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革命軍自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開始,與哥倫比亞政府展開對話,停火期間並未再傳衝突駁火情事;為期三個月的停火協定,將於一月二十日到
期。雖然外界認為,哥國境內這次達成全面和平協議的機率相當高,對於哥倫比亞長達半世紀的武裝衝突而言,可說是一道難得的和平曙光。但過去類似的和平對話
都沒有帶來建設性的發展,對美國的拉美戰略安排而言,哥國內戰能否順利落幕,無疑是一個重要觀察指標。
哥國左派游擊隊 危害區域和平
自一九五九年卡斯楚發動革命、推翻古巴親美政權後,鼓舞拉美各國左派游擊隊,反政府活動愈加頻繁。一九六○年代開始,南美洲最大規模、歷時最長的武裝衝突 在哥倫比亞展開。哥倫比亞境內現存六支反政府游擊隊,其中以「哥倫比亞革命軍」與「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對該國國家安全為害最深。
成立於 一九六四年的哥倫比亞革命軍(Fuerzas Armadas Revolucionarias de Colombia,FARC)為哥倫比亞共產黨的一個武裝分支,以顛覆政府為宗旨,現有約一萬名成員,活躍於哥倫比亞南部與邊境地區,是南美洲歷史最悠 久、規模最大的左派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軍初期以對抗哥國社會不公平現象,以博取國際社會同情。但是自從一九八○年代脫離哥倫比亞共產黨後,以販毒與綁架 活動取得主要經費來源,每年為哥倫比亞革命軍大賺至少五億美元;加上不斷對哥倫比亞政府機構與境內、外國人發動恐怖攻擊與綁架活動,使得哥倫比亞革命軍聲 名狼藉,被美國與歐盟列為恐怖組織。
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Ejercito de Liberacion Nacional,ELN)成立於一九六四年,由親古巴的反美游擊隊組成。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成立初期,在農村展開游擊活動,一九七六年遭到政府強力圍剿 後,分裂為加強游擊戰與群眾運動兩大派別。哥國政府估計,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現有成員約兩千五百餘人,是哥倫比亞第二大反政府游擊隊,主要活動分布於哥國 西北部山區,同樣以綁架外國人、攻擊哥國政府反毒政策為主。
哥國政府以戰逼和 迫使游擊隊談判
哥國境內長達半世紀的武裝衝突,共造成逾六十萬人喪生、三百七十萬人流離失所,對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造成衝擊。因此,哥國政府自一九八二年起,與境內各游擊隊展開談判,試圖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
哥倫比亞革命軍曾在一九八四年,與哥國政府簽署停火協議,並組織政黨參政,期盼能夠打破哥國長期以來的兩黨執政體系。但是停火後不到兩年,即因哥倫比亞革 命軍片面毀約而宣告破局。一九九八年,帕斯特拉納總統為促成與哥倫比亞革命軍的和平會談,劃分了一塊與瑞士面積相當的土地,做為該組織自治的非軍事區,但 是哥倫比亞革命軍卻屢在非軍事區內走私軍火,使得非軍事區形同虛設。
此外,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反對簽署和平協定,但隨著冷戰結束後的國際 情勢巨變,其立場也逐漸產生變化。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在一九九八年時,曾表達與政府和談的意願;二○○一年七月,雙方代表在委內瑞拉展開初步談判,不過由 於缺乏共識,和談進程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直至去年十月,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才嘗試與政府恢復對話。這也與二○○二年烏里貝政府上台後,改採「以戰促和」的 強勢打擊作為有關。這項政策的產生有其兩大背景,一為烏里貝總統的父親遭到哥倫比亞革命軍殺害,使得他對武裝游擊隊恨之入骨;二是獲得美國大力支持反恐。 二○○四年底,哥國部隊發動代號「愛國者計畫」的反恐行動,針對左派游擊隊進行大規模圍剿,逼迫左派游擊隊與政府和談。
開啟溝通對話 國際樂觀其成
哥倫比亞現任總統桑托斯自二○一○年八月就職後,宣示將持續透過談判,解決長達半世紀以來的武裝衝突。這項宣示不僅獲得該國人民支持,也獲得國際社會贊同。其後續影響分述如下:
