰、柬邊境 衝突地區。
國際法院再度仲裁 情勢緩和
柬埔寨在去年四月底向國際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國際法院解釋其於一九六二年把柏威夏 寺判歸柬埔寨的判詞含義,同時請求國際法院下令,要求泰國立即無條件從柏威夏寺周邊撤軍,以及停止損害柬埔寨領土主權的行為。去年五月底,國際法院舉行公 聽會,柬埔寨外長何南洪在公聽會上強調泰國政府必須「尊重柬埔寨的主權和領土」。
但泰國外長甲西則強力反駁,泰國並沒有質疑國際法庭在一 九六二年對柏威夏寺所做出的裁決,由於當年國際法庭僅裁決柏威夏寺歸柬埔寨所有,並未對該寺周遭土地做出裁決,泰國如今針對該古廟周圍四點六平方公里的地 區提出主權所有,國際法庭沒有權限去做出相關判決。泰國外長所提出的立場,也讓此爭議更顯複雜化,國際法庭遂於去年七月中旬,以十一比五票通過,下令泰、 柬國軍警同時撤離柏威夏寺周圍地區,並呼籲泰、柬允許東協官員進入此地區,以實現由聯合國安理會提出的永久性停火協議。
雙方考量整體利益 同意撤軍
在國際法院居中仲裁,柬、泰兩國從柏威夏寺地區撤軍決議通過後的一週年,泰國和柬埔寨軍隊於今年七月十八日,從柏威夏寺周邊地區撤離首批兵力,改派員警和 保安人員駐守,同時,泰、柬並設立聯合小組,與印尼派駐該區的觀察小組,共同監控這片紛亂半世紀的爭議地區的局勢,也讓此爭端暫告一段落。但部分觀察家卻 不敢抱持樂觀看法,由於兩國長年以來的恩怨糾紛,並非一時一刻就能化解,以及泰國所面臨的紛亂政治局勢,皆讓這得來不易的短暫和諧存有變數;並且,國際法 庭判決要求兩軍共同撤出此爭議區,雙方雖表現配合態度,但實際上是泰、柬皆不敢違背此一判決,深怕背負違反國際法庭判決的罪責,反而更不利於日後繼續提出 爭奪此爭議區主權的立場。
此外,泰、柬雙方同意撤軍,也可說是基於區域整體經濟利益考量,所做出的最大讓步。自從去年七月,泰國新任總理 盈拉上任後,積極營造與柬埔寨和談氣氛,以推動兩國相互簽署的一系列邊境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位於柏威夏寺附近的通商口岸,以促進雙方貿易往來便利性。柬 埔寨停火協議協調委員會發表正式聲明指出:「此次撤軍是為了執行國際法院於去年七月十八日的裁決,主要目的為實現二○一五年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建立目標,所 以須與泰國維護友好關係」;泰國政府發言人阿努頌也不甘示弱地強調,「撤軍並不表示泰國放棄這片爭議區的主權立場,而是另一種外交妥協」。由於東協經濟共 同體將於二○一五年成立,且泰國在此區域擁有出口優勢,若因區域局勢不穩,而造成東南亞貿易區遭受阻礙,對泰國而言,更是一大損失;柬埔寨雖非東協經濟共 同體主要支柱,但若其經濟體質過於萎靡,恐將嚴重拖累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建立目標,因此,維持相對穩定的外交關係,才是泰、柬雙方現階段最正確的選項。
泰、柬兩國的撤軍舉動,充其量只是為了經濟利益及日後爭奪而鋪路,雖對於緩和區域緊張氣氛幫助極大,但絕不能解讀為泰、柬大和解,未來雙方邊境戰火勢將再度燃起。(作者為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
