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島嶼爭端 衝擊美「重返亞洲」安全布局

◎ 何思慎
 今年八月十日,南韓總統李明博登獨島,加入「東亞之海」的戰局,為東亞島嶼爭端投入新變數。
 「獨島爭議」 歷史遺緒
  獨島(日稱竹島)位於隱岐群島的西北方一百五十七公里,由東、西島與周圍數十個岩礁構成,總面積零點一八七四五平方公里,原為日、韓人民雜居之地。一九○ 五年一月,日本內閣決議納入日本領土,歸島根縣所屬,一九○六年四月通報當時的南韓政府。一九五二年一月十八日,南韓政府在公海上劃定日、韓雙方界線(稱 為「李承晚線」),將獨島劃入所轄範圍,遂掀起日、韓獨島主權爭議。
 民主黨淡化爭議 強化日韓關係
 在戰後日韓關係中,雙 方即因獨島主權爭議齟齬不斷,成為日、韓強化經濟、安保關係之障礙,亦為東亞安全的隱憂。其實,在日本執政的民主黨的「亞洲外交」中,基於自身經濟與安保 的利益,日韓關係的改善為重要軸線。其間,「天安艦事件」令日、韓暫時放下「獨島爭議」的不快,兩國同仇敵愾,在二○一○年的「日韓『中』高峰會」上同聲 譴責北韓,並矢言未來在對北韓問題上展開合作。南韓總統李明博亦盛讚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支持美軍陸戰隊續留沖繩的決策,日、韓難得在外交上表現出琴瑟和 鳴。
 繼任首相菅直人上台後,更對韓國頻送秋波。二○一○年八月十日,「日韓合併」百週年當天,菅內閣會議通過對日本殖民統治朝鮮的歷史表 達歉意之談話,並著手歸還當年殖民統治時移至日本宮內廳典藏的《大禮儀軌》(朝鮮王朝儀軌),菅直人的談話雖不脫戰後五十年時之「村山談話」的精神,但談 話對象僅限韓國,對同受日本軍國主義傷害甚深的臺灣與中國大陸,卻隻字未提,意在拉攏韓國的外交意圖溢於言表。鑽研朝鮮半島問題的慶應大學教授小此木政夫 直指日、韓兩國為「雙生(雙胞胎)國家」,應建立良好的競爭夥伴關係。美、日亦需思考,如何突破日本殖民韓國歷史的障礙。去年二月美、日「二加二會談」楬 櫫的「共同戰略目標」中,將韓國納入區域防衛合作架構內,加強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以因應中共、北韓所構成的東亞安全新挑戰。
 在日本 的防衛政策中,期待與韓國加強安保合作,其原因在於,中共崛起和北韓長期的核武危機等,令日本在安保上備感壓力。今年六月二十一日起一連兩天,在南韓濟州 島南部公海海域舉行由美、韓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參加的聯合海上軍演,三國派出驅逐艦、後勤支援艦、反潛直升機等參與,美軍亦出動「喬治華盛頓號」 (USS George Washington)航艦,此為日本首次正式參與三方聯合軍演。戰後,美國雖與日、韓建構堅強的同盟關係,日、韓間卻因日本「憲法第九條」有關「集體自 衛權」行使的限制、日本殖民朝鮮半島的歷史問題及「獨島爭議」等問題限制了兩國安全合作關係的發展。
 這場聯合軍演表面上似乎針對北韓,但 實際上帶有牽制中共向海洋進出的意味。因此,除北韓勞動黨《勞動新聞》依例對美、日、韓企圖建立「三邊軍事同盟」體系譴責外;中共向來視朝鮮半島為其重要 的安全緩衝,自然亦不樂見美、日、韓三國安全合作的形成,對美、日、韓聯合軍演也發出負面評論。
