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務卿希拉蕊九月初前往中國大陸進行任內最後一次訪問,時值東海與南海爭端升溫之際,希拉蕊訪「中」時間點格外引人矚目。儘管行程中陸續會見中共
高層,但由於美國與中共之間的歧見過深,恐怕不是單憑希拉蕊密集走訪即能獲得共識,這趟亞洲行可說是美「中」關係的縮影—「形式交流、立場交鋒」。
美「中」歧異難解 各說各話
希拉蕊在訪問北京期間,分別與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共高層會晤,但大陸媒體對希拉蕊的報導,卻不似去年美副總統拜登訪「中」時熱絡,原因在於預定接見希拉蕊 的中共領導接班人習近平突然「神隱」,吸引媒體揣測;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希拉蕊強勢主導美國對中共政策,不斷拉攏亞太盟邦、圍堵中共,令北京當局極度不滿。 尤其,在希拉蕊與楊潔篪會談後的記者會上,針對東亞主權爭端,雙方各述己見,希拉蕊僅表達不干涉、不偏袒任何一方;但北京方面卻對華府的南海立場頗有微 詞。在敘利亞問題上,雙方更是針鋒相對,幾乎各說各話。
在一九七○年代,美國為圍堵蘇聯,選擇與蘇聯鬧脾氣的中共發展外交關係,由於當時 的中國大陸經濟疲弱、軍事力量未成氣候,冷戰期間,美國一直將中共視為遏制蘇聯擴張的戰略棋子。直到冷戰結束,蘇聯正式走入歷史,美國開始注意到亞太這個 新興的區域強權。如果要形容當前美「中」關係,「亦敵亦友」應是某種層面的寫照。在部分國際議題上,美「中」表現合作態度,例如歐債危機,雙方都認為歐債 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甚鉅,美國希望歐債危機不要擴大,但礙於美國經濟復甦疲弱,對於歐債「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尋求以歐盟為最大出口市場的中共,共商解決 之道,以幫助歐元區國家解決當前困境。但在區域議題上,美「中」卻是摩擦多於合作。如伊朗核問題,中共為維護在伊朗的利益,強力反對美國主導的制裁決議 案;美方亦不甘示弱,頻對大陸銀行開砲,指其違反制裁伊朗禁令,可能間接協助伊朗取得發展核武所需資金。對於正處於內戰的敘利亞問題,美「中」立場分歧更 為嚴重。美國希望採取「葉門模式」,盼阿塞德讓出政權,以不訴諸武力方式,使敘利亞衝突和平落幕;然而,中共卻堅持擁護阿塞德政權,因為其為中東地區少數 親「中」政權,寧願得罪國際社會,也要以「反對干預他國內政」為由,屢屢否決安理會制裁敘利亞提案。在西藏、人權與美「中」貿易逆差等議題上,美「中」觀 點也是南轅北轍,儘管年年舉行對話、高層交流互訪,但仍跨不過彼此立場互異的鴻溝。因此,希拉蕊此次亞洲行,難有共識屬意料之事,形式象徵大於實質意義。
美昔聯「中」堵蘇 今拉俄防「中」
北京行程只是希拉蕊走訪亞太的其中一站,同時前往南太平洋庫克群島、印尼、汶萊、東帝汶和俄羅斯等。在庫克群島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會議時,她強調美國將成 為任何欲宰制亞太地區強權的反制力量,雖然沒有明說,但與會各國皆心知肚明;她更批評中共在南太平洋地區的金錢外交,嚴重破壞斐濟等國的民主發展。由於今 年七月在柬埔寨召開的東協區域論壇中,東協會員國無法與中共在南海問題上達成一致看法,因此希拉蕊九月訪問印尼時,特別公開呼籲中共,與東南亞國家處理南 海爭議時要「避免脅迫」。此趟行程也是自今年五月以來,希拉蕊第三次訪問亞太地區,雖然每次的訪問國都不盡相同,但目的卻始終不變,就是加速「戰略東 移」,以因應中共不斷擴張的軍力。