柏威夏寺(泰國名為考帕威寒山)約建於十一世紀,由當時柬埔寨吳哥王朝所建的佛教廟宇,位於泰、柬邊界海拔六百五十公尺的懸崖峭壁上,古 寺正門在泰國境內,從柬埔寨進入則需攀爬陡峭的石階,極為險峻,泰、柬雙方為奪取此廟宇歸屬,已持續了半世紀的爭執,甚至為此發生戰爭,造成大量生命、財 產損失;寺廟為宗教信仰所建,旨在祈求平安和幸福,如今卻因此廟造成戰爭傷亡,亦是建廟者當年未能預料。直至七月十八日,泰、柬分別從柏威夏寺爭議地區撤 軍,以實踐國際法院在一年前裁定的撤軍決議,緊張情勢出現緩和,雖被各界視為此區域和平的曙光,但觀察泰國軍方撤軍時仍強硬表示,「此次撤軍不會使泰國喪 失主權,軍方也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國土喪失」,以及柬埔寨國防部長狄班在撤軍演說時強調,「撤軍是為了實踐國際判決,並不能保證完全的和平」,可見長達半 世紀的恩怨,絕非靠國際法庭的一紙判決,即能讓泰、柬雙方一笑泯恩仇;此次和平態勢恐難長久,預料泰、柬邊境戰火在未來數年內,勢將再度燃起。
柏威夏寺爭端緣起
暹羅(一九四九年前泰國古稱)在一七九六年曾占領柏威夏寺周圍四點六平方公里的地區,柬埔寨安贊二世於一八○六年奪回該廟,到了一九○七年,法國進行柬、 暹邊界勘定及地圖繪製時,認定柏威夏寺為柬埔寨所有,但法軍於一九五四年撤離柬埔寨後,泰國隨即展開爭取該廟所有權,柬埔寨認為擁有柏威夏寺,泰國則堅稱 此廟位於泰國素林府。由於泰國不承認法國當年所繪製的地圖,在一九五四年強行占領柏威夏寺,引發柬埔寨強烈抗議,柬埔寨副首相兼外長宋山在一九五八年九月 四日曾赴曼谷談判,但談判宣告破裂,隔日雙方將柏威夏寺所有權糾紛送交國際法院仲裁。
兩國各提出自然環境、歷史、宗教和考古證據,但國際 法庭不認為前述論點具法理決定力,於一九六二年對於柏威夏寺爭議做出判決,主要是根據一九○七年三月二十三日法國和暹羅所簽訂的條約,暹羅割讓馬德望、暹 粒和詩梳楓三地予法國,該條約亦明確規範法國屬地和暹羅的疆界,國際法庭最後判決該廟屬柬埔寨領土,判決泰國需撤離在該廟周邊的軍、警及守衛,並歸還其自 一九五四年占領後所有取走的雕刻品、石碑、殘片和古瓷。
泰、柬激烈駁火 國際介入調停
到了二○○七年,柬埔寨將柏威夏寺 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遭到泰國反對,當時由軍人委任的蘇拉育政府表示,古廟周邊地區為爭議區,柬埔寨無權單方面提出申報;隔年,柬埔寨再 次提出申請,但範圍縮小至古廟本身,未包括周邊地區,並於同年七月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遺產。柬埔寨認為法國一九○七年繪製的地圖,已標明柏威夏寺 位於柬埔寨境內,泰國則認為此地區從未清楚劃分國界,對教科文組織提出激烈抗議。
二○○八年七月十五日,泰、柬雙方軍隊在古廟周邊駁火, 並相互派兵駐防古廟附近地區,此後,雙方邊境衝突不斷。去年二月初,泰、柬兩軍在柏威夏寺附近再度爆發激烈衝突,導致十一人喪生,柬埔寨首相洪森立即促請 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並籲請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到爭議區域駐守。泰國則反對聯合國調停,並強調泰、柬爭議應由兩國自行解決。安理會於二月中旬發表公 報,敦促泰、柬雙方能實現永久停火,但並未採納柬埔寨提出派遣部隊至爭執區的請求。二月下旬時,東協外長集會討論泰、柬邊境糾紛,同意印尼觀察員視察衝突 地區,但泰國軍方表示,此地區太危險,且觀察員恐將爭議複雜化,斷然拒絕觀察員前往。
