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科
今年七月十六日,國際紅十字會宣布,敘利亞已完全進入內戰狀態。這項宣布表示,自二○一一年三月爆發的敘利亞民主示威活動,已經完全轉變為阿賽德政府與反對勢力的流血武裝衝突,交戰雙方似乎都決定要以戰爭來決定勝負。
為何敘利亞的民主運動演變成暴力的流血對抗?阿賽德政府是否會被推翻?敘利亞的民主前景為何?中共與俄羅斯等國又為何支持阿賽德政府?本文的目的即在扼要探討這幾個重要的問題。
阿塞德家族與敘利亞
敘利亞於一九四六年脫離法國的委任統治,獲得獨立。但從獨立以後,一直到一九七○年老阿賽德掌握大權之前,敘利亞的特徵竟然是政治不穩定和軍人干政。軍事政變一再發生,更讓敘利亞成為阿拉伯國家中最容易爆發軍事政變的國家。
一九七○年十一月,當時官拜敘利亞空軍中將的老阿賽德,發動一場不流血的政變並取得大位,同時開啟超過四十年的阿賽德家族王朝。老阿賽德隸屬於巴斯黨,該黨全名為—阿拉伯社會主義復興黨,主要訴求為社會主義與阿拉伯統一,不過,老阿賽德重視的,卻是敘利亞的國家目標。
老阿賽德統治敘利亞長達三十年,運用強硬對付反對勢力的手段,在其統治期間,敘利亞內部大致維持穩定,代價是人權被犧牲,自由被剝削。在外交上,老阿賽德 曾於一九七三年與埃及秘密結盟,並於當年十月對以色列發動「贖罪日戰爭」,企圖收復戈蘭高地,可惜功敗垂成。一九七九年,埃及與以色列簽訂「大衛營協 定」,收回西奈半島。埃及的行動引起老阿賽德的強烈不滿,雙方關係急轉直下,敘利亞也成為反以色列陣線的主角。
老阿賽德在伊拉克與伊朗戰爭期間,支持伊朗,與海珊政權形同水火。一九九一年,老阿賽德還參加由美國主導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對抗海珊政權。波斯灣戰爭結束後,老阿賽德同意參加馬德里中東和會,期盼能藉此收回戈蘭高地,但仍然落空。
在經濟方面,老阿賽德自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後開始採取漸進的自由化措施。包括減少對消費者補貼、貨幣貶值、減少中央對農業的控制,以及允許私人與私人企業 擁有更多參與國際貿易的自由等。經過這些改革措施,敘利亞在一九八九年出現獨立後首次的進出口貿易順差。一九九一年,老阿賽德公布「第十號法案」,鼓勵私 人投資,敘利亞的經濟更獲得迅速、顯著的成長;但貧窮人口眾多及人口成長率偏高兩大難題,一直困擾著老阿賽德政府。
二○○○年七月,老阿賽德去世,由其子小阿賽德經過公民投票後繼任總統。小阿賽德曾留學英國,為醫學院畢業生。由於此一背景,小阿賽德曾一度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一位可帶動敘利亞政治改革的領導人。二○○七年五月,小阿賽德連任總統,任期至二○一四年為止。
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原因
二○一一年三月,位於敘利亞與約旦邊界附近的達拉(Dara)市,爆發一系列示威活動,群眾要求政府終止緊急命令、允許政黨合法化,以及撤換貪腐的地方官 吏。這些示威群眾的主要訴求可說與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及葉門等國的茉莉花革命十分類似。或許是受到茉莉花革命的影響,小阿賽德政府在示威活動相繼爆發 後,曾承諾做一些政治上的改革,包括中止緊急命令、允許政黨合法化等。但小阿賽德同時也採取鎮壓的手段,希望以軟、硬兼施的策略化解日益升高的不滿聲浪。
小阿賽德政府應付示威群眾的兩手策略,不僅未能消除群眾的憤怒與不滿,反而激起更多的示威活動,並對政府提出更多的要求。小阿賽德的回應竟是—更強烈的鎮壓行動。結果原來和平的示威活動轉趨暴力,政府則從動用警察進而投入軍隊,雙方的流血對抗也愈來愈嚴重。
敘利亞反對阿賽德的勢力,幾乎都是遜尼派的人士。遜尼派約佔敘利亞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屬於絕大多數。相反的,小阿賽德家族所屬的阿拉威教派(為什葉派的 一支),僅佔百分之十二;另外,基督教佔百分之十,德魯茲教派(亦為什葉派之一支派)佔百分之三。這些數據顯然不利於小阿賽德,因為阿拉威教派的人數遠不 如遜尼派,即使加上支持小阿賽德的基督教徒與德魯茲教派,小阿賽德仍然無法與遜尼派抗衡。