早在冷戰甫結束之際,隨著蘇聯解體,歐洲的安全威脅日漸減輕,美國官、學界即開始萌生「戰略東移」構 想,即將部署在西方的戰略武器,逐步轉往亞太,一改過往「重歐輕亞」戰略。詎料,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紐約遭受恐怖攻擊,迫使美國投入阿富汗及伊拉克 的反恐戰爭,也讓美全球戰略政策,夾在東西方之間擺盪不定。但隨著反恐戰爭步入尾聲,美軍陸續自伊、阿撤離,華府始明確宣示加速戰略東移的進程;並表示將 在二○二○年前,將海軍六成艦艇轉移至亞太地區,同時密集地與第一、二島鏈盟邦軍事交流。其新型近岸作戰艦及魚鷹式運輸機,陸續完成亞太部署,更凸顯出美 國亞太戰略的機動打擊訴求。此外,美國與盟邦的軍事互動也與日俱增,今年初以來,幾乎每個月在亞太地區都有演習;其中夏季登場的環太平洋軍演計有二十二國 參加,堪稱今年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連美國冷戰時期的頭號敵人—俄羅斯都首次獲邀,獨缺亞太強權中共。從冷戰時期,美邀中共圍堵蘇聯,到今日拉攏俄羅斯圍 堵中共,可看出後冷戰時期的美國戰略變遷,以及主要假想敵的轉換。
美亞太戰略調整殊值關注
希拉蕊任國務卿期間,對亞洲事 務的投入,可說是自前美國總統尼克森之後,對亞太最具影響力的美方官員,歐巴馬政府所有「中國政策」多由她所主導,包含美「中」關係正常化、促進雙邊戰略 與經濟對話、未來軍事交流等。但由於希拉蕊提倡「再平衡」戰略,並積極走訪亞太各國,以軍事交流為硬實力、人權喊話與經貿援助為軟手段,逐漸與盟邦構成一 道針對中共的新圍堵防線,讓北京當局相當氣憤,利用各種場合及手段,表達高度不滿。未來希拉蕊卸任後,美國務卿的繼任人選將如何因應中共軍力成長的威脅, 以及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維持或轉變,值得持續密切觀察。
美「中」歧異難解 各說各話
希拉蕊在訪問北京期間,分別與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共高層會晤,但大陸媒體對希拉蕊的報導,卻不似去年美副總統拜登訪「中」時熱絡,原因在於預定接見希拉蕊 的中共領導接班人習近平突然「神隱」,吸引媒體揣測;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希拉蕊強勢主導美國對中共政策,不斷拉攏亞太盟邦、圍堵中共,令北京當局極度不滿。 尤其,在希拉蕊與楊潔篪會談後的記者會上,針對東亞主權爭端,雙方各述己見,希拉蕊僅表達不干涉、不偏袒任何一方;但北京方面卻對華府的南海立場頗有微 詞。在敘利亞問題上,雙方更是針鋒相對,幾乎各說各話。
在一九七○年代,美國為圍堵蘇聯,選擇與蘇聯鬧脾氣的中共發展外交關係,由於當時 的中國大陸經濟疲弱、軍事力量未成氣候,冷戰期間,美國一直將中共視為遏制蘇聯擴張的戰略棋子。直到冷戰結束,蘇聯正式走入歷史,美國開始注意到亞太這個 新興的區域強權。如果要形容當前美「中」關係,「亦敵亦友」應是某種層面的寫照。在部分國際議題上,美「中」表現合作態度,例如歐債危機,雙方都認為歐債 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甚鉅,美國希望歐債危機不要擴大,但礙於美國經濟復甦疲弱,對於歐債「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尋求以歐盟為最大出口市場的中共,共商解決 之道,以幫助歐元區國家解決當前困境。但在區域議題上,美「中」卻是摩擦多於合作。