 儘管如此,美、日、韓聯合海上軍演,意味 日、韓在東亞區域安全戰略合作上,跨出重要一步。惟日、韓的直接軍事合作,短期內仍囿於歷史等因素無從實現,但以美國為樞紐,在「美日同盟」與「美韓同 盟」間搭橋,則符合美、日、韓三方的利益。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與李明博在今年五月中旬於北京舉行的第五次「日韓『中』峰會」中達成協議,表明兩國將盡速簽訂 攸關美、日、韓三方安全合作的《軍事情報保護協定》與《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並以此為契機,將今後的兩國關係,提昇至「準盟國」的地位。
 李明博登島 日本冷處理
  然而,南韓國防部長金寬鎮及外交通商部長官金星煥,先後未能如期實現訪日,為簽訂此二項協定發揮臨門一腳之功,此顯示李明博總統囿於國內政治,仍難以解開 歷史與「獨島爭議」,將日、韓安全合作制度化,進一步推進日韓關係,此難題只能留待下個青瓦台主人尋求解決。因此,日、韓外交上難以建樹的李明博,在任期 的最後回防國內政治,向保守民意靠攏,成為南韓首位登獨島的總統。
 李明博登獨島後,引發日、韓關係新一波的緊張,日本國內亦民情高漲,反 韓輿論充斥媒體,電視頻道更表現「民族大義」,停播參加獨島接力游泳登島活動之影星宋一國擔綱演出之《被稱為神的男人》。在島嶼問題上,日本內閣似乎與民 意脫節,表現得十分「淡定」。野田首相並非不知民氣可用,他大可借力使力,激化與鄰國的島嶼爭端,在日本輿論市場中,搶得先機,轉化為即將到來的眾議院大 選中的選票。
 然而,衝突無助於爭議的解決,政客一時「內政需要」,圍魏救趙,雖可「博版面」,但終將造成國家在外交上付出代價,「短多長 空」。從日本防衛相森本敏對李明博登獨島的「內政需要」解讀,代表野田內閣希望在此爭議中設下停損點,避免日、韓關係出現無可逆轉之危局,進而損及「美日 同盟」的利益。野田內閣擬將獨島爭端送交國際法庭仲裁,雖暫難獲得南韓的同意而成案,卻不失為緩和日、韓外交緊張的權宜之策。
 其實,東亞 島嶼爭端潛藏之危機,更勝往昔的「歷史認識問題」,其中的複雜變數,非各方政治人物所能輕易掌控,不容各國領導人操弄民粹,意圖「出口轉內銷」,滿足「內 政需要」。野田首相應深知,飲鴆止渴足令島嶼爭端失控,與東北亞各方展開「海域合作」對話,藉此擴大共識,循國際法和平解決爭端,共謀東北亞海域秩序之機 制,方為讓東亞島嶼爭端「軟著陸」之良方。
 因應東亞安全局勢 美國不選邊
 日、韓同為美國因應中共與北韓對東北亞區域之安 全挑戰的重要夥伴,不容其在「獨島爭議」中選邊。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表示,希望這兩個美國強大的太平洋盟邦,能一起努力尋求共識,透過對話解決爭議。對 美國「重返亞洲」的安全戰略而言,日、韓缺一不可,若能將擁有市場經濟和民主主義共同價值觀的日、韓納入美國主導的東亞區域安全架構內,進而形成強有力的 安全戰略「微型北約」,可使美國繼續在東北亞區域內維持「離岸平衡者」(offshore balancer)的地位。
 總之,韓國囿於慰 安婦賠償問題與「獨島爭議」,推遲兩國安保合作進程,但雙方最終仍將因美國的促成,與環繞在「海洋問題」與「北韓核武問題」等的東亞區域安全利益上的考 量,逐步走上安保合作。其間,避免東亞出現衝突,為美國的最高利益,日、韓亦將在歷史情結與現實利益的矛盾中,緩步建立「多邊安全合作聯盟」。(作者為輔 大國際學院籌備處暨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