去年五月初,東協在印尼舉行高峰會,印尼總統尤多約 諾為泰、柬邊界衝突居中調停,特地安排與泰、柬領袖舉行會談,雖然未能取得任何重大突破,但在峰會結束後,印尼外長馬蒂、泰國外長甲西和柬埔寨外長何南洪 三人,在雅加達外交部舉行特別會議,馬蒂提出「一籃子解決方案」,在泰國簽署印尼提出的「受委託事項」文件後,印尼將能根據此文件派遣觀察團到泰、柬邊境 衝突地區。
國際法院再度仲裁 情勢緩和
柬埔寨在去年四月底向國際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國際法院解釋其於一九六二年把柏威夏 寺判歸柬埔寨的判詞含義,同時請求國際法院下令,要求泰國立即無條件從柏威夏寺周邊撤軍,以及停止損害柬埔寨領土主權的行為。去年五月底,國際法院舉行公 聽會,柬埔寨外長何南洪在公聽會上強調泰國政府必須「尊重柬埔寨的主權和領土」。
但泰國外長甲西則強力反駁,泰國並沒有質疑國際法庭在一 九六二年對柏威夏寺所做出的裁決,由於當年國際法庭僅裁決柏威夏寺歸柬埔寨所有,並未對該寺周遭土地做出裁決,泰國如今針對該古廟周圍四點六平方公里的地 區提出主權所有,國際法庭沒有權限去做出相關判決。泰國外長所提出的立場,也讓此爭議更顯複雜化,國際法庭遂於去年七月中旬,以十一比五票通過,下令泰、 柬國軍警同時撤離柏威夏寺周圍地區,並呼籲泰、柬允許東協官員進入此地區,以實現由聯合國安理會提出的永久性停火協議。
雙方考量整體利益 同意撤軍
在國際法院居中仲裁,柬、泰兩國從柏威夏寺地區撤軍決議通過後的一週年,泰國和柬埔寨軍隊於今年七月十八日,從柏威夏寺周邊地區撤離首批兵力,改派員警和 保安人員駐守,同時,泰、柬並設立聯合小組,與印尼派駐該區的觀察小組,共同監控這片紛亂半世紀的爭議地區的局勢,也讓此爭端暫告一段落。但部分觀察家卻 不敢抱持樂觀看法,由於兩國長年以來的恩怨糾紛,並非一時一刻就能化解,以及泰國所面臨的紛亂政治局勢,皆讓這得來不易的短暫和諧存有變數;並且,國際法 庭判決要求兩軍共同撤出此爭議區,雙方雖表現配合態度,但實際上是泰、柬皆不敢違背此一判決,深怕背負違反國際法庭判決的罪責,反而更不利於日後繼續提出 爭奪此爭議區主權的立場。
此外,泰、柬雙方同意撤軍,也可說是基於區域整體經濟利益考量,所做出的最大讓步。自從去年七月,泰國新任總理 盈拉上任後,積極營造與柬埔寨和談氣氛,以推動兩國相互簽署的一系列邊境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位於柏威夏寺附近的通商口岸,以促進雙方貿易往來便利性。柬 埔寨停火協議協調委員會發表正式聲明指出:「此次撤軍是為了執行國際法院於去年七月十八日的裁決,主要目的為實現二○一五年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建立目標,所 以須與泰國維護友好關係」;泰國政府發言人阿努頌也不甘示弱地強調,「撤軍並不表示泰國放棄這片爭議區的主權立場,而是另一種外交妥協」。由於東協經濟共 同體將於二○一五年成立,且泰國在此區域擁有出口優勢,若因區域局勢不穩,而造成東南亞貿易區遭受阻礙,對泰國而言,更是一大損失;柬埔寨雖非東協經濟共 同體主要支柱,但若其經濟體質過於萎靡,恐將嚴重拖累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建立目標,因此,維持相對穩定的外交關係,才是泰、柬雙方現階段最正確的選項。
泰、柬兩國的撤軍舉動,充其量只是為了經濟利益及日後爭奪而鋪路,雖對於緩和區域緊張氣氛幫助極大,但絕不能解讀為泰、柬大和解,未來雙方邊境戰火勢將再度燃起。(作者為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