一、美國支持為防拉美左傾:由於流入美國的毒品中,主要來自於哥倫比亞。因此,美國透過推動「哥倫比亞計畫」協助哥國反毒。根據這項計畫,美國提供哥倫比 亞剷除毒品種植所需的一切協助,除了至少投入五十億美元,協助哥倫比亞反毒外,還支援其訓練部隊。哥倫比亞因而成為美國在拉丁美洲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尤其 是近年拉美吹起「左傾」風潮,拉攏哥倫比亞也顯得特別重要。由於毒品貿易是哥國反政府游擊隊的主要經費來源,雖然美國名義上以「反毒戰爭」介入,但實際上 則為打擊左派游擊隊。因此,當哥倫比亞革命軍宣布願意展開和平對談時,美國自然樂觀其成。即使反毒成效不彰,哥倫比亞至今仍是全球最大古柯鹼生產國,似乎 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二、歐洲國家樂見拉美和平:哥倫比亞左派游擊隊與政府軍之間的武裝衝突,導致區域半世紀來陷於動盪不安,因此當去年哥 倫比亞政府與游擊隊組織展開和談計畫時,即獲得歐洲國家極力支持。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展開首輪和平談判前,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艾希頓就發表聲明表 示,對桑托斯總統採取與哥倫比亞革命軍及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和談的決定,給予高度支持。
三、和談成果攸關拉美區域穩定:哥倫比亞政府與左 派游擊隊間的長年交火,不僅擾亂哥國內政,更危害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二○○八年三月,哥國軍隊追剿哥倫比亞革命軍時,擅入鄰國厄瓜多邊界,並指責厄瓜 多提供游擊隊援助,引發向來反美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為了力挺厄瓜多,出動軍隊在邊界嚴陣以待,一場軍事衝突看似一觸即發。所幸最後在其他南美國家斡旋 下,哥倫比亞自知理虧,向厄瓜多致歉,化解了一場衝突危機。哥倫比亞游擊隊若全面放棄武力對抗,不僅能減少毒品在拉美蔓延,更能降低區域國家間衝突的導 因。
近年來,「左傾」成為拉美國家的政治風潮,不過這波風潮,相較過去激進左派武裝組織的抗爭活動,顯得較為溫和。如今,哥倫比亞左派游 擊隊與哥國政府間的和談進展愈見成效,不僅為長期飽受貧窮與戰亂的哥國人民帶來和平曙光,也讓美國能將更多心力投入「左傾」反美國家—委內瑞拉。不過,哥 國左派游擊隊曾有撕毀和平協議的不良紀錄,且向來支持左派游擊隊的委內瑞拉將會如何回應?仍值得進一步觀察。
哥國左派游擊隊 危害區域和平
自一九五九年卡斯楚發動革命、推翻古巴親美政權後,鼓舞拉美各國左派游擊隊,反政府活動愈加頻繁。一九六○年代開始,南美洲最大規模、歷時最長的武裝衝突 在哥倫比亞展開。哥倫比亞境內現存六支反政府游擊隊,其中以「哥倫比亞革命軍」與「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對該國國家安全為害最深。
成立於 一九六四年的哥倫比亞革命軍(Fuerzas Armadas Revolucionarias de Colombia,FARC)為哥倫比亞共產黨的一個武裝分支,以顛覆政府為宗旨,現有約一萬名成員,活躍於哥倫比亞南部與邊境地區,是南美洲歷史最悠 久、規模最大的左派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軍初期以對抗哥國社會不公平現象,以博取國際社會同情。但是自從一九八○年代脫離哥倫比亞共產黨後,以販毒與綁架 活動取得主要經費來源,每年為哥倫比亞革命軍大賺至少五億美元;加上不斷對哥倫比亞政府機構與境內、外國人發動恐怖攻擊與綁架活動,使得哥倫比亞革命軍聲 名狼藉,被美國與歐盟列為恐怖組織。
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Ejercito de Liberacion Nacional,ELN)成立於一九六四年,由親古巴的反美游擊隊組成。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成立初期,在農村展開游擊活動,一九七六年遭到政府強力圍剿 後,分裂為加強游擊戰與群眾運動兩大派別。哥國政府估計,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現有成員約兩千五百餘人,是哥倫比亞第二大反政府游擊隊,主要活動分布於哥國 西北部山區,同樣以綁架外國人、攻擊哥國政府反毒政策為主。
哥國政府以戰逼和 迫使游擊隊談判