雖然在總人口上,阿拉威教派遠少於遜尼派,可是 在總數二十萬人的常備部隊裡,百分之九十五屬於阿拉威教派,軍官更高達百分之九十八;至於效忠小阿賽德的精銳部隊—共和衛隊與第四裝甲師,百分之百的軍官 都是阿拉威教派。小阿賽德之所以有恃無恐地鎮壓反政府活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擁有對軍隊的支配能力。因此,如果沒有來自國外的強大支持,即使遜尼派佔有人 口上的絕對優勢,反阿賽德勢力仍然難以推翻小阿賽德政府。
支持反阿賽德勢力的國家,主要是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與英、美等西方國家。遜尼派阿拉伯國家基於同教派的立場,援助敘利亞的反阿賽德勢力,西方國家則以人權與民主的考量介入。當然,西方國家也樂見敘利亞出現一個親西方的民主政府。
伊朗、中共及俄羅斯是小阿賽德的國外支持者,伊朗為建立什葉派軸心(伊朗、敘利亞、伊拉克及黎巴嫩),全力支持小阿賽德。中共與俄羅斯則不讓敘利亞變成西方國家的夥伴,也不樂見敘利亞成為民主國家,其中,俄羅斯還擔心失去在敘利亞的軍港塔爾圖斯。
敘利亞內戰展望
敘利亞內戰迄今已造成四萬多人死亡,數十萬難民逃至鄰國,百萬人流離失所,可說是一大悲劇,更令人擔心的是,交戰雙方似乎都已排除談判協商,決定以更激烈 的軍事手段來迫使對方屈服。如果這場內戰最終是以戰場勝敗作結束,敘利亞人民遭受到的苦難,必將更加嚴重,一旦遜尼派獲勝後展開報復,敘利亞的悲劇仍將繼 續上演。因此,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及中共與俄羅斯等國,都應及時協助交戰雙方,先達成停火協議,再進行政治協商。(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 授)
今年七月十六日,國際紅十字會宣布,敘利亞已完全進入內戰狀態。這項宣布表示,自二○一一年三月爆發的敘利亞民主示威活動,已經完全轉變為阿賽德政府與反對勢力的流血武裝衝突,交戰雙方似乎都決定要以戰爭來決定勝負。
為何敘利亞的民主運動演變成暴力的流血對抗?阿賽德政府是否會被推翻?敘利亞的民主前景為何?中共與俄羅斯等國又為何支持阿賽德政府?本文的目的即在扼要探討這幾個重要的問題。
阿塞德家族與敘利亞
敘利亞於一九四六年脫離法國的委任統治,獲得獨立。但從獨立以後,一直到一九七○年老阿賽德掌握大權之前,敘利亞的特徵竟然是政治不穩定和軍人干政。軍事政變一再發生,更讓敘利亞成為阿拉伯國家中最容易爆發軍事政變的國家。
一九七○年十一月,當時官拜敘利亞空軍中將的老阿賽德,發動一場不流血的政變並取得大位,同時開啟超過四十年的阿賽德家族王朝。老阿賽德隸屬於巴斯黨,該黨全名為—阿拉伯社會主義復興黨,主要訴求為社會主義與阿拉伯統一,不過,老阿賽德重視的,卻是敘利亞的國家目標。
老阿賽德統治敘利亞長達三十年,運用強硬對付反對勢力的手段,在其統治期間,敘利亞內部大致維持穩定,代價是人權被犧牲,自由被剝削。在外交上,老阿賽德 曾於一九七三年與埃及秘密結盟,並於當年十月對以色列發動「贖罪日戰爭」,企圖收復戈蘭高地,可惜功敗垂成。一九七九年,埃及與以色列簽訂「大衛營協 定」,收回西奈半島。埃及的行動引起老阿賽德的強烈不滿,雙方關係急轉直下,敘利亞也成為反以色列陣線的主角。
老阿賽德在伊拉克與伊朗戰爭期間,支持伊朗,與海珊政權形同水火。一九九一年,老阿賽德還參加由美國主導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對抗海珊政權。波斯灣戰爭結束後,老阿賽德同意參加馬德里中東和會,期盼能藉此收回戈蘭高地,但仍然落空。
在經濟方面,老阿賽德自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後開始採取漸進的自由化措施。包括減少對消費者補貼、貨幣貶值、減少中央對農業的控制,以及允許私人與私人企業 擁有更多參與國際貿易的自由等。經過這些改革措施,敘利亞在一九八九年出現獨立後首次的進出口貿易順差。一九九一年,老阿賽德公布「第十號法案」,鼓勵私 人投資,敘利亞的經濟更獲得迅速、顯著的成長;但貧窮人口眾多及人口成長率偏高兩大難題,一直困擾著老阿賽德政府。
