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裁伊朗 中共為牟利表裡不一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七月底時宣布,正式對伊朗石油業實施新一輪制裁,並強調「切斷購買伊朗石油的買家支付金額的途徑」,阻止伊朗逃避現有制裁措施,以 嚇阻其持續發展核武。由於歐美國家推動制裁伊朗的各項安理會決議案,往往因俄、「中」聯手反對,致使伊朗核問題始終難有進展;美國轉而藉由外交、經濟途 徑,尋求更有效的制裁手段,並且著重貿易層面。華府祭出的制裁方案,能發揮多少成效,仍需持續觀察,但中共卻因此夾在與伊朗的戰略利益及對美貿易利益之 間,陷於進退兩難困境,也讓中共的表裡不一現形。
 伊朗、中共同病相憐
 冷戰初期,伊朗加入美國領導的《巴格達條約》(一九 五八年伊拉克發生革命後改名為《中央條約組織》),成為美國對抗共產主義的重要據點;一九五三年巴勒維國王在石油國有化運動中,遭國內反對力量推翻,一度 流亡海外,在美國大力協助下重返伊朗執政,也讓巴勒維王朝親美反共的理念更加堅定。巴勒維時期的伊朗,始終對中共採取敵視態度,甚至在一九七一年前的歷屆 聯合國大會上,伊朗堅拒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此時期的伊朗,對諸多重大國際議題,皆與西方國家立場一致,如在朝鮮半島與西藏問題上,伊朗與歐美 同聲一氣,譴責中共為「入侵者」。直到一九七○年代,美國欲藉拉攏中共以制衡蘇聯,伊朗亦跟隨美國腳步,與中共改善關係,並於一九七一年八月建交。
  一九七九年,伊朗暴發宗教革命,巴勒維政權遭到柯梅尼領導的激進伊斯蘭勢力推翻。由於新政權由親歐美轉向宗教化、革命化,並開始提倡反美意識,因此在一九 八○年代的兩伊戰爭中,國際社會普遍支持入侵伊朗的伊拉克海珊政權,使伊朗感受到孤立無援。由於在兩伊戰爭期間,中共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執意出售武器給伊 朗,因而成為繼蘇聯後,伊朗的第二號國際盟友。伊朗為破壞阿拉伯國家的石油出口順暢,試圖利用中共提供的蠶式反艦飛彈,封鎖石油運輸要道荷姆茲海峽,並攻 擊航行於海峽內的美軍軍艦,此舉不但引發美國與中共關係緊張,也讓美、「中」日後對伊朗的外交政策形成對立局面。
 邁入一九九○年後,伊朗 與中共建立了相互取暖的特殊關係。北京當局因「天安門事件」血腥鎮壓手無寸鐵的民眾,遭到國際社會制裁;伊朗在宗教領袖柯梅尼過世後,雖然政治權力和平轉 移,但西方國家仍持續孤立伊朗,使雙方在許多國際議題上相互同情。在人權議題上,北京與德黑蘭都因為打壓人權與民主發展,屢遭西方國家批評;伊朗與中共皆 以「反對外國干預內政」,反駁人權議題,這段期間,美「中」分歧日漸加深,但是伊朗與中共的互動卻愈形頻繁。
 伊朗執意製核 加深美「中」歧見
  伊朗核能發展始於一九五○年代,因為巴勒維政權親西方,所以當時伊朗核計畫並未引起西方國家憂慮。但兩伊戰爭後,由於伊朗遭到國際孤立,加上周邊的巴基斯 坦、印度、以色列等國競相發展核武,致使伊朗戰略決策者萌生唯有擁核,方能確保國家安全的錯覺。聯合國原子能總署(IAEA)在二○○三年六月公布的報告 中指出,伊朗呈報的核原料來源、數量與使用方式等存有諸多疑點,且與實況落差極大,伊朗核問題因而浮上檯面。國際社會解決伊朗核問題,主要傾向透過對話、 制裁與動武等方式,對話包括IAEA直接與伊朗政府的對話,以及安理會五常加德國(俗稱P5+1)與伊朗的多邊對話;制裁措施除聯合國通過的四次制裁決議 案外,還包括歐美國家個別通過針對伊朗革命衛隊與石油業的制裁法案;動武則是以色列強烈堅持,希望先發制人,空襲伊朗核設施,終止伊朗核武發展。
  在解決伊朗核問題方面,身為伊朗的兩大靠山,俄羅斯與中共的態度尤其受到矚目。俄羅斯是伊朗核能設施主要供應者,加上雙方軍武貿易頻繁,因此反對制裁伊 朗;此外,由於獨立國協部分成員國鄰近伊朗,俄羅斯更擔憂一旦對伊朗發生動亂,將導致大批難民擁向邊界,因而格外反對軍事干預。但中共的態度,卻未如俄羅 斯堅定。雖然北京亦明確表達反對軍事干預,但也不支持伊朗發展核武。中共在伊朗核問題上,傾向於與俄羅斯維持一致態度,反對訴諸武力,並且在聯合國所有制 裁伊朗的決議案中,中共都刻意刪除可能損害其在伊朗重大經濟利益的內容。因此,美國更加質疑中共在重要國際議題上,是否足夠扮演「負責任利害關係者」;美 「中」雙方也因伊朗核問題,引發許多意見上的歧異與相互批評。
 中共表面一套 暗地裡另一套
 為阻止伊朗發展核武,華府去年 底即通過法案,對進口伊朗原油的國家實施制裁;如今更加強力道,將企業、經濟實體納入制裁範圍。對北京而言,基於自身經濟利益考量,以及「天安門事件」後 深知遭制裁之苦,打從心底不願支持對伊朗的各項制裁案,但隨著國際聲浪一面倒地對伊朗實施制裁,反而讓中共在伊朗問題上,陷入兩難窘境。原因在於中共是伊 朗第三大石油買家,並且在伊朗投資大量資金,中共關切的是,如何避免在伊朗的利益不受損害。且伊朗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多主張反對伊朗核計畫,其中,沙烏地 阿拉伯身為中共最大石油供應國,加上近年中共不斷增加在沙國的能源投資,倘若中共仍執意袒護伊朗,恐將得罪沙烏地阿拉伯。另一方面,與伊朗經濟利益相較, 中共與美國的貿易利益更為龐大,中共因深怕遭受制裁連累,而失去貿易獲利機會,遂於二月開始,逐步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只為了搭上美國禁運豁免名單。
  事實上,中共總理溫家寶年初訪問波灣國家時,刻意不造訪伊朗,而是訪問沙烏地阿拉伯,期望沙國擴大石油輸出,以彌補伊朗減少石油出口的損失。中共看似順應 了美國的制裁措施,但仍不放棄在伊朗的能源投資。伊朗官媒報導指出,中共與伊朗日前達成協議,中共取得伊朗油田的探勘權,將投資兩百億美元、探勘三座油 田,目標是未來能夠日產七十萬桶原油。中共此舉勢必是為了日後國際社會放寬伊朗制裁而預作準備,更凸顯了中共在重大國際議題上,表裡不一的面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