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冷戰 造就登月英雄阿姆斯壯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壯搭乘「阿波羅11號」太空船登陸月球,成為首位登陸月球的太空英雄。事實上,這些登月英雄的誕生歸因於美蘇冷戰。

二戰期間,義大利空權理論家杜黑(Giulio Douhet)的「制空權」理論獲得具體實踐。冷戰爆發後,隨著科技發展,美國與蘇聯「空權」對抗的領域由地球延伸至太空。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將首顆人造衛星「史波尼克」(Sputnik)送入太空;1961年再把太空人加加林(Yuri Gagarin)送進地球軌道,標誌著蘇聯在太空領域上的領先,更被蘇聯宣傳為共產主義優於西方資本主義的證明。

為了不甘示弱,美國總統甘迺迪下令發展「阿波羅」登月計劃,宣誓美國要在10年內派人安全往返月球。從此之後,美國在太空領域急起直追,終於在1969年達成目標。

「阿波羅11號」太空船於1969年7月20日成功登月,阿姆斯壯等人成為首批踏上月球的人類。直到「阿波羅17號」於1972年12月14日離開月球為止,美國共成功執行6次登月任務(「阿波羅13號」發射任務失敗,太空船中途而返)。
阿波羅計劃11年來共花費了美國逾250億美元,換算成現代幣值約1150億美元(約3.44兆元台幣),這6次登月任務除帶回400公斤的月球岩石,更為美國贏來舉世讚譽。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再度浮現重啟登月計劃的呼聲,因為任何飛行器想要脫離地球軌道到更遠的太空去,月球是最佳的中轉站。

除了美國之外,中國大陸也在發展「嫦娥」登月計劃,希望能在2020年之前載太空人登月。未來爭奪太空戰將由美蘇轉變為美國與大陸的對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