二○○○年七月,老阿賽德去世,由其子小阿賽德經過公民投票後繼任總統。小阿賽德曾留學英國,為醫學院畢業生。由於此一背景,小阿賽德曾一度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一位可帶動敘利亞政治改革的領導人。二○○七年五月,小阿賽德連任總統,任期至二○一四年為止。
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原因
二○一一年三月,位於敘利亞與約旦邊界附近的達拉(Dara)市,爆發一系列示威活動,群眾要求政府終止緊急命令、允許政黨合法化,以及撤換貪腐的地方官 吏。這些示威群眾的主要訴求可說與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及葉門等國的茉莉花革命十分類似。或許是受到茉莉花革命的影響,小阿賽德政府在示威活動相繼爆發 後,曾承諾做一些政治上的改革,包括中止緊急命令、允許政黨合法化等。但小阿賽德同時也採取鎮壓的手段,希望以軟、硬兼施的策略化解日益升高的不滿聲浪。
小阿賽德政府應付示威群眾的兩手策略,不僅未能消除群眾的憤怒與不滿,反而激起更多的示威活動,並對政府提出更多的要求。小阿賽德的回應竟是—更強烈的鎮壓行動。結果原來和平的示威活動轉趨暴力,政府則從動用警察進而投入軍隊,雙方的流血對抗也愈來愈嚴重。
敘利亞反對阿賽德的勢力,幾乎都是遜尼派的人士。遜尼派約佔敘利亞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屬於絕大多數。相反的,小阿賽德家族所屬的阿拉威教派(為什葉派的 一支),僅佔百分之十二;另外,基督教佔百分之十,德魯茲教派(亦為什葉派之一支派)佔百分之三。這些數據顯然不利於小阿賽德,因為阿拉威教派的人數遠不 如遜尼派,即使加上支持小阿賽德的基督教徒與德魯茲教派,小阿賽德仍然無法與遜尼派抗衡。
雖然在總人口上,阿拉威教派遠少於遜尼派,可是 在總數二十萬人的常備部隊裡,百分之九十五屬於阿拉威教派,軍官更高達百分之九十八;至於效忠小阿賽德的精銳部隊—共和衛隊與第四裝甲師,百分之百的軍官 都是阿拉威教派。小阿賽德之所以有恃無恐地鎮壓反政府活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擁有對軍隊的支配能力。因此,如果沒有來自國外的強大支持,即使遜尼派佔有人 口上的絕對優勢,反阿賽德勢力仍然難以推翻小阿賽德政府。
支持反阿賽德勢力的國家,主要是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與英、美等西方國家。遜尼派阿拉伯國家基於同教派的立場,援助敘利亞的反阿賽德勢力,西方國家則以人權與民主的考量介入。當然,西方國家也樂見敘利亞出現一個親西方的民主政府。
伊朗、中共及俄羅斯是小阿賽德的國外支持者,伊朗為建立什葉派軸心(伊朗、敘利亞、伊拉克及黎巴嫩),全力支持小阿賽德。中共與俄羅斯則不讓敘利亞變成西方國家的夥伴,也不樂見敘利亞成為民主國家,其中,俄羅斯還擔心失去在敘利亞的軍港塔爾圖斯。
敘利亞內戰展望
敘利亞內戰迄今已造成四萬多人死亡,數十萬難民逃至鄰國,百萬人流離失所,可說是一大悲劇,更令人擔心的是,交戰雙方似乎都已排除談判協商,決定以更激烈 的軍事手段來迫使對方屈服。如果這場內戰最終是以戰場勝敗作結束,敘利亞人民遭受到的苦難,必將更加嚴重,一旦遜尼派獲勝後展開報復,敘利亞的悲劇仍將繼 續上演。因此,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及中共與俄羅斯等國,都應及時協助交戰雙方,先達成停火協議,再進行政治協商。(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 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