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對伊動武意見分歧 衝擊雙邊關係

◎嘗公日
 地處能源、戰略要衝,伊朗核武爭端不僅是地區兩國爭端,更是國際核子安全、能源安全、地緣政治與美國戰略等國際戰略議題的熱點。雖然以色 列總理尼坦雅胡不斷強調,基於「自衛」他們不排除「先發制人」手段,更於九月底的聯合國大會演說時,公開對伊朗核問題畫下一道明確的紅線,呼籲各國支持。 然而,伊朗核武進度未明、美國大選在即,以及以色列內部民粹等,也成為影響各國遲遲不願響應的原因,致使以、伊間的衝突發展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伊朗扼守波灣 掌控石油通道
  事實上,伊朗核計畫最初是在美國協助下展開。一九五七年伊朗前國王巴勒維與美簽署技術協議,並與西德、法國建立技術援助。一直到一九七九年伊斯蘭革命推翻 巴勒維王朝,伊朗已擁有十五座核子反應設施,但因尚未突破濃縮鈾技術瓶頸,暫時未對西方國家構成安全威脅。及至二○○二年,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始 對伊朗核設施密切調查,並質疑伊朗歷年呈報資料的可信度。但在二○○五年時,伊朗不顧聯合國針對濃縮鈾與核子再處理的禁令,並重啟鈾轉換作業;隔年更宣布 全面恢復核子研究計畫,伊朗核子危機終於爆發,衝突正式浮上檯面。
 伊朗地緣戰略的重要性,主要反應在全球與區域層面。全球戰略層面上,伊 朗西接裏海與波斯灣,不僅是兩海域唯一陸橋,更是地中海與次大陸陸路唯一通道。在美蘇對峙時期,伊朗擔任圍堵共產勢力的重要樞紐,這也是為何美國在冷戰時 期傾全力扶植巴勒維王朝。正如美前國務卿季辛吉所陳述:「冷戰期間,美國的利益就是維護伊朗的獨立不受蘇聯威脅」;季辛吉言詞中反映出美國對伊朗地緣政治 的重視程度。此外,伊朗掌握石油運輸要道荷莫茲海峽,掐住波斯灣國家至阿拉伯海與印度洋的咽喉,全球將近五分之一的石油運輸經此道通行,更是美國中東盟友 聯外重要通道。在區域安全層面,伊朗位於中東中間位置,可說是美國中東布局的戰略要地,不僅位於阿富汗、伊拉克之間,另與海灣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 均有接壤。一九七九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從美國的堅定盟友,搖身一變成為「流氓國家」。伊朗更以反美號召,對內強化控制,對週邊國家挹注什葉派組織與政權 實力,並籠絡敘利亞阿塞德政權,以及黎巴嫩的真主黨。
 對美國而言,伊朗研發核武不僅是能源安全問題,更是「石油」、「核武威脅」及「波斯灣安全」等中東戰略要素的交集;就連「軟實力」大師—美前助理國防部長奈伊也表示,「如果美國在波斯灣利益受到威脅,那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動用武力。」
 戰爭成本龐大 以色列難獨撐
  儘管歐巴馬政府近年高喊重返亞洲,但在去年底伊朗宣稱將封鎖荷莫茲海峽時,美軍依然加強中東軍艦部署。雖然華府對外聲明是「防禦用途」,但其用意顯然是嚇 阻伊朗的舉動,同時也是緩和以色列欲先發制人的一種安撫措施。在討論美、以兩國干涉伊朗核計畫的可能性之前,應先了解伊核問題對兩國內政的影響。根據國際 關係理論「雙層賽局」所言,除國際地緣戰略考量外,「外交就是內政的延伸」,國內民意也應納入對外行動的考量。對美國而言,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內,即發動兩 次對外軍事行動,不僅犧牲數萬軍人,更累積鉅額債務,也是當前美國財政困境一大禍首;加上十一月總統大選在即,對歐巴馬來說,當前絕非動武的好時機。由於 美國社會瀰漫厭戰心態,歐巴馬在國際議題也一反布希「單邊主義」,強調多邊協商;在阿富汗及以色列撤軍、阿拉伯之春等國際議題中,美國均採與盟友協議,或 靜觀其變;甚至對正處於內戰的敘利亞問題,也未見積極干涉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以巴衝突方歇,美國不願中東再爆戰事的意圖十分明顯, 更影響以色列對伊朗動武的可能性。雖然尼坦雅胡稱不放棄單方面軍事行動,但若其武力行動未事先與美協調,不僅衝擊兩國關係,對目前仍接受美國援助的以色列 而言,擅自動武無疑招致無法承擔的後果。另一方面,尼坦雅胡一向被視為以色列鷹派代表人物,自從他一九九六年首次出任總理以來,就以「一個安全的和平」為 口號,將以色列安全放置於中東區域和平之上;對於伊朗核問題,他始終抱持堅決反對懷有敵意的阿拉伯國家擁有核武。雖然尼坦雅胡與執政黨對內不斷宣傳伊朗擁 有濃縮鈾技術,然而,其國內並非一致認同。以色列總統裴瑞茲即公開與尼坦雅胡唱反調,反對單方面對伊朗動武。此外,伊朗、以色列境內也各自出現「以色列愛 伊朗」及「伊朗愛以色列」網站,呼籲雙方不要「為了政客利益而喪命」。
 除了反彈勢力外,以色列也須考量成本、效益及反作用力。在一九八一 年「巴比倫行動」中,該國雖以空襲成功摧毀伊拉克境內的核反應爐,但這次軍事行動反而促使尚未研發完成的伊拉克更積極投入核武研發(研發人數從四百人增至 七千人,經費由四十億美金增至一千億美金)。除此之外,伊拉克與伊朗有其相異處,後者與以色列距離超過一千英里,不僅要增加轟炸與護衛機數量,更超過該國 中途加油距離,大幅增加轟炸難度,更遑論從陸路或海路對伊朗進行軍事行動,在種種地理環境限制下,以色列獨力攻擊伊朗可謂「不可能的任務」。
 伊核威脅未明 美主張非武力
  伊朗核武問題目前仍充斥各種不安定因素,包括伊朗核武器發展的程度,雖然以色列強調伊朗即將擁有核武,但各界看法卻眾說紛紜。曾有情資單位認為伊朗目前沒 有發展核武意圖,連裴瑞茲也支持這項說法,但美國參謀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卻在九月初指出,「阻止伊朗發展核武『為時已晚』」,更讓外界對此存疑。另在全球 經濟復甦未如預期,美國與十年前已大不相同,不僅失業率居高不下,各項經濟數據也未見起色,顯示出美國對外出兵的本錢已不再雄厚。雖有學者指出,「戰爭」 一向是美國解決經濟不景氣的最佳利器,經過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美國打開世界市場,成為世界超強。但抱持反對意見者認為,戰爭所挾帶的政治成本遠高於 經濟與軍事效益,若以美國經濟疲軟現況推測,動武絕不是優先選項。加上美國總統大選將於十一月登場,無論是歐巴馬取得連任,或是羅姆尼順利出線,對於伊朗 議題,甚至中東政策,勢必與現階段有所差異。
 因此,對美國而言,唯一的紅線即為「核武之有無」,在此條件未明確前,各國對於伊核的態度,預料都將順應美國的立場,支持非武力解決爭端;但國際局勢瞬息萬變,未來發展仍值得關注。(作者為軍聞工作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