如伊朗核問題,中共為維護在伊朗的利益,強力反對美國主導的制裁決議 案;美方亦不甘示弱,頻對大陸銀行開砲,指其違反制裁伊朗禁令,可能間接協助伊朗取得發展核武所需資金。對於正處於內戰的敘利亞問題,美「中」立場分歧更 為嚴重。美國希望採取「葉門模式」,盼阿塞德讓出政權,以不訴諸武力方式,使敘利亞衝突和平落幕;然而,中共卻堅持擁護阿塞德政權,因為其為中東地區少數 親「中」政權,寧願得罪國際社會,也要以「反對干預他國內政」為由,屢屢否決安理會制裁敘利亞提案。在西藏、人權與美「中」貿易逆差等議題上,美「中」觀 點也是南轅北轍,儘管年年舉行對話、高層交流互訪,但仍跨不過彼此立場互異的鴻溝。因此,希拉蕊此次亞洲行,難有共識屬意料之事,形式象徵大於實質意義。
美昔聯「中」堵蘇 今拉俄防「中」
北京行程只是希拉蕊走訪亞太的其中一站,同時前往南太平洋庫克群島、印尼、汶萊、東帝汶和俄羅斯等。在庫克群島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會議時,她強調美國將成 為任何欲宰制亞太地區強權的反制力量,雖然沒有明說,但與會各國皆心知肚明;她更批評中共在南太平洋地區的金錢外交,嚴重破壞斐濟等國的民主發展。由於今 年七月在柬埔寨召開的東協區域論壇中,東協會員國無法與中共在南海問題上達成一致看法,因此希拉蕊九月訪問印尼時,特別公開呼籲中共,與東南亞國家處理南 海爭議時要「避免脅迫」。此趟行程也是自今年五月以來,希拉蕊第三次訪問亞太地區,雖然每次的訪問國都不盡相同,但目的卻始終不變,就是加速「戰略東 移」,以因應中共不斷擴張的軍力。
早在冷戰甫結束之際,隨著蘇聯解體,歐洲的安全威脅日漸減輕,美國官、學界即開始萌生「戰略東移」構 想,即將部署在西方的戰略武器,逐步轉往亞太,一改過往「重歐輕亞」戰略。詎料,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紐約遭受恐怖攻擊,迫使美國投入阿富汗及伊拉克 的反恐戰爭,也讓美全球戰略政策,夾在東西方之間擺盪不定。但隨著反恐戰爭步入尾聲,美軍陸續自伊、阿撤離,華府始明確宣示加速戰略東移的進程;並表示將 在二○二○年前,將海軍六成艦艇轉移至亞太地區,同時密集地與第一、二島鏈盟邦軍事交流。其新型近岸作戰艦及魚鷹式運輸機,陸續完成亞太部署,更凸顯出美 國亞太戰略的機動打擊訴求。此外,美國與盟邦的軍事互動也與日俱增,今年初以來,幾乎每個月在亞太地區都有演習;其中夏季登場的環太平洋軍演計有二十二國 參加,堪稱今年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連美國冷戰時期的頭號敵人—俄羅斯都首次獲邀,獨缺亞太強權中共。從冷戰時期,美邀中共圍堵蘇聯,到今日拉攏俄羅斯圍 堵中共,可看出後冷戰時期的美國戰略變遷,以及主要假想敵的轉換。
美亞太戰略調整殊值關注
希拉蕊任國務卿期間,對亞洲事 務的投入,可說是自前美國總統尼克森之後,對亞太最具影響力的美方官員,歐巴馬政府所有「中國政策」多由她所主導,包含美「中」關係正常化、促進雙邊戰略 與經濟對話、未來軍事交流等。但由於希拉蕊提倡「再平衡」戰略,並積極走訪亞太各國,以軍事交流為硬實力、人權喊話與經貿援助為軟手段,逐漸與盟邦構成一 道針對中共的新圍堵防線,讓北京當局相當氣憤,利用各種場合及手段,表達高度不滿。未來希拉蕊卸任後,美國務卿的繼任人選將如何因應中共軍力成長的威脅, 以及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維持或轉變,值得持續密切觀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