哥國境內長達半世紀的武裝衝突,共造成逾六十萬人喪生、三百七十萬人流離失所,對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造成衝擊。因此,哥國政府自一九八二年起,與境內各游擊隊展開談判,試圖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
哥倫比亞革命軍曾在一九八四年,與哥國政府簽署停火協議,並組織政黨參政,期盼能夠打破哥國長期以來的兩黨執政體系。但是停火後不到兩年,即因哥倫比亞革 命軍片面毀約而宣告破局。一九九八年,帕斯特拉納總統為促成與哥倫比亞革命軍的和平會談,劃分了一塊與瑞士面積相當的土地,做為該組織自治的非軍事區,但 是哥倫比亞革命軍卻屢在非軍事區內走私軍火,使得非軍事區形同虛設。
此外,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反對簽署和平協定,但隨著冷戰結束後的國際 情勢巨變,其立場也逐漸產生變化。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在一九九八年時,曾表達與政府和談的意願;二○○一年七月,雙方代表在委內瑞拉展開初步談判,不過由 於缺乏共識,和談進程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直至去年十月,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才嘗試與政府恢復對話。這也與二○○二年烏里貝政府上台後,改採「以戰促和」的 強勢打擊作為有關。這項政策的產生有其兩大背景,一為烏里貝總統的父親遭到哥倫比亞革命軍殺害,使得他對武裝游擊隊恨之入骨;二是獲得美國大力支持反恐。 二○○四年底,哥國部隊發動代號「愛國者計畫」的反恐行動,針對左派游擊隊進行大規模圍剿,逼迫左派游擊隊與政府和談。
開啟溝通對話 國際樂觀其成
哥倫比亞現任總統桑托斯自二○一○年八月就職後,宣示將持續透過談判,解決長達半世紀以來的武裝衝突。這項宣示不僅獲得該國人民支持,也獲得國際社會贊同。其後續影響分述如下:
一、美國支持為防拉美左傾:由於流入美國的毒品中,主要來自於哥倫比亞。因此,美國透過推動「哥倫比亞計畫」協助哥國反毒。根據這項計畫,美國提供哥倫比 亞剷除毒品種植所需的一切協助,除了至少投入五十億美元,協助哥倫比亞反毒外,還支援其訓練部隊。哥倫比亞因而成為美國在拉丁美洲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尤其 是近年拉美吹起「左傾」風潮,拉攏哥倫比亞也顯得特別重要。由於毒品貿易是哥國反政府游擊隊的主要經費來源,雖然美國名義上以「反毒戰爭」介入,但實際上 則為打擊左派游擊隊。因此,當哥倫比亞革命軍宣布願意展開和平對談時,美國自然樂觀其成。即使反毒成效不彰,哥倫比亞至今仍是全球最大古柯鹼生產國,似乎 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二、歐洲國家樂見拉美和平:哥倫比亞左派游擊隊與政府軍之間的武裝衝突,導致區域半世紀來陷於動盪不安,因此當去年哥 倫比亞政府與游擊隊組織展開和談計畫時,即獲得歐洲國家極力支持。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展開首輪和平談判前,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艾希頓就發表聲明表 示,對桑托斯總統採取與哥倫比亞革命軍及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和談的決定,給予高度支持。
三、和談成果攸關拉美區域穩定:哥倫比亞政府與左 派游擊隊間的長年交火,不僅擾亂哥國內政,更危害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二○○八年三月,哥國軍隊追剿哥倫比亞革命軍時,擅入鄰國厄瓜多邊界,並指責厄瓜 多提供游擊隊援助,引發向來反美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為了力挺厄瓜多,出動軍隊在邊界嚴陣以待,一場軍事衝突看似一觸即發。所幸最後在其他南美國家斡旋 下,哥倫比亞自知理虧,向厄瓜多致歉,化解了一場衝突危機。哥倫比亞游擊隊若全面放棄武力對抗,不僅能減少毒品在拉美蔓延,更能降低區域國家間衝突的導 因。
近年來,「左傾」成為拉美國家的政治風潮,不過這波風潮,相較過去激進左派武裝組織的抗爭活動,顯得較為溫和。如今,哥倫比亞左派游 擊隊與哥國政府間的和談進展愈見成效,不僅為長期飽受貧窮與戰亂的哥國人民帶來和平曙光,也讓美國能將更多心力投入「左傾」反美國家—委內瑞拉。不過,哥 國左派游擊隊曾有撕毀和平協議的不良紀錄,且向來支持左派游擊隊的委內瑞拉將會如何回應?仍值得進一步觀察。
留言